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9-24 13:16:18

世俗年画

:victory: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9-24 13:18:04

:handshake

疯狂的石头 发表于 2006-9-25 12:57:16

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最夺目的。不仅由于它题材广博,手法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他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若论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虽然自上世纪初期,木版年画渐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遗存仍是农耕文明一宗巨型的财富。

木版年画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汉代驱邪的神荼和郁垒;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

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我国的雕版印刷兴于唐,盛于宋。在宋代,逢到岁时,以木版印刷的神灵乞求平安的习俗已出现。但是,更完备的张贴年画的风俗真正形成应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这五彩缤纷的风习以普及到九州广大的乡野。就其本质而言,木版年画不是单纯的艺术。在民间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种风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与载体。浓厚的人文精神与年心理便注入其间。年画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绘画了。

人文的价值

在数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律与大自然的四季同步。年是大自然与生活旧的一轮的终结,又是新一轮的开始。每逢年的来临,心中油然生发的是对未知的新的一年幸福的企盼,以及对灾难与不幸的回避与拒绝。所以辟邪与企福是最基本的年心理。辟邪的部分,最初是被桃符、门神和爆竹表达出来的。由于灾难的威胁远比锦上天花的福分更为人们关切,所以首先进入年俗并成为一种雏形的木版年画是作为神灵崇拜的纸马。已知宋代的纸马有“钟馗、财马、回头鹿马”等数种。

面对年画,人们可以直观地看自己心中的想象。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想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人际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长寿、小儿无疾诸事吉顺、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画上。其中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是挂满金钱的摇钱树。山西临汾地区甚至有一种把金钱作为敬祀对象的纸马,更别提民间无处不在的财神了。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年画的张贴时间(比如灶王、财神、门神、各种纸马等)、地点(大门、影壁、门房、仓房、炕围、钱柜、猪圈、牛棚等)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而在不同地域,生活环境不同,年画的需求不同,也就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年画。

木版年画的功能与内涵是多样的。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宗教信仰的成分,也有教化、传播和装饰美化的意义。

木版年画往往是广大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所涉及的历史、宗教、神话、传说、小说、生产、建筑、风光、戏曲、自然、游戏、节庆和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在农耕时代,戏曲艺术的魅力不小于今天的电影电视,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出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此外还有多少小说与传说被搬到木版年画上?单说《白蛇传》和《天仙配》,就被各个产地、各个时期以各种形式——单幅、多幅、成套的条屏以及连环画一遍又一遍地描绘过。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质,记录下大量的珍贵的人文信息,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都是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俄罗斯圣彼得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一幅杨柳青的木版年画《一人一性,百鸟百音》,表达着农民对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种宽容的心态,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在民间人际的追求与美好。还有一幅《猪羊一刀菜》描绘屠夫宰杀一头大猪后,小猪崽们到天上玉皇大帝那里去告状。玉皇大帝劝小猪崽们要宽心,因为“猪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给人们的‘一刀菜’罢了”。农民正是用这种诙谐的方式来化解掉世间的弱肉强食带来的不平。

艺术的价值

木版年画另一个巨大的价值是艺术价值。它的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段纷繁,审美含量极高,自成一个十分独特的审美系统。

首先,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来自于年俗的特定要求。为了满足殷实与丰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其特色则是画面的饱满和内容的火红。欢乐、祥瑞、红火、繁盛、饱满、和装饰性是年画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年画美。

渲染着这种年画特征的是木版年画的色彩。年画大多是套版印刷。最多的套版也只有六色。所以颜色必须既简练又有表现力。木版年画为了顺应年心理的要求,色彩追求鲜明热烈;在各种颜色中以火热的大红为主,用得也最多。因为大红是年文化的主色。艺人采取相互交错的方式,使得整个画面花花绿绿、班驳响亮、简洁又丰富,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这正是木版年画独有的色彩语言。

木版年画的乡土性,是它价值之所在。这种在田野中诞生、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艺术,纯朴真率,乐观诙谐。艺人们在农忙时耕作,农闲时作画。它们是农民的自娱自乐,嬉笑怒骂,一任自由。于是画面上人情物态,都是充分的农民的性格形态。虽然他们笔下的形象时而简率,时而稚拙,却有一种朴直的、天真的、及其生动和一任天然的乡土美感。这种乡土美包含一种情感的自由与自然。

同时,这种农民的艺术又是具有很高智慧的。最高超的表现手法便是谐音的图像。在农耕时代,农民识字有限或者干脆是文盲,他们巧妙地利用与字同音的形象,将美好的词句可视的展现出来。谐音的图像分两种:一种为一个图像与一两个字的谐音(如鸡的形象与“吉”字,蝙蝠的形象与“福”字,打开外皮而露出许多子儿的石榴形象与“多子”等)。另一种为两三个形象的组合与一句成语的谐音(如一匹马、一只蜜蜂和一只猴子的组合与成语“马上封侯”的谐音,一只喜鹊和一株梅树的组合与成语“喜上眉梢”的谐音,莲花和金鱼的组合与成语“连年有余”的谐音等)。谐音的文字与成语都是兆征幸福的吉祥词语,所以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图像又被称之为吉祥图案。奇妙的是,组合在一起的谐音的形象,在生活中本来是无关的,但在这里却意趣横生地组成并呈现出人们心中的向往。农民真是聪明至极,他们巧妙地绕开不识字的缺憾,通过这些谐音的形象,让人去猜画中的寓意(成语)。而这成语人人皆知,谁都能通过画中的图像慢慢把藏在其中的成语找到。这样,一方面提高画面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得观赏者在猜解画中的题旨时获得了欣赏的快感。同时,谐音形象本身的内涵也被奇妙地扩充了。

另一个能够体现木版年画非凡艺术价值的是它的地域性。木版年画几乎覆盖整个中国。除去青海、内蒙、宁夏、新疆和吉林外,几乎全都有自己的木版年画产地。由于中国地域多元,民族多样,文化姿质有别,风格各具特异,木版年画从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制作方式又迥然不同,因此呈现出绚丽多姿之局面。

北方年画如杨家埠与武强之粗犷豪放,南方年画如桃花坞与佛山之细腻柔媚,是一望而知的。然而,往细处瞧,单是北方各个产地的画风也相去甚远。比如山东杨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强置身于林莽与山林之间,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农民的气质最为醇厚,河南朱仙镇地处中原腹地,雕版历史可上溯两宋,至今带着中古时代的典雅与大气;天津杨柳青畿近京都,为了顺应都市大户人家的审美要求,崇尚精雅与华美。

中国木版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在雕版方面。如前所述,木版年画肇始与唐宋以来的雕版。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经卷与图书,大规模制作年画的产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后。刻印图书属于典籍文化,印制年画属于民间文化。刻板的手法、技巧、审美,完全是两种语言。许多年画产地的刻板刀法纯熟,刻技高超,称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线条追求简练流畅,刀随情走,极其生动,富于张力;印出画来,版味十足。木版年画为中国雕版印刷史的贡献是“另一半的江山”。

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由于漫长而纵向的历史变迁,多元而横向的地域背景,独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蕴,还有一代代才情并茂的艺人的创造,使年画发展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峰顶之上,几近云天,灿烂迷人。

它最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最炽烈地显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因此说: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 (冯骥才)

大山 发表于 2006-9-25 17:00:16

现在那有里买的啊~过年还真想粘一张那: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俗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