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的品饮

作为色香味形俱佳的名茶,必须用正确的品饮方法,才能发挥名茶的特色,其主要条件是:水、茶具以及水的温度、冲泡时间。即古人常说的:饮茶条件有三,“采茶宜精,藏茶宜燥,烹茶宜洁"。古人主张品茶先试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茶,茶只八分耳。”可见茶与水的密切关系。

历代对于品茗之水非常讲究。唐陆羽《茶经》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持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唐《斗茶记》中记载:“水石问江井,要之贵活。"苏轼诗中也说:“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明代《茶笺》持同样的看法:“山泉为上,江水次之,如用井水,必取多波者(即深水井)为佳。”有好茶和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古代茶具的演变,与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有一种印纹硬陶,后来又有敷釉的釉陶,以釉陶做茶具,持续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从晋朝开始,采用瓷茶具。到了唐朝饮茶的器具分为瓷壶、瓷碗,当时有三大产地:浙江余姚的越窑,烧制青瓷茶碗;河北内丘的邢窑,烧制自瓷茶碗;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取胜。壶在唐朝称“注子”,茶壶也叫“茶注”。唐朝还出现了茶托,使茶具得以配套。宋代烧制的茶具有:福建建安的黑瓷;浙江龙泉的青瓷,河南钧窑的玫瑰紫釉;河北定窑的白瓷。宋代“斗茶”之风盛行,当时以建安黑瓷最受推崇。在茶具的形制上也更加精细、别致。

元朝茶具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青花茶具不仅在国内盛行,还远销国外。明朝的制茶、饮茶更加讲究,茶具也不断发展创新。许次纾的〈茶疏〉中记载:“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宣德时所产的白釉小盏形似鸡心,最为名贵。到明朝,茶具制作最为突出的成果是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成的紫砂陶,它与瓷器争奇斗艳,名噪于世。据〈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气,又无熟闷气。"而与此同时,景德镇又创制了“斗彩”、“五彩”、“填彩”等瓷器,驰名中外清朝瓷茶具的生产,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时期最为繁荣。以陈鸣远和陈曼生制作的紫砂壶“尤名于世"。

清朝还出现了盖碗(或叫盖盏),用盖碗饮茶,香不涣散。除用陶、瓷制作的茶具外,还有用铜、银、锡、金、漆胎、玉、水晶、玛瑙等制作的形状各异的茶具。而茶具上的绘画更是五彩缤纷,有白鹤飞翔,游龙戏凤,翠鸟舒翼,彩蝶恋花,才子仕女,各种花卉,山水名画等等。。烧水烹茶,除薪与釜大有考究外,还存在火候问题,即古代所说的“汤辨”,古人以水沸腾时出现的水泡来判断汤的老嫩:萌汤、虾汤、蟹眼、鱼珠、连珠等。自温度计发明以后,人们就更可控制泡茶的水温了。

名茶娇嫩,切忌沸水冲泡,一般水沸后,冷却至80-85℃时冲泡为好。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可带出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此作了描述:“......杯小如核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邃咽,先嗅其香,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卢全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更将品茶的好处描绘得生动、透彻无比。

真假十大名茶鉴别方法

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每500克有5.8万~7万个芽头,芽为白豪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六安瓜片

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味苦,叶底不成朵。 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都匀县。茶叶嫩绿匀齐,细小短薄,一芽一叶初展,形似雀舌,长2~2.5厘米,外形条索紧细、卷曲,毫毛显露,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嫩、新鲜、回甜,水色清澈,叶底嫩绿匀齐。假茶叶底不匀,味苦。 铁观音

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晴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内质香气馥郁、隽永,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6~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如何选购普洱茶

年份的真实性

店家不断吹捧强调年份,百年宋聘、同庆、六十年红印、五十年蓝印铁饼、绿印,动辄五、六万甚至数十万;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好茶品,不可多得,如店家所说的【喝掉一片少一片】。如果您月入数十万百万,且年事已高,喝这些茶符合您的身分地位与身体状态。然,您只是月入数万元的白领或蓝领阶级的人,您能喝多久?就算您现在经济尚可,老茶每年不断被炒作价格不正常攀升、不断追高,伤害到的不只是消费者,市场泡沫化也是业者的危机。

年份的真实性,一直是普洱茶其中的一个罩门。中茶公司有公司志、有厂志,对于不同名称、包装多数都有迹可循。而多数的私人茶号老茶来历不明,并无切确史料记载,单凭台湾与香港茶商说辞;书上有提到,市面上就会出现。茶商的不专业程度,近代云南七子饼开始于1972年6月以后才出现,怎么会有1965年的中茶简体、七子黄印?老茶越来越少是事实,供与需决定市场价格,店家根本不用害怕因为年份真实曝光会影响价格,除非您不够专业,或存心欺骗消费者,蓄意膨胀年份。抢时机、炒短线暴利的店家,终归会被市场淘汰。

入仓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古时运输全赖人背马驮,运销到西藏、蒙古或香港、东南亚地区,历时一年半载。历史上普洱茶的后发酵,除自然发酵外,运输过程中风吹日晒雨淋,温湿度不断提升或转变对茶产生生物化学和酵素作用,也是普洱茶陈化另一主要原因。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1970年代初期研发出熟茶工序,以快速符合消费者对口感的要求。而近几十年,香港与广东、台湾对后发酵有新的诠释。

在许多香港茶商的认知,如要普洱茶自然陈化,一定是赔本生意。多年前为了快速陈化,不知是不小心还是蓄意将紧压茶放进密不透风、不见光的密室或地窖,洒水并用麻布袋覆盖,这就是所谓【入仓】。现在广东方面也有以类似增湿高温方式来快速陈化,如盖铁皮屋、进防空洞等等。这些人工方法所生产的茶,只要不是太过离谱,在以现代医学检验的标准而言,尚无对人体负面影响的直接证据。甚至有时温湿度与时间、翻仓处理得当,口感香气也能令人惊艳之处。以笔者个人对入仓的评价是:时有佳作,但能免则免。

虽然入仓不见得一定不好,但入仓时常被茶商作为炒作年份的手法,消费者被教育【入过仓的茶才好喝】【纸张破烂变黄就是老茶】【水质软茶叶底变红就是老茶】等等被误导的观念,所以笔者认为普洱茶第二个罩门就是入仓。台湾许多消费者从来不晓得,普洱茶十几二十年没入仓的香气口感如何,或许了解过后您会从新思考普洱茶是否一定要入仓。

陈年普洱的收藏与品级

根据“中国普洱茶学会”邓时海会长的说法,普洱茶原本均采自云南大叶种的古乔木,但自五○年代以后,当地茶农或文革遭下放的知识青年为求大量生产,纷纷将乔木以接枝、扦插等方式矮化为灌木型的人工茶园,因此普洱茶的品质大受影响。只是香醇的古茶或老茶已日渐稀少且价格甚昂,非一般民众所能消费得起。例如他出示的二○○二年五月出版的《普洱壶艺》杂志,上面刊载了茶商高价收购四○年代“印”字级老普洱的广告,每片三百三十四公克的茶饼居然高达四万至五万元的“现金收购价”,令人咋舌,更遑论茶商再贩售给消费者的末端价格了。因此他也自我解嘲的说,以品尝老茶为主的学会也不得不“逐渐凋零”了。

二十年来坚持只喝普洱茶,品味颇深的台湾雕塑家李良仁,尽管在两岸不相往来的早年,即已经常前往香港购买陈年生普收藏,但对于近年已狂飙至数万元一片的茶饼,他却谦虚的说自己实在是喝不起,也“很难咽得下去”。事实上,熟普新茶与生普老茶在气、韵上或有所差异,但二者实不应有如此巨额的价差。正如许多“发烧友”为了追求极致品味的视听,不惜以每尺数万元的代价装置区区一条喇叭讯号线,所提升的音质却往往只有当事人的“金耳朵”才能辨识或感受,其中轩轾常人根本无法分辨。因此过去习惯喝老茶的他,目前也不断寻找好的新茶,且以摘采自乔木型古茶树、经渥堆与烘焙后的熟普为多,其韵味与口感其实是和老茶相去不远的。

即便手上拥有昂贵的生普老茶,李良仁也建议不要立刻剥下就喝,毕竟置放了三十年以上,不免会有蜘蛛丝、稻壳甚至霉菌等杂物渗入。先去除杂质,并置于通风良好之处,经由日光杀菌个几天再来饮用,较能符合卫生的要求。

关于普洱茶的品级,邓时海认为,在清朝以前应属于“文献级”,目前已无任何茶品存留。清朝中叶以后为“贡茶级”,以今日杭州茶叶研究所珍藏、雍正年间产制的“普洱金瓜贡茶”为代表。清末后为“号字级”,有民间产制的“同庆号圆茶”、“宋聘号圆茶”等流传,茶品约一百年左右。而“印字级”则以产制于四○年代的

“红印圆茶”与五○年代的“福禄贡茶”等茶品为代表。以上皆为乔木型老茶树所产制,未经过任何渥堆工序,而直接经悠悠岁月自然酦酵而成的陈年“生普”,最受玩家喜爱。例如有次应邀上作家好友“名嘴”苦苓的节目,知道我在撰写普洱茶新书,劈头就问我手边是否藏有“黄印”普洱共飨,果真无愧于“玩家”的封号。

至于六○年代以后的“七子级”七子饼茶,则多半采自人工种植的灌木型茶园,且为顾及经济效益,无法再像过去一样经过四十年乃至五十年的陈藏酦酵,而使用快速陈化渥堆方式而成,也就是“熟普”。熟普普遍带有一股“熟味”或称“普香”,与发霉的味道极为相似,这也是闽南语俗称为“臭脯茶”的原因,其品质与口感自然远不及昂贵的陈年普洱,不过却也是今日台湾市面上普洱茶的大宗。而因急功近利采用“湿仓”快速陈化或贮存不当所产生数量惊人的霉菌,也常为专家学者所诟病。尤其许多云南产制的熟茶,运到香港或厦门后再用湿仓加速酦酵,更带有浓浓的霉味,造成“普洱茶毒台”的偏颇报导或耳语传闻不断,使得普洱茶在台湾市场的身价曾经一度暴跌。

一向倡导“普洱茶益台”不余遗力的邓时海则认为,普洱茶的制作过程系以酦酵为主,产生的霉菌系属于“曲菌”类,就如同味噌、起司等食品必须依赖霉菌酦酵一样,基本上对人体应是无害的。至于数年前香港曾有媒体报导因长期饮用普洱茶而致癌的情事,邓时海则推论为香港人普遍好饮“菊普”,由于菊花过期所产生的霉菌含有黄曲毒素,冲泡出的普洱茶自然有碍健康了。因此邓时海提醒爱喝菊普的朋友,务必慎选新鲜菊花为宜。

市售现存普洱老茶一览表

40年代以前茶品代表:

福圆昌圆茶、车顺号圆茶、红芝圆茶、末代紧茶、敬昌号圆茶、宋聘号圆茶、鸿泰昌圆茶、同兴号圆茶、鼎兴号圆茶、普庆号圆茶、同昌号圆茶、可以兴砖、早期红印、早期绿印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是茶叶大国,尤为品种繁多而著称于世,?现在全国能够叫得出名的茶叶就有1000多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果要给它们排了一下座次,不同的人会根据不同的角度与理解排出不同的名单来,以下我们仅罗列一种说法:

1、杭州龙井

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种,其中多认为产于狮峰的龙井的品质为最佳。

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享誉中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

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受。2、苏州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是国内著名的茶叶品种,常被作为高级礼品馈赠亲友。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为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6、恩施玉露

产于湖北恩施。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叶底色绿如玉。“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着特点。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7、白毫银针

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上下交错,非常美观;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由于制作时未经揉捻,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冲泡时间应稍延长。

白茶味温性凉,为健胃提神,祛湿退热,常作为药用。在港澳地区,零售商店常将少许白茶拼配进其它茶类,以提高其档次,进而获取商业价值。

8、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的美誉。

9、安溪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普洱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在其它的“中国十大名茶”说法中,一般常见到的有产于安徽屯溪等地的“屯绿”、安徽祁门县的“祁红”、云南的“滇红”、河南信阳的“信阳毛尖”、湖南的“君山银针”等。怎样判断新茶与陈茶?

首先,可以根据茶叶的色泽分辨陈茶与新茶。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橙泛亮,是新茶的标志。茶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在光、气、热的作用下,发生缓慢分解或氧化,如绿茶中的叶绿素分解、氧化,会使绿茶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了原有的新鲜色泽;红茶贮存时间长,茶叶中的茶多酚产生氧化缩合,会使色泽变得灰暗,而茶褐素的增多,也会使汤色变得混浊不清,同样会失去新红茶的鲜活感。

其次,可从香气上分辨新茶与陈茶。科学分析表明,构成茶叶香气的成分有300多种,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等物质。它们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既能不断挥发,又会缓慢氧化。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高变低,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得低闷混浊。

第三,还可从茶叶的滋味去分辨新茶与陈茶。因为在贮藏过程中,茶叶中的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滋味的物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可溶于茶汤中的有效滋味物质减少。因此,不管何种茶类,大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鉴别新茶的三种方法

春天已到,新茶即将上市。由于刚上市的新茶价格较高,一些经销商往往会以旧茶冒充新茶,顾客如不注意鉴别,就有可能上当受骗。那么,如何区分新茶与旧茶,笔者特地咨询了茶叶专家。专家介绍了鉴别新茶的三种方法:

一是观其色。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橙泛亮,是新茶的标志。茶在贮藏过程中,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在光、气、热的作用下,发生缓慢分解或氧化,如绿茶中的叶绿素分解、氧化,会使绿茶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了原有的新鲜色泽;红茶贮存时间长,茶叶中的茶多酚产生氧化缩合,会使色泽变得灰暗,而茶褐素的增多,也会使汤色变得混浊不清,同样会失去新红茶的鲜活感。

二是闻其香。科学分析表明,构成茶叶香气的成分有300多种,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等特质。它们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既能不断挥发,又会缓慢氧化。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浓变淡,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得低闷混浊。

三是品其味。因为在贮藏过程中,茶中的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滋味的特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可溶于茶汤中的有效滋味物质减少。因此,不管何种茶类,大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