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雅唐艺术论坛 首页 篆刻 其他 查看内容

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5)

2008-6-2 20:41| 发布者: 李艺| 查看: 809| 评论: 0

摘要:   41.点画粗细法   点画粗细法,系指入印文字的点画在章法布局中有粗有细之谓。例如附图中汉印“蛮夷里长”,其中“蛮”字的笔画很细,“夷里长”三字的笔画很粗,两者之间粗细相当悬殊。   汉印“南深泽尉”,每个字的点

41.点画粗细法

点画粗细法,系指入印文字的点画在章法布局中有粗有细之谓。例如附图中汉印“蛮夷里长”,其中“蛮”字的笔画很细,“夷里长”三字的笔画很粗,两者之间粗细相当悬殊。

汉印“南深泽尉”,每个字的点画之中,有粗画也有细画,其排列系粗细相间的形式。这类印作端庄古朴,跳跃灵动,变化多端,洋溢着波澜壮阔、生动 无比的气息。这类布局得到历代印人的承袭与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艺术佳构。如“高凤翰印”、“动正用和”两印,均是典型的点画粗细法印章。“粗”与“ 细”没有任何标准与尺度,在印章上两者只是比较而言,粗粗细细,相辅相成,犹似乱石铺路,大块小块,组合成锦绣文章。

42.点画放射法

放射是一种物理现象,后运用至数学、几何、建筑等各类学科中,成为社会、自然、人类生活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美术、线条艺术上,以某一点为中 心,向四面发散辐射,或者以某一点为基准,向某一个方向扩展散延,这种形式即为放射形式。古往今来的篆刻艺术家洞察到了这一点,采用这个原理与形式,运用 到篆刻治印的章法布局中来。如附图中何震的“放怀”印,齐白石的“夺得天工”印,都特具放射法特征,属整体放射。

我们还可以看到局部呈放射形态的印章。如古玺“长乘车”、晋印“广典卫令”中的“乘”与“典”两字,呈放射状。此外,还有一种印章,印文有多组、多个局部向不同方向作放射状,如“千岩秋气淳”的“岩”与“气”两字。

放射法印章新颖别致、趣味性特强,在篆刻艺术中给人以一种鲜明的冲刺式灵动感,很有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43.点画粘连法

附图中白文汉印“杨博”,“杨”字的许多笔画都紧紧地粘在一起,线条和线条之间几乎没有间隙与留红。确切地说,它的 笔画粘连在一起了。再如汉印“万延年”,其印文的某些线条亦粘接并连,犹如铜板铜块,埋在地下年久日深,锈蚀斑斑,故这种朱文印俗称“斑铜印”。无论是烂 铜印还是斑铜印,它的共同特点就是印文的线条与线条之间时有粘接并连,这也是与印文破残法的不同之处。粘连法印章的总体风格是苍古淳朴、典重高雅、落落大 方、自然天成。正因为如此,后来印人特别青睐,精心加以仿效,佳构迭现。如陈衡恪的“无娱为欢”,四个印文皆彩用粘连法,气贯全印。

明清以前的粘连印,“天人合一”而成者居多,明清之后的粘连印,印人刻意而为者居多。在设计粘连印时要掌握“有度、有数、有味”六个字。“有度”即合理,达到预想的效果即可,不能过度,不能一意地追求粘连,“有数”即粘连在何处、粘连多少应心中有数,不能随意率手而 为,毫无目标;“有味”即有趣味、有意境,不能盲目乱粘一气,要有选择,有“恰到好处”的全局观念。

44.点画方折法

点画方折法即人们常说的点画采用方折而不用或基本不用圆转流丽的线条。如附图中晋官印“殿中武力司马”,印文线条横平竖直,线条的拐弯转折处也是直角交接,基本没有圆意,体现了方折法印章的特色。再如瓦当“京师瘦当”,笔画也都充满方折气息。

点画方折法印章源远流长,从殷商有印章以来就一直被运用继承。郑燮的“板桥”一印,线条方劲挺拔。陈尧廷的甲骨文印 “往事越千年”,犹如刀枪剑戟,纵横竖斜,清新悦目,令人生爱。此外,丁敬、赵之琛、陈豫钟、邓散木、赵之谦等,无论是浙派印人还是皖派印人,都善用方折 法治印。值得一提的是,齐白石的印章堪称方折法的典范。如其“有衣饭之苦人”一印,每根线条单刀直入,不是放射延伸,就是直冲到底,方折的意境与气息表现 得淋漓尽致。

方折法印章的艺术特点,贵就贵在刚劲上面,它给人的感觉是爽直畅达、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这正是力量的象征,阳 刚的表现。它的线条无论是横还是竖,都是挺直的,所以最宜用冲刀与切刀来刻。而冲刀与切刀正是篆刻艺术中最基本的刀法,所以方折法印章,亦最适合篆刻爱好 者初学与临摹。

45.点画圆转法

印文的线条有方折的,也有圆整的,我们称印文线条圆转的印章为“点画圆转法”印章。如附图中“公孙中印”,其印文线 条以圆转为主,转折处也呈圆角之状。另“曹”一印,每个点画皆呈圆状,多姿多彩,异常别致。圆形不仅在数学、化学、物理学领域中存在,在动物界、植物界,在山川自然、人类日常生活中都无所不有,而且也是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审美形态之一。圆,寓意完美。在篆刻艺术中,线条的圆曲流丽之 美会和人们追求圆满的心态产生一种和谐的共鸣,这正是印人们“借题发挥”的良好基础。

邓石如的“意与古会”、汪关的“松圆道人”、张大千的“大千父”等印章,由大圆、小圆、半圆、曲圆组成了一个圆的世界。

点画圆转法印章在古今印谱中非常多见,数量很多。概言之,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柔取妍、以圆取胜,它给人的感觉是含蓄、流丽、飘逸自然、姿态优美。刻时,用刀应审时度势,因字而异,因势利导,随弯而转,重在流畅。尤其是应避免“走刀”而造成“断层”与“稚折”。宜在圆转之 中求拙、求趣。

46.点画方圆法

印章上的文字或文字点画,有以方为方,称方折法印章;也有以圆为主,称为圆转法印章。方与圆是一对矛盾,我们可以将 它合二为一,将其巧妙、合理地布置于一印,形成方圆相参、方圆结合或方中寓圆、圆中寓方的格调。艺术是没有框框、没有模式、没有硬性规定的。“思离群”,应当是印人们的共识。且看附图中“王舍”一印,“王”字为方,“舍”字为圆,呈左圆右方格局。汉印“公车赏”系上圆下方的格局,赵孟頫的“赵太子丞”,则 呈对角方圆的布局。此外,还有方圆相间式、一字独圆式等。方圆法印章不仅是人们视觉的需要,也是人们心理上的需要。方代表刚劲有力,属阳刚之美;圆代表柔 和流丽,属阴柔之美。阴阳合一,刚柔相济,赏心悦目,魅力无穷。实际上所有的印章印文,都有方有圆,只是两者的反差程度不同而已。无论是设计者、篆刻奏刀 者还是品赏者,均希望从中得到画龙点睛之妙趣。

47.点画垂直法

在欣赏浏览古今印章时,会发现有一类印章的印文线条十分特殊,几乎所有的竖画都从上至下垂直而下,印文中的横画则十 分短小而且只是寥寥几笔。这寥寥几笔横画在印面上一般被挤压在印上或印下,占一个很小的部位。这种以纵贯上下之垂线为主体的印文布局法,称为“点画垂直法 ”。如附图中汉凶“张”,印文竖线细垂方直,横画短小。汉印“丁诩印”、丁敬“大宗”印,竖画粗壮挺劲,而短小的横画基本上在印之上方,形若街坊巷口之栅 栏,故也有叫这类印章为“栅栏法印章”。汉印“丁诩印”、文彭印“檀心轩”等印章,其印文竖画粗壮且排列紧密,而横画俱在印上或印下,犹如昔日的手工织布 机,“纬线”连接着“经线”,故称这类印章为“纬系文印章”。其实点画垂直法印章的形式是很繁多的,凡是以竖画占主导地位、竖画多于横画者,都能称点画垂 直法印章。这类印章的艺术特点很明显,它是以纵取胜,以刚劲畅达直抒胸臆。在刻这类印作时,一般都是用冲刀或切刀而为,势如破竹,一贯到底。它给人的感觉 是恢弘、端庄、方正、古朴、豪迈。这类印章亦很适合初学者临摹创作。

48.点画平横法

有一种印文的点画以平横为主体,而将竖画压缩或作减短处理,整个印面横画多于竖画,这种章法布局称为“点画平横法 ”。如附图中西汉印“石泉右执奸”,画密布,并占主导地位,而竖画十分短小,很不起眼,系典型的平横满白文印。汉印“史左”、“巨董千万”平横法气息特别 浓郁。朱文的平横法特色亦不逊于平横满白文印。诸多元印、明清印人的印章,如“管军总把印”、“黄氏大易”印等印章,以平横为基本单元,组成了左右贯通的 音符乐章,让人感受到平衡的心态与淡泊的气息。

平横法印章在设计时要注意变化,多营造自然天趣,切忌造作。用刀应多用横冲刀法,以增加横画线条的爽利感与力度。同时刻好平横法印章还需要一种“思离群”的创新精神,多看多临摹古人佳作,精心选取入印文字,掌握规律,方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49.点画向背法

入印文字的点画一般都因字而定,左右纵横,斜曲变化都依照传统篆法书写。而点画向背法印章的印文则有所不同。向,即 同一个方向。背,即相反方向。向背法印文将某些线条有意拉长或放大,形成超乎寻常的向背线条。例如附图中瓦当“大富”中,“大”字横画、“富”字的宝盖儿 均系贯满全印的圆曲之线,作相似形同方向处理,而瓦当的圆形边栏与之保持协调一致,故印章气度不凡,温润和雅。魏晋印“樊缵”,印文下方的两组线条均是背 对背,呈反方向布局。为不雷同,两组反向点画的弧度、宽度有所不同,异常新颖别致。这些向背的印文线条虽然作了夸张处理,但仍不失端庄典雅的韵味与风貌。“向”与“背”在中国文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篆刻领域里,艺术家们在进行印章章法设计时,把向背线条“单独处理”,左右或上下纵横全印,在印面上“ 跳”出来,占主导地位。例如何震印“真实居士”、米万钟印“文石居士”以及赵之谦的“长守阁”印,设计了许多组向背线条,有同方向的,也有反方向的,有从 上至下的排列,也有从左至右的排列,印章左右还大体呈对称状态,真是妙不可言。这些印章皆充满了点画向背法的章法特点。它们有的大起大落,十分显眼;有的 小中见大,顾盼呼应;有的布排密集,处处向背;有的布排稀疏,“一枝独秀”。点画向背法印章风流潇洒,灵动多姿,妙趣横生。但毋庸讳言,它也因之带来了一 些缺憾,如结体散而乏气,线条的力度与笔意难于把握,减弱了古拙雄浑的韵味。这就提醒印人们要扬长避短,不断总结经验,小心着墨,大胆奏刀,创作出令人耳 目一新的佳构来。

50.点画穿插法

在印章章法设计时,印文的布局一般要求工致匀称、平稳端庄。在这个大前提下,人们不难发现,有许多秦汉印章,印文之 间、结体之间、点画之间互相穿插挪让。有的是偏旁部首之间的互相穿插,有的是印文整体互相揖让。这种穿插交错、牝牡相合、互相伸屈谦让,使印章更为密切紧 凑,强化了整体感。这种“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融入了篆刻艺术,不仅提高了印章的艺术层次,而且增加了印章的可读性与艺术情趣。如附图中汉印“●川侯印 ”,四个印以自身的大、小、长、方等形式的变化,互相穿插,平稳地布置在方寸之中。“程义”印的“义”字竖画下插,“赵道”印的“赵”字右部插到左部中。而“窦中孺”印,“中”字笔画少让位于“孺”字,“孺”字的左右偏旁又互相左移右让。“陆阳”印中,“陆”字“土”的中竖长长地伸到顶部,天趣盎然,生动 无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3-28 22: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