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 发表于 2006-9-18 00:04:08

历代书法知识

先秦书法



    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 阶段时产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 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 初步形成。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 商、西周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其 文字是记录当时占卜的内容,故又称卜辞,是十分成熟 的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王懿荣 发现的。至今出土已有15万片以上,其文字属于商代后 期。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周原地区,又出土西周早期甲 骨17000多片,除少数有文字外,大都无文字。商、西周 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的,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 墨书和朱书文字。龟甲兽骨都很坚硬,上面契刻的文字, 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和富有立体 感。有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的感觉。也有的甲骨文笔画 比较粗壮,出现弧形的线条。甲骨文契刻时的轻重疾徐, 在线条上都能细微的反映出来,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 的熟练技巧。不同时期的商、周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 有明显的差异,或雄伟俊迈,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 这些风格上的差异,也是甲骨文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那些书写契刻甲骨文的巫史(卜辞中的所谓贞人),无 疑是当时的书法家,像著名的《大骨四版》、《祭祀狩 猎涂朱牛骨刻辞》(见彩图《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四方风名刻辞》、《宰丰骨匕刻辞》、《鹿头骨纪事刻辞》等甲骨,都是含有艺术素质的精美 的书法作品。

《甲骨文》(商)
    金文 商、西周的金文(旧称钟鼎文)也是十分重 要的文字资料,在书法上有着与甲骨文不同的艺术特色。 根据《左传》、《墨子》等书记载,中国在夏代已经开 始了青铜的冶练和铸造,在商、周两代发展和形成了光 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盛行 于西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现在称之为金文。金文 一般是铸,少数是刻。金文的铸作是先把文字书写在软 坯上制成范模,然后用烧熔的铜液浇铸。在金文刻范和 铸的过程中,对原来书写的笔画虽有所损益,但仍能更 多地保留和显示书写时的笔意,字画丰腴,体势凝重,有 极高的艺术性。

《大盂鼎》铭文(西周)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 般为二三个字,多为族徽。这些族徽文字,图画性很强, 比甲骨文保留着更为原始的因素。到商代晚期才出现了 几十个字的铭文,但十分罕见。如《戌嗣子鼎》、《宰 甫卣》、《小臣缶方鼎》、《帝辛四祀缶》等。商代金 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画肥厚, 收笔处时有波磔,直线条较多,圆转的线条较少,行款 错落参差,气象雄奇瑰丽。

《大克鼎》铭文(西周)
    西周的金文最有代表性。西周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 都大大超过了商代,铭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字 数逐渐增多。出现了长篇巨制的铭文,内容十分广泛,有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及颂先扬祖等。西周金 文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①早期,铭文仍很简短,常 为族徽和器主姓名,犹存殷商遗矩。后来铭文逐渐加长, 如武王时期的《天亡簋》、成王时期的《眉县大鼎》、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等。早期金文,笔画还有显著的 波磔,但行款渐趋齐整。尤其是《大盂鼎》用笔方整, 行款茂密,气度宏伟,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典型。
    ②中期, 自穆王始不仅铭文更多长篇,金文的书风也有了变化,笔 画已少波磔,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划一,均匀圆润,布 局完满,文字十分规整。如穆王时期的《静簋》柔和隽 美,恭王时期的《墙盘》谨严端整,孝王时期的《大克 鼎》舒展遒美,都是金文精美的代表作。西周中期金文 字形已有较大的简化和线条化。③晚期,金文已发展到 高峰,夷、厉、宣、幽诸王时期的金文,呈现出多姿多 采的局面。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字画草率,字形扁平,体势□侧,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宣王时期的《毛公 鼎》用笔纯熟,字迹秀劲,铭文多达490字,皇皇巨制,为 西周金文之冠。另一件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字 呈长形,横竖成行,雍容秀丽,疏朗整齐。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金文的形体,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金 文,较之商代的甲骨文,西周早期的金文已进一步稳定、 规范,简化、象形的笔意减少。笔画分布讲究均匀对称, 波磔已消失,多用粗细一致,首尾不露锋芒的玉箸线条。
    行款已横有列,竖有行,字形多为纵势,与后来的小篆 相比,结构仍未完全定型。一些字的笔画增减,偏旁部 首排列的位置,依然还有一定的随意性,有的字结构上 显得更为繁复。所以《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被认 为有可能是籀书。史籀是周宣王时人,他写的一本字书 称《史籀篇》,书上的文字,被称作籀书,亦即大篆。籀 书作为当时教学童的识字课本,应是对以前使用的文字 有所厘正和变革的新体,是西周金文已臻成熟后的产物。 这种新的体势,必然会影响到当时的金文,并成为王室 器物上使用的标准字体,在书法风格上也出现迥异于前 的面貌,流风所及深深地影响到秦地的文字和书风。至 于籀书是否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史籀是否为人名或有 无其名,现在仍有争议。但西周晚期金文出现了新的书 风,无疑是事实,值得进一步探讨。

《墙盘》铭文(西周)
《毛公鼎》铭文(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书法 此时王室权力衰落,列国的 青铜器物增多,器物制作与西周相比,已趋简率。铜器 上有铭文的较少,无铭文的很多,铭文一般都很简短。春 秋初期的金文与西周晚期金文很相近,从书法风格上有 时难以判断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列国间的金文也都相差 不远。春秋末和战国时,齐、晋、秦、楚等国的金文最 有特色,并带有地域的色彩。北方的晋国出现了尖头肥 腹的笔形,如《智君子鉴》,很像后世所说的蝌蚪文。南 方江淮一带吴、越、蔡、楚等国的文字,有的笔画多加 曲折,或以鸟形和点子作为附加装饰,这种近于图案的 文字,多见于兵器上,应是所谓的鸟书。
    郭沫若认为: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 文字本身艺术化或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 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春秋中晚期 出现了错金工艺,并用于错嵌铭文,传世的《栾书缶》是 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错金铭文器物。战国时期错金工艺进 一步发展,像《鄂君启节》(见彩图鄂君启节(战国))、 《曾侯乙墓编钟》和一些兵器上,都有错金铭文,这些 铭文圆润秀劲、端严华丽,在金文中别具一格。在战国 中晚期,器物崇尚素面,错金铭文都铸刻在器物的明显 位置(与商、西周铭文铸在器物腹内不同),起到了装 饰作用。春秋战国时,铁的发明和铁器的应用,使青铜 器上出现了刻的铭文。刻铭笔画匀称、劲健,兵器上的 刻款字迹草率,也是这一时期金文书法的又一特色。春 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失去了西周时期金文凝重端严、雄奇 浑穆的风格,而变得清新秀丽。突出的特征是文字的形 体多为纵式,行笔很长,笔法全用玉箸(粗细划一的线条), 圆润柔和,像《功吴王夫差鉴》、《秦公簋》、《齐陈 曼□》等,已开秦代小篆的前型。
    商代的文字多见于甲骨,西周文字多见于青铜器(吉 金),甲骨文、金文都是以附着之物来命名的。而春秋战 国时期则不同,文字的记事材料更为丰富,字体也更为 多样,已很难再用文字附着的器物来命名。战国初年的 《墨子·非命下》一书说:“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 之盘盂”,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写照。
    刻石文字 中国古代刻石文字始于何时,尚待考证。 虽然夏、商、周三代都有刻石传世,但都系后代伪造, 如《岣嵝碑》、《坛山刻石》等。目前可信者唯有商代 《小臣系簋》断耳铭文、《妇好墓石磬刻文》。著名的 石鼓文的年代,仍有很多争议,现在一般倾向于是战国 时物。此外在河北平山发现的战国刻石《河光刻石》有 2行19字,是研究战国刻石书法的珍贵资料。石鼓文是秦 国的石刻文字,内容主要是歌颂田原之美和游猎之盛的 四言诗,分别刻在10个鼓形碣石上。石鼓文的字体被认 为是属于籀书系统,是周代金文向秦代小篆过渡的形体。
    墨迹 墨迹是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春秋、战国 之际的盟书是目前发现最为丰富和完整的墨迹,如《沁 阳玉简》即是盟书。1966年在山西侯马,1979年在河南 温县又发现了大量的盟书。盟誓是春秋时盛行的一种政 治活动,是诸侯或卿大夫通过盟誓仪式,来缔结具有一 定制约作用的联盟。盟书是用朱色或墨色写在玉片和石 片上的,玉石片多呈圭形。盟书上的字,笔画起笔见方, 中肥末锐,笔锋显露,用笔粗细有致,率意自然。这些 盟书上的字,与《魏正始三体石经》上的古文、宋代郭 忠恕《□简》一书集录的字体十分相近。早在原始社会 晚期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见到了用类似毛笔描绘出的 图案。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从“聿”的字,聿是手执笔 的形象。商代甲骨、玉石和陶片上留下的笔写字迹,都 表明中国很早就有了毛笔。然而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毛 笔实物是战国中期在河南信阳、湖南长沙的楚墓中出土 的。长沙左公山楚墓出土的毛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成。 商、周时人们日常书写应该是用毛笔的。毛笔的弹性能 够表现出线条轻重顿曳的变化,提供了汉字无比丰富的 造型,是汉字书写转化为艺术的重要因素。

《侯马盟书》(春秋)
    战国文字 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自为政,文 字的地方色彩更为浓厚,自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文字异 形的现象。一个字的写法,往往齐楚有异,秦燕不同,地 域性差别十分明显。尤其是在竹帛、金石、货币、玺印、 陶器等上面出现了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字体。王国维 在《史籀篇疏证序》中说:“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 指出秦与东方六国文字上的差异。这时东方六国民间通 行的文字中却别有一种简略急就的字体,如竹简、帛书、 货币、玺印等上的文字,因简化、讹变而造成的歧异现 象空前增加。字形奇诡,写法草率,严谨厚重的书风已 不多见了,但东方六国的文字并没有超越商、西周以来 的文字体系,而是一脉相承。东方六国的文字被称作六 国古文,因容易与商、西周文字混淆,一般称为战国文 字。东方六国文字品式多样,风格不一,有很高的艺术 性。
    简册 据文献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简册。《尚书.多 士篇》说周公曾对殷人讲过:“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应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因竹木简 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简册目前尚未发现,而 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据记载在汉、晋时期就有简 牍的发现。1941年以后在湖北随县和江陵、湖南长沙、 河南信阳等地的楚墓中出土了不少战国中晚期的竹简, 内容为遣册、古书和卜筮记录。近年来在四川青川县郝 家坪和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秦木牍和秦 简,使得小篆产生前的秦人书写的隶书墨迹展现于世。 青川木牍和云梦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 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点面有明显的起 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是考证隶书 发展的极为珍贵的资料。除了这些秦木牍和秦简之外, 在战国文字中那些草率急就的字体和秦《高奴禾石权》 中也已蕴含着隶书的因素。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 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篆书从线条转化为隶书的点 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用笔,而且这种新的体势和风格 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帛书 战国时期还有一种记事书写材料是帛书,帛 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 帛,所以帛书也名缯书。20世纪30年代在湖南长沙子弹 库一座楚墓中曾有人盗掘出一件帛书,年代约为战国中 晚期,是中国目前最早的帛书。帛书上绘有神怪图和写 有900多字,是一种数术性质的书(见楚帛书图像)。春 秋时期帛书就已经出现,《国语·越语》有“越王以册 书帛”的话,可见帛书和简册在当时是并行使用的。
    战国的竹简和帛书,都是手写。这些字的笔画具有 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部分略粗,充分表 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 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 金文更为简略。竹简、帛书是研究战国楚文字和书法的 重要资料。
    先秦时代,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 与文字的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 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大山 发表于 2006-9-18 00:04:42

秦汉书法



    中国秦汉时代,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 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 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文字的变化 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留存今天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 画、陶瓶上的题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文、石刻、 砖瓦、漆器等遗文,这些都是研究秦汉书法的重要资料。

    秦代书法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小篆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 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流传至今的秦代小篆作品,石刻有《泰山刻石》、《琅□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相 传均为丞相李斯所书。《琅□台刻石》残存一面,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残存10字,现在山东泰安, 都是典型的秦代小篆书法。其他刻石都为后代摹刻,已 失原貌。刻符有《阳陵虎符》,体势和刻石相同,圆润浑厚。秦代权、量、诏版刻的都是始皇和二世的诏书,文 字也是小篆,但由于刀刻和受当时民间书风的影响,风格 比较质朴,笔画多为方折,线条瘦硬,锋棱俏丽。秦陶 量文字都是用刻好的小篆戳子在陶坯上捺印出来的,笔 画圆厚,可以与石刻相媲美。

《诏版文》(秦)

    秦代书法墨迹有帛书和简书。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 的秦简,文字大都属于隶书。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 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字形有长方、正方、扁方等 变化,笔画浑厚朴茂,结构方圆相辅,书法工整端秀。湖 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文字有的是属于篆书,书 写年代有的为秦代。这些墨迹大多比较工整,可资研究 早期隶书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

    根据记载,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 邈等。李斯曾作《仓颉篇》,他取史籀大篆,创造小篆,对 后代篆书影响很大。他的书法骨气丰韵,方圆妙绝。相 传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石均由李斯书写。相传赵高曾作 《爰历篇》、胡毋敬曾作《博学篇》,都对创造小篆作 出一定的贡献。程邈曾对隶书的规范做过工作。

    汉代书法 汉代通行的字体约有3种:①篆书,用于 刻石、刻符以及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仪典的书写,如 天子策命诸侯、柩铭、官铸铜器铭文、碑上题额、宫殿 砖瓦文字等;②隶书,多用于中级的官方文书和经籍的书 写,如天子尺一诏书、一般的经书和碑刻等;③草书,用 于低级的官方文书和一般奏牍草稿,如《永元器物簿》、 武威的医药简、日忌、杂占诸简。其他一些文字如“古 文”等应用范围较狭。

    篆书 西汉碑刻篆书比较少,因丰碑大碣在西汉尚 未兴起,留存今天的多是一些题刻,如《鲁北陛石题字》、《祝其卿坟坛》、《上谷府坟坛》、《郁平太尹冯君孺 人墓画像题记》等。其篆书由秦代的圆转逐渐趋向方正。 东汉立碑之风兴起,著名篆书碑刻有《开母石阙铭》、《少室石阙铭》、《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 山碑》等。东汉碑刻篆书,书法结体茂密,体势方圆结 合,用笔遒劲,与秦代刻石风格不同。《袁安碑》和《袁 敞碑》,因出土较晚,笔画完好,书法宽博舒展,字体遒 美。《祀三公山碑》体势略参隶意,结体方正,一反小 篆圆转匀称的特点。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多采的是碑 额,有的结构方整奇肆,有的婀娜多姿,不仅风格多样,而 且用笔也层出不穷,或圆转巧丽,或方折挺拔,或茂密,或 疏朗。如著名的《景君碑》、《韩仁铭》、《孔宙碑》、《孔彪碑》、《华山碑》、《张迁碑》、《鲜于璜碑》、《尹宙碑》、《袁博碑》、《王舍人碑》等碑额,各具风貌,无一类同。

《袁安碑》(东汉)

    汉代篆书另一丰富的宝库为铜器上的铭文。汉器铭 文多先书写,再由工匠凿刻而成,因此笔画多为方折,转 折处断而不连,使篆书呈现出另一种风格。但其结体和 笔画仍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面目。如中山靖王墓中山内 府铸造的铭文笔画粗壮雄浑,池阳宫行镫铭文典雅秀丽, 曲成家行镫铭文较率直纤细,长杨鼎、黄山鼎铭文又比 较端庄。新莽时期铸造的铜器铭文多为工整垂脚的方正 小篆,结构舒展挺拔,风格典雅俏丽,《新莽铜量铭》、《新莽铜嘉量铭》为最典型的作品。

《新莽铜嘉量铭》(西汉)

    汉代砖瓦文字,大都是篆书,形体修长,富有装饰性, 如《长乐未央方砖》、《单于和亲方砖》都是如此。瓦 当文字随形书写,独具匠心,使篆书赋予浓重的装饰趣味。

    汉代篆书墨迹出土不多,甘肃敦煌出土的干支简、武 威磨咀子汉墓的旌幡、居延出土的张掖都尉启信等,都 为结构方正的篆书,用笔细瘦方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 墓帛书中有部分是汉初的篆书,可以说是带有隶书意味 的篆书。

    隶书 隶书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1980 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木牍,其中很多字 画已是隶书的体势和写法。隶书在秦代普遍流行于民间, 它在民间经过不断地改正和完美,到汉代发展到最高阶 段,成为汉代的主要字体。秦代到西汉初期,是隶书的古 隶时期,西汉石刻除一部分是篆书,其余多为篆隶递变过 程中的古隶,如《杨□卖山地记》、《五凤二年刻石》, 其结构已是隶书的体势,但笔画尚未见典型的波磔。隶 书到西汉末期和东汉时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隶书形 体由长方趋向宽扁,由纵势转向横势,笔画已趋工整,波 挑也更为完美,而点画俯仰呼应使隶书的艺术性达到和 谐完美的境界。如河北定州40号汉墓西汉宣帝时期(前 73~前79)的简书,青海大通县115号墓宣帝时期的简书, 敦煌出土西汉天凤元年(前14)的木牍等,都是成熟时 期的隶书。东汉隶书用笔技巧更为丰富,在波挑中充分 发挥笔毫的变化,提按顿挫,起笔止笔,表现出蚕头燕尾 波势的特色。在结构上疏密的变化,点画的呼应,更加呈 现出隶书复杂多变的姿致,而风格也更为多样。

    汉代简牍和帛书为隶书主要的墨迹。从已发现的汉 简来看,工整谨严的隶书多见于先秦典籍和官方诏令。 如居延出土的《尧典》残简,罗布泊出土的《论语》残 简,武威出土的《仪礼》简,河北定州出土的《论语》简, 武威出土的《王杖诏令》简,甘谷出土的桓帝延嘉元年 (158)《诏书律令》等,都是谨严工整的隶书。居延出土 汉简,多为修筑边塞、屯田、置亭燧所遗屯戍文书,书写 比较草率,似多不经意,而书写面貌也各不相同。

《居延简》

    最能代表隶书成就的是东汉碑刻。东汉盛行立碑刻 石的风气,碑本身就是一件石刻艺术品,碑的重要部分 ──碑文,要和碑构成完美的艺术形式,因此特别重视书 法。东汉碑刻隶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字形比较方 整,而法度严谨,波磔分明;书写比较随意自然,法度 不十分森严,有放纵不羁的趣味。

    前者又可分为两种风格:
   
    ①倾向端庄秀丽的风格,刻 的比较细腻,笔毫效果较明显,笔画波磔分明。结体方 正,笔画顿挫有致。如《史晨碑》,结体工整,风格浑 厚典雅。《张景碑》,书体宽扁,风格秀雅。《华山碑》, 点画俯仰有致,风格典雅华美(见彩图《华山碑》(部分 东汉))。《孔宙碑》,讲究左右布势,用笔圆转,有篆 书笔意。《尹宙碑》,笔画圆健,有楷书笔意。《朝侯小 子残碑》,风格秀劲。《郑固碑》,结体内敛,横画左右 开张。《熹平石经》,体势方整,笔画丰厚,风格端庄。属 于这种风格的还有《韩仁铭》、《李孟初碑》、《阳嘉 残碑》等。这一类中还有一种风格比较秀丽的,如《曹 全碑》、《孔彪碑》等。

    ②倾向古朴雄强的风格,刀刻的效果较明显,笔画 呈现方棱,转折崭齐,结体方正。比较有代表性的碑刻 有《鲜于璜碑》,用笔方折,气势雄强,严谨中又带有 自然的姿致;《张迁碑》,体势方正,有骄横不可一世 的气概;《幽州书佐秦君石阙》,方折有力,气势非常 雄强;《景君碑》,笔画平直方硬,直笔下垂如悬针,在 汉代隶书中很有特色;《张寿碑》,字体遒劲方整;《衡 方碑》,结体宽绰,笔画肥厚古拙;《西狭颂》,体势方整, 笔画顿挫浑厚(见彩图《西狭颂》(部分 东汉));《□ 阁颂》,书法方整,雄浑而有气魄;《校官碑》,用笔沉 郁雄厚,风格古厚茂密。   后者也可分为两种风格:①书写草率随便,字形大 小参差不一。

    ⑶由于写在崖壁上,为不平整的石面所限制,所以 随石书写,有自然不拘的效果。其代表碑刻有《三老忌 日碑》、《马姜墓志》、《芗他君祠堂刻石》、《冯君 阙》,以及各地出土的黄肠石。摩崖刻石,完全是依岩 壁石势来书刻,所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君开通 褒斜道刻石》、《石门颂》、《杨淮表纪》等都属于这 一类。《礼器碑》是兼有上列两种风格的汉隶书,全碑 细劲雄健,在端庄中略带秀丽(见彩图《礼器碑》(部分 东汉))。

    汉砖隶书,有一种刑徒墓砖,是记载服劳役的刑徒 死后随葬的题记,文字都用刀随意刻成,和捺印的砖文 不同。

    捺印文字比较方正古朴,而刑徒墓砖文字比较草率 随意,书写和镌刻没有行格,笔画任意纵横错落,有一 种奔放不羁的趣味,可能是民间书法家或工匠所书刻。

    隶书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追求形式和装饰性,波 挑矫揉造作,而结构板滞,缺乏生趣,于是开始走向下 坡路。这种趋势到魏晋时代更甚,这样隶书的衰落成了 必然的趋势。

    草书 秦、汉的草书是中国草书发展史中的章草时 期。汉代早期的草书,是隶书(古隶)的简易、急速的 书写。这种草书可以从《神爵四年简》见其大概,这时 期的草书为草隶或隶草阶段。

    东汉时期草书逐渐出现波磔,这时草书可以从武威 出土的医药简牍,敦煌出土的“可以殄灭诸反国”简、“北部侯长高□”简等见其大概。至曹魏、西晋,草书 经过书法家的不断加工,形成有一定规律的草法,后代 称这类草书为章草,以区别东晋盛行的今草。

    章草在东汉已普遍流行,除出土大量草书简牍外,如 《急就章砖》、《公羊传砖》、《马君兴砖》,以及安 徽亳州出土的曹氏墓砖,都是用章草书刻,可知东汉章 草在民间相当流行。

    汉代著名书法家有史游、曹喜、杜操、王次仲、崔 瑗、崔□、张芝、蔡邕、师宜官、刘德□、梁鹄等。史 游曾以隶书草写作《急就章》。曹喜是东汉章帝时人, 记载说他工篆书,创悬针垂露法。杜操以善章草著名,崔 瑗、崔□曾学他的草书,后人并称崔杜。崔瑗善章草书, 著有《草书势》。张芝擅长章草书,唐张怀□《书断》 说他创今草,并称他为“草圣”。王次仲擅长隶书,《书 断》说他以隶草作楷法。蔡邕擅长篆隶,创飞白书,曾参 加书写石经。师宜官善隶书。刘德□,记载说他创造行 书,虽是草创,丰赡华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梁鹄 善隶书,书法为曹操所欣赏。

    汉代有的书法家,名不显著,但见于碑刻,如郭香察 书《华山碑》、仇靖书《西狭颂》、仇拂书《□阁颂》、 纪伯允书《武斑碑》。

大山 发表于 2006-9-18 00:05:36

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



    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 的时期。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 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 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 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 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魏、西晋书法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见彩图《范式碑》(部分三国· 魏))、《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上尊号碑》 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 书体方正、气度庄严,以表示碑文的尊严;碑刻笔画都 是方棱的尖角,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其中少数如《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 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 意趣。正始时(240~249)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 写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北魏江式《论书表》认为是 邯郸淳所书,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 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天发神谶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如斩截,气势雄伟奇恣,是面貌独特的书法作品。(见彩图《天发神谶碑》(部分三国·吴))。《谷朗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挑,但楷书的笔法尚未成熟。《禅国山碑》为篆书,笔法浑厚, 结法与隶法有相通处,也是很有特色的篆书。

《受禅表碑》(三国魏)
《曹真碑》(三国魏)

西晋因禁止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少,著名碑刻《郛 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枳杨阳神道阙》、《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 工整的隶书。《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因出土较晚,字 画清晰如新刻,可看到当时隶书的用笔面貌。

    西晋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和南北朝的墓志 不同,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晋墓志著名的 有《晋管洛墓志》、《成晃碑》、《贾充妻郭槐柩铭》、《左□墓志》、《荀岳及妻刘简训墓志》、《王浚妻华 芳墓志》、《石□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书风和 晋碑刻都是强调方棱挑法的隶书,其中《王浚妻华芳墓 志》气势雄浑较有特色。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 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 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 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走向末路。这种定 型化的隶书到魏、晋,更是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简约省 便的楷书兴起,这样楷书取代隶书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三国、两晋时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迹大都是写经、简 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的《平 复帖》。《平复帖》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 简牍章草很相似,虽然纸质疲敝,字有伤缺,但仍能看见 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见彩图《平复帖》(东晋))。 西晋著名的写本有新疆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 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 六年(296)《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 残卷相似。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 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 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 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 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 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 早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 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 资料。

《三国志》写本残卷(西晋)

    魏晋著名的书法家有卫岘、锺繇、胡昭、韦诞、皇象、苏建、卫□、索靖、卫恒、陆机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传,锺繇有《荐季直表》、《贺捷表》、《墓 田丙舍帖》、《力命表》、《宣示表》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丛帖中。皇象有《急就章》, 流传有松江刻本和其他刻本。索靖的《月仪帖》、《载 妖帖》、《七月帖》,卫□有《顿首州民帖》等。宋代 《淳化阁帖》、《大观帖》都收有魏晋书法家的作品。

    十六国书法 留存到今天的碑刻不多,前秦有《邓 大尉祠碑》、《苻氏广武将军□产碑》,北凉有《沮渠 安固造像碑》、《佛说十二因缘经幢》,后秦有《辽东 太守吕宪墓表》,后燕有《崔□墓志》等。除《邓大尉 祠碑》为隶书外,其余都是隶楷过渡时期的楷书。《苻 氏广武将军□产碑》书法奇恣,用笔随意挥洒,极富变 化,丰韵朴拙,为十六国时最著名的碑刻。《沮渠安固 造像碑》为沮渠安固在高昌所立,原石在新疆吐鲁番高 昌故城出土,后被盗运到德国柏林。沮渠氏是匈奴后裔, 汉末定居甘肃西北,称为甘水胡。此碑字和十六国时写 经相似,用笔带有隶意,是隶楷递变时期的书体。

    十六国写经有年号可考的有:前秦甘露元年(359)的 《譬喻经第三十出地狱品》、西凉建初七年(411)的《妙 法莲花经》、北凉永平七年(449)的《持世经题记》、承 平十五年的《佛说菩萨藏经第一》等。前秦写经带有西 晋写本的痕迹,其横画起笔用尖锋,收笔重按,捺笔滞 重。北凉写经书法已有明显的变化,起笔已有顿挫,收 笔出现回锋,书风趋向清隽庄茂,已无前秦那种朴拙的 气味。前凉《李柏文书》是惟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 的文书遗迹。李柏是前凉时西域长史,文书在新疆出土, 共有三纸,似修改时的3次手稿。文书的书法有笔画带有 隶书的笔意,但已显露出东晋流行的行书风貌(见彩图 《李柏文书》(部分 前凉))。因此,文书的出土,对 研究行书发展的历史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东晋书法 东晋碑刻传世很少,仅有《爨宝子碑》、 《枳杨阳神道阙》、《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等 数种。《爨宝子碑》是著名的晋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 碑字大小错落,笔画多为方笔写成,横画收笔处有挑脚, 但体势已具楷书的特点,风格朴厚古茂。《好大王碑》 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书体间杂篆法。《司马芳残碑》笔 画结体奇正相生,有的笔法虽带隶意,但已是浓重的楷书 特点。东晋墓志近年出土较多,如《谢□墓志》、《王 兴之墓志》、《颜谦妻刘氏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夏金虎墓志》等。这些墓志的书法, 有的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有的镌刻比较随意草率,也有的是隶书。

《□宝子碑》(东晋)

    流传至今的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 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 年 (697),王方庆家藏王氏一门书迹勾摹的《万岁通天 帖》,其中有王羲之的《姨母帖》(见彩图《姨母帖》 (东晋))和《初月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 荟的《疖肿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羲之墨迹的 勾摹本还有:《寒切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孔 侍中帖》、《上虞帖》、《都下帖》、《七月帖》、《大 道帖》、《游目帖》、《行穰帖》、《此事帖》、《兰 亭序》等。王献之的墨迹及其勾摹本有:《鸭头丸帖》 (见彩图《鸭头丸帖》(东晋))、《地黄汤帖》、《中 秋帖》等。东晋书法家墨迹流传至今比较可靠的有王□ 《伯远帖》,此帖北宋《宣和书谱》著录,流传有绪,现 藏故宫博物院(见彩图《伯远帖》(东晋))。此外有晋 人书《曹娥诔辞卷》,藏辽宁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 藏有东晋升平十二年(368)款和咸安三年(373)款《法句 经》。东晋书法最盛,书法家亦比较多,当时门阀大家都 以书法世代相传,如庾、郗、王、谢等大家族,父子祖孙 以书法著名不在少数。其中如王导、王洽、王□、王荟、 王徽之、王□、庾亮、庾怿、庾翼、郗鉴、郗□、郗昙、 谢尚、谢安、恒玄、杨羲等,都是著名书法家。其中有 些书法家的作品有刻帖流传。

    南朝书法 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时期。 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南朝著名的碑刻有:宋《爨龙颜碑》,齐《刘觊买地券》、《吴郡造维卫尊佛题记》, 梁《□鹤铭》、《天监石井栏题记》、《太祖文皇帝神 道阙》、《始兴忠武王萧□碑》,陈《新罗真兴王定界 残碑》等。其中以《爨龙颜碑》、《瘗鹤铭》、《始兴 忠武王萧□碑》为最著名。《爨龙颜碑》楷书,带有隶 意,笔势方折雄劲而又具飞动之势。《瘗鹤铭》刻在江 苏省镇江市焦山崖壁上,后堕入江中,因刻在摩崖上,随 山刻石极为自然,书法潇洒而有法度,字画厚重笔势飞 动,其中间杂行书,笔法方圆并用,圆处圆转流利,方 处不显得呆滞,严谨有法度,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见彩 图《□鹤铭》(部分 南朝·梁))。《始兴忠武王萧□碑》为贝义渊所书写,书法雄劲峻美,与北朝碑刻的雄 劲似同而实异。

    南朝墓志有:宋《刘怀民墓志》、《明昙□墓志》, 齐《吕超墓志》、《刘岱墓志》,梁《桂阳王萧融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永 阳敬太妃王氏墓志》,陈《前锋将军卫和墓志》等。这些墓志上的书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刘宋墓志比较 方正,《刘怀民墓志》与《爨龙颜碑》接近。齐和梁婉 转秀丽,《刘岱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桂 阳王妃慕昭墓志》在秀丽中又有一种静穆典雅、疏放妍 妙的风格,可代表南朝书风的转变。

    南朝书法家比较多,墨迹流传至今天的有:齐王僧虔 《太子舍人帖》、王慈《得柏酒帖》、《尊体安和帖》、 《郭桂阳帖》,王志《一日无申帖》等,都收在唐摹本 《万岁通天帖》中。

《尊体安和帖》(南朝齐·王慈)

    南朝写经流传今天的多为齐梁间经生所写,如齐永 明元年(483)《佛说欢喜普贤经》,梁天监五年(506) 《大般涅□经》、普通四年 (523)《华严经卷》、大同 元年(535)《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都是端庄流丽 的楷书,其结体、用笔和晋写经有明显不同,结体茂密, 笔法妍美,姿致顿挫,其秀劲笔法、严整结体,已开隋、 唐写经的先河。

    南朝著名书法家有羊欣、孔琳、萧思话、范晔、王僧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

    北朝书法,北朝指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政权,其碑刻书法比南 朝要丰富多采,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部分隶书笔画,如《太武帝东巡碑》、《大代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等,都属于风格雄强一类。《中岳嵩高灵庙碑》雄强而奇古,笔画方棱,结构富于变化,此碑碑阴书法峻整,为近代书法家所重视。493年北魏孝文帝 拓拔宏迁都洛阳,汉化达到高潮,书风也随着起了变化。北魏搜罗各地文学、艺术之士,集中洛阳,洛阳一时成为北方文化中心。北魏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大兴, 因此造像碑亦大为兴起。这些造像、造像碑大都有题记,书法艺术遗迹保留至今的也非常丰富,著名的龙门石窟 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书法以《牛橛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等最著名。其书法结体紧劲,风格雄强,可以代表太和间雄伟浑厚的书风。 后世选择龙门造像题记有“龙门四品”,“龙门廿品” 等名目。《始平公造像记》为方格阳文,结构绵密而有韵 味。《牛橛造像记》端方峻整,紧劲之中而又开张舒展。

    《杨大眼造像记》浑厚生动,兼有茂密雄强之势。太和间 著名碑刻有《光州灵山寺舍利塔下铭》、《晖福寺碑》 等。太和以后书法风格更为丰富多采,丰碑巨碣亦同时 兴起,著名碑刻有《高庆碑》、《霍扬碑》、《南石窟 寺碑》、《杨□碑》、《贾思伯碑》、《张猛龙碑》、 《马鸣寺根法师碑》、《高贞碑》、《刘根造像记》、 《刘平周造像记》、《姚伯多造像记》、《曹望□等造 像记》、《皇甫度造石窟寺碑》、《元景造像记》等。 东魏承接北魏书风,著名碑刻有《敬使君显□碑》、《高 盛碑》、《高翻碑》、《凝禅寺三级浮图碑》、《李仲 璇修孔庙碑》、《高归彦造像记》、《杜文雍等人造像 记》、《五百人造像记》等。北齐碑刻多用隶书,著名 碑刻有《唐邕写经碑》、《郑述祖修孔庙碑》、《高肃碑》、《文殊般若经碑》、《马天祥等造像记》、《姜纂造像记》、《王感孝颂》等。北周碑刻有《曹恪碑》、 《西岳华山神庙碑》(赵文渊书)《张僧妙碑》等。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风格多样,有如百花 争艳,使人应接不暇。北朝碑刻书风大体可分雄强、秀 丽两类。前者以《张猛龙碑》为代表,其书法雄强奇肆, 结构严谨,能在方劲中表现出纵逸的韵味,而在严整中 时出险峭之笔,富于变化(见彩图《张孟龙碑》(部分北魏))。碑阴书法恣肆不拘,与碑阳相互辉映,为北魏 碑刻书法之精品。后者以《敬使君碑》为代表,用笔侧 微细巧,书法清婉秀劲。北朝摩崖碑刻,著名的有北魏 《石门铭》、《郑羲上碑》、《郑羲下碑》、《论经书 诗》等,北齐《泰山金刚经》、《徂徕山刻经》、《天柱山铭》等。因山凿石,书写常随石势而成;又因石质不同,镌刻也有所不同。《石门铭》书法超逸疏宕,其 笔势长而飞动 (见彩图《石门铭》(部分 北魏))。山 东掖县云峰山诸石刻,多为北魏郑道昭和北齐郑述祖所 书写。其中《郑羲下碑》结字宽博,用笔方圆结合,圆 劲中有篆隶遗韵,为魏碑之精品(见彩图《郑羲下碑》 (部分 北魏))。《泰山金刚经》为隶书之变体,因长期风化剥蚀,渐去棱角,呈圆浑之笔画,故时出奇态。

《嵩高灵庙碑》(北魏)

    北朝墓志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其书法也极为多样。 志石因体积较小,石质精细,书写便利,可以发挥书法 的用笔特色,而镌刻细腻能表达笔画之变化,由于长期 埋在墓中,很少损伤,是古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北魏墓志书法风格约有数种,《元简墓志》、《元羽墓志》、《元诠墓志》、《元显□墓志》、《元珍墓志》、《常季繁墓志》、《司马显姿墓志》等为一体势, 结体稍斜,用笔工整秀丽,点画俯仰,已纯属成熟的楷 法。《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从属这一类,《刁遵墓志》雍容浑厚,用笔凝练,为上列墓志所不及;《崔 敬邕墓志》由于刻法变化,用刀有粗细深浅不同,故产 生纵横使转不为法度所拘的特殊趣味。《司马□墓志》、 《张黑女墓志》为一类,结体扁平,用笔似多侧锋,有 端庄秀丽的趣味。《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皇甫□墓志》、《刘玉墓志》、《李璧墓志》、《李超墓志》、《鞠彦云墓志》、《吴高黎墓志》等面貌各不相同,大抵由于刀法不同而形成的。北魏以后墓志书体渐趋疏宕 平整,北魏茂密浑厚的书风已渐趋泯灭,如东魏之《高 湛墓志》、《刘懿墓志》、《王僧墓志》,北齐之《崔 □墓志》都是这类书风的代表。

    北朝写经保留到今天的比较多,大都在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发现。其书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图书馆藏 北魏延昌二年(531)《华严经卷》卷八,故宫博物院藏延 昌二年《华严经》卷四十一(此卷末署“敦煌镇经生曹 法寿所写”),北京图书馆藏北周天和元年(566)《大般 涅□经》卷九等。大抵北魏写经用笔沉着,风格纯朴,笔 画顿挫明显,虽保留一些隶意,但已是纯粹楷书,到北 周渐趋工整秀逸,已向隋唐书风过渡。

    北魏初期崔、卢两家族多以书法著名,其中以崔浩 成就最大,北魏书法多受他们影响,稍后有郑道昭。北 周有赵文渊。名不载于史籍而有碑刻传于世的有朱义章、 萧显庆、王远、王长孺等。

    书法理论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也得到繁荣和发展。 中国书法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各种书体都已成熟。 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要寻绎其发展历史,便 有书体渊流派的探索和讨论。又因书法家蜂起,而各有 擅长,要收藏品第,便有书法家名录和品评一类的著作。 此外,书法技巧的研究,也较两汉时期为广泛和深入。魏 晋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有:卫恒《四体书势》、索 靖《草书势》、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古今 文字志目》、王僧虔《论书》、虞□《论书表》、萧衍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与陶隐居论书启》、庾肩吾 《书品》、袁昂《古今书评》、江式《论书表》等。

大山 发表于 2006-9-18 00:06:24

隋唐书法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繁盛的时期。
    隋代书法 隋代立国时间较短,书法虽臻于南北融 合,但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仅为唐代书法起了先导作 用。隋书法家有僧人智永曾用30年时间,书写《真草千 字文》800本,分送浙东各寺院。其书法传王羲之法而有 所变化,平正和美,体兼众妙。有石刻《真草千字文》 传世,流传日本的《真草千字文》墨迹,亦传为智永所 书。另一位书法家为丁道护,传世书法作品有《启法寺 碑》,现原碑已佚,仅有一拓本流传。

    隋代碑刻和墓志书法流传较多。隋碑内承周、齐峻 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精通,汇成一局,淳 朴未除,精能不露。隋代著名的碑刻有:《龙藏寺碑》、 《曹植碑》、《贺若谊碑》、《孟显达碑》、《宁□碑》 和《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元公墓志》和 《元公妻姬氏墓志》等。这些碑刻和墓志,结体或斜画 竖结,或平画宽结;风神或浑厚圆劲,或秀朗细挺;都 能符合变化,自成面貌。

隋代《龙藏寺碑》

   唐代书法 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 晚唐。
    初唐 唐初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 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 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 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隋代《大般涅□经卷》

    唐初书法家的代表是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 3人。 欧阳询的书法,法度严谨,雄深雅健,以险峭取胜。代表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君 碑》、《房彦谦碑》等,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 《张翰帖》等。虞世南,曾受业于隋代智永,被认为是王羲之的正统传派。其书法沉粹安详,不露锋芒,笔力坚实,外柔内刚。代表作品为《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在唐初三家中是后起之秀,字清劲秀颖又内含筋骨,在笔法上有新的创造。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碑》、《房玄龄碑》等。另有薛稷, 师法褚遂良,曾同欧、虞、褚并称初唐四家,作品有《信行禅师碑》等。与薛稷风格相近的薛曜,作品有《封祀坛碑》、《秋日宴石淙序》、《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等。 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上都颇有建树,其书法学王羲之,首创以行草书入碑,有《晋祠铭》、《温泉铭》等传世。他在理论上主张学书法应学其骨力,并亲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称其书尽善尽美,古今第一,还以重金收购其书法墨迹。因此上行下效,研习 王书成为一时风尚。唐高宗李治亦善书法,作品有《李□碑》、《纪功颂》、《万年宫铭》等。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埤》

    稍晚的重要书法家有孙过庭和李邕。孙过庭善草书, 师法王羲之、王献之,工于用笔。其书法俊拔刚健,被 认为是二王草书典型传派,传世墨迹有《书谱》。李邕 是一位才华横溢和多产的书法家,多以行书入碑。书法 瘦劲厚重,纵逸通达,作品有《麓山寺碑》、《云麾将 军李秀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

    这个时期的书法家还有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 传父法而有变通,矩□森严,意态飘逸,略少含蓄,作品 有《道因碑》、《泉男生墓志》等。贺知章善草书,有 落笔龙蛇之喻,传世作品有草书《孝经》。陆柬之为虞 世南的外甥,书法学虞世南,传世作品有墨迹《文赋》。 另如赵模《高士廉茔兆记》、王行满《韩仲良碑》、敬客《王居士砖塔铭》、王知敬《卫景武公李靖碑》等一大批书法家及其作品也都有相当的成就。

唐·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盛唐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书法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 健趋向雄浑肥厚。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 公权等著名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

    张旭,人称张颠,创狂草,有草圣之称。唐玄宗时,以李白的诗、裴□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号为三绝。其草书 千变万化而不离规矩。他又能写极严谨的楷书,其《郎 官石柱记序》被认为唐人正书无出其右。怀素与张旭合 称“颠张狂素”。怀素从颜真卿、邬彤处得张旭笔法。 其字如惊蛇走虺,张雨狂风。有《自叙》、《苦笋帖》、《食鱼》等墨迹传世。颜真卿是一位勇于革新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多用中锋,结体丰茂,庄重奇伟,称颜体。他遗 留的碑刻最多,且极富变化。如《多宝塔碑》结字匀稳, 秀媚多姿;《宋广平碑》丰润圆挺,宽博疏朗;《颜勤 礼碑》风神饱满,用笔奇伟;《中兴颂》宏博浑厚,意兴飞扬;《颜家庙碑》庄重遒劲,大书深刻;《麻姑仙 坛记》秀颇超举,神采舒和。其草稿《与郭仆射书》和 《祭侄季明文》则顿挫郁屈,纵横磅礴,成为书法中的 楷模。徐浩工楷隶,其作品有《朱巨川告身》、《不空 和尚碑》、《大证禅师碑》等。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 的重要书法家。人称颜筋柳骨。其字遒劲圆润,楷法精 严。传世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功德碑》 等。这时期著名书法家还有锺绍京,作品有《灵飞经》; 苏灵芝,作品有《田仁畹德政碑》、《易州铁像颂》等。

    唐代篆、隶书亦颇兴盛。篆书成就最高的当推李阳冰。颜真卿书碑,多由他篆额,世谓联璧之美。他初学 《峄山碑》,后变化开合,劲利豪爽,自成一家。作品有 《三坟记》、《般若台题名》、《谦卦碑》等。其他擅 长篆书者还有王遒、李灵省、瞿会问、袁滋、唐玄度等。 隶书名手更多。唐玄宗以善隶著称,所书《石台孝经》、《纪泰山铭》等影响很大。时以韩择木、史维则、蔡有 邻、李潮并称隶书四家。韩择木有《叶慧明碑》,史维 则有《大智禅师碑》,蔡有邻有《庞履温碑》。其他善 隶者还有卢藏用、梁□卿、刘□、顾诫奢、窦泉、韩秀 荣兄弟等。

    晚唐 这一时期,唐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 唐兴盛,但也出现一些书法家,如王文秉的篆书,李鹗 的隶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唐代的书法作品除上面所述著名书法家墨迹、碑刻 外,还有许多不知名作家所书写的大量墓志和经生所写 的佛教经卷,都是重要的书法资料。唐代书法理论在三国、 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孙过庭的《书谱 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草书精品,也是一篇文思绵密、 词简意赅的书法理论著作。该序从溯源流、辨书体、评 古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等 6个方面对书法的奥 义进行了全面论述,被后人视为准则,影响甚大。张怀□ 的《书仪》、《书断》等亦多真知灼见。张彦远的《法 书要录》则是第1部古代书法理论的总集,收罗广博,选 择精审,对后世书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山 发表于 2006-9-18 00:07:16

五代-宋-辽-金书法



    中国五代、宋、辽、金,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晋、唐之后的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

    五代十国书法 这一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 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转向以书法抒 发个人意趣的轨道,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杨凝式。

    杨凝式,擅长楷、行、草书,具有奇险、雄杰的风格。他师法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诸人,并按唐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上溯魏晋书法。他以破方为圆、削繁成简的办法,打破唐人的森严法度,兼融楷、行、草书与篆、隶二体的结构和笔法,创造出一种楷兼行、行兼草、并暗寓篆、隶遗意的新貌。从而使他的书法比较接近魏晋的书风。宋代书法家在他的基础上,演化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尚意书风。

    偏处于江南的南唐和川蜀的西蜀,都曾有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条件优于中原。南唐后主李煜,亦擅长书法,相传他能以战笔作书,笔画屈曲,谓之金错刀。又传说他写大字不用笔,卷帛代笔书写,称撮襟书。西蜀的贯休,俗姓姜,工草书,号称姜体。

    宋代书法 宋朝(960~1279)是一个软弱的王朝,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北宋初期的书法仍然沿续唐代余波, 仿颜体的有李建中、杜绶、 欧阳修、蔡襄等;学张旭、怀素草书的有苏舜钦、杜衍等;学李阳冰等小篆的有徐铉、徐锴、郭忠恕、释梦英等。他们构成了北宋书坛的主体,虽都得自唐代,但已变唐人书法的深雄气魄为雍容端丽。在这些书法家当中,最享盛名者为李建中和蔡 襄两人。

    李建中擅长楷、行、篆、隶书。其楷、行书师法颜真卿,但无颜体的丰肥朴拙,而是肥而能秀、拙中见巧。蔡襄工楷、行、草书,得颜真卿书法的端庄稳健。表现为端而正丽、健而洒脱。李建中和蔡襄的书法是由唐至宋的转变期。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淳化三年 (992),宋太宗出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刻《淳化阁法帖》10卷,遂盛刻帖之风。此后官、私刻帖不断出现。著名的有《绛帖》、《汝帖》、《大观帖》等丛帖,以及唐、宋以来书法名迹的单帖。刻帖的出现,一方面为学习晋唐书法提供了楷模和范本;另一方面,也对行书的迅速发展和尚意书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李建中、蔡襄只是由唐至宋的过渡人物,真正确立宋代书风的是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三人。

北宋蔡襄:《谢赐御书诗表》

    苏轼是书法尚意的倡导者。他的书法最初师王羲之《兰亭序》,中年以后转学颜真卿、徐浩、杨凝式。擅长行书,少数楷书作品也带有几分行书笔意。他的书法,兼得《兰亭序》的姿媚和颜真卿、徐浩书法的沉雄浑厚, 杨凝式的险劲多变的艺术特点。他创造出用笔丰肥遒劲, 字势内紧外疏,应手生变,婀娜多姿而又雄浑沉着的苏体。苏轼为了学习晋唐书法,下过很大功夫。凡作书便 有千秋之想,绝不苟且。但他强调书初无意于佳,才能 真正达到书法佳境。认为艺术创作要能渐老渐熟,由绚烂而归平淡;又认为写好字要有多方面修养,主张识浅、见狭、学不足,有此三者皆不能尽妙。

    黄庭坚早年师法宋代书法家周越;后得苏轼书法,乃 得古人笔意;又得张旭、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学习颜真卿、杨凝式的字,而于《瘗鹤铭》所得最多。 黄庭坚的书法有中宫紧结、笔画向外四射和有意拉长的特点。他的艺术见解,有些与苏轼接近,特别强调笔法。 他的书法,运笔沉着迟涩,形成一种神闲意散的艺术趣味。

    米芾的书法早年师法欧阳询、柳公权,中年上溯魏、晋、西汉,直至三代。家蓄古今法书名画甚多,临摹古人书法,可以乱真。多年追求字有古意,号称集古字。篆、隶、楷、行、草书俱能,以行书成就最高。米芾曾称自己的字为“刷字”。他能于疾书中做到用笔沉着,锋全势备。且擅长传势,字形跌宕多姿。他对唐人书法,特 别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多有贬抑。

北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

    历史上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四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蔡”原指蔡京,因蔡京名声不好,而改为蔡襄。在书法史上,蔡襄书艺的作用与苏、黄、米并不相同。苏、黄、米之间也不尽相同,大抵苏书尚意、黄书重韵、米书则以姿胜。但三者的艺术倾向亦有相通 之处。

    北宋时期还有一些书法家,如薛绍彭,书法颇具功力;宋徽宗赵佶,创瘦金书,亦颇有影响。

    南宋高宗赵构耽于书画,其书法造诣颇深,理论上 亦颇有见解。他早年学习黄庭坚、米芾,其后潜心王羲之、王献之,风格丰温淳厚,功力较深。南宋时期学习 黄、米书法者很多,吴说、范成大、吴琚等是其佼佼者。 当时一般文人的字亦颇可观,如陆游、朱熹等人都留下了为人喜爱的书法作品。

    南宋在书法上能别辟蹊径的则是张即之。他的书基 本出自唐楷,尤善大字榜书。用笔斩钉截铁,风格方劲古拙,技法娴熟,能行止自如。但他的字定型较早,变化不多,创造性不大。

    辽金书法 辽金是同宋并立的政权,它们不断地吸收汉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书法上也出现了一些有成就的人物。吴激为米芾女婿,书法师米芾。米芾外甥王庭筠亦学米芾书法,颇得其神韵,是有影响的书法家。赵秉文亦长于书法,初师王庭筠,后转学苏轼,兼融苏、米艺术特点,又以刚劲雄健的风格,反映出北方民族粗犷、豪爽的性格。金章宗(完颜□),热衷于中原文物,也擅长书法,学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形模尽似,唯笔力稍弱。

南宋赵构:《佛顶光明塔碑》

大山 发表于 2006-9-18 00:08:10

宋代法帖



    中国古人将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为帖,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为简牍。造纸术发明后,纸与丝织品并用于书札,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都称帖。宋代,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刻在石或木板上并拓成墨本的亦称 为帖。因为这些墨迹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所以又称为法 帖。汇集数家书迹的,称为丛帖、汇帖或集帖。

    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阁帖》, 刻于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镌刻的。以后辗转摹刻者渐多,刻帖之风渐趋兴盛。著名的《绛帖》、《大观帖》等大都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稍加增减、调整。当时刻帖并不限于宫廷内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 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较多样,除刻历代各家综合的丛帖外,还出现了摹刻一朝一代书法家墨迹的断代法帖,和专门集摹一家的个人法帖。

    前者著名的有《凤墅帖》等,后者有《忠义堂帖》等。还有以自家所藏墨迹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宝晋 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

   《淳化阁帖》10卷,原无帖名。因刻于淳化年间,并藏于秘阁,故名。每卷首分别标为“历代帝王法帖第 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诸家古法帖第五”、“法帖第六,王羲之书”、“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书” 等。

    此帖共收入唐代以前历代名人及帝王法帖100余家、 400余种。此帖在采择上虽有缺点并杂有伪迹,标名亦有 错误,但古人书法因此得以流传。《淳化阁帖》原石已 不存,拓本多为翻刻。

《淳化阁帖》中收的汉章帝书法

    《绛帖》 潘师旦以《淳化阁帖》为底本,重为增 删刻成,共计20卷。因刻于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故 名。当时以为《淳化阁帖》是官本法帖,不易见,因而 以《绛帖》为最佳。相传潘氏死后,其两子各分得10卷。 长子因负欠官钱,所得前10卷,被没收入公库,绛州官署 补刻后10卷,并刻“日、月、光、天、德、山、河、壮、 帝、居、太、平、无、以、报、□、上、登、封、书” 20字,以识其第次,名为公库本。次子补刻前10卷,名 为私家本。   金代高汝砺据公库本重刻,称为新绛本。元、明间 又有伪刻12卷行世。《绛帖》原石拓本传世极少,故宫 博物院藏有明代冯铨凑集的20卷本,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藏有新绛本2卷。

    《潭帖》 亦称《长沙帖》,庆历间刘沅帅潭州(今 长沙),命僧希白摹刻,共10卷。以《淳化阁帖》为底 本,增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颜 真卿等帖,因刻于潭州故名。此帖摹勒很精,与《绛帖》 齐名,原石毁于建炎年间,伪刻很多。

    《大观帖》 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 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更定第次,稍 加厘订,重为摹勒上石,亦为10卷,标题皆为蔡京手书。 因刻于大观年间而名。《大观帖》,又因与《秘阁续帖》、《孙过庭书谱》、《贞观十七帖》同刻于内府太清楼, 所以又共称为《太清楼帖》。当时正值北宋经济繁荣时 期,百工技艺均极纯熟,徽宗本人又精通书画,对刻手 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此帖不仅纠正了《淳化阁帖》在编 次、标题中的许多错误,而且摹勒精细准确,刻工精良, 为历来书法家所重视。但刻成后不久汴京(今河南省开 封市)沦陷,帖石流入金国,原石拓本极少,现已无全 帙。故宫博物院藏有第2、4、6、8、10等卷;南京大学 藏第6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第7卷。此帖明代有翻刻本。

《大观帖》中收的王羲之书法

    《汝帖》 王□辑,大观三年刻于汝州,故名,共 12卷。因编辑谬陋,内容庞杂,而多伪迹,后世多不重 视。

    《宝晋斋法帖》 咸淳四年(1268)曹之格刻晋、 宋各家书迹,共10卷,末刻“右曹氏家藏真迹”正书 7 字。宝晋斋原是米芾居室名,因米芾藏有王羲之父子和 谢安的墨迹及顾恺之画多种,名其居为宝晋斋。崇宁三 年(1104),米芾任无为军时,将其所藏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摹刻上石, 名为《宝晋斋法帖》,后毁于火。葛祜之任无为军时,据 火前拓本重刻此3帖,为《宝晋斋法帖》第2代刻本,后又 毁。曹之格任无为军通判时,搜集旧石并重新摹刻,除原 三石外又增加曹氏家藏的晋人法书和米氏父子墨迹,增 补为10卷。首卷拓原三帖残石,这是《宝晋斋法帖》第 3代刻本。此刻有拓本传世,现藏上海博物馆。另外标题 《宝晋斋法帖》的,有10卷本,有20卷本,有30卷本,内 容与原刻大有出入,为明代以来所刻。

    《群玉堂帖》 原名《阅古堂帖》,韩□胄辑家藏 宋代帝王及晋王羲之至当时名人墨迹,共10卷。由其门 客向若水编次,摹勒上石。向若水精于鉴赏,擅长刻帖, 所以此帖摹刻精善。开禧年间,韩□胄被诛,其帖没收 入内府。嘉定年间改为今名,拓本流传极少,明代已无 全帙。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残本数卷。

    《群玉堂帖》中收的米□书法

    《博古堂帖》 绍兴年间,新昌(今浙江省新昌县) 石邦哲辑刻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自周穆王《吉 日癸巳》至唐代白居易《诗简》计27种,陈思《宝刻丛 编》著录。此帖选刻俱佳,后世评论晋、唐小楷,多以 越州石氏诸刻为标准。原石早佚,拓本可信的很少。

    《淳熙秘阁续帖》 淳熙十二年(1185)以内府自南 渡后续得墨迹摹勒上石,共计10卷。此帖宋亡后毁灭无 存,流传绝少。

    此外,宋刻法帖流传至今的残帖有:《姑熟帖》, 约刻于淳熙五年至十六年;《郁孤台法帖》,绍定元年 (1228)南城(今山东省费县)聂子述摹勒;《凤墅法帖》, 嘉熙、淳□(1237~1252) 年间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 曾宏父摹刻,内容为宋人书迹;《忠义堂帖》,嘉定八 年(1215)永春(今福建省永春县)留元刚刻石,均为唐 代颜真卿书迹,共10卷,嘉定十年东平(今山东省东平 县)□嵘续刻1卷;《东坡苏公帖》,乾道四年(1168)玉 山(今江西省玉山县)汪应辰集刻,均为苏轼书。

大山 发表于 2006-9-18 00:09:17

元代书法



    元代对书法的重视不亚于前代,书法得到一定的发 展。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元代书法家达300余 人,其中以赵孟□、鲜于枢、康里□□等成就最为突出。

    元代书法,在至元以前多受金代影响,继承颜真卿 和苏轼、米芾的余绪,善书者虽不少,但成就不十分显著。大德至延□间赵孟□、鲜于枢等人崛起,提倡广泛师法古人名迹,特别强调直接取资晋、唐,轻视南宋的 近体。他们身体力行,对古代诸大家的名迹进行广泛的 探索和认真的临学,在学习古人的传统基础上“托古改制”,使晋、唐的传统法度得以恢复和发展,扭转了南 宋以来由于士大夫多“趋时贵书”形成的所谓“恶札流 饰”的积习,开启了元代的书法风格。因此,赵孟□、鲜 于枢被称为元代书坛的“巨擘”。

    赵孟□擅长篆、隶、楷、行、草诸体,法度谨严,用 笔遒劲,体势朗逸,风格姿媚,创造独具面目的赵体。他 的书法对当时和明、清两代影响很大。鲜于枢善楷、行、 草书,笔法婉转遒健,气势雄伟迭宕,自成一格,其影 响略逊于赵孟□。著名书法家还有邓文原,在大德至延 □间,与赵孟□、鲜于枢齐名,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他 擅长楷、行、草书,运笔清劲秀丽、韵致古雅,对于恢 复和发扬绝响已久古书体作出了贡献。元中、后期的康 里□□擅长楷、行、草书,能摆脱赵孟□对当时书坛的 影响。他的书法行笔迅急,笔画遒媚,转折圆劲,是赵 孟□、鲜于枢之后成就最为突出的书法家。元末杨维桢 擅长行、楷书,笔法清健,富有个性。此外,吾丘衍、泰 不华、周伯琦、虞集、吴□的篆书或隶书,张雨的行书, 释溥光、耶律楚材的大行楷书也都师承有自,各具面貌。 其他如管道□(赵孟□妻)、赵雍和赵奕(均赵孟□子), 以及郭天锡、班维志、姚遂、冯子振、钱良佑等都有一 定的成就。而许多著名画家如吴镇、倪瓒等,也无不以 书法见长。
赵孟□《与中峄明本尺牍》

    元代书法总的发展趋势是以继承古代诸名家的传统 法度为主,还扭转了南宋以来的衰敝书风。就这一方面 看,应当是一个进步。元代楷书、行书的成就比较突出, 篆书和隶书、章草等书体也得到相应的恢复和发展。

邓文原:《急就章卷》

    元代书法理论著作,属于通论的有郑□《衍极》(刘 有定注),属于丛辑的有苏霖《书法钩玄》、吕宗《书经 补遗》、盛熙明《法书考》,属于书法技法的有陈绎曾 《翰林要诀》、释溥光《雪庵字要》和《雪庵永字八法》 等。此外,在赵孟□、鲜于枢、邓文原、虞集、柯九思 等人有关书法的题跋中也有理论方面的精辟论述。

大山 发表于 2006-9-18 00:10:20

明代书法



    中国明代书法继宋、元帖学而发展,可分为早、中、 晚三期。

    早期,明初书法仅沿袭元代传统,尚未形成特色,当 时著名书法家有三宋,即宋克、宋□和宋广,及在宫廷 供职的詹希元、杜环等。

    宋克在明初书法艺术成就最高。他兼善章草、楷、 行和草书。章草笔画瘦劲挺拔,以健美见长;行、草书也 吸收了章草的波势。他的书法古雅遒劲,技艺娴熟。宋 □工篆、隶、楷、草书,字画遒媚。宋广善行、草书,其 字熟媚。詹希元善榜书,出于唐代楷书,当时宫殿、城门 的匾额等均出自他手。宋□、杜环曾任中书舍人,詹希 元任铸印副使,都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御用书法家。三 宋及詹希元等人书法的平正、娴熟,为台阁体开了先路。

宋克:《书张怀□论用笔十法》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征召天下善书人,授中书 舍人官职。分别值武英、文华殿,缮写内阁拟定的诏令、 典册、文书等。其书法有着统一的要求和体格,人称台 阁体。台阁体的代表书家有二沈。即沈度、沈粲兄弟。 此外还有滕用亨、陈登等。

    沈度,善楷、隶书,师虞世南,而更加圆熟遒媚。以 后姜立纲,变二沈体为方整,结法圆熟端劲,亦颇为世 重。

    中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 扬州等城市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也成为文人荟萃 的文化中心,文坛上出现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 品,文人书法也重新抬头。书法家们将兴趣转到古代书 法上,他们试图从中汲取营养。如李东阳学颜真卿、李 阳冰,吴宽学苏轼,沈周学黄庭坚,张弼、张骏学张旭、怀素等。经过多方的摸索,加之他们都具有较深的文艺 修养,因而他们的书法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 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终于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

沈粲:《梁武帝草书状》

    祝允明小楷师锺繇、王羲之,狂草师怀素、黄庭坚。他潜心研究古法,出入变化,自成面貌。文徵明楷书师 锺繇,行草出于《圣教序》,并兼蓄唐、宋、元诸家之 长,大字专法黄庭坚,小楷取法王羲之《黄庭经》、《乐 毅论》,成就最高。其书以功力取胜,风格娟美和雅;子 弟、门生最多,影响很大。王宠精小楷,亦善行草书,师 王献之、虞世南,书风朴拙疏秀。此期书法,以小楷书 最为著名。台阁体书家因有书典册的职事,亦都擅小楷。 吴门三家也以小楷成就最为突出。但他们为了纠正台阁 体整齐划一、缺乏艺术意蕴的弊病,取法魏晋,强调表 现书法的天籁之美。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 笔画繁者令大、简者令小,斜正疏密,方圆□纤,一任 自然。 草书是3家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体。文徵明得其法 度谨严,王宠得其疏拓遒美。他们都绝少三、五字相连 属的现象。偶有两字相连者,也都顺笔势轻轻引带而过。 即便是跌宕奇特、纵笔飞书的祝允明的狂草,也莫不如 此。他们继承以真作草的古代传统,点画分明、出规入 矩,同时保留了狂草变化多端的艺术特点。祝、文、王 三人的书风又有所不同:祝允明才华横溢,书学广博,生 活上不拘小节,其书法也不拘一格,纵横散乱,时出病 笔。但只要是他的用心之作,其精采之处,又常为别人 所不能企及。文徵明则与之大相径庭:他生活检束,恬 静清淡。一生书风严谨,老而弥笃。其书亦法度有余,遒 劲和雅。王宠少负才华,仪表轩昂。随意赋诗作书,不 务功名利禄,大有晋人遗风。其书出自王献之,疏拓萧 散,于朴拙中流露出爽爽风神。另外,在祝、文、王等 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彭、文嘉、周 天球、王□登等人,都是属于吴门派的书法家。所以当 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

    晚期 隆庆、万历以后,书坛还出现了许多风格独 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邢侗、张瑞图、董其 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

米万钟:《草书诗》

    徐渭以他纵横驰聘的行草书来抒发胸中的郁愤。继 之而起的是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等四人。邢 侗广师晋、唐、宋诸名家书法,留有许多临摹古帖作品。 其书法笔力矫健、沉着圆浑,得力于锺繇、王羲之。张 瑞图书风奇逸,于晋、唐书法外另辟蹊径,用笔体势多 方侧,给人以古怪奇特之感。米万钟与宋代米芾同宗,专 学米字,笔法沉着浑厚,在北方以书法擅名达40年之久。 此外,还有创草篆的赵宦光,专工隶书的宋珏等。但在 晚明书坛,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他从17岁开始学颜真卿 《多宝塔》,进而师法晋、唐、宋名家。一生取王羲之 的姿媚风神、颜真卿的粗拙朴茂、宋人书法的率意自然, 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 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 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他重视书法 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艺术的悟性。这些,与他在 绘画理论上提出的南北宗论是相通的。董其昌创造了一 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 激化,他的书法没有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而在清初社会 安定后,很快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另外,明晚期 黄道周的□侧倔强,倪元璐的异理新态,王铎、傅山的 沉着雄深,都反映了明王朝覆灭前10~20年间书坛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

大山 发表于 2006-9-18 00:10:50

明代法帖



    中国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较兴盛的时期。
    概况 明代刻帖继承了宋代的传统,仍以汇集刊刻 历代名人法帖为主。早期所刻的《东书堂帖》、《宝贤堂帖》和后来的《停云馆帖》、《真赏斋帖》、《余清斋帖》、《来禽馆帖》、《戏鸿堂帖》、《墨池堂选帖》、《郁冈斋墨妙》、《玉烟堂帖》等,都是这一类的著名 法帖。与此同时,一些文人雅士搜寻祖本《淳化阁帖》 的兴趣也十分浓厚。经过南宋和元代的多年战乱,到了明代,宋拓《淳化阁帖》已日见稀少,他们把搜寻到的旧 拓本进行翻刻。著名的有顾从义刻本、潘允亮刻本和后 来被考订为袁□的刻本,这些虽然都是依据所谓“贾似道本”翻刻的,却各有不同的丰神和情趣,论者有“潘本 瘦而顾本肥”的评论。另有一种是以明内府收藏的宋拓本为底本翻刻的,即肃潘翻刻的《肃府淳化阁帖》,也是明代著名的刻本。除《淳化阁帖》外,明代还翻刻了不少其他宋代的汇帖,加《绛帖》、《大观帖》、《星凤楼帖》、《秘阁续帖》等。其中有的是帖贾(碑帖商人) 为了营利而刻,摹刻失真,技术恶劣。此外,明代也刻了 一些断代法帖和个人法帖,如《晴山堂帖》、《宝翰斋国朝书法》、《旧雨轩藏帖》、《澄观堂帖》等,都是属于专集明人墨迹的法帖。《雪浪斋帖》、《晚香堂帖》、《古香斋帖》等,则是分别汇刻苏轼、蔡襄墨迹的个人 法帖。但总的说来,它的汇集、镌刻已不如宋代那样规 模宏大了。

    明代刻帖的特点

    ①多由前代法帖拓本转摹,有的 增入部分墨迹。专以墨迹上石的(特别是晋、唐的墨迹) 则不多见,原因是经过多次的战乱,所传墨迹多数毁佚,幸存的作品,也多秘不示人,所以不容易大量汇集,就是 宋拓著名丛帖,也很难求得全帙。

    ②文人士大夫嗜好刻 帖的逐渐增多,并且许多文人、书画家直接参加勾摹上 石。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书法水平,所以使刻帖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勾摹镌刻的名手。如被金石家、书法家所重视的《停云馆帖》、《真赏斋法帖》等,都是明代法帖的代表作。

作品 明代法帖的代表作品有:

    《东书堂集古法帖》 永乐十四年(1416),周宪王 朱有□临摹上石。以《淳化阁帖》为主,参以《秘阁续 帖》,并增入宋、元人书法,集为10卷。首有自序和凡 例,每卷首有正书帖名及卷次,卷末刻“永乐十四年岁 在丙申七月三日书”年款。传世拓本极少,成化十七年 (1481)重为翻刻,甲乙页数有误。

    《宝贤堂集古法帖》 弘治二年(1489),晋庄王朱钟铉以《绛帖》岁久断脱,令子奇源取《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宝晋斋法帖》等帖及宋、元、明各家真迹,命王进、杨光溥、胡汉、杨文卿选集,宋灏、刘□摹勒上石,为12卷。首题“清事”两字,宝贤堂书,朱奇源序,明孝宗御札,朱奇源御札跋;末有懒云后序,张颐跋。清代以后又补刻缺石53块,有刘梅、傅 山跋,戴梦熊法帖钩补后序,杨素蕴记,王□千跋。今 在山西省太原市青主(傅山)先生祠。

    《真赏斋帖》 嘉靖元年(1522),无锡华夏把家藏锺繇《荐季直表》、王羲之《袁生帖》、唐王方庆进 《万岁通天帖》墨迹,编次成《真赏斋帖》3卷。此帖由 书画家文徵明父子勾摹,章简甫镌刻。由于摹勒、镌刻都是当时名手,被誉为明刻帖第一。原刻不久毁于火,后又重勒一石,所以拓本有火前本和火后本的区分。火前本帖后袁泰跋第10行与第11行颠倒,火后本已改正。火前本流传甚少,火后之石不久并入王肯堂“郁冈斋”。清 乾嘉时又刻一石,现在无锡华氏祠。

《真赏斋帖》中收的锺繇《荐季直表》

    《停云馆帖》 嘉靖十六年至三十九年,长洲(今 江苏省苏州市)文徵明集晋、唐、宋、元及当时名人与 文人自书。由其子文彭、文嘉摹勒,温恕、章简甫镌刻。 初刻仅4卷,后增至10卷,又增至12卷。此帖为文氏父子 经过数十年而集成,伪帖极少,又经名手摹刻,所以无 不纤微克肖。

《停云馆帖》中收的孙过庭《书谱》

    《余清斋帖》 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四十二年, 安徽歙县吴廷出家藏晋、唐、宋人名迹,经书画家董其 昌、陈继儒审定,杨明时勾摹上石。此帖卷数历来无定 论,清王澍《古今法帖考》说:《余清斋帖》正帖16卷, 续帖8卷。近人欧阳辅《集古求真》说:明吴用卿刻,分 正、续 2集,凡24卷。以存世拓本对勘残存原石,应为 正篇6册18卷,续篇2册8卷。现存原石33方(61面),藏 于歙县太白楼。此帖精品颇多,勾勒亦精善,为明代著 名之帖。

《余清斋帖》中收的王羲之《乐毅论》

    《墨池堂选帖》万历三十年至三十八年,长洲章藻集隋、唐、宋、元各家墨迹,分为5卷。前有隶书目录,帖名为隶书。章氏自行摹刻。章氏以镌刻著名,书法尤精,所以此帖摹刻精善。因为是随刻随拓,故除有全帙外,另有零本流行。原石早佚,全帙拓本很少,流行多为翻刻本。

    《戏鸿堂法书》 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集晋、唐以 来各家书法墨迹和旧刻本,汇为16卷。帖前有“翰林院 国史编修制诰讲读官董其昌审定”隶书1行,末有“万历 三十一年岁次癸卯人日华亭董氏勒成”楷、隶 2行。初 刻为木板,毁于火,后又以初拓本刻石。石归施叔灏所 得,恐装裱失序,每卷增刻目录。由于董其昌在当时既 负盛名,所以此帖风行一时。

    《郁冈斋墨妙》万历三十九年,金坛(今江苏省金 坛县)王肯堂把魏、晋以来历代书家墨迹编次摹勒,集为 10卷,由当时名手管驷卿镌刻。此帖半木半石,帖名篆 书,卷末刻“万历三十九年岁次辛亥夏五金坛王氏摹勒 上石”篆书2行。

    《玉烟堂帖》万历四十年,海宁(今属浙江省)陈 元瑞汇集汉、魏至宋、元各家名迹及石刻佳本,编次为40卷。董其昌书长序,上海吴之骥镌刻。末刻“万历四 十年岁次壬子玉烟堂模勒上石”篆书 2行。是研究历代书法的良好资料,但多是旧拓本重刻,刻又欠佳。

    《晚香堂苏帖》万历四十四年,华亭(今上海市 松江县)陈继儒集苏轼书法,编为35卷,由释莲儒、古 冰蕉幻、陈梦运摹勒。陈氏嗜苏轼书法,所见墨迹和拓 本均为摹勒。随得随刻,采集极富,且少有伪本,所收 书迹今多有不传。此帖前刻有孙克弘所绘苏轼像。帖名 篆书。

    《渤海藏真帖》 崇祯三年(1630),海宁陈息园集 唐、宋、元各家书法,编为8卷。陈氏曾刻汇帖5部,以 此刻最为精善,亦以此帖流传为最广。其中《灵飞经》 为石本中第一,蔡京《大观御笔记》亦佳。

    《古香斋帖》 莆田(今属福建省)陈比玉汇集蔡 襄书法,编为6卷。前4卷刻蔡襄书诗帖,后2卷摹刻《万 安桥记》,摹勒镌刻较精,明代专集蔡襄书法者以此最 为有名。原石拓本流传较少,清代有翻刻本。

    《快雪堂法书》 无刻石年月。涿州(今河北省涿州 市)冯铨汇集晋王羲之至元赵孟□历代书法家墨迹,编为 5 卷。因得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以此帖冠其首, 因名其帖。宛陵(今安徽省定城县)刘光□摹刻。其中《洛神赋》一帖后有崇祯十四年冯铨跋,摹刻当始于此 时前后。

《快雪堂法书》中收的王羲之《乐毅论》

    刘光□为镌刻名手,刻法秀润,有“天画神镂”之誉。此帖后传入清宫内府。原石长短宽窄不一,且有木刻3版,入内府后将长短宽窄统一,并将木板换石重刻。原石嵌快雪堂两廊,即现在北京北海公园松坡图书馆。拓本有涿拓、建拓、内拓之分。

大山 发表于 2006-9-18 00:12:33

清代书法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 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 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 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早期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 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 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 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王铎行草浑雄恣肆,一时独步。 傅山的行草虽劲健不及王铎,但由于他不降清,以书法发 挥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意趣。 朱耷的行草藏头护尾,其点画及其转折中蕴涵着一种国 破家亡的惨痛的心情,和他的画有同一机抒。

    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在清代并没有得到 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格 不入,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 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的书法,因 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 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的乌、方、光,使 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这时的帖学 更为狭隘。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为明代台阁 体书法家沈度的十世孙,他学董其昌,御制碑文多由他 手书。高士奇书法亦学董其昌,因工书受荐入内廷,得 到康熙的宠幸。陈奕禧的行草书也得到康熙、雍正、乾 隆的赏识。雍正十一年(1733),□命将他的墨迹勒石为 《梦墨楼帖》10卷。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 □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这些人有的是学者,有的是画 家,著述宏富,书法虽远追晋、唐,实际上是受赵孟□、 董其昌的影响较大,作品中脱离不了帖学带来的软弱的 气质。

傅山:草书

    在帖学衰颓时期,有一些书法家起来学习汉碑。倡 导碑学的首推郭宗昌,他工汉隶并著《金石史》,意在 提倡碑学。另有万经著《分隶偶存》、顾蔼吉著《隶辨》, 这些著作对提倡汉碑隶书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学汉隶似 乎成为一种风气,如顾苓学《夏承碑》,郑□学《郭有道 碑》、《曹全碑》,朱□尊学《曹全碑》,其他能写隶书 的书法家有王铎、傅山、王时敏、周亮工、程邃、王澍 等。其中影响最大要数郑□和朱□尊。郑□嗜古碑,收 藏非常丰富,学汉隶50多年,其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 而且用行草的笔意来写隶书,他的隶书对当时书法家影 响很大。朱□尊是学者和诗人,他的隶书也学《曹全碑》, 融欧阳询书法,清新而流丽。

    中期 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乾隆在位很久,而 且嗜书又深,尽力搜集历代名迹,命梁诗正摹刻《三希堂 法帖》,对帖学的发扬起着积极的作用。乾隆自己学习 赵字,巡游江南到处题诗立碑,流风所及,自然是帖学 杂馆阁之书盛行。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 继涑诸家。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 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帖学书法家中 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翁 方纲其书法学唐碑不余遗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 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著有 《两汉金石记》、《苏米斋唐碑选》等。梁同书,早年 书法宗赵、董,后追溯颜、米,工楷、行,书法秀逸,但 缺乏雄强之气。他与梁□、梁国治并称三梁。刘墉,书 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王文治,书法强 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此外,姚鼐的 行书萧疏澹宕,永□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 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 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金农:漆书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楷书取法魏、晋、南北朝碑刻,得法于《龙门二十品》、《天发神谶碑》,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 强调金石味。金农作诗直接贬低王羲之的书法是俗姿, 他不愿向他作奴婢,宁肯去学汉代的《华山碑》。这样 抨击帖学,提倡学碑,在当时帖学盛行的时代,是非常 大胆的。由于乾隆、嘉庆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也 给书法界大开眼界。于是阮元写《北碑南帖论》、《南 北书派论》,大力推举碑学。他说:宋、元、明书法家 多为《阁帖》所囿,好像除了楔帖之外,没有书法可言。 他要求人们振拔流俗,宗汉、魏古法。阮元这两篇文章 影响很大,无异是提倡碑学的宣言。接着包世臣在《艺 舟双楫》中也大谈碑学,提出把邓石如作为学碑的典范。 邓石如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他自幼失学,终生布衣, 依靠卖书为生,擅长四体书和篆刻,他在篆书上突破了 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篆笔法,开创了篆书的新风 格。他的隶书学汉碑,遍临汉、魏诸碑,继承汉分隶法, 成遒丽绵密的新体。邓石如楷书取北魏碑,行草书由碑 中衍变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诣,创造了富有金石气 的风格。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 宏恢,有独特的风貌。康有为认为邓石如、伊秉绶是清 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此外,这时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善书法的书法家, 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 们都擅长隶书,由于他们有坚实的文字学基础,其篆隶 醇雅清古,别开生面。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 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 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 名为“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 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 人人善书。丁敬隶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 味。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 冈的隶书完全从汉碑中得来。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 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伊秉绶:隶书

    晚期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 学仍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北 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极大作用。 康有为认为:清代的书法有四变:康熙、雍正时,专仿董 其昌;乾隆时,都竞相模仿赵孟□;欧阳询的书法盛行 于嘉庆、道光时期;北朝碑派又萌芽于咸丰、同治时期。 这一观点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是符合清代书法因世 推移的风尚。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使 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而碑学 书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何绍 基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基础,搜集周、秦、两汉古篆籀,下 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他的草 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 书法的气象。晚年精篆隶,60岁后将汉隶名碑几乎临写 殆遍,所以他的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 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 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取法六 朝碑刻。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 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 北魏体势,自成一格。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 法影响极大。这时期的书法家还有张裕钊,他以北碑为 宗,高古浑穆,用笔外方内圆,其楷书对后来也有一定 的影响。篆、隶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吴熙载。他是包世臣 的弟子,篆书学习邓石如,浑雄不足而清逸过之,可惜 缺少个性,行草书纯学包世臣,也缺乏创造。杨沂孙擅 长篆书,方劲雄健。吴大□是金石收藏家,善写篆、隶, 隶书平稳,篆书能用金文结体来写,面貌一新。当时写 篆书的还有徐三庚,以《天发神谶碑》笔法写篆书;莫 友芝以《禅国山碑》及汉碑额体势写篆书,都各有面貌。 写隶书的有:俞樾、杨岘等。此外,翁同□以写行、楷 著名,书法由颜入魏,苍老平淡,笔力凝重,晚年也写隶书, 用笔极为凝练。

孙星衍:篆书

    清代末年,以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等 书法最著名。杨守敬,收藏汉、魏、六朝碑刻甚多,擅 长隶书和行楷书,曾东渡日本,带去不少碑帖,并收日本 学生,著有《平碑记》、《学书迩言》等,对近代日本 书法产生一定影响。吴昌硕,为清末书、画、篆刻大家, 篆书对石鼓文下功夫最深,字形变方为长,讲究气势;隶 书效法汉《三公山碑》、《裴岑纪功碑》,亦别具一格; 行书由王铎上追唐人,晚年“强抱篆籀作狂草”,融会 贯通,开辟了新的境界。沈曾植是著名学者,书法学习 锺繇、索靖,更熔铸汉、魏碑刻,晚年精于章草,自碑 学盛行,书法家都用心于篆隶,草书很少有著名的。沈曾 植在草书上独辟蹊径,对后来有一定的影响。康有为在 书法理论上,发挥了阮元、包世臣的崇碑观点,著《广 艺舟双楫》,对近代书法理论影响极大。他的书法亦植 根于北朝碑刻,尤其是北魏《石门铭》、山东掖县云峰 山诸石刻对他影响最深,所以他的书法浑拙古劲,奇肆 开张,有纵横跌宕的气势,具有独特风格。

蒋仁:行书

    总结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 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 有客观原因的:①清中叶以来金石考据的兴盛。清代知 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 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 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 眼界顿为开扩;另一方面书写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 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 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②由于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 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清代书法家多善治印,所 以能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 书法有了金石气,这些都是隋唐以来书法艺术中所不曾 有的。③文人画的发展,使得绘画的书法化更为浓厚,反 之文人画对书法艺术增加了新的血液,所以清代书法,无 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创造。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历代书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