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182|回复: 22

四大名砚

[复制链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发表于 2006-6-17 00: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大名砚

来源:砚谈网  作者:   765

宋之前与宋以后,“四大名砚”的内容是不一致的。宋之前是红丝石砚、端砚、歙砚、洮河石砚;宋以后是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石砚。

(一)端砚

端砚又称作端溪石砚,位列我国四大名砚之首,始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
端溪石产于今广东肇庆东郊的斧柯山西麓岭羊峡端溪一带,肇庆古属端州,所以用此石料雕琢的砚称作端砚。

1.丰富多姿的石品

端砚有多种石品,其种类之多,形状色泽之神奇是其它诸砚不能相比的。如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火捺、天青、冰纹、金线、银线、金星点、翡翠、眼等。

青花
青花是端砚中名贵的石品之一。青花如沉入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波面微尘,似轻纱,像水藻,隐泻在紫石上面。
《砚史》对青花是这样叙述的:“青花以微尘为上,鹅      次之,蚁脚次之(亦名苍蝇脚)……《砚辨》谓之青花结,……次则玫瑰紫(大如豆,小如椒实,有胭脂晕环之者,惟大西洞有之);再次则蝇头(每石或二三点,或十余点,石工亦谓之青花结),以大小相杂为佳(《砚辨》谓之子母青花)。
……
青花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结,欲浑不欲破(破者破心也,或含浅红点或白点,皆青花之病,精神不凝足故也)。如缁尘翳于胆镜,如墨渖著于湿纸,斯绝品矣。”
青花在端砚石中较少见。青花有微尘青花、鹅毛毡青花、雨淋墙青花、蚁脚青花、蝇头青花等。

鱼脑冻
所谓鱼脑冻,“冻者,水肪之所凝也。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者是为上品,惟大西洞有之。洁白疏散者谓之碎冻,亦复佳。灰色、褐者为下品。’’(《砚史》)  

蕉叶白
蕉叶白也是较名贵的石品,凡有蕉叶白和鱼脑冻的,同时伴有青花和火捺。蕉叶白也是出自水坑,是砚石上带一堆堆一团团似蕉叶初展的形象,含露欲滴,一片娇嫩。

火捺   
火撩是生成在端石中的深红、浅红、胭脂红等红色的晕斑,为老、嫩,老是紫中带微黑,嫩是紫中带微赤。火捺最佳的是浅红水灵状似胭脂红晕者,很像水墨画的浓淡相化。圆形的火撩称作金钱火捺,一簇簇状如长线的叫马尾火捺等等。

天青
在端砚石质中纯洁无瑕疵的,称作天青。天青似“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是为上品。

冰纹
端石中的冰纹又称冰线,足像蛛丝状、游丝状的白晕纹,有痕而无迹,多产于水岩中的大西洞。

金银线
金银线是水岩砚石中独有的一种石品,线条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中。其中黄色的纹线称金线,白色的纹线称银线,它们与砚石本身硬度相同,在砚石中起着装饰的作用。

金星点
这是宋坑砚石中特有的石品。金星点有如天上的星星洒满砚的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所以得名。

翡翠
翡翠是指带翡翠色的绿色花纹,长形为条,点状为斑,古人称之为“青脉”。《端溪砚谱》说:“青脉者必有眼。”一般翡翠通常伴有石眼,砚石中有翡翠的石品非常名贵,不易得之。

石眼
石眼又称作眼,端石中的眼名贵罕见。石眼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像眼睛一样的“石核”。石眼一般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砚石上出现,颜色青绿或翠绿,略带微黄,瞳子碧黑,深浅相间,形状正圆或尖长。石眼依据不同的大小、形状、色彩,可分为鸲鹆眼、鹦哥眼、凤眼、雀眼、鸡公眼、猫眼、象眼、绿豆眼、猪鬃眼等等;按其眼的神态可分为活眼、泪眼、瞎眼(有眼无珠);按眼处于砚中的位置和高矮,又可分为高眼、低眼和底眼等等。
虽然石眼对于砚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但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被历代文人视为珍宝,并且作为鉴定端石品质高低的重要依据。

2.端石的坑口

端石的坑口可分为两大类,即山坑和水坑,后者胜于前者。水坑的端石因长年浸于水中,所以温润如玉,有致密、坚实、幼嫩、滋润的特点。
按端石开采的不同地点,可分为老坑、麻子坑、坑子岩、宋坑、古塔岩、朝天岩、梅花坑、宣德岩等,其中老坑、麻子坑、坑子岩的砚石最好;按开采的时间划分,可分为宋坑、明坑和清坑。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00: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3.端砚的雕工

鉴定端砚雕工除察看砚雕技术,如线条的挺括、形象的逼真生动,更重要的是“断代”。所谓断代就是通过对砚台的造型、图案内容的审定、研究,断定它是什么朝代的作品,从而判定其文物价值。
明代以前,由于砚材容易得到,砚的造型大多端方正直,有纹饰的十分少见。后来,优质砚材逐渐稀少,砚价升高,于是“镌山水鱼虫花卉于池上”的风气慢慢兴起。
初唐,端砚突出实用,砚面毫无装饰和雕工,砚形大多是长方形或方形,砚底多出脚,有的砚底及两侧刻有砚铭。中庸,砚台池头开始雕刻内容以山石、花鸟及仿古图案为主的简单图纹,构图严谨,线条洗练,风格粗犷,豪放大方。当时的砚多为箕形,又称凤字形。
宋代的端砚,构成简练,主体突出,造型大方,古朴雅致。主体采用深刀雕刻,穿插浅刀,有时有细刻点缀。
明代,端砚的题材、砚形、砚式、设计和雕工又有相当发展。从题材上看,内容丰富了;从砚式上看,明代一方面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砚式,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新的砚式,如蛋形、古鼎、金钟、瓜果,还有单打砚、走水砚和淌池砚等;从雕工上看,构图饱满,精雕细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明代推崇“平板砚”,又称“砚板”,采用特别优美的砚材,形制一般取长方形,只进行剔平、磨光,不雕琢,不开墨池和墨堂。文人和嗜砚石者视此为宝物,价格颇高。
清代端砚更加重视雕工,使端砚的雕琢更趋艺术化。

(二)歙砚

歙砚主要指龙尾砚,是指产于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砚石制成的歙砚。

1.歙砚的石品

歙石有多种美丽的色泽和各异的纹色,有的以点滴状散开,有的以线条状层次排列,有的由有规则的线条构成,有的呈不规则的曲折形态,变化极大。歙石的石品有罗纹、眉子、金星、银星等几大类。

金星
金星的品种有几十种。所谓金星,是石中有金色斑点如星斗布于天幕。金星有如豆、如蚕蚁、如鱼子等不同的大小;有金钱金星、雨点金星、鱼子金星、葵花金星、云雾金星、雨丝金星等等。还有金花、金晕。金晕是金色如流云、片云者,多以相似的样子来命名,如斗样、云气、卧蚕、舞鹤、双鸳鸯、湖中寒雁等。
由于金星由金属矿物质形成,其硬度高于普通歙石的平均硬度,因而会锉墨伤笔。但金星耀眼夺目,有着装饰的作用,人们都将它作为歙石的特征。

银星
歙石中有银色斑点如星斗者,称为银星。银星在砚面上为银白色的深浅不一的斑点,或是一层层一片片银白色的云雾。银星在歙石中没有大点,而且出自老坑。

罗纹
罗纹因其光泽似罗绮而得名。罗纹有二十多种,主要有粗罗纹、细罗纹、暗细罗纹、刷丝罗纹、金丝罗纹、金星罗纹、金晕罗纹、瓜子罗纹、鸟钉罗纹、石心罗纹、蒜子罗纹等等。罗纹中最名贵的是犀角纹、鳅背纹和暗细罗纹,它们都是发墨效果好,呵气成水的精品。其中细罗纹最容易被忽略,初看似乎没有金星银花等光耀夺目的色彩,其实这正是纯净无杂质的表现,仔细审视,就能发现有如罗彀似的紧密纹理,是歙石中的无上精品。

眉子
歙石中石纹似新月似眉毛的称为眉子。眉子是罗纹的变异,有十余种:长眉子、短眉子、阔眉子、对眉子、簇眉子、金星地眉子、大眉子、金晕眉子、金眉子、绿豆眉子、锦簇眉子、虎皮眉子、鳝肚眉子、枣心眉子。其中,“对眉子”、“雁攒湖眉子”属于名贵品种。对眉子形体较小,大多横而不曲,两端略细,似人面双眉,成双成对。雁攒湖眉子有纹晕,似一泓秋水,四周眉子密集,如一群大雁在湖边聚集,似一幅意境深远的写意国画。

驴坑
驴坑歙石有青色绿晕,石质极好,坑在婺源县西北。

庙前青
龙尾山古有寺庙,庙前坑砚石通体青绿,由此而得名。此石传世极稀少,至于古庙的位置在何处,至今仍说不清楚。

水舷金纹
水舷金纹产自婺源县罗纹山眉子坑外侧临溪处的水舷坑,因为其石多金色花纹,故名。也有将它称为“金花眉子”的,金花有的像鹤舞,有的像寒雁,有的像鸳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00: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鱼子歙
鱼子歙出自龙尾山近侧山坑,在其棕黄、灰色、浅绿色的砚石上,有均匀细小密密麻麻状如鱼子的黑点,故名。

2.歙砚的雕工

歙砚的雕工不同端砚,以浮雕浅刻为主,以深刀琢成殿阁、人物,层次分明,细腻鲜明,墨池与砚堂自然有机呼应。平线方正是歙砚的传统的典型式样,古代用歙砚制作的官砚大多为长方,而且线条简明。宋以后,歙砚的砚式越来越多,如抄手砚、瓦式砚、椭圆砚等等,但方正大砚久经不衰。
明清时,端砚、歙砚中的随形砚应运而生,不过歙砚的随形砚比端砚要小得多,一方面歙石坑中出的小卵石价颇高,另一方面也与歙石的构成有关,它不能象端砚那样精雕细刻,因为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崩边的现象。

(三)洮河石砚

洮河石中,大量的砚石呈绿色,统称为“绿洮”。另外还有呈红色的,统称为“红洮”。洮河石长年在大河中被水浸润,石质晶莹细润,发墨护毫,呵气即湿。

1.洮河石砚的石品

洮河石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正如赵希鹄《洞天清录》日:“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这是从洮河石的色泽、质地和发墨效果来进行品评的,当然也应注意是否呵气即湿,砚面是否有纹理等等,这是优质洮河石的基本特征。
洮河石上品是绿如兰润如玉的鸭头绿,鸭头绿又称为绿漪石。此石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一个月不干,不腐臭。鸭头绿中以有黄标者最为贵重。
中品洮河石最有代表性的是“湔墨点绿石”,其石有小如芝麻的黑点,温润程度和发墨功能仅比鸭头绿差。另外还有米蒂称为“赤紫石”的,以及“红洮”中为玫瑰红等。
属于中品和中品以下的砚材,有深绿色的“鹦鹉绿”、墨绿(1)

2.红丝石砚的雕工

红丝石砚的古砚,主要是隋、唐、宋时期的。其砚以实用为主,注重外形,对于纹饰的雕琢不十分留意。
如今能见到的隋、唐、宋时期的古砚,其砚形主要有箕形砚、象生形砚、长方形砚和随意形砚等。

(五)澄泥砚

澄泥砚从宋末开始跻身于中国四大名砚之列,这是因为山东红丝石砚当时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四大名砚的行列。
澄泥砚形成于晋、唐之交,早于端砚和歙砚。在唐宋时代,澄泥砚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盛行,被公推为“砚中第一”。不过,从宋元以后,澄泥砚的质地与端歙相比日渐见绌,清乾隆之后基本失传。

1.澄泥砚的制作

澄泥砚属于泥陶砚类,唐代的制作方法属于秘方,其原料多取自华北沉积粘土矿床区。
明《珍珠船》记述:  “绛县人善制澄砚,缝绢袋致汾水中,逾年而取之,陶为砚,水不涸。”可见明代的汾水流域是澄泥砚的著名产地。
澄泥砚制法在宋代失传大半,后来的制法已经不是唐法,而仅仅是陶砚的制法。
澄泥砚可与石砚相比美,因为它细腻坚实,发墨而不损毫,滋润似水。

2.澄泥砚的种类

澄泥砚也有多种,其中以鳝鱼黄为最上,其次是绿豆砂和蟹壳青。

鳝鱼黄
颜色为黄色或者暗黄色,还有的在制品的表面呈现如荞麦釉般的细小斑点。

蟹壳青
颜色似蟹壳,有青黑色和灰黑色两种。

绿豆沙
为深绿色或黄色并带有细小斑点。

虾虫青
有鲜红色、红黄色、红青色和红褐色四种。其中红褐色还包括有其他二、三种颜色。

玫瑰紫
即与玫瑰相近的暗紫色,日本人称为“虾头红”。
此外还有鱼肚白,为红白色;豆瓣沙,即黄色并带有大斑点。
后世有以石质类澄泥雕琢成砚,称之为石质澄泥砚,但此种石性糠,易断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发表于 2006-6-17 00: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姥爷有一方端砚,很漂亮,上边雕刻的是梅花!做工很精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00: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房四宝:毛笔的选用

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下面逐一介绍: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彩顿失。

  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无法检查这一点。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

  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

  关于这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也。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杀鸡焉用牛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00: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笔的保养~

有了好笔之后保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启用新笔,首须开笔。将买回来的笔以「温水」泡开,且浸水时间不可太久,至笔锋「全开」即可,不可使笔根胶质也化开,否则就会变成「掉毛笔」,毫毛易于脱落。紫毫较硬,宜多浸在水中一些时间。

  润笔是写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笔一拿沾墨便要写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笔根之胶化开。之后将笔倒挂,直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十数分钟。笔保存之时必须乾燥,若不经润笔即书,毫毛经顿挫重按,会变的脆而易断,弹性不佳。

  之后才可开始写字,这「入墨」也是有很大学问的。为求均匀,且使墨汁能渗进笔毫,须将清水先吸乾,可以笔在吸水纸上轻拖,直至乾为止。所谓「乾」,并非完全乾燥,只要去水以容墨即可。「笔之着墨三分,不得深浸至毫弱无力也」,墨少则过乾,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腰涨无力,皆不佳。

  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乾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要再用时不易化开,且极易折损笔毫。

  洗净之后,先将笔毫余水吸乾并理顺﹝同入墨之前﹞。再将笔悬挂于笔架上,可使余水继续滴落,至乾燥为止。需注意置于阴凉处阴乾,以保存笔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曝于阳光下。保存笔之要领以乾燥为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00: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墨的种类

墨色浓淡之变化,可表现书法之韵味,如此书法之美遂多彩多姿。墨如绘画之颜色,作用很大,种类有石墨与松烟之别,分述于下:

  石墨

  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种「悉如墨」之山石。上古无松烟墨,要写书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书之证亦有不少。但石墨做书自魏晋以后无闻,石墨之用于做书,乃在魏晋之前,后则为松烟所取代,书法遂转入另一新境。

  但今天既已无存,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松烟墨

  松烟至魏晋之后取代石墨之地位。松烟起源甚早,至汉代已有名贵松烟。历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为南唐李廷珪,相传其质地之坚硬,不亚于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后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吴国良、明程君房、方于鲁,及清以来曹素功、胡开文等,皆堪称巨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00: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墨的选择

质细:

  选墨首重质地细致,则所谓制煤时所得煤灰粗细得中,无白灰夹杂其间,胶亦可均匀,两者完全融合,故质地精纯,上砚自然无声。这点只须磨了自然知晓,用看的并不能完全明白。

  胶轻:

  指含胶不宜过重,过重则黏性多而滞笔,过轻又质地而无光彩。「凡煤一斤,古法用胶二斤。」此即为煤、胶的「黄金比」,所谓「对胶」。胶过轻或太重皆不好,但选择之法,须待书写后才能知道,如果墨虽浓而不黏稠,又容易施 笔,就是好的了。也有另一种以轻重判别的方法,胶多则轻,胶含量适中的话就没有畸轻畸重的感觉。

  质坚:

  指墨之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李延珪墨的「能削木」就是如此。如果在制墨的胶与煤比例论当,擣的次数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质地自然细而坚硬了。

  墨色黑而亮:

  墨的黑是因为煤,过多就会黑而无光;亮则因为胶,过多则光而不黑,制墨之难,难于煤与胶之调配,所谓「对胶法」,两者名半,则乌黑有光泽,就像用了海伦仙度丝一样...至于黑不黑亮不亮,就像看人头发发质好不好一样,用眼睛看啦~

  墨味香而轻:

  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如龙麝等,一来可以散发宜人清香,二来可以防腐,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份,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皆非善类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00: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墨的使用

以清水逐渐加入:

  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墨正:

  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

  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浓度适中:

  这里要先澄清一下,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随磨随用:

  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储放匣内:

  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乾燥。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00: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纸的种类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

  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

  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

  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

  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

  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

  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桿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3-29 15: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