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雅唐艺术论坛 首页 舞蹈 舞蹈历史 查看内容

中国舞蹈史:(十二)为创建新中国而战斗的舞蹈

2008-6-17 19:46| 发布者: 李艺| 查看: 1293| 评论: 0

摘要: 第十二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战斗的舞蹈 第一节 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的群众舞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战争中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强烈地表示了争取民主团结的愿望和自由和平的迫切要求,在这种形势下,群众舞蹈活动获得了新的发展,人民大众急切要求建立各种群

第十二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战斗的舞蹈

第一节 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的群众舞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战争中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强烈地表示了争取民主团结的愿望和自由和平的迫切要求,在这种形势下,群众舞蹈活动获得了新的发展,人民大众急切要求建立各种群众性的业余舞蹈组织。

当时群众舞蹈活动最为活跃的是北京、上海、云南及重庆等大城市。

抗战胜利后,北平学联确定了团结广大进步青年参加学生民主运动的方针。1947年4月,北平各大专院校相继成立了民间歌舞社,如北大、师大、辅仁、中法、燕京、清华等。其中北大民舞社的舞蹈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成员有项党(刘万云)、李学信、董锡玖,他们曾演出了秧歌、秧歌剧以及戴爱莲编创的民族民间舞 蹈,如《巴安弦子》等。北大民舞社自己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有《矿工舞》(刘万云编舞)、《凿冰舞》和《农乐舞》等,从而鼓舞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在 学生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上海的许多大、中学校和各行业,特别是大专院校,组织歌咏和舞蹈团体者相当普遍。这类文艺活动组织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参加,大家通过 民间舞蹈活动,形成了活泼、愉快、团结、友爱的气氛,并产生出团结就是力量的效果。他们亦演出秧歌剧,并在秧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努力反映现实生活。上海 各大专院校传播的民族民间舞蹈,多半是戴爱莲编创和表演的《青春舞曲》、《巴安弦子》、《春游》、《嘉戎酒会》、《瑶人之舞》等,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

在民主运动中,云南的舞蹈活动开展得比较突出和热烈。如西南联大、师院、建民中学及游击队的“边纵”八支队、七支队等,曾演出了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的作品,并以现实的斗争生活创作了不少受群众欢迎的舞蹈。

1946年5月,昆明举行了彝胞歌舞大会,这是民族舞蹈艺术第一次走上昆明的舞坛,他们演出了《跳麟甲》、《跳汉》、《跳鼓》、《鸽子渡食》、《猴子搬包 谷》、《阿细跳月》等舞蹈,得到了文化界著名人士闻一多、费孝通、楚图南、徐嘉瑞等人的高度评价。这次演出对民族舞蹈发展和昆明的群众舞蹈活动的开展有着 积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群众舞蹈既继承了民族民间舞蹈传统,又努力表现了人民的现实生活。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的作品,也流传在青年学生之中。群众舞蹈在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争自由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二节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舞蹈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舞蹈艺术,继承了上一个时期革命舞蹈的传统,并在新秧歌运动影响下,展现出解放了的人民新的精神面貌。

为适应全国解放形势的需要,东北、华北等地及各部队、各兵种相继建立了文工团、宣传队(其中包括舞蹈组)及文艺院校,如内蒙文工团舞蹈队、东北鲁迅艺术学 院舞蹈班、华北联合大学第三部、张家口联大文工团、华南歌舞团、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舞蹈队、西南战斗文工团。这些团队的建立,促进了舞蹈创作水平 的提高。他们创作了《进军舞》、《胜利腰鼓》、《反攻战鼓》、《练兵舞》、《胜利大歌舞》、《愉快的劳动》及小舞剧《参军》,此外还演出了苏联舞《军民联 欢》。

这一时期,在新秧歌运动的影响下,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土地还家》、《李小二参军》、《贫人翻身》、《一碗饭》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 的秧歌剧。与秧歌剧关系紧密的小型歌舞表演体裁也得到了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有《过翻身年》、《光荣灯》、《火线爱民》等。

群众文艺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秧歌、腰鼓和秧歌剧也较普遍地在工人、农民、军队中推广。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体现了革命人民争取全国解放的乐观主义精神。如欢送解放军南下的《秧歌》、十八兵团欢迎东北炮兵的《秧歌》。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舞蹈艺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致力于迅速表现士兵、工人、农民的火热生活,显示了人民渴望解放的迫切愿望。我 国著名舞蹈家,如吴晓邦、戴爱莲、梁伦、陈锦清、盛婕、胡果刚、田雨、贾作光、查列、迪之、叶扬、陆静等人,为复兴中华舞蹈事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舞蹈家们对民间舞蹈倍加重视。1949年7月,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中国青年文 工团表演的《大秧歌》和《腰鼓舞》并列获奖,这是中国民间舞蹈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叶扬、贾作光、李波、郭兰英、王昆等参加了演出。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在庆祝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闭幕的闭幕式上,艺术家们演出了大型歌舞节目《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欢庆解放的心情。其中,《献花舞》、《战鼓》、《腰鼓》等诸多片段,得到了艺术家们的充分肯定。

中国近现代的舞蹈艺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历程。它经过各个时代的洗礼,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一直伴随人民的生活、斗争而不断发展。它继承了我国灿烂的舞蹈文化,并不断革新和创造,为我国舞蹈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舞蹈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三节 著名舞蹈家

30~40年代,正值我国抗战风云骤变之际,出现了几位受群众爱戴的舞蹈家,他们是吴晓邦、戴爱莲、康巴尔汗、梁伦、赵得贤、贾作光、胡蓉蓉等。

吴晓邦

吴晓邦是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06年12月生于江苏太仓。1929年至1935年三次东渡日本,曾进入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学习芭蕾舞,向 日本舞蹈家江口隆哉和宫操子学习德国现代舞,接受以科学为法则的人体训练方法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的理论。1931年在上海创办了“晓邦舞蹈学校 ”,1934年在上海中法戏剧学校任教。40年代初,他在一些艺术团队、学校教授舞蹈。1945年在周恩来关怀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30年代初期和中期,吴晓邦以新的舞蹈观,在新的舞蹈道路上探索,通过作品揭示旧中国的矛盾、阴暗和不平等,努力表现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懊恼、悲伤、幻想和 斗争。《蒲江夜曲》、《傀儡》、《爱的悲哀》、《懊恼的解脱》、《拜金主义者》、《奇梦》、《中庸者的悲伤》、《和平的憧憬》等11部作品,是他创作生涯 探索阶段的作品。

在抗日烽火四起的年代里,吴晓邦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之中,以现实主义方法,讴歌现实,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作品,其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 曲》、《游击队员之歌》、《丑表功》、《思凡》、《饥火》、《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传递情报者》、《血债》、《合力》、《网中人》、《生之哀 歌》、《迎春》、《秋怨》等,以及歌舞剧《春的消息》和舞剧《虎爷》、《宝塔牌坊》等。这些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丑表功》以夸张的面具勾画出丑官的形象,舞蹈巧妙运用了戏曲丑角的舞姿,把一个丑官善于吹牛拍马,卖弄自己,欺压百姓,欣赏自己得到主子宠爱的得意忘形的肮脏内心世界刻画出来。该舞寓意深刻,颇具戏剧性。

《思凡》表现一个年轻和尚的内心冲突和痛苦,展现这个青年僧人既受“神权”束缚,又向往“凡间”生活的思想斗争。

《饥火》以我国伟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主题思想,以旧中国的饥饿者为典型形象,借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人物为精神“模特”,表现饥饿者的失意、穷困、悲愤和挣扎。

纵观吴晓邦的主要作品,可以看出,吴晓邦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舞蹈家,是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创始人,在中国现代舞蹈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戴爱莲

戴爱莲,1916年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岛一个华侨家庭,祖籍广东新会。12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岛上唯一的舞蹈学校。14岁到伦敦,进入英国著名舞蹈 家安东·道林的芭蕾舞蹈室和玛丽·兰伯特芭蕾舞蹈学校学习。之后,她又跟芭蕾舞大师玛格丽特·克拉斯克学习,不久又在玛丽·维格曼舞蹈工作室学习现代舞,在恩斯特和罗特·伯克现代舞蹈团边工作边学习。1939年,戴爱莲在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学习期间,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奖学金。在此期间,她还学习了拉 班的舞蹈体系。戴爱莲在伦敦期间表演和编创的节目有《波斯广场》、《卖花女》、《伞舞》。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多次参加伦敦“中国运动委员会”的义 演,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她创编了《觉醒》、《前进》两个舞蹈,表达她对祖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支持。

1940年,戴爱莲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回到祖国。先后创作了《游击队的故事》、《卖》、《空袭》、《东江》、《思乡曲》等。通过作品表达她对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和对日寇的仇恨,显示出她赤诚之心。

戴爱莲是挖掘、整理、研究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先驱者,她于1941年至1945年,陆续深入到广西大瑶山、西康等地区,收集研究少数民族舞蹈,经她整理、创作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瑶人之鼓》、《哑子背疯》、《嘉戎酒会》、《马车夫之歌》《倮倮情歌》、《春游》、《巴安弦子》、《苗家月》、《羌民端公跳 鬼》、《坎巴尔韩》、《拉萨踢踏舞》以及秧歌剧《朱大嫂送鸡蛋》等。1946年春,在重庆由育才学校的师生协助,举行了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演出了藏族、彝 族、维吾尔族、羌族、瑶族、汉族6个民族舞蹈,轰动山城,人们称誉她为“边疆舞蹈家”。

1946年至1947年秋天,戴爱莲应邀到美国进行艺术交流。她演出和介绍了中国灿烂的民族舞蹈文化,受到各界著名人士的赞扬。

40年代,戴爱莲先后在全国著名的艺术院校和大学教授舞蹈,培养了一批专业和业余舞蹈人才。1947年,她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乐舞学院”,其主要成员有彭松、叶宁、隆徵丘等。

戴爱莲虽然出生在异国,但她对祖国,对祖国悠久文化执着的爱,表明她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艺术家。她为中国新舞蹈的发展和民族舞蹈文化的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中国现代舞蹈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康巴尔汗

康巴尔汗,维吾尔族,1917年生于新疆喀什市。12岁考入苏联塔什干舞蹈学校,由于天资聪慧,被称为“美丽的明珠”。1939年初,康巴尔汗入红旗歌舞 团任演员,在学习苏联舞蹈和芭蕾舞的同时,开始系统地学习维吾尔族舞蹈。同年底进入莫斯科音乐舞蹈学院学习。康巴尔汗在苏联的舞台上,表演过维吾尔族舞蹈 《林帕黛》和《乌斯满尼亚》(军人舞)及乌兹别克舞《萨赫达吾帕尔》,她以精湛的舞技,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42年4月,康巴尔汗回到祖国,先后任新疆塔城文工团、乌鲁木齐维吾尔文化会文工团演员。1943年,她参加新疆各民族会演,表演了《林帕黛》和《乌 夏克》,以卓越的技巧,获得了一等奖,被称为维吾尔族的人民演员。从此,她不断向民间艺术学习,经她整理、创作和表演的舞蹈有《顶碗舞》、《那互木》、《达板城》、《那孜库木》、《阿拉木汗》、《黑走马》以及《木都拉提》、《那格勒巴牙提》、《然格美弟》、《喀什赛乃木》和《乌斯满尼亚舞》等,显示了她 稳健、俊逸、高雅的艺术风格。

1947年,康巴尔汗随新疆青年歌舞团赴南京、上海、杭州、台湾演出,轰动了海峡两岸,人们称她是“维吾尔之花”“天山之花”,并在电影《天山之花》中表演了《盘子舞》。在上海演出期间,她受到梅兰芳、戴爱莲的赞赏,并与梅兰芳先生合影。

康巴尔汗是位爱国舞蹈家,她一直在本民族的艺术土壤上耕耘,经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她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舞蹈家,直到90年代,她还在麦盖提——“刀朗”的故乡与群众共舞。

梁伦

梁伦,广东高要县人,1920年出生在广东佛山。1938~1940年,先后担任广州抗战洪流剧团、广东曲江复兴剧社的话剧演员,之后考入广东省的艺术学 院戏剧系编导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兼任该校试验剧团导演、演员。1942年师从吴晓邦,并向英国舞蹈家戴来夫人学习芭蕾舞。1944年创作了双人舞《渔 光曲》和《卢沟桥问答》。1945年在云南昆明与胡均、陈韫仪、倪路、游惠海等创办“中华舞蹈研究会”,其宗旨是提倡新舞蹈艺术。同年深入云南阿细族和撒 尼族地区搜集民间舞蹈,创作了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以及舞剧《五里亭》、《饥饿的人民》等,并在闻一多的倡导下与王松声组织彝族、阿细族、撒尼族等少数民 族音乐舞蹈家到昆明演出。1946年6月到香港,任中国歌舞剧艺社舞蹈编导、教员兼演员。曾为该社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创办舞蹈与歌咏训练 班,扩大新舞蹈艺术和革命文艺在侨胞中的影响。梁伦创作的作品有《花轿临门》、《希特勒还在人间》、《驼子回门》、《天快亮了》、《马车夫之恋》、《幸运 鱼》以及反映南洋人民生活的《印尼独生女》、《缅甸情歌》等。梁伦是我国新舞蹈艺术的积极推行者,是有影响的舞蹈家。

赵德贤

赵德贤出生于平壤。1938年只身来到中国,师从古萨科夫斯卡娅学习芭蕾舞,之后考入哈尔滨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在《天鹅湖》、《未完成的交响乐》、《葛培 利娅》、《伊哥尔王子》等芭蕾舞剧中担任领舞和独舞,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由他编导的《华尔兹舞》、《白俄罗斯舞》、《木偶舞》等,颇得好评。

1947年,赵得贤参加第四野战军哈尔滨第三支队,任舞蹈教员。1948年,被第四野战军政治部舞蹈队邀去教授舞蹈,与此同时,他创作了小舞剧《参军》、《愉快的劳动》和朝鲜族《剑舞》等。之后,他在延边歌舞团任教。

赵德贤虽然起步于芭蕾舞,但不囿于芭蕾舞,而是立足于民族舞蹈传统的土壤上从事创作,为民族舞蹈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贾作光

贾作光,1923年生于沈阳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1938年考入满洲映画协会,向日本著名舞蹈家石井漠学习。1944年自编自演了舞蹈《渔光曲》。抗战胜 利后,他在北平组建“作光舞蹈团”,创作了《苏武牧羊》、《少年旗手》、《故乡》、《国魂》等,抒发了他对祖国、对生活的爱。1947年,贾作光在吴晓邦 的关怀下,开始走上革命舞蹈艺术的征途。1948年,他参加了内蒙歌舞团,在内蒙舞蹈的沃土上,他捕捉到了内蒙舞蹈的风貌。现实生活激起了他丰富的想象 力,他创作了《雁舞》、《马刀舞》、《哈库麦舞》、《鄂伦春舞》、《牧马舞》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贾作光是位有影响的舞蹈家,是蒙族舞蹈的奠基人。

胡蓉蓉

胡蓉蓉生于江苏宜兴。5岁开始学习芭蕾,10岁任索克尔斯基芭蕾舞团演员,曾先后参加《天鹅湖》、《睡美人》、《伊哥尔王子》、《火鸟》、《葛培利娅》、《爱斯米兰娜》等芭蕾舞剧的演出。后来又专门学习现代舞和西班牙舞。她从30年代开始从事电影表演艺术,在电影《压岁钱》中,她表演了《剑舞》以及歌舞片 《四美图》等影片,被誉为童星。由于自幼经过严格的舞蹈训练,又有电影表演艺术上的实践,她在扮演舞剧角色时得心应手,能作到内心活动和形体动作有机结 合,融为一体。

在三四十年代,上述7位著名舞蹈家为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在时代的激流中,用舞蹈反映时代的风貌,表达出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为国家的独立自由贡献了力量,为我国灿烂的舞蹈文化创造了新的财富。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四节 为民族独立解放而舞蹈的文艺团体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旗帜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势所需,各地相继组织了抗日救亡的文艺团体及艺术院校,如新安旅行团、抗敌演剧队、抗皇队、孩子剧团以及育才学校等。他们转战大江南北,用文艺宣传抗战救国,武装群众的思想。抗战胜利后,他们以文艺配合了反内 战、反饥饿,争民主、争自由的民主运动。这一时期,为向海外侨胞介绍祖国的新艺术,还建立了“中国歌舞剧艺社”。

新安旅行团

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是在周恩来、宋庆龄、陶行知等著名人士关怀下成立的少年儿童文艺团体。抗日战争时期,他们行程近3万公里,在22个省、市宣传抗日 救国。1940年,吴晓邦曾在该团任教,并编导了反映团结抗日的大型歌舞剧《虎爷》等节目。1941年,“新旅”成为新四军领导的一支少年儿童文艺队伍。他们在群众中开始传播新秧歌,并演出秧歌剧及《腰鼓》、《花棍》等。他们以民间舞为基础创编了《花棍舞》、《小放牛》和反映现实的《胜利进行曲》、《儿童 解放》、《参军记》及小舞剧《反法西斯进行曲》,大型歌舞剧《雨过天晴》等。当时在“新旅”从事歌舞艺术的有张拓、陈明、李仲林、舒巧等人。新旅在18年 的历程中,为民族解放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被誉为“中国少年儿童的一面旗帜”。

抗敌演剧队

抗敌演剧队是综合的艺术团体,其中四、七队舞蹈活动频繁,培养了一批舞蹈骨干。先后创作演出了舞蹈《黄花曲》,歌舞活报剧《狮子打东洋》,歌舞《生产大合 唱》、《军民进行曲》、《新年大合唱》,舞蹈《绫子舞》、《铜棍舞》、《剑舞》。改编民间舞《推小车》、《打莲湘》、《采莲船》、《走马灯》、《哑子背 疯》、《新王大娘补缸》,少数民族舞蹈《苗族芦笙舞》、《苗家月》、《四方舞》、《斗鸡舞》等。

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成立于1937年,是一支小小的生力军,一共22个孩子,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八九岁,周恩来勉励他们要具备三种精神:“救国、革命、创 造。”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走上漫长而宽广的革命道路。孩子剧团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健康活泼的节目,为抗战服务。1941年上演了《乐园曲》(石凌 鹤编剧)、《棠棣之花》(郭沫若编剧),里面穿插歌曲、舞蹈,边唱边舞,形式活泼。

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7月在重庆创办的一所新型学校。这所学校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帮助。周恩来勉励他们“要做小先生,为人民服 务”。学校选聘了有影响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执教,如贺绿汀、艾青、翦伯赞、李凌、黎国荃、张水华等,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曾先后在戏剧组、舞蹈组教授 舞蹈。在新秧歌运动的鼓舞下,育才学校创作了不少具有民间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歌舞作品,如《荷叶舞》、《农作舞》、《抗日胜利大秧歌》、《王大娘补缸》、《乞儿》、《弃婴》、《火苗》及小舞剧《塞外恋歌》、舞剧《恩赐》等。演出的民族舞蹈有《藏舞》、《青春舞》等。

育才学校的师生以陶行知的“手脑双挥”为主旨,在10年的历程中,走向社会,面向生活,创作出不少寓意深邃的作品,在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运动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歌舞剧艺社

中国歌舞剧艺社(前身是演剧五、七队)于1946年9月在香港成立。梁伦、陈韫仪等负责组建舞蹈组。该社在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除演出梁伦 旧作之外,还上演了他编创的新作,如《自由之光》以及反映南洋人民斗争生活的《印尼儿女》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缅甸情歌》等。中国歌舞剧艺社为扩大新舞蹈艺 术和革命文艺在侨胞中的影响,举办了舞蹈和歌咏训练班,梁伦在训练班教授舞蹈。该社通过各种方式把祖国的新文化艺术,介绍给广大侨胞,增添了他们的爱国之 情。

上述文艺团、队、校在祖国的独立解放运动中,以歌舞艺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从而弘扬和发展了民族舞蹈文化。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NextPage##########

第五节 新秧歌运动和新型秧歌剧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文艺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针对当时文艺界存在的只注重关门提高,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重洋轻中,轻视民族传统,对于文艺工作者世界观的改造没有明确的认识等问题,毛泽东同志作了 精辟的论述。之后,毛泽东又为鲁艺的同志作了报告,指出:“陕北的民间艺术很丰富,要到群众中去采集,去挖掘,要向群众学习,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中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鲁艺所作的报告,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为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服务,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广大文艺工 作者的认识。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边区的文艺工作者掀起了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潮。

一、延安的新秧歌运动

在《讲话》的精神鼓舞下,陕甘宁边区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1943年春节,鲁迅艺术文学院组织的秧歌队首先走上街头,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此 外,鲁艺秧歌队还演出了《腰鼓》、《旱船》、《霸王鞭》、《推小车》、《挑花篮》、《打花鼓》等文艺节目,内容均是拥军、拥政、爱民以及反映大生产运动中 的模范事迹。自鲁艺秧歌队走上街头广场之后,延安的各专业文艺团体和群众业余剧社等,组织了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秧歌队到城镇演出。这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的秧歌运动,迅速影响了陕甘宁边区各个专业文艺团体,并且在农村、工厂、部队、机关、学校中组织了秧歌队。之后,各抗日根据地的秧歌运动也很快发展起来 了。

1944年1月25日,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延安的文艺活动掀起了空前未有的新高潮。农历正月下旬,中共中央文委组织八个秧歌队在中央所在 地杨家岭会演,党中央大部分负责同志观看了这次会演,检阅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成果。在秧歌会演后,1945年2月23日(农历乙酉年正月十一),一支秧歌队 来到枣园给毛主席拜年。秧歌队演出了具有劳动气息的《小放牛》、《妇纺》等。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讲了话,高度赞扬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成果,从而把秧歌运动推向 新的高峰。

延安的新秧歌,是延安文艺工作者对陕北的秧歌等民间歌舞形式学习改造的结果,在内容与形式上,新秧歌去掉了传统秧歌中封建迷信和色情不健康的因素,加进了 工农商学兵新的人物形象,去掉了调情的舞姿。是否为革命事业服务,乃是秧歌发展史上的分水岭。秧歌队给毛主席拜年时的合影、新编《挑花篮》、“鲁艺”宣传 队在广场上的演出、枣园文工团的《秧歌》和田华表演的《霸王鞭》、《纺棉花》、华北联大文工团的《秧歌》和《花鼓》等,都可证实这一点。

二、新型秧歌剧

秧歌剧是在《讲话》之后掀起的秧歌运动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它把戏剧、音乐、诗歌、快板、舞蹈融为一体,综合了歌舞、文学、曲艺、话剧诸种艺术的优 点,创造出具有新形式、新内容和完整故事的中国歌舞剧。在《兄妹开荒》之后,又出现了《夫妻识字》、《一朵红花》、《赵富贵自新》、《十二把镰刀》、《牛 永贵挂彩》、《二媳妇纺线》、《红布条》、《采棉花》、《钟万才起家》、《王三宝转变》、《周子山》、《张治国》、《全家光荣》、《白毛女》、《血泪仇》 等新秧歌剧、新歌剧。这些新秧歌剧的题材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的生产斗争,歌颂了在冬学、抗日救国、锄奸、反霸、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活动中涌 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事迹。秧歌剧中的舞蹈是根据人物自然形态的动作,经过加工美化编排出来的,具有典型化和节奏感,并具有秧歌舞的动作特点。新秧歌剧充分展 现了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表演)通过兄妹在大生产运动中争当英雄模范的动人情节,展现边区人民生产自救的精神面貌。《夫妻识 字》以夫妻二人互教互学的感人场面,展现了边区人民共同学习文化知识的新面貌。还有《一朵红花》、《赵富贵自新》、《十二把镰刀》、《二媳妇纺线》、《红 布条》等节目。对新秧歌运动及秧歌剧作过突出成绩并有影响的人物有:贺敬之、苏一平、周而复、马建翎、安波、马可、王大化、李波、胡沙、刘炽、于蓝、王 昆、迪之、田雨、胡果刚等人。田雨和胡果刚、胡沙在新秧歌运动的影响下,还致力于舞蹈创作工作。

田雨(1917~),武汉人。1935年在上海雨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学习,1936年向吴晓邦习舞。抗战爆发后任全国戏剧界移动第七队及拓荒剧团演员。1938年转入抗敌演剧三队,担任舞蹈演员、教员和编导,同年赴延安。1941年至1944年先后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舞蹈教员及研究员、延安联防军政治部 宣传队舞蹈教员及编导。在此期间的主要作品有《生产舞》、《丰收舞》、《红军万岁》、《无敌红军》、《军民四季》、《腰鼓》、《霸王鞭》、《大秧歌舞》、《练兵舞》等舞蹈。

胡果刚(1921~1983年),四川壁山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参加八路军。最初从事戏剧工作,曾在延安青年艺术剧院任话剧演员、研究员、室长、延安联政宣传队教员。1942年,他创作并亲自主演工人题材的独幕话剧《赵占奎》。1943年同荒草同志创作广场歌舞剧《张治国》,他饰张治国的角 色,此剧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奖励,获优秀节目奖。之后,他与田雨、黄歌编导《军民四季》、《霸王鞭》等舞蹈。1945年,他创作小秧歌剧《三张收条》,受到战士好评。

新秧歌运动在我国革命文艺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在我国现代舞蹈史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为后来的舞蹈艺术民族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秧歌运动的掀起迅速影响了各根据地的舞蹈活动,当地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以民间文艺形式,如《秧歌》、《腰鼓》、《霸王鞭》等为基础创作,宣传群众,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4-3-29 14: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