搜索
雅唐艺术论坛 首页 舞蹈 舞蹈历史 查看内容

中国舞蹈史:(十五)当代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时期

2008-6-17 20:46| 发布者: 李艺| 查看: 1872| 评论: 0

摘要: 第十五章 当代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时期 第一节 舞剧创作的新阶段   一、第二、三次舞剧发展高潮   50年代以《宝莲灯》为先导掀起第一次舞剧发展高潮,它的特点是民族舞剧的建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80年代第二次舞剧发展高潮则是由《丝路花雨》带头, 它的特点则是舞剧

第十五章 当代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时期

第一节 舞剧创作的新阶段

一、第二、三次舞剧发展高潮

50年代以《宝莲灯》为先导掀起第一次舞剧发展高潮,它的特点是民族舞剧的建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80年代第二次舞剧发展高潮则是由《丝路花雨》带头,它的特点则是舞剧的语汇、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全方位多样化的发展。《丝路花雨》首先以敦煌壁画舞姿创建了舞剧语汇新系统,改变了民族古典舞剧以戏曲舞 蹈为基础的单一模式;《文成公主》又开历史题材舞剧的先河;《红楼梦》、《伤逝》、《雷雨》等则开拓了向古今文学戏剧名著索取舞剧题材的新路。这一时期 里,舞剧题材与语汇风格纵横开阔,形成了立体系统网络式排列,从夏、商、周,到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当代,各个历史时期大都在各种舞剧 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同时,有26个少数民族拥有了自己民族的舞剧。平均每年有10余部新舞剧问世,至1997年,已创演了大型中国舞剧达270余部。1992年11月25日到12月5日,在沈阳举行的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会上,以《阿诗玛》为代表又掀起了第三次中国舞剧的发展高潮。

二、中国舞剧的三大类型

前17年民族舞剧得天独厚,“文革”十年中国芭蕾唯我独尊,到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现代舞剧奋起争衡,从而形成了中国舞剧鼎足三分之势。中国舞剧与西方 芭蕾舞剧不同,主要在于它的舞剧语汇的多元性与舞剧风格的多样化。西方各国芭蕾虽各有其风格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是以古典芭蕾的基本技术与脚尖功夫为基础,中国舞剧则分三大类型和许多小类别,以不同的语汇来源与风格为其区分的主要标志。(一)中国民族舞剧。又分汉民族舞剧与少数民族舞剧,它们又各以各个不同 的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舞蹈语汇为基础,在不同编导的创作与运用下,呈现出五光十色的风格差异。(二)中国芭蕾舞剧。主要仍以西方芭蕾基本技法为其语汇 基础,但它已吸取了许多民族的舞蹈语汇与民族生活习俗,而显示出迥异于西方芭蕾的民族风格特色。(三)中国现代舞剧。它的出现,一是强调现实题材舞剧创作 的必然;一是80年代受西方现代舞蹈观念的影响。它们不受既定的民族舞蹈语汇与现成芭蕾舞语汇系统的束缚,而是以表现对象与编导个人审美情趣相结合,创造 出适于表现舞剧内容与个人风格的语汇,因此,中国现代舞剧更有其多样性。

三、80年代舞剧发展的主要特点

50年代舞剧模式雷同的状况至80年代仍有沿袭,但其主要状态却是一部新舞剧就有一种新样式。这既反映出中国舞剧仍在探索发展中,有其不成熟与未定型性,但又由此也反映出了中国舞剧的特殊发展规律和发展的新特点。这又何尝不是世界普遍性的艺术创作发展趋向呢?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二节 舞蹈的多元化系列化发展

五 六十年代,中华舞蹈强调以民族民间舞为主,强调反映现实生活,在取得相当大的成绩的同时,对新的形式风格与个人独创性也有所束缚。80年代以来,虽然坚持 民族风格仍是中国编导们的自觉行为,但对民族风格已做了辨证宽泛的理解,对舞蹈家们的自由独创性,也采取了积极鼓励与比较宽容的态度,因而,舞蹈创作形成 了全面多元发展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广泛开展舞蹈比赛

五六十年代的会演形式,80年代演变为比赛评奖活动。如1980年、1986年、1995年3届全国舞蹈比赛,1986年解放军全军第一届舞蹈比赛和 1977年、1987年、1994年的第四、五、六届全军文艺会演的评奖,与1996年的舞蹈录相评奖;1990年底的少数民族舞蹈比赛,1986年、1992年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1985年、1988年、1991年、1994年、1997年的5届全国艺术院校的“桃李杯”舞蹈比赛;1985年、1987年的两届全国芭蕾舞比赛,以及群众业余舞蹈比赛、少儿舞蹈创作比赛,地区性、行业性的会演评奖,和自1987年起到1997年举行的5届中国艺术 节,还有各地区定期的、专题性的、文贸结合的艺术活动,都为舞蹈的新创作新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大好时机。

二、举办个人舞蹈晚会

1980年陈爱莲首开中国舞蹈家举办个人晚会后,崔美善、孙玳璋、赵青、刀美兰、资华筠、姚珠珠、王堃等老一代舞蹈家以及杨丽萍、周洁、胡嘉禄、李晓筠、陈惠芬、张润华、张平、宋庆吉、周桂薪、李忠梅、丁洁、马家钦、徐秋萍等青年舞蹈家相继推出了个人舞蹈晚会。同时,1987年举办了贾作光舞蹈艺术50周 年纪念活动、1990年举行了陈翘从舞40周年的纪念演出活动。此后敖登格日乐、沈培艺、卓玛、瑜玮、沙呷阿依、迪里娜尔、李玉兰等30余位举办了一系列 的个人舞蹈晚会,展示了各舞蹈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显示了中国舞蹈家们的成熟,也标志着当代中华舞蹈文化发展的高度。

三、中国现代舞的崛起

中国新舞蹈的先驱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都是从现代舞的学习与创作起步的,但因现代舞当时难以被群众接受,很难得到发展。于是,他们转而投入到了与现代生 活相结合的民族舞蹈的创作中。5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与过分强调民族特色等原因,西方现代舞被视为异端而遭到排斥。60年代,自美国学习现代舞归来的郭明 达,难有用武之地,直到80年代初他才开始传播现代舞的系统理论,对中国现代舞的兴起起到了催生的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华超的《希望》的问世引起了社会的 关注。随后,王连城又自美国归来,对现代舞的技法有了更多具体的传播。而上海的胡嘉禄经过顽强的创作实践,走出了自己的中国现代舞之路,创作出了一批形式 感比较鲜明的现代舞作品。同时,阮少铭、谢南的《命运》、王玫的《潮汐》等优秀的现代舞的出现,使现代舞开始能有较多的人接受。1987年,广东舞蹈学校 现代舞班成立,3年后,一批现代舞作品集中涌现,其毕业生秦立明、乔扬在1990年巴黎国际现代舞比赛中,以《太极印象》与《传音》的创演,获得双人舞头 奖。这是借鉴西方现代舞发展中国现代舞的一条渠道。其实,中国现代舞还有一条自在的渠道,就是中国一向强调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本身,即孕育着中国现代舞必 然的降生。反映新的生活与思想必然要有新的舞蹈观念和新的舞蹈语汇的创造,于是《海浪》、《无声的歌》、《黄河魂》、《我心中的钗头凤》、《蒙东》等一批 非古典、非民族民间、又非西方现代舞风格的中国式的现代舞脱颖而出。

四、活跃的部队舞蹈创作

中国有3支舞蹈大军,一支是从中央到省、市、自治区一直到地区、县的舞蹈团体;一支是广大群众即各行各业职工业余的社会舞蹈活动大军;还有一支主力大军就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和各大军区的40个专业歌舞团队以及千余名舞者。部队舞蹈创作一贯具有战斗性、时代感、创造性强的特点,从创作的思想、作品到编 导,演员的素质常常走在当代舞蹈发展的前列。自《进军舞》始,五六十年代的《藏民骑兵队》、《飞夺泸定桥》、《艰苦岁月》、《狼牙山》、《洗衣歌》、《丰 收歌》等舞已风行全国;70年代末的《割不断的琴弦》、《刑场婚礼》又开部队舞蹈新风;80年代,部队舞蹈创作有了更广阔的题材,更多样的形式,更多的优 秀人才。如《金山战鼓》、《敦煌彩塑》、《昭君出塞》等古典舞;《希望》、《囚歌》、《黄河魂》等现代舞;《再见吧!妈妈》、《八女投江》、《踏着硝烟的 男儿女儿》、《小小水兵》、《士兵》、《女兵》、《传》、《儿啊儿》等军事题材的部队舞蹈;《摊煎饼的小嫚》、《希望在田野》等民间舞;《海燕》、《小 溪、江河、大海》、《采蘑菇》等新创舞蹈佳作,都出自于部队的编演。

五、舞蹈的系列化发展

80年代,顺应世界性高度综合化、系统化的发展时尚,舞蹈也自然地以系列化的创作显示了它整体的力度。除个人舞蹈系列化的组合编演外,先有《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编钟乐舞》、《九歌》4大乐舞,后有《清宫盛世行》、《汉风》和《萧韶乐舞》、《铜鼓乐舞》、《云门大卷》。各地风情性系列歌舞亦源源 推出,如广西的《右江风情》,湖南怀化的《五溪风情》、四川的《巴蜀歌舞》、涪陵的《鬼国风情》等,此外,云南的《爱的足迹》、上海的《金舞银饰》等专题 性歌舞也随之上演。90年代始,几乎台台歌舞皆呈专题性系列,如江西的《赣江情》、湖南的《三湘杜鹃红》、贵州的《山之舞》、宁夏的《九州新月》、黑龙江 的《黑土地》、云南的《红土情》、重庆的《我们的山歌唱不完》等等。而1987年山西的《黄河儿女情》与继之创演的《黄河一方土》,及1992年云南精心 组台演出的《跳云南》,更有力地将新时期的当代民族民间舞推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六、学院派舞蹈的兴起

1978年,在1954年开办的北京舞蹈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北京舞蹈学院,该院随即成为中华当代高等舞蹈教育的重要基地。它那经过科学规范的各种舞蹈 教材和一流的院址校舍,常令参观的各国同行们惊异不已;它拥有强大的教师阵容,并广聘各国的专家授课,培养出了一批批从事表演、编导与教育工作的舞蹈专业 人才。他们通过艰苦的创作演出实践,推出了一批批学院派富有创造性的优秀舞蹈剧目,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中国学院派舞蹈,是在不断地融汇古今中外成果 的过程中,规范形成体系,又在规范形成体系的基础上再不断吸收、融汇、发展、完善。因此,它没有刻板性,而是既具有科学规范性,讲究技艺方法,具有扎实的 专业基本功,又有敢想敢创的激情,锐意求新的精神,显示着青春的朝气,艺术的灵气和生命的活力。前期曾创作出了《春江花月夜》、《宝莲灯》、《鱼美人》等 名作;80年代又出现了《木兰归》、《新婚别》、《江河水》、《残春》、《蒙东》、《黄河》等优秀新舞。范东凯、张建民编导的《长城》更以其凝炼有序的编 舞,雄伟悲壮的气势,震撼着人心;张继刚通过《俺从黄河来》、《好大的风》、《黄土黄》、《献给俺爹娘》等系列舞蹈,走出了90年代民间舞发展的新路;而 《山河祭》、《无字碑》、《秦始皇》等舞剧创作,则显示了当代中国第四代舞蹈编导对舞剧交响化与新风格新形式的新探求。另外,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和中 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为少数民族和部队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精尖的舞蹈人才。在新时期的舞蹈创作中,这两个学院的毕业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虽然他们的 风格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系统,规范性的表演,精心独创、刻意求新的创造精神,为提高当代舞蹈的文化层次,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七、歌舞晚会电视转播频繁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歌舞晚会的剧场公演越来越少,纪念性的庆典活动与节日晚会越演越盛,节庆晚会少不了歌舞,电视也会经常转播,电视台歌舞晚会越来 越丰富多彩,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已成为全球华人盛大的艺术节,歌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台的春节歌舞晚会、文化部的歌 舞晚会专场,以及部队、民政部的春节军民双拥晚会也已在每年必办必播之列;还有各省、市以至地区也必组织单独的或联合的春节晚会。另外,每年的国庆节、八 一建军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等,以及北京、长春、上海、四川等地的电影、电视节的开幕式,各种颁奖晚会,各种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等等都 有大型的演出晚会,也都少不了歌与舞。同时,歌中舞的作用越来越大,即使杂技与小品中也越来越多的注入了舞的成分,舞蹈把欢乐与美带给了人们,一些晚会也 越来越把歌舞做为它的基础选择。

八、旅游歌舞方兴未艾

现代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已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旅游业也已经发展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 促进了各国各地人民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旅游歌舞也随之兴起。首先在一些星级饭店、宾馆及剧场中,有招待游客的歌舞表演,如西安人民剧场经常有陕西省歌 舞剧院或西安市歌舞团的古乐舞表演,北京歌舞团在北京宾馆剧场的清宫舞演出,曲阜孔庙中的《祭孔乐舞》、《箫韶乐舞》表演……其次,进入90年代以来,各 地不断兴建了一批人造景观,如深圳继建起锦绣中华微缩景观、民俗文化村之后,1994年又建成世界之窗,还有北京的大观园、世界公园、曲阜的六艺城、昆明 的民族村、珠海的圆明新园等等。这些人造景观中大都有相应的歌舞表演。90年代,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兴建的各种类型的旅游景点中,旅游歌舞表演 活动也蓬勃地发展起来。而深圳民俗文化村的大游行及民族歌舞演出,世界之窗所属的五洲艺术团将剧场与广场结合的大型歌舞表演,为中华旅游歌舞的发展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三节 “文革”后舞蹈艺术的复兴

1976 年10月,“四人帮”倒台后,文艺界先是恢复组织机构,舞蹈家们纷纷复职,一些优秀的民族舞蹈与舞剧得到了复演的机会,舞界为当代舞蹈的复兴大力地进行着 准备,可是,曾经亲切关怀舞蹈事业发展的周恩来总理已经不幸逝世了,全国人民怀念他,文艺界怀念他,舞蹈家们也纷纷用舞蹈表示了他们由衷的深情怀念。尔 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华舞蹈跨入了一个全面、多元发展的创作更新时代。

图片资料

更多...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四节 台湾、香港当代舞蹈的发展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共居同一国土,同为中华儿女的大陆、台湾、香港同胞,却长期分隔、难相往来。但隔山隔水却隔不住他们那尽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心愿,在中华当代舞蹈发展史上,有大陆舞蹈家们的卓越成就,同时,也有台湾、香港舞蹈家们的历史性贡献。

一、台湾当代舞蹈的发展

台湾在五六十年代虽曾有过李天民、蔡瑞月、许惠美编导的舞剧《大同世界》的演出和一些舞蹈社团的活动,但舞蹈还处于临时偶尔演出的状态,舞蹈只是少数人的 业余爱好,群众性舞蹈活动多于剧场性舞蹈艺术表演。70年代,林怀民自美国学习现代舞归来,1973年成立了“云门舞集”,为台湾建立起了一个专业舞蹈团 体。他创演了《风景》、《寒食》、《奇冤报》、《白蛇传》等以传统题材为主的舞作;1977年后又以本乡本土的题材入舞,创演了《吴凤》、《薪传》、《廖 添丁》等舞剧;80年代又推出了《红楼梦》以及《春之祭礼》、《梦土》、《我的乡愁我的歌》等现代风格的舞蹈。80年代,游好彦和他的舞团比较活跃,创演 了《骆驼祥子》、《鱼玄机》、《辞山赋》、《屈原》等舞剧与《黑天使》、《男人的一生》、《天上人间》等一系列舞蹈。同时,台湾的芭蕾舞也发展起来,姚明 丽古典芭蕾舞团在1980年前后演出了《吉赛尔》、《天鹅湖》、《睡美人》。1981年,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演出了马思聪作曲、李天民指导、姚明丽等编舞的 《龙宫奇缘》,标志着台湾的中国芭蕾舞剧的诞生。该校于1990年一年内演出了《天鹅湖》与《胡桃夹子》两部芭蕾名作,展示了台湾在芭蕾舞发展上的新水 准。另外,台北市国乐团先后组织演出了舞剧《蒙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诗经新乐舞》等。此外,刘凤学的新古典舞团成立于1976年,至1981年 活动渐少,1991年复出创演了《雪祭》、《招魂》、《布兰诗歌》、《黑洞》、《曹丕角甄宓》等作品。

台湾与大陆40年不相往来,可在发展舞蹈的基本思想上却极其相似,都在寻求东西方结合以发展中华当代舞蹈之路。但又因客观环境的不同,其形式又极为相异。大陆舞家受传统影响较深,民族基础较厚,严谨规范性较强;刘凤学、林怀民、游好彦等台湾舞家得益于西方现代舞的熏染较多,更注重抽象与自由,但又基于他们 对民族、对舞蹈的赤诚,所以他们更重视东西方舞蹈文化结合上的个性化发展,因而形成了他们各自那现代感、民族性与个人风格都较突出的形式风格。

二、香港的当代舞蹈发展

香港虽于1842年租让给英国,但绝大多数居民仍为华人,中华传统习俗、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甚为深厚,大陆与香港两地国人也仍可往来,因此,香港舞蹈发展 深受大陆影响。华人怀旧,喜庆节日常以耍龙、舞狮、秧歌等家乡舞蹈聚会欢庆。40年代,戴爱莲自英返国,先应邀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募捐义演,而开中国新舞蹈进入香港之先声。1946年梁伦、陈蕴仪等随中国歌舞剧艺社在香港演出《阿细跳月》、《青春舞曲》等舞蹈,在学生、市民中有较大影响;五六 十年代,大陆创作的一些舞蹈,在港人业余活动中学演了起来;尔后,一些大陆舞者来港,开办了一些私人舞社,港人学舞者日多,但专门从业者较少。

香港当代舞蹈主要盛兴于80年代。1981年,港英政府成立了香港舞蹈团,在这以前有香港芭蕾舞团和1979年曹诚渊创办的城市当代舞蹈团,这三个团和 1981年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成为香港当代舞蹈发展的主力。香港舞蹈团先后创演了陈华、林阿梅等编导的《东海奇缘》、恽迎世、陈华编导的《新镜花缘》、舒 巧、应萼定编导的《画皮》、《玉卿嫂》、《黄土地》等舞剧,《玉》、《黄》二剧参加了1988年北京舞剧创作座谈会的观摩演出,受到了与会者的赞赏。舞团 的主创人员多来自大陆,艺术总监舒巧即是上海的著名编导。而城市当代舞蹈团则可说是土生土长的香港舞蹈家建立的,他们的创作多基于对香港当代生活的感受,所以更具有香港本土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作有团长曹诚渊的《我本楚狂人》、《安魂曲》、《聚光灯下》等和艺术总监黎海宁的《无情游》、《粉墨登场》、《不眠 夜》以及他们合作的舞剧《神话中国》等。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五节 蓬勃发展的社会舞蹈活动

80年代,随着社会的安定与生活的改善,群众业余舞蹈活动空前的活跃,形成了全社会性的“舞蹈热”,人们将过去应用的“群众舞蹈”的概念统改称为“社会舞蹈”,并成立了“中国社会舞蹈研究会”,在自发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舞蹈活动,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乡村城镇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活动又自发地活跃起来。

2.在传统民间舞蹈活动基础上的广场舞蹈再度兴起,不断进行跨地区的邀请汇演和比赛,如每年春节北京的龙潭庙会。

3.社会老龄人增多,清晨、傍晚的街头和公园,老年迪斯科(Disco)和秧歌大规模普遍开展,不断更新,并与民间舞结合发展,还常有组织地进行比赛汇演。

4.一些青年迷上了霹雳舞(breakdance),还举行过各城市和全国性的比赛。

5.少儿舞蹈活动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各地少年宫、中、小学、幼儿园编演了大量的少儿舞蹈节目,艺术节多有少儿舞蹈的专场演出。每年都有一定级别的少儿舞蹈 比赛,涌现出了许多艺术水平相当高的少儿舞蹈佳作,如《小球迷》、《我有一支小木枪》、《淮北妞》、《我八岁了》、《小木鼓》、《走出山村的小丫蛋》、《袖头秧歌》等等和《高原娃娃》、《彩色的梦》等系列性的少儿舞蹈晚会。并有了北京的“银河”、“蓝天幼儿园”,南京的“小红花”,山东的“小天鹅”等有 名的少儿艺术团经常性的舞蹈创作与表演。

6.国际标准舞与拉丁舞活动有较大的发展,年年有比赛,学习班不断。

7.各行各业、各工矿企业及人民解放军,有不少的业余歌舞队积极地进行着舞蹈创演活动。

8.各地区、各民族经常举办或参加全国的业余歌舞会演和评奖活动,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舞蹈创作,如风靡全国的《担鲜藕》、《元宵夜》、《反排芦笙舞》以及《小二黑结婚》、《安塞腰鼓》、《开花调》、《大山下》等,都来自于群众的业余创作。

9.残疾人的舞蹈活动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各地艺术节也常邀请残疾人参加。还有残疾人的艺术团成立,并举行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会演评奖。

10.社会舞蹈的理论研讨活跃。除社会舞蹈研究会组织几次“社会舞蹈学”的研讨,并组织编写了《社会舞蹈学概论》和出版了论文集外,还有各地组织的各种专题的研讨,如少儿舞蹈、广场舞蹈、业余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研讨等等。


##########NextPage##########

第六节 舞蹈教学与研究及舞蹈书刊的出版

80 年代,舞蹈创作繁荣发展的同时,舞蹈教学更加科学规范;舞蹈史论与现状的学术研究已纳入正轨,对各次会演、比赛或新剧目的上演都及时进行研讨和评论,使创 作与研究的密切结合成为新时期舞蹈发展的特点之一。同时,舞蹈史及理论方面的著述纷纷问世,充分体现了我国舞蹈事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舞蹈教学

建国以来,国家即极重视舞蹈教育,1951年,中央戏剧学院设立了由吴晓邦主持的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开设了由朝鲜舞蹈家崔承禧主持的舞蹈研究班,为全国 各地培养了首批舞蹈骨干和人才。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正式成立,首任校长戴爱莲。1978年10月改建为北京舞蹈学院,陈锦清、李正一、吕艺生相继任院 长,不少著名舞蹈家都曾经在该校受业,被誉为“舞蹈家的摇篮”。李正一、唐满城、许淑英、潘志涛、曲皓、尹佩芳、孙天禄等一批舞蹈教育家成为海内外知名的 古典舞、民间舞与芭蕾舞教授。另外,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为少数民族和部队培养了一批批高精尖的舞蹈人才,在新时期的舞蹈 创作表演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上海舞蹈学校创办于1960年,设有民族舞表演专业和芭蕾舞表演专业,李慕林、胡蓉蓉、凌桂明相继任校长。1964年,该校 师生根据同名歌剧改编演出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得到好评。广东舞蹈学校已有14届毕业生,现在更成为现代舞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各省、市也办有中等专业 的艺术学校,如甘肃艺术学校校长高金荣,以创建“敦煌舞基训班”,培养敦煌舞演员而闻名海内外。东方歌舞团的张均曾建立“东方舞蹈训练班”;内蒙古的斯琴 塔日哈整理出《蒙古族舞蹈基本训练》教材。另外,一些大专院校相继举办了一批舞蹈大专班,为舞蹈工作者的再教育提供了机会,而一些私人办的舞校也如雨后春 笋,如以曲皓、陈爱莲、汪齐凤、贾作光等人命名的舞蹈学校。在台湾,50年代,高梓、高琰创建了文化大学舞蹈系,以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成立了舞蹈科,由李 天民、刘凤学、李英秀先后任科主任,由林怀民主持的国立艺术学院舞蹈学系也培养出了很多舞蹈专业人才。

二、舞蹈研究

中国是唯一设有中央和地方舞蹈研究机构的国家,专业理论人才和专业资料的积累,为新时期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全国最高的综合性 艺术科学研究机构。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十余个研究所、室。舞蹈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为吴晓邦,副所长董锡玖、薛天。现任所长为资华筠,副所长刘峻 骧、冯双白。该所设有舞蹈史、舞蹈理论、外国舞蹈研究室、资料室、陈列室。研究生部的舞蹈系,是全国唯一能授予舞蹈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第一任系主 任为董锡玖,现任系主任为冯双白。舞蹈研究所在研究方面,从浩瀚的文献与考古文物的剥离与研究中,建立起了中国古代舞蹈史以及近现代、当代舞蹈史和中国舞 剧史的研究体系;在有关舞蹈概论、舞蹈语言学、舞蹈生态学、舞谱、少数民族舞蹈史论、戏曲舞蹈、外国舞蹈、东方人体文化等方面都有从事专题研究的研究人 员。如舞蹈史学家对敦煌舞姿的研究,给舞剧《丝路花雨》的创作提供了依据,对敦煌学的研究,起到了开拓作用。该所经常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1989年在北 京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华舞蹈文物图片展”,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各省地的舞蹈研究也都有其历史与现实贡献。

三、舞蹈书刊的出版

舞蹈研究所先后出版了《唐代舞蹈》、《中国舞蹈史》(自原始社会至明清,共五册)、《历代舞姿图》、《敦煌舞姿》、《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中国当代 舞蹈家的故事》、《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剧史纲》、《汉族民间舞》、《少数民族舞蹈图册》、《怎样记录音乐舞蹈场记》、《北京传统节令风俗和歌 舞》、《舞蹈生态学导论》、《中国武术与文化艺术》、《巫舞八卦》、《二十世纪的中国舞蹈》、《中国舞蹈艺术(1942~1992年)》、《中国舞蹈辞 典》等舞蹈论著和舞蹈资料集。在译文方面,出版了《芭蕾简史》、《世界舞蹈史》、《现代舞》、《印度美学理论》等。1980年创办的《舞蹈艺术》丛刊,至 1994年底已出版了49辑。此外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有:正在逐步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将当代舞蹈名家、名作以电视手法,形象地进行载录的 《中国当代舞蹈精萃》科研系列专题片等。这些都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高的学术与资料价值的学术性巨制。中国舞蹈家协会也先后设有学术研究部、理论研究 委员会,并曾出版理论性刊物《舞蹈论丛》和综合性刊物《舞蹈》,在国内外发行。另外,各地舞协也内部发行了一些舞蹈期刊,如广东的《舞蹈研究》、上海的 《上海舞蹈艺术》、云南的《民族舞蹈》等等,还有中国舞协半月一期的《舞蹈信息》。一些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批舞蹈家的专集与译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4-20 07: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