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的茶俗文化
俄罗斯和东欧茶俗东欧在地理上仅指前苏联欧洲部分。通常指的东欧,包括前苏联的一些国家外,还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保加利亚等国。
俄罗斯及东欧诸国是从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饮茶法,到17世纪后期,饮茶之风已普及到各个阶层。19世纪,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也一再出现。如普希金就曾记述俄国“乡间茶会”的情形。还有些作家记载了贵族们的茶仪。俄罗斯上层社会饮茶是十分考究的。有十分漂亮的茶具,茶炊叫“沙玛瓦特”,是相当精致的银制品。茶碟也很别致,俄罗斯人习惯将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边。玻璃杯也很多。有些人家则喜欢中国的陶瓷茶具。式样与中国壶相仿,花色亦为中国式人物、树木花草,但壶身有欧洲特色,瘦劲、高身,流线形纹路带有金道。是典型的中西合壁的作品,虽不十分精致,但很能说明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俄罗斯上层饮茶礼仪也很讲究。这种茶仪决不同于普希金笔下的“乡间茶会”那样悠闲自在,而是相当拘谨,有许多浮华做作的礼仪。但这些礼仪,无疑对俄罗斯人产生了重大曩,俄罗斯民族向以“礼仪之邦”而自豪,他们学习欧洲其他国家贵族们的派头,也对中国的茶礼、茶仪十分有兴趣。所以在俄罗斯“茶”字成了许多文物的代名词。有些经济、文化活动中也用“茶”字,如给小费便叫“给茶钱”。许多家庭也同样有来客敬茶的习惯。去俄罗斯旅行,列车上还要以茶奉客。
此外,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如外高加索地区也十分酷爱饮茶,格鲁吉亚南部还是俄罗斯著名的茶区之一。那里烹茶方式近似欧洲,但又不完全与欧洲相同。格鲁吉亚式属清饮系统,但作法有点类似中国云南的烤茶。这种泡茶法需用金属壶,饮茶时先把壶放在火上烤至100度以上,然后按每杯水一匙半左右的用量将茶叶先投放炙热的壶底,随后倒温开水冲泡几分钟,一壶香茶便冲好了。这种泡法要求色、香、味具佳,不但要看看红艳可爱,而且在烹调时闻得幽香,还要在到水冲茶时发出噼啪的爆响。所以,要求在炙壶的火候,操作的方法上都十分精巧熟练方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在俄罗斯亚洲地区一些民族中很流行。
东欧国家,习惯上以饮红茶为主。饮红茶时,多崇尚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即以红茶为主料,用沸水在壶中冲泡或烹煮,再与糖、牛奶,或糖、柠檬为伍。当然也有清饮红茶的。俄罗斯人调煮红茶时用的俄式茶炊,做工精细,造型别致。这套茶炊包括炭炉、烟道、容器、壶、杯、碟、盘等,不下十余种。而且烹制时,强调火候调节与冲泡技巧,给人以温馨,浪漫的感觉。
近年来,东欧国家对乌龙茶和绿茶的消费也开始上升,认为从营养和保健而言,绿茶优于红茶,因此,绿茶已受到关注。1999年还在捷克开张了第一家茶馆。在茶的消费大国俄罗斯,普遍爱好的是红茶,其次是绿茶和砖茶。近年来流行乌龙茶,其饮茶方式,依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茶的品类不同,大致分为西方式和民族式。西方式饮的是牛奶红茶或柠檬红茶;民族式饮的是砖茶,它类似中国少数民族饮用砖茶风俗。烹煮时,先将砖茶打碎,投入壶中加热煮沸,再兑入牛奶、香料、盐、糖等作料,旋即续煮,重新煮沸,待茶香中溢,即滤去茶渣,入杯饮用。另有一种清饮法,主要在饮绿茶时应用,介于西方式和民族式之间,多用茶壶冲泡,少数也有酌情加糖后再饮的。 欧美国家茶俗 - 英国茶俗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共要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日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王查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室。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被人称为是“饮茶皇后”。由于他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乃至普通百姓。为此,英国诗人沃勒在凯瑟琳公主结婚一周年之际,特地写了一首有关茶的赞美诗:“花神宠秋月,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难与茶比美。”
英国人好饮红茶,特别崇尚汤浓味醇的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伴随而来的,还出现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会以及饮茶舞会等。目前,英国人喝茶,多数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倘有客人进门,通常也中人有在这时间段内,才有用茶敬客之举。他们特别注重午后饮茶,其源始于18世纪中期,因英国人重视早餐,轻视中餐,直到晚上8时以后才进晚餐。由于早、晚两餐之间时间长,使人有疲惫饥饿之感。为此,英国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时左右,请大家品茗用点,以提神充饥,深得赞许。久而久之,午后茶逐渐成为一种风习,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英国的饮食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都有供应午后茶的。在英国的火车上,还备有茶蓝,内放茶、面包、饼干、红糖、牛奶、柠檬等,供旅客饮午后茶用。午后茶,实际上是一餐简化了的茶点,一般只供应一杯茶和一碟糕点。只有招待贵宾时,内容才会丰富。
饮午后茶,已是当今英国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并已开始传向欧洲其他国家,并有扩展之势。 欧美国家茶俗 - 荷兰茶俗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在欧洲,荷兰是饮茶的先驱。远在17世纪初期,荷兰商人凭借在航海方面的优势,远涉重洋,从中国装运绿茶至爪哇,再辗转运至欧洲。最初,茶仅仅是作为宫廷和豪富社交礼仪和养生健身的奢侈品。以后,逐渐风行于上层社会,人们以茶为贵,以茶为荣,以荣为阔,以茶为雅。一些富有的家庭主妇,以家有别致的茶室、珍贵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而自豪。随着人们对茶的追求和享受欲望的不断增长,荷兰对饮茶几乎达到狂热的程度,尤其是一些贵妇人,他们嗜茶如命,躬亲烹茶,弃家聚会,终日陶醉于饮茶活动,以致受到社会的抨击。18世纪初,荷兰上演的喜剧《茶迷贵妇人》,就是当时饮茶风波的写照。但是,对推动欧洲各国人民饮茶,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荷兰人的饮茶热已不如过去,但尚茶之风犹在。他们不但自己饮茶,也喜欢以茶会友。所以,凡上等家庭,都专门辟有一间茶室。他们饮茶多在午后进行。若是待客,主人还会打开精致的茶叶盒,供客人自己挑选心爱的茶叶,放在茶壶中冲泡,通常一人一壶。当茶冲泡好以后,客人再将苛水倒入碟子里饮用。饮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妇泡茶技艺的常识,大多会发出“啧啧”之声,以示敬佩。 欧美国家茶俗 - 法国茶俗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靠大西洋。自茶作为饮料传到欧洲后,就立即引起法国人民的重视。17世纪中期在法国《传教士旅行记》中,叙述了“中国人之健康与长寿,当归功于茶,此仍东方常用之饮品。”以后,几经宣传和实践,激发了法国人民对“可爱的中国茶”的向往与追求,使法国饮茶从皇室贵族和有闲阶层中,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内容。
现在,法国最爱饮的是红茶、绿茶、花茶和沱茶。饮红茶时,习惯于采用冲泡或烹煮法,类似英国人饮红茶习俗,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或一小包袋泡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流行在饮用瓶装茶水中时加柠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还会在茶水中掺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凉的鸡尾酒饮用的。
法国人饮绿茶,要求绿茶必须是高品质的。饮绿茶方式,与西非饮绿茶方式一样,一般要在茶汤中加入方糖和新鲜薄荷叶,做成甜蜜透香的清凉饮料饮用。
花茶,主要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其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习惯于用茶壶加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作料,推崇清饮。80年代以来,爱茶和香味的法国人,也对花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特别在一些法国青年人中,又对带有花香、果香、叶香的加香红茶发生兴趣,成为时尚。
沱茶,主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一些养生益寿者特别是法国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每年从中国进口量达2000吨,有袋泡沱茶和小沱茶等种类。 欧美国家茶俗 - 美国茶俗
美国人饮茶的习惯是由欧洲移民带去的,但美国人饮茶没有欧洲人多,饮茶方法也与欧洲大体相仿。美国饮茶属清饮与调饮两种,大多喜欢在茶内加入柠檬、糖及冰块等添加剂。不过,美国毕竟是个相当年轻的国家,所以饮茶没有欧洲那么讲究。加之美国人生活节奏很快,喜欢方便快捷的饮茶方式,故以冰茶、速溶茶要水罐头为主。美国人很喜欢中国茶,中美之间茶的贸易几乎是伴随着美国这个国家的诞生而同步开始。美国年从中国进口茶叶占茶叶进口总量20%以上,以红碎茶和中、低档绿茶为主。其饮茶较多品种为袋泡红茶、冰茶、添香茶和草药茶为主。近年来,随着绿茶保健功能逐步揭示,美国又掀起“中国绿茶热”。美国国家卫生部和有关团体还专门召开“茶与健康”的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中国茶文化周和中国茶文化研讨会,在纽约还成立了全美国际茶文化基金会,从事茶文化的宣传与中美茶业交流的协调与组织工作。许多著名大学,都举办中国茶专题讲座,有的还投入巨资进行茶叶保健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美国地处北美洲中部,当地饮茶,18世纪以中国武夷岩茶为主,19世纪以中国绿茶为主,20世纪以红茶为主,80年代以来,绿茶销售又开始回升。然而,作为热饮料的茶,美国人却演变成冷饮冰茶。
在美国,无论是茶的沸水冲泡汁,还是速溶茶的冷水溶解液,直至罐装茶水,他们饮用时,多数习惯于在茶汤中,投入冰块,或者饮用前预先置于冰柜中冷却为冰茶。冰茶之所以受到美国人的欢迎。这是因为冰茶应顺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不愿用花时热泡的方式喝茶。而喝冰茶时,消费者还可结合自己的口味,添加糖、柠檬,或其他果汁等。如此饮茶,既有茶的醇味,又有果的清香,尤其是在盛茶,饮之满口生津,暑气顿消。
冰茶作为运动饮料,也受到美国人青睐。它可取代汽水,既可在运动时解渴,又有益于运动员恢复精力。人体在紧张劳累的体力活动之后,喝上一杯冰茶,自然会有清凉舒适之感,并且使精神为之一振。
美国人也喝鸡尾茶酒,特别是在风景秀丽的夏威夷,普遍有喝鸡尾茶酒的习惯。鸡尾茶酒的制法并不复杂,即在鸡尾酒中,根据各人的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红茶汁,就成了鸡尾茶酒。只是对红茶质量的要求较高,茶必须是具有汤色浓艳,刺激味强,滋味鲜爽的高级红茶,认为用这种茶汁泡制而成的鸡尾茶酒,味更醇,香更高,能提神,可醒脑,因而受到欢迎。 亚洲国家茶俗 - 日本茶俗
日本茶俗,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茶道。茶道,其实就是通过饮茶,对人们进行礼仪的教育和道德的修炼。众所周知,日本的茶和饮茶是唐时由中国传入的。“茶道”一词,也最早见诸于中国唐代史籍中。但日本人民是一个勤奋好这,而又善于创新的民族。在中国茶的影响下,他们结合本民族的特点,为孕育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打下了基础。宋时,日本高僧荣西禅师两度来浙江留学,回国后写就《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最早的茶书。荣西认为,茶是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还认为,茶具有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茶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荣西的倡导下,有力地促进了日本茶的发展和饮用,因而,荣西被称为日本的“茶祖”。接着,又有许多日本高僧来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学佛,特别是日本曾僧南浦绍明,不但勤研佛学,而且认真学习径山茶的栽、制技术和寺院茶宴仪式,回国后加以广泛传播。日本《类聚名物考》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竺前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由宋传入。”日本《虚堂智愚禅师考》也载:“南浦绍明从径山把中国的茶台子、茶典七部传来日本。茶典中有《茶道清规》三卷。”表明中国宋时的径山茶宴和日本茶道有直接关系。16世纪初,日本千利休把茶道从上层社会普及到民间,成为日本茶道“鼻祖”。以后,日本茶道又发展成多种流派,但它们大同小异,其基本精神为“和、敬、清、寂。”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今天,有五百年历史的日本茶道迎来了空前繁荣。茶室、茶庭遍及日本各地;茶事、茶会已成为各种文化活动中的主要项目之一,千姿百态的茶道已成为日本美的象征;有关茶道文化的电影、电视片、美术展、著述比比皆是。据统计,参加茶道活动的人有五百万之多。从日本茶道可以了解日本人独特的饮茶习俗。
对于“茶道”的内涵,不仅全世界知之甚少,甚至连文化修养很高的日本学者,对其也不甚了解。在日本,大多数“茶道”文化工作者,也只是从艺术与礼仪角度,钻研其一点皮毛而矣。由于全面论述茶道,给其定义者为数不多,以下仅以谷川流通三,久松真一、熊仓功夫诠释为例,试探日本茶道文化奥秘。
1、美学中心论。1977年,谷川澈三发表了《茶道的美学》一书。他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他指出:所谓艺术的隔离性是有意识地与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开。以此来确立艺术世界的自身的独立性。油画的画框,水墨画的装裱,雕刻作品的台座,舞台的帷,都是艺术隔离性的表现。而在茶道里,同样是喝茶却不能像平时喝茶那样随便,而要求按规定动作喝;同样是行礼,不能随自己的判断行礼,而要求在规定的时机行规定的礼,说规定的话。甚至一个“榻榻米”,走几步都有规定。由此,茶道不能不归属于艺术范围。谷川澈三先生将茶道的内容归纳为四个因素: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修行因素。
这四个因素是相互关联、融为一体的。艺术因素凌驾于其他三个因素之上,它通过渗透到其他三个因素之中而体现出它的职能。尽管在形式上四者缺一即不成其为茶道,但除艺术因素以外的社交因素、礼仪因素、修行因素是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得到特殊的发挥的。如在庄严的献茶式上,礼仪因素就占了主要位置;在熙熙攘攘的大茶会上,社交因素就取得了主导地位;当一个茶人自点自饮时,修行因素就获得了重大发挥。如用图进行说明的话,对四边形里的任何一个顶点加力,都会使其顶点突出出来,并且不会破坏四边形的基本结构。谷川澈三先生的这一学说,受到日本茶道界的尊重。
2、综合文化论。久松真一先生(1989-1980),从宗教的角度对茶道进行了分析。他给茶道 定义是: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茶道文化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包括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茶道文化的内核是禅。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起居饮食的修炼上下功夫。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茶道对禅进行了一次宗教改革。它把禅从寺院中解放出来,回到露地草庵(茶庭茶室的别称);把远隔世俗的禅僧脱化为在家的茶人。茶道使禅与庶民生活相结合,创造了新的禅文化。这个新的禅文化生活包括了人间生活内容的全部。喝茶、吃饭等极其寻常的事物里饮食着不寻常的宗教。久松真一赞赏茶道实现了真正的禅的理想。久松先生将茶道舆禅联系起来的研究,以及对茶道所作的“综合文化体系”的定义,受到日本茶道界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3、茶道世能论。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对茶道进行了分析。他主张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修练来达到个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它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不同,它不提供供人欣赏的作品。它的一次艺术的创作在完成的同时使消失。它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伸缩性,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这一艺能活动,只要自己在其中自得其乐便是成功。日本的艺能包括茶道、茶道、香道、剑道、弓道、能乐、俳句、歌舞伎、相扑等,分为三大类:舞台艺能、民俗艺能、室内艺能。茶道属于室内艺能。熊仓功夫先生指出:室内艺能是只能在私人生活的居住空间或与其类似的空间里才能进行的艺能。它不仅要求集结在室内的人都参加表演,而且要求室内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空间,室内的一举一动都要求格式化,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活动。室内的艺能的气氛是高密度的、紧张的。能仓功夫先生是日本茶道研究领域的中坚,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内外的注目。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向大小不一的茶室进行,室内摆设珍贵古玩,以及与茶相关的名人书画,但需少而精。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炉、茶釜等,炉前排列着茶碗和各种饮茶用具。茶道仪式,可分为庆贺、迎送、叙事、叙景等不同内容。友人到达时,主人已在问口敬候。茶道开始,宾客依次行礼后入席,主人先捧出甜点,供客人品尝,以调节茶味。之后主人严格按一定规程泡茶,按照客人的辈份大小,从大到小,依次递给客人品饮。点水、冲茶、递接、品饮都有规范动作。另外,日本茶道非常讲究茶具的选配,一般选用的多是历代珍品,或比较贵重的瓷器。品饮时,还须结合对茶碗的欣赏,然后连声赞美,以示敬意。此时,主人宽慰点头,把茶碗端走。茶道完毕时,女主人还会跪在茶室门侧送客。
茶道在日本很普遍,但在一般家庭里是没有茶室的。茶道主要作为一种礼仪,只在接待贵宾,或在爱好茶道的人们聚会的特殊场合进行。而饮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本人饮的大多是蒸青绿茶和瓶装乌龙茶。饮茶方法一般与中国传统的饮茶方法相似,即在茶壶中放入一撮茶叶,然后冲入开水饮用。除了客来敬茶外,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是饭后一杯茶。如果出差在外,为省去泡茶时间,多饮用已加工好的各种罐装茶饮料。
此外,日本人还认为喝红茶是一种好客的表现。所以,有不少家庭为有珍贵茶具和高档红茶而自豪。日本人饮红茶的种类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饮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还有水果红茶如草莓红茶、苹果红茶、凤梨红茶、甜瓜红茶、柑桔红茶等,其他还有在红茶中加香料,甚至含酒精饮料的。最近,又出现了一边品乌龙茶,一连吃茶点,名曰“品茗沙龙”的。总之,方法多样,花样翻新。 亚洲国家茶俗 - 巴基斯坦茶俗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崇尚饮茶的国家。巴基斯坦是伊斯兰国家,绝大部分为穆斯林,禁止饮酒,但可饮茶。当地气候炎热,居民多食用牛、羊肉和乳制品,缺少蔬菜,因此,长期以来,养成了以茶工酒、以茶消腻、以茶解暑、以茶为乐的饮茶习俗,茶城了巴基斯坦国内最大众化的饮料。
巴基斯坦大多习惯于饮红茶。由于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因此,饮茶带有英国色彩。饮红茶时,普遍爱好的是牛奶红茶,而且喝得多、喝得浓。一般早、中、晚饭后各一次,有的甚至达到5次,还在起床后、睡觉前加一次。饮茶方法除机关、工厂、商店等有采用冲泡法的,大多采用茶炊烹煮法,即先将开水壶中水煮沸,尔后放上红茶,再烹煮3-5分钟,随即用滤器滤去茶渣,然后将茶汤注入茶杯,再加上牛奶和糖调匀即饮。另外,也有少数不加牛奶而代之以柠檬片的,这叫柠檬红茶。
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高地,以及靠近阿富汗边境的牧民,也有饮绿茶的。饮绿茶时,多数配以白糖,并加几粒小豆蔻,以啬清凉味。当然,也有清饮,或添加牛奶和糖的。
倘有亲朋进门,多数习惯用烹煮的牛奶红茶招待,而且还伴以糕点,如夹心饼干、蛋糕之类,大有中国广州早茶那种“一盅两件”的风味。 亚洲国家茶俗 - 阿富汗茶俗
阿富汗,古称大月氏国,地处亚洲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笃信教义,尊重传统,提倡禁酒饮茶,把茶当作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所以,常常聚会饮茶,以沟通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和睦之风。
阿富汗的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少吃蔬菜,而饮茶有助于消化,又能补充维生素的不足,因此,茶是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阿富汗人民饮茶,红茶与绿茶兼饮。通常夏季以喝绿茶为主,冬季以喝红茶为多。在阿富汗街上,也有类似于中国的茶馆,或者饮茶与卖茶兼营的茶店。传统的茶店和家庭,一般用当地人称之为“萨玛瓦勒”的茶炊煮茶。茶炊多用铜制作而成,圆形,顶宽有盖;底窄,装有茶水龙头;其下还可用来烧炭;中间有烟囱,有点旬中国传统火锅似的。茶炊有大有小,茶店用的一般可装10千克水;家庭用的,一般用容水1-2千克。按阿富汗人的习惯,凡有亲朋进门,总喜欢大家一起,围着茶炊,边煮茶、边叙事、边饮茶,这是一种富含情趣的喝茶方式。在阿富汗乡村,还有喝奶茶的习惯。这种茶的风味,有很有点像中国蒙古族的咸奶茶。煮奶茶时,先用茶饮煮茶,滤去茶渣,浓度视各人需要而定。另用锅微火,将牛奶熬成稠厚状后,再调入在茶汤中,用奶量一般为茶汤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最后,重新煮开,加上适量盐巴即可。这种饮茶习惯,多见于阿富汗牧区,至于在城市,很少见到有饮这种奶茶的。 亚洲国家茶俗 - 土耳其茶俗
土耳其,地处亚洲小亚细亚和欧洲巴尔干岛东南。茶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早晨起床,未曾刷牙用餐,先得喝杯茶。在全国,无论是大中城市,或是小城镇,到处都有茶馆,甚至点心店、不吃店也兼卖茶。别有情趣的是,凡在城市工作的人,只吹一吹口哨,附近茶馆的服务员,随即手托一个精致的茶盘,上放一杯热茶,给你送上。所以,在城市,不但茶馆星罗棋布,而且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串街走巷,挨门挨户送茶的服务员。至于车船码头,还有专门卖茶的人,口中不断地喊着“刚煮的茶”来回卖茶给过往客人。在机关、公司、厂矿时,都有专人负责煮茶、卖茶和送茶。在学校教师办公室里,还专门按有一个电铃,教师若要喝茶,只要一按电铃,就会有传人提着茶盘和杯子,将茶送去。就连学生,在课间也可去学校专门开设的茶室里喝茶。总之,茶已渗透到土耳其的每个角落,各个阶层,成为土耳其一道颇具特色的生活景观。
土耳其人喜欢喝红茶,喝茶用的是玻璃杯、小匙、小碟。煮茶时,使用一大一小两把铜茶壶:先用大茶壶放置木炭火炉子上煮水;再将小茶壶放在大茶壶上,茶的用量大约按1克茶30-50毫升水的比例投放。待大茶壶中的水煮沸后,就将沸水冲入放有茶的小茶壶中,经3-5分钟后,将小茶壶中的浓茶汁按各人对茶浓淡的需求,将数量不等的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的小茶杯中,至七八分满后,加上一些白糖,用小匙搅拌几下,使茶、水、糖混匀后便可饮用。土耳其人煮茶,讲究调制功夫。认为只有色泽红艳透明,香气扑鼻,滋味甘醇可口的茶,才是恰到好处。因此,土耳其人煮共时,总要夸煮茶的功夫。在一些旅游胜地的茶室里,还有专门的煮茶高手,教游客学着煮茶的。在这里,既能学到土耳其煮茶技术,又能尝到土耳其茶的滋味,使饮茶变得更有情趣。 亚洲国家茶俗 - 东南亚国家茶俗
东南亚主要的饮茶国家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这些国家人民,受华人饮茶风习影响,历来就有饮茶习俗。饮茶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饮绿茶、红茶的,也有饮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的;既有饮热茶的,也有饮冰茶的;既有饮清茶的,也有饮调味茶的。平时可见到的几种特色饮茶方式,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肉骨茶 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烧制时,肉骨先用作料进行烹调,文火炖熟。有的还会放上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名贵药材,使肉骨变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补气生血,富有营养。而茶叶则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吃肉骨茶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如今,肉骨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肉骨茶的配料也应运而生。在新加坡、以来西亚,以及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一些超市内,都可买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肉骨茶配料。
(二)泰国腌茶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三)印度尼西亚的冰茶 在一日三餐中,印度尼西亚人民认为中餐比早、晚餐更重要,饭菜的品种花样也比较多。但他们有个习惯,不管春、夏、秋、冬,吃完中餐以后,不是喝热茶,而是要喝一碗冰冷的冰茶。
凉茶,又称冰茶,通常用红茶冲泡而成,再加入一些糖和作料,随即放入冰箱,随时取饮。
(四)越南的玳玳花茶 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此外,他们还喜欢饮一种玳玳花茶。
玳玳花(蕾)洁白馨香,越南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上3-5朵,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由于这种茶是由玳玳花和茶两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经冲泡后,绿中透出点点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来又芳香可口。如此饮茶,饶有情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