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植物起源和演化变异中心,都离不开当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现在说“云南是茶树原产地”,那么,首先就得说明云南从古到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否都适宜于被子植物,特别是山茶属植物的起源及其类型演化变异中心(指形成茶组植物多样性的环境条件);然后以茶树起源的亲缘性、时间性、空间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事实上、理论上客观地论证“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1、云南地区沤褡匀坏乩淼谋淝?SPAN lang=EN-US>

(1)现代的自然地理概况

云南位于北纬21° 8′32″~29° 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屑低纬度地区。它是中国西南边疆的高原山区省份。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东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贵州接界;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角与西藏相通,全省总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东西相距864.9公里,南北相距990公里,人口3642万,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蒙古、布依、独龙、水族等族,是中国各省或自治区中民族最多的省份。

全省以山地为主。山区高原约占全省面积的93%,仅6%为,星罗棋布的山间盆地,当地称“坝子”。据统计,云南省1平方公里的坝子有1400多个,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主要的农耕地。

全省地形错综复杂,大体西北高,南部低。西部为横断山地,属横断山脉的南段;东部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横断山及其余脉盘亘省境西部,北段高山大河平行排列。自西向东为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云岭、金沙江、玉龙雪山。山地一般海拔4000米左右,各河强烈下切成幽深的峡谷,高差可达3000米以上,形成著名的“滇西纵谷区”。梅里雪山主峰海拔6740米,为该省最高峰。向南,各河成帚状分散,山脉高度逐渐降低,演化成为高原形态,一般海拔在2000米左右。河流发育的地方又侵蚀为顶部宽阔的山地,并有坝子分布,如允景洪坝。元江以东是云贵高原主体,亦称“滇东高原”。地面波状起伏,有脉络不明显的山地分布。大河谷下切较深,高原边缘地面崎岖,峰峦重叠。河口瑶族自治县附近的元江河谷海拔76.4米,是云南海拔最低的地方。高原东部岩溶地貌广泛分布,路南彝族自治县的“路南石林”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貌奇观。滇东高原分布着众多的坝子,主要有滇池坝、玉溪坝、曲靖坝等。

云南的气候因有印度洋季风和太平洋季风的吹拂,北回归线又横贯本省南部,属亚热带至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同时,由于短距离内地形高差悬殊,气候特点是垂直变化显著,干湿季节分明,类型多样。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0~24℃之间,大部分地区15℃左右。一月8~17℃,西北部山区可低至一4℃;七月11℃一29℃,元江河谷和澜沧江河谷气温最高。极端最低气温为-25.4℃(1969年1月31日,中甸);极端最高气温42.3℃(1958年4月26日与1966年5月1日,元江)。东川市的新村、汤丹、落雪三地水平距离30多公里,纬度差不足20′,但相对高差各约1000米,年平均温分别为20℃、13℃、7℃,无霜期分别为316天、260天、173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约600~2300毫米,大致5~10月为雨季,6~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60%.金沙江上游河谷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西盟佤族自治县一带可达2500毫米左右,为全国多雨区之一。上述新村、汤丹、落雪三点,年降水量分别为679毫米、835毫米、1167毫米。1954年8月24日河口降水量239.2毫米,为全省最大降水量.干旱,尤其是春旱,为该省影响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

本省河流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甫盘江、元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分别注入印度洋,太平洋。各河流量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水位季节变化也很大。横断山区各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在本省内峡谷陡峻,支流短小。金沙江为长江上源,石鼓以下的虎跳峡最狭处仅30米宽。峡区长16公里,落差约200米,与两岸相对高差达3000多米,为世界最深峡谷之一。澜沧江出国境后称湄公河,人太平洋。怒江出境后称萨尔温江,人印度洋。怒江以西各河属伊洛瓦底江流域,以龙川江(瑞丽江)较大。东部高原上的河流,元江又称红河,向东南出国境经越南人太平洋。南盘江为珠江上游,支流较多,常潜入岩溶洞穴成地下河。

本省湖泊多分布在坝子中,共有20多个,为中国湖泊最多的省份。滇池是云南最大湖泊,又名昆明湖,面积297平方公里,最深7米,湖光风景优美,土壤肥沃。洱海与滇池同为断层陷落湖,面积246平方公里,最深21米,景色壮丽。其它湖泊还有阳宗海、抚仙湖、异龙湖、程海等。成因多与断层或岩溶洼地有关。

由上可知,云南现代的大地结构基本上是由坝子、山地、高原所组成,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异十分明显。但就全省的地理条件看,由于位处低纬度,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吹拂,属亚热带至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实际上,全省除西北部少数高原山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地区都适宜于茶树的生长发育。与此同时,由于不少地区,在短距离内地形高差悬殊,垂直分异十分明显,气候垂直变化也随之分明,类型多样,这为云南成为茶树类型演化变异中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条件。

上述是现代云南地区大地结构和气候情况的概要。下面接着是远古情况的概述。

(2)远古的自然地理条件

按照地球自诞生以来,地壳就无时无地不处于永恒运动之中,有时相对稳定,有时相对激烈。据地质学的历史研究,云南地区远在距今1亿8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就露出海面而成为陆地。陆地滨临暖海,地势低缓,地貌起伏不大;当时还处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阶段,被子植物还未出现;水陆分布也与现在大不相同;大气环流受行星风系控制,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北半球温带的位置比现在偏北15~20个纬度,高低纬之间的温差比现在要小,气候比较均一。除中国大陆北部范围不大的地区属暖温带气候外,其余广大地区都属亚热带气候,使红色风化壳得到广泛发育。那么。是什么地质时代、什么原因造成云南地区改变成现代高原结构和气候面貌的呢?根据中国地质史资料、板块理论和古气候学的研究,概括起来,是由两次板块与亚洲大陆激烈碰撞和一次大冰期以及若干次亚冰期、亚间冰期的发生所造成的。首次板块激烈碰撞是在距今1亿5千万年的中生代晚侏罗世,即印支和西藏板块先后与亚洲板块激烈碰撞,发生了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其中印支运动导致特提斯洋壳与亚洲大陆之间的强烈挤压,使海水从中国西南方大范围退出,从而形成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支地槽褶皱区。云南地区的地势地貌开始向高原发展并产生了较大变化。第二次板块激烈碰撞是在距今2千5百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后,即印度板块和西藏板块碰撞,使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按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喜马拉雅山带的形成,系由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南缘俯冲的结果。在此缝合线上,既有频繁的地震,又有继续的上升。由此可知,第三纪的造山运动是以强烈褶皱和线状隆起为特点,主要表现为显著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即断块运动。如西藏和横断山区发生强烈的块状上升,形成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喜马拉雅山不仅是地球上最高的山(珠穆朗马峰高8848米),而且是最有活力的山。据美国科学家近几年的考察报告说:“喜马拉雅山脉,经过4千5百万年演变后,仍在继续升高,年平均增高1厘米.横断山脉也必然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云南地区在新的构造运动中,本来已经准平原化的地面又被提高,出现了多极夷平面。北部夷平面切割强烈,成为山原或山地;中部夷平面切割较轻,保持为高原形态.高原顶部平旷坦缓,被削平的最新地层是白垩系,其上没有第三系地层覆盖,但有上新世早期的红色风化壳.云南高原在中生代其地层多为陆相沉积层,所以高原面上红色岩系分布较广,有“红色高原”之称。云南高原地貌的另一特点是坝子(盆地)多,分布广。多属断陷盆地。坝子内有新第三纪(指中新世和上新世)以来的沉积物,构成阶地和平原。从而使云南地貌接近现代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