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电影导演艺术生命的起点与新时期的黎明同步来临。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启 迪了第四代的艺术灵感,又为第四代提供了前辈们所向往的可供驰骋的广阔银幕空间。 中国电影的兴衰与政治风云的变幻从来就紧密联系,尤其在20世纪的后半叶。包括电影 在内的中国文化,往往是政治的直接延续,电影打上的政治烙印更格外鲜明。此乃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的一种基本特性。

第四代导演踏上影坛时,许多第三代乃至第二代导演仍担纲中国影坛。这些越过了历 史大灾难的前辈,大多被剥夺创作权达十多年之久。中断的银色之梦渴望延续,满腔愤 懑和长久的积郁要在银幕上倾诉。他们重新焕发的艺术青春,为新时期银幕投射下燃烧 的晚霞。《曙光》(沈浮)、《南昌起义》(汤晓丹)、《西安事变》(成荫)、《伤逝》( 水华)、《骆驼祥子》(凌子风)、《黄山来的姑娘》(于彦夫)、《归心似箭》(李俊)、 《从奴隶到将军》(王炎)、《红楼梦》(谢铁骊)……谢晋的《天云山传奇》等一批作品 ,纸贵洛阳。

新时期迎来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春天。对第四代来说,第一次执掌导演话筒号令三军之 际,已是人到中年。第四代导演中的主体,在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毕业后,尚未独当一 面,青春岁月就蹉跎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

新时期百废待兴,第四代初显身手,崭露头角之际,第五代导演不期而至。这批1982 年刚刚告别校园的群体,1983年、1984年提前推出了他们的处女作。第五代一出手,石 破天惊。《一个和八个》《黄土地》以较第四代更新锐的历史视角、更绚丽的电影形态 ,令国际国内影坛刮目相看。

回顾近二十年来这个领域的状态,大体上呈现为两头热的格局。一头关注的是第一、 二、三代的老一辈艺术家,从郑正秋、夏衍、蔡楚生、费穆到仍在影坛驰骋的谢晋等


[ 本帖最后由 wdxx 于 2006-8-24 19:4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