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少朋友觉得北京话和普通话是一回事,其实不然。这几年全国普通话大赛上,北京人的名次一直就不怎么好,最差的时候竟然排到了第七名。可见,京腔京韵其实只是一种繁华都会中的方言,自然是既有它底蕴深厚、幽默悦耳的一面,也有它土得掉渣儿的另一面。

声发于闲散慵懒之间

细品北京话,其实最大的特点在于懒洋洋。地道的北京话总像是在深秋午后的暖阳中,在轻摇的躺椅中,在有一搭无一搭的闲散中悠悠道来的。再大再急的事情也仿佛都变得无所谓了。

北京人说话很快,但这“快”却全不似南方人嘴皮子上下翻飞的急急叨叨,也不似其他北方人斩钉截铁的干干脆脆,这“快”也是快在了“懒”上——懒得把音发全,懒得把话说完,懒得让你听明白。一句话本来十个字,北京人能趁你不注意只说了五六个就算把这话说完了(也就是语音学上说的“偷声”),你要是没听懂,他就再把那五六个字飞快得说一遍,你再不懂,对不起,他懒得再说了。

最典型的就是北京人数数,从“一”数到“十”,这是谁小时侯都必须学必须数的,偷懒不得,可是北京人就连这也要偷个懒。有机会您找个北京朋友读给您听听,读起来只有“一”和“十”至多再加带而过了。数数再快到是也不误事,可是这样的发音以前还常常会出现在公共汽车上,售票员报站的时候,三个字以上的站名也往往会被“偷”走一个甚至两个音,比如“车公庄站到了”就被说成“车N庄到了”。住在沿线的北京乘客自然觉得无所谓,可能都没注意过其中的区别,但是这对外地乘客来说就简直太头疼了,只好一站一站的数清楚再不厌其烦地多问售票员几遍才能保证顺利地到站下车。还好,现在北京的公共汽车都已经改成电子系统报站了,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