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雅唐艺术论坛 首页 舞蹈 舞蹈历史 查看内容

中国舞蹈史:(四)秦、汉时期的舞蹈

2008-6-17 16:22| 发布者: 李艺| 查看: 1290| 评论: 0

摘要:   第四章 俗乐舞蹈文化的高峰—秦、汉时期的舞蹈   第一节 工艺精品,汉风长存   汉 代的陶俑、陶楼、玉雕、木雕上的乐舞都显示了博大恢宏的汉代舞风。山东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了一组乐舞俑,其中,一男子似今天的节目主持人,二女子长发披 肩,头顶挽椎髻,着横

第四章 俗乐舞蹈文化的高峰—秦、汉时期的舞蹈

第一节 工艺精品,汉风长存

汉 代的陶俑、陶楼、玉雕、木雕上的乐舞都显示了博大恢宏的汉代舞风。山东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了一组乐舞俑,其中,一男子似今天的节目主持人,二女子长发披 肩,头顶挽椎髻,着横条长袖衣,相对而舞。台正中一男子下腰,旁一人翻跟斗,前排二人相对倒立,后有乐队伴奏,两边二人似为盲人,可奏乐,可说唱。这组陶 俑立体感强,色彩鲜艳,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壁画彩绘百戏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河南密县打虎亭壁画(局部)中,一男子在独舞,戴方形帽,着黑袍,红色灯笼 裤,吸左腿,举右手过头,甩白色长袖,舞姿极为潇洒。

至于陶仓楼,则以河南荥阳县出土者最为精美。该陶仓楼的正面有一幅彩绘乐舞图,其中一舞伎着红色舞衣,高扬双臂,长袖抛于身后,使得彩色长裙旋飞;身前一 侏儒伸臂向前,旁有乐人伴奏)。此外,该陶仓楼的左右两侧,有对称的两舞人,均为男性。左侧舞人着红袍,持一舞器跪舞,右侧舞者亦着红袍,灯笼裤,举右手 于头上,甩袖起舞。

汉代乐舞陶俑很多,其中,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男女舞俑,女舞俑高髻,短裙长袖,腰肢纤细,两臂一低一昂,极有韵致。该墓男舞俑,双手掌向上如托物,抬左 腿,舞姿粗犷。东汉河南出土的彩绘百戏俑,一男舞者蹬弓步,举拳,全身前探,另一男舞者左足踏鼓,身向后仰,舞姿对称。重庆出土的东汉陶男舞俑手持短绸 带,面带笑容起舞。

河南西华县出土的人纹雕砖上,两胡人高鼻深目,着紧身纹样衣,跪左腿举左手;另一人跪右腿举右手,形成对称,形象地反映了张骞通西域后,胡人来洛阳献艺的场景。

汉代玉雕舞人,表现了当时工艺和舞艺的精美。北京丰台区大葆台出土的玉舞人,左右两袖伸延连接,舞人向右折腰,造型新颖,独具匠心,充分表现出长袖善舞的 华夏舞风。岭南广州象岗是西汉初年南越王赵陀建立封建王国的都城(前204~前111年),那里出土的玉雕双舞人,与中原舞姿、服饰都有很大的差异,舞伎 头侧梳螺髻,着长裙,长袖中间窄而袖口肥大,为喇叭袖。一舞伎为跪式,一舞伎为立式,造型非同一般,与广州出土的汉族戴花冠女舞俑,风格迥异。

汉代百戏的奇技异巧已臻出神入化之境,如单手倒立,双手倒立,叠案、踏球、踏鼓等最为典型。巴蜀地区百戏也广为流行,如广汉出土的摇钱树,上有百戏杂技,形象生动。

汉代出现了不少舞人神兽镜,如四川重庆出土的舞人神兽歌舞画像镜就较为典型。此外,现藏于旧金山道拉扬古纪念美术馆的铜镜,上有一幅精美的舞人神兽画像,其中,女舞伎细腰长裙,左袖甩成P字状,右手“透袖”。该铜镜刻工精细,更显得舞姿优美动人。甘肃武威磨子咀汉墓漆棺上的男舞伎,清丽有韵致,别具一格。

图片资料

出处: 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二节 总会仙倡,百戏杂陈

汉 武帝时国力强盛,疆域扩大,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对外连年用兵,并派张骞通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交 往。西域诸国也不断派使者来长安,汉初虽说罢“角抵”,实际上“角抵”一直在民间流传,至武帝“复采用之”,统治者的提倡,使角抵百戏重新得到复兴和繁 荣,并且吸收了不少外来的新技艺。如大宛国(今卡散赛)曾来献犁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眩人(即会玩幻术的表演家)。据《魏略》载:“黎轩多奇幻,口中 吹火,自缚自解。”注家亦以为即“吞刀吐火,种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能之也”。汉代角抵百戏至此发展成为融舞蹈、杂技、幻术(魔术)、马戏、武术于一体 的综合艺术形式。还远传到西域、大秦(罗马)。

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前108年)的春天和元封六年(前105年)夏天,在京都长安平乐观举行大型角抵百戏的演出,以招待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的首领。“百戏 ”包括的内容异常丰富,每个节目都有很高的技巧,如“都卢寻橦”(顶竿,又称“木熙”)、跳剑弄丸、吞刀吐火、戴竿走索、冲狭(钻圈)、倒立、驯兽、马 戏,还包括倡优、侏儒表演的情节化、戏剧化的节目。组织这样盛大的演出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汉代的国威。汉代迷信谶纬,重厚葬,因而诸多百戏场面,得以保存 在地下。如山东省安邱汉画像石、沂南县西八里的北寨村汉墓画像石《百戏图》等部分地反映了汉代百戏杂陈的面貌。沂南《百戏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布 局上大致是正中为建鼓,有人在击鼓起舞,有的鼓无人敲击仅为装饰。表演的节目为“弄剑、跳丸”和“戴竿”,一人额顶十字长竿,三小儿倒悬翻转表演,戴竿者 一额顶承重,同时因小儿的晃动要寻找平衡,因此十分惊险。下为著名的《七盘舞》,一人刚刚从盘上纵蹑而下,蹬弓步,衣袖飞扬,正如张衡《七盘舞赋》所描绘 的,“盘鼓焕以骈罗”,“历七盘而屣(一作纵)蹑”。第二部分:伴奏的乐队以建鼓为中心,上盛饰羽葆、流苏,一人手持鼓棰正在击鼓,还有二人正在敲击编磬 编钟,其他有坐奏乐队十四人,分三列坐毯上,演奏琴、排箫、埙等乐器。第三部分:后排为“刀山走索”,一人立于刀尖向上的绳索上倒立,两端各一人手持兵器 相对表演;前排为“鱼龙曼延”之戏,即张衡《西京赋》中的:“巨兽百寻,是为曼延……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愠愠。”一人持鼗鼓引龙形兽,一人引巨形鲤 鱼,似为由鱼变而成巨龙的一段小品。前面一人持梧桐树,引一凤凰(由人扮演),都是祥瑞之兆。最后是马戏表演,前部为四匹奇兽拉着有建鼓和兵器的战车,四 个部分异彩纷呈,十分壮观。汉代壁画中表现杂技百戏的,以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出土的壁画为最精美,色彩鲜明,技艺高超,场面生动,堪称珍品。

谈到汉画像中表现战斗场面和使用武器的舞蹈,不能不提到山东武梁祠出土的《蚩尤弄五兵》。黄帝与蚩尤的战争是以蚩尤失败而告终,但蚩尤领导的氏族,通晓金 属熔炼和作战利器的制作。在《蚩尤弄五兵》中,蚩尤的形象是:耳鬓如戟,头有角,手持戈矛,足蹬弓矢,人们以战神视之。关于蚩尤的形象,张衡在《西京赋》 中也曾提到:“蚩尤秉钺,奋鬛被般,禁御不若,以知神奸,魑魅魍魉,莫能逢旃。”这里谈到把蚩尤化装成猛兽的样子,这不仅见于角抵,而且也见于《傩》。武 梁祠石刻画中,《傩》所驱逐的怪物,就是蚩尤的形象。《角抵》和《傩》也有很深的结合。

汉代角抵百戏中,逐渐出现了故事情节和戏剧化的现象。突出的节目就是《东海黄公》,我们不妨视之为中国舞剧的萌芽。据《西京杂记》记载:“有东海黄公,少 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嬴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现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人俗用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这里已有人物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而稍带讥讽、嘲弄的趣味性。一个扮 作东海黄公,一个扮成虎形,是人与虎搏斗为中心的场景。在山东临沂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黄公戴面具,左手执刀,右手抓住老虎后腿,老虎回头张开血口看着黄 公,形象生动逼真。

“总会仙倡”可说是具有戏剧情节的假面舞剧。“倡优”是西周末年出现的、由贵族蓄养的、专供贵族们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又称“俳优”(日本至今称演员为“ 俳优”是受中国的影响)。优多由男子充任。“戏倡舞象”是戴假面着假形而舞的人。《汉书·礼乐志》载:“常从象人四人。”关于象人,孟康指出,(象人)“ 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韦昭说,象人是“著假面者也”。根据这些权威性的解释,我们了解到“总会仙倡”是情节丰富、人兽众多的舞剧。据《西京赋》记 载,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箎,女娥坐而长歌,声清丽而委婉,洪崖(三皇时的伎人)立而指麾,被毛羽之纤丽。这是假面舞蹈的总汇。江苏铜山县出土的洪 楼画像石中,群兽中有一个戴老虎假面的人,正在擂鼓。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三节 秦始皇与“角抵”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后,搜集各国民间乐舞,以观民风民俗和宴享娱乐,八方乐舞齐聚秦都咸阳,“后宫列女万余人,气冲于天”,遂创设乐府,并首倡“角抵”之戏。秦王朝虽然短暂,但却声势赫赫。始皇陵出土的乐府钟,为错金银钮,钟钮一侧刻篆书“乐府”二字,它是秦代乐 府使用的乐器。“角抵”原出古代冀州(今河南、山西等地)一带,是祭祀蚩尤的“蚩尤戏”。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 向,今冀州有乐曰‘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任昉《述异记》)可见角抵的起源为原始社会的格斗——武舞,它反 映了黄河流域黄帝领导的氏族与蚩尤领导的氏族间的一场激烈战争。战国虽留有角抵相扑的铜牌,但秦始皇是第一个把带有表演和角力性的“角抵戏”引入宫廷的。秦时“郡县兵器,聚于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抵’”。收天下兵器,目的是巩固他的统治,而提倡徒手搏斗的角抵,却在文艺史上开后世角抵百戏的 先河,绵延至今并饮誉世界,功不可没。后来角抵戏发展为包括各种技艺的综合性表演,即秦二世在甘泉宫“方为角抵俳优之观”。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秦 代角抵漆绘木梳,其背面绘有一角抵场面:帷幕下有二人跨步伸两臂相搏,左一人平伸双手,一人为裁判。(三人均赤裸上身,腰束长带,着短裤,足穿翘首鞋、,为角抵文物之精品。西汉帛画角抵图(摹本)中间一人戴长冠,着宽大罩衫,腰系红带,右侧一人头戴箭形茨菰叶,双手戴红镯,三人正摩拳擦掌准备进行角力,左 方一人为裁判。二人角力的体育比赛,后来演变为表演性的杂技艺术。

图片资料

出处: 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四节 汉代宴享歌舞及“以舞相属”

秦汉时期,我国已建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汉高祖刘邦起自民间,喜爱楚地民间歌舞,当他取得政权,返回故乡沛县时,感慨万分,自起舞歌《大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最宠爱的戚夫人,善“楚舞”和“翘袖折腰”之舞。这种形象在汉画像石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右方两个舞伎并排折腰而舞,舞伎着长袖花 衣,细腰长裙,同向右方折腰(旁腰)90度,两上臂平抬,与上身平行,足下踏鞠(球)为高难度动作,右旁一人倒立。四川羊子山画像砖,有女伎舞绸与侏儒共 舞。其他如汉高祖的故乡沛县:铜山县汉王乡汉画像也有“翘袖折腰之舞”,舞者细腰长裙,窄长袖,外罩短袖,这是汉代的时装,有的翘袖合着建鼓的节奏而舞,这些舞蹈也应看作楚地的民间舞。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曾招募住在巴郡渝水之间的板楯蛮为前锋,板楯蛮为少数民族,英勇善战,每胜必击鼓歌舞以示庆祝,刘邦对此舞非常喜爱,名为《巴渝 舞》。以后成为达官贵人家中宴享娱乐的节目。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等,看得出是手执兵器的武舞,舞时合着鼓的节奏。江苏沛县栖山画像石 中间二人击鼓,左有二人,手中执兵器对打,后边一人杖剑而行;由此可以想见《巴渝舞》的概貌。汉代乐府中有专门司鼓的巴渝鼓员。近年研究者认为,湖南土家 族为巴人的后代,早年自巴蜀迁入湘西,巴人和土家族都崇拜白虎,因此,土家族的《摆手舞》即《巴渝舞》的遗存。

汉代歌舞之风极盛,宫廷里设有“黄门工倡”,即宫中的乐工、舞人。达官贵族之家多蓄养歌舞伎人,当时称为“倡”或“歌舞者”。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 年),由朝廷主持召开了一次关于盐铁国营和酒类专卖的辩论会,其中有不少情况涉及到风俗民情与舞蹈艺术生活,如说达官贵人家中蓄养家伎歌舞娱乐:“中山素 女抚流徵于堂上,鸣鼓《巴俞》于堂下”,“今富有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象 ”(《盐铁论·刺权》)。这里已谈到倡优扮演的各种形象,豪门贵戚纵情声色犬马,竞相夸示。在《汉书·孝元皇后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王侯群弟,争相奢 侈……后廷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有高超的舞蹈技艺,特别是她练就一身“轻功”(和气功 有关)舞时身轻若燕,脚上也有绝招,会走“踽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足见汉代舞蹈所达到的高超的技艺水平。

除作为宴享的乐舞之外,还有一种礼仪性的社交舞蹈,称之为“以舞相属”。宴会中有的主人先舞再邀请客人舞,这是汉代一种交谊舞。如果主人邀请,而客人不以 舞为报,往往结下冤仇。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被贬得免回京,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席间王智先起舞属蔡邕,蔡邕不为报,惹怒了王智,蔡邕也拂袖 而去,终因得罪权贵,蔡邕竟不能再回京城。汉画像石中对“以舞相属”的礼仪舞蹈,也有所表现,如四川彭县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主人戴冠,宽袍广袖,袖中又套 窄长袖,五彩镶边,右手举起,左手作相邀状,客人亦长袍广袖,举右手,左手前伸答舞,主人旁有女侍者执便面(扇子),客人旁有男侍者,端一长案,正拟捧上 酒馔。此外,还有以舞相属的连环图像。

图片资料

出处: 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4-24 04: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