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7-10 15:09:22
白釉瓷注壶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0274630.jpg
规格: 通高20.1厘米 口径8.2厘米 底径7.2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注壶 白釉瓷
辅助分类项: 茶具
白雪般的光洁无瑕
1991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北关吉园村崔凝夫人李氏墓出土。据出土墓志文看,崔凝,博陵人,历任校书郎,吏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于乾宁二年(895年)病逝。其夫人李氏,陇西人,咸通八年(867年)卒,年仅二十五岁。禀性“不执金钱,不聚具帛”,死后随葬亦只是陶、瓷器皿、石砚等十四件,现在看到的这件瓷注壶算是最好的一件。
这件白釉瓷注壶,造型仍是“侈口,高颈、圆肩、平底、柄弧曲,安于颈肩间,流呈管状上伸,短且直”。只是在曲把与肩、颈,壶身与圆底接合处较为粗糙,也未精心打磨。通体一色白釉,平匀明润,有如白玉般的洁净,白雪般的清白无瑕,这在施釉与烧成工艺上是十分不易的。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7-10 15:11:01
鼎州窑黑釉瓷注壶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02822200.jpg
规格: 高17.3厘米 腹径12.2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香港
主题词或关键词: 黑釉瓷 鼎州窑 龙首形曲柄壶
辅助分类项: 茶具
晚唐确有龙首形曲柄壶
这件壶的造型基本和西安太和三年王明哲墓出土的“老导家茶社瓶”同是一个样式。在黄堡窑Ⅰ区探方中发现的一件黑釉注壶与它更是相近;同是敞口,卷唇、束颈、平肩、鼓腹,肩一侧有圆柱状短流。惟黄堡的肩“另一侧口沿和肩之间有双条扁平曲柄”;而这件,则是从口沿到肩部,缀有由三条扁圆泥条组成品字形状的龙首曲柄,龙口又是紧紧衔着口沿不放。二者都是通体施黑色泛黄釉。釉面不匀,口沿处较厚。底足露胎,呈黄褐色,含有小砂粒。虽然这样的龙首柄在黄堡窑的作品中少见,但并不是绝对没有近似的曲柄发现。例如在Ⅱ区探方就出土了一件茶叶末釉残执壶,它的口沿上塑一龙头,且以“龙身兼作壶柄”。另外还有一件黑釉执壶的曲柄,虽不是龙首,但却塑出一条壁虎。可见晚唐之际,鼎州窑匠确是有龙首柄一类的作品,不应置疑。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7-10 15:12:00
梅花瓣形银茶托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4095418.jpg
规格: 器高8.5厘米 托盘直径18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银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镇江市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梅花瓣形 银茶托
辅助分类项: 茶具
银托与瓷托一般模样
1982年在江苏镇江市丹徒丁卯桥一处居住遗址内窖藏出土。银器共九百五十余件,有龟负“论语玉烛”筹筒,盒、盆、杯、碗等,均未见有使用痕迹。其中多数底部,皆刻有“力士”二字。专家断定这些银器是润州(今镇江)所造。
这件托子,造型与所见的唐代瓷托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圈足高些,五出托盘口沿稍高于盏口,素面无饰,干干净净,做工也极规整。1957年,陕西西安和平门外唐长安城平康坊出土一件银茶托,造型与丁卯桥茶托相近。平康坊这件圈足内錾:“大中十四年(860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分”。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7-10 15:12:54
长流银注壶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401123523.jpg
规格: 高19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银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镇江市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银注壶 长流
辅助分类项: 茶具
此壶与银茶托同出土于丹徒丁卯桥窑藏。壶作侈口,长流束颈,深腹,矮圈足且大于壶身,呈圆盘状。肩部一侧置长流,口圆小而峻削,有利于“汤力紧而发速有节”。另一侧用较薄银片曲成环状把手。全身素面无饰。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7-10 15:14:25
定窑白釉瓷风炉与瓷鍑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601611702.jpg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601649894.jpg
规格: 通高15.6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五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瓷风炉 白釉
辅助分类项: 茶具
随葬的明器
这是两件一套的煮茶器,相传于河北唐县出土。因其尺寸过小,可能是随葬的明器。据说伴同出土的还有茶臼、茶瓶和一个双手捧卷端身趺坐瓷人像。如果这个资料不假,墓主应该是一位“熟知茶道”,喜读陆羽《茶经》的茶客。
关于风炉和鍑,在《茶经·茶之器》篇均有记载。陆羽说,风炉“铜铁铸成”,也有三足,作蹄形;口沿虽有三个承接瓷鍑的半圆形扁柱;但它和构成铜甗的三足鼎是同出一门,一般作用。只是瓷风炉的炉身多了四条,通风穴和一个状似双环并列的掏灰口。这个掏灰口是煮茶童子用来吹火的孔洞。再从工艺上看,这套煮茶器,通体虽是三次成型,但上下,大小,方圆都是异常谐合流畅,像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特别是五代时期的定窑匠师们更懂得,人们视觉最易捕捉的是以中心为对称的简练而又有旋转感的圆形图像。于是除了将鍑和炉都做成圆形外,还将鍑上双耳做成半圆形圈,炉的底部做成下垂的半圆体,就连炉身上的掏灰口也被挖成像是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再加上通体一色泛青而光洁的白釉,使人对这样“运泥为之”的作品赞叹不已。
添炉烹茶,匠心独妙。
从造型看,唐县出土的瓷风炉与瓷鍑和见于《茶经》的记载是基本相符的。它很像战国后期蒸煮用的甗。甗是由鼎、甑合为一器的,上甑下鼎,甑作双耳、鼓鍑、平底形,同这件瓷鍑相似。这件风炉虽作直筒形,炉下鼎立的“风兴火”,“大熟水”的烹茶之具,分外有悦目称心的感觉。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7-10 15:16:04
鎏金天马流云纹银茶碾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60221375.jpg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602234408.jpg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60235405.jpg
规格: 碾槽通高7.1厘米 长27.4厘米 宽3厘米 重1168克 碾轮直径8.9厘米 边厚0.6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银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法门寺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结构精巧 鎏金天马流云纹 银茶碾
辅助分类项: 茶具
碾虽文思院造,形则自民间来
茶碾子由碾槽和碾轮(錾文称锅轴)组成。基本和陆羽说的“内圆而外方”的木碾相似,“内圆备于运行”,“外方制其倾危”,意在求其平稳。《茶经》称碾轴为“木堕”,像是一个有轴而无辐条的车轮子。前边提到的瓷碾槽,也和陆羽写出的一模一样,只是有瓷、木之分罢了。由此可以认为,唐咸通十年(869年)文思院造出的银碾子和槽子显然是根据在较大地域内民间使用的木、瓷茶碾为张本的。另外,西安唐西明寺遗址,也出土一件“石茶臼”,造型和这件银碾子基本相同。
结构精巧,使用便利
茶碾子虽是一件造茶的器具,但因是专为皇室使用的,所以在造型和装饰上便造得十分华美富丽。如从外观看,它被做成一个两端铸出云头且有台座的长方形的槽子。为了保持不碾茶时的槽内的清洁,特在槽口插有一个可以随意开闭的盖板;又考虑到方便使用,在盖板正中焊上一个易于把握的珠形鋬手。长槽前后两壁各镂有桃形孔二个,左右两壁则分别开凿出三个壶门。如从侧面看,这个碾槽真像“须弥座”。碾槽内是一个近似船形的尖底槽子,碾轮是一个中间厚、边沿薄的圆饼。饼周凿有平行齿纹,中心凿一圆孔,用来安置轮轴,以便碾动。碾槽底座里面凿文字两行:
“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并盖,共重二十九两。
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悫,使臣能顺。”
锅轴边沿錾:“锅轴重一十三两。拾柒字号。”
另槽面器底及锅轴等三处,均划有“五哥”二字。 錾花敷彩,极皇家之华丽
这具银碾子经过浇、铸、锻、铆,焊接成型,面底两端又都做成云头样式,以天马行空和青云流霞为主题把小小的碾体装扮得更加富丽。请看,盖板鋬手两侧各錾一只鸿雁飞翔在流云中,槽壁壶门两侧各有一匹相向奋蹄奔驰的天马,马尾随风高扬,蹄下一朵灵芝状的流云,正横空飞来。壶门下的槽座两侧各錾出二十个联珠,碾轴周边錾莲花纹一圈,其上下左右,又錾出流云纹。轮轴虽是一个中间粗两端微锐的圆柱,但在两端也錾出叶纹。尤应提出的是这样的装饰花纹,不仅在构图上和习见于唐代丝织物上的对鸟、对龙、灵芝状云朵的传统风格相似,而且很讲求对称,布局也较得体,加上錾刀熟练,线条流畅,且深浅一般,确是大匠师手艺。錾文中说的“匠师邵元审”,可能就是制作银茶碾子的人。此外,卢兆荫先生考证:“高品皆属宦官”,从作官、判官到使臣都是以“宦官”为主的。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7-10 15:17:18
琉璃茶碗拓子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602755816.jpg
规格: 通高5.3厘米 碗高4.6厘米 口径12.7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玻璃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法门寺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拓子
辅助分类项: 茶具
外来的琉璃器 这件琉璃茶碗是唐僖宗李儇赐给佛刹供奉的。在《衣物帐》中,称为“琉璃茶碗拓子一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器物共二十件,其中除开茶碗、茶托确为我国制造外,其余都是伊斯兰玻璃器。《衣物帐》中说的琉璃器即是指玻璃器而言。据《唐书》和《新唐书》记载:武德二年(620年)吐火罗“遣使贡献皇帝,玻璃水精桮”。同年〓宾贡二宝带、金锁、水晶,〓玻瓈、状如酸枣”。贞观十七年(643年)拂菻国王“多波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年)吐火罗“数献红碧琉璃等”。由此,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类宝物的时代烙印不仅昭昭可见,而且还可看到唐皇室赞赏和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并渗入到宫墙之外的社会生活,包括宗教信仰和工艺技术在内的种种踪迹。这就是观察或研究这件琉璃茶碗的主要之点。
出自中国工匠之手
先看琉璃茶碗的造型,是道道地地的带托茶盏的样式。它和唐大中十二年(858年)路复原夫妇墓出土的茶托,唐长沙兰岸嘴发现的托盏等极为相似,都是撇口、圆唇、腹壁斜收和平底。但琉璃盏托的平底周边,出现了一圈像是圈足的隆起的钝环。它显然是吹型后,趁热用钳子夹起并顿置台面而出现的,和陶瓷茶具上的圈足不同。它通体透明,呈淡淡黄绿色,且有不易看到的小气泡。它是一种吹制器皿,里外一样光洁,上下整合一体,并不是模制或雕成的。更不像地宫出土的拥有贴花,剔花,加彩等装饰的琉璃器那样多彩。因此,这件茶碗拓子出自中国工匠之手是可以置信的。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7-10 15:19:25
鎏金仙人驭鹤纹银茶罗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603211706.jpg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603243171.jpg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603311464.jpg
http://www.1023cn.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603411288.jpg
规格: 匣高9.5厘米 长13.4厘米 宽8.4厘米 屉高2厘米 长2.7厘米,宽7.5厘米 座高2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银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法门寺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银茶罗 长方形的双层柜子 驭鹤纹
辅助分类项: 茶具
始见罗茶之具
在唐代,当茶碾末后,必须放入罗子里筛,用来分开精粗,以便贮用。但罗子是个什么样子的,谁也说不清楚。陆羽在《茶经·茶之器》篇有“罗合”一节,说它是一个“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的有盖的盒子。用来罗茶的是用“巨竹剖而屈之成型,再绷上纱绢”的。看来,这倒和南宋审安老人在《茶具十二先生》中画出的“罗枢密”甚是相似。但在考古材料和传世品中,从未见过这样圆圆的罗子。因此,法门寺这件出土物,应是迄今看到的我国茶具史上的第一件罗茶之具。
茶罗是个长方形的双层柜子
茶罗子是由盖、罗、屉、罗架和座构成的长方带座匣。这件银茶罗子的匣体内,主要是置于罗架上的筛罗。它是一个长方形的双层柜子,柜“高约2厘米”,“中夹质地为细纱网筛,极为细密……约为60目”,“出土时是深色,伴有大量褐色粉末”。罗下是盛茶末的屉子。屉前安有环状拉手,便于抽拉。匣体下是一个四周出沿的壶门台座。匣盖里面錾题记五行:
“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罗子一付全共重卅七/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悫/使臣能顺十九字号”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这件茶罗子不只是与茶碾子同为咸通十年文思院匠师邵元审的作品,编号也相近;而且在装饰上的设计运思又是“一家之学”,独领风骚千百年。尤应看到,在人物造型方面确是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例如錾刻在盖面上飞天的圆脸“锥鼻”,“露肩坦腹”,“匍匐长带”以及轻衫前后飘忽的体态;例如在匣体壁侧刻出的游遨于灵芝状白云间的仙人执幡驭鹤(或为仙人乘天鹅);例如见于匣体后端的天鹅对舞等,都是中唐画风,有些在敦煌唐代壁画上还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
[ 本帖最后由 细雨如丝 于 2006-7-10 15:22 编辑 ]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7-10 15:23:38
终于发完了,我累死了,希望大家喜欢!:victory:
大山
发表于 2006-7-12 23:29:16
原帖由 细雨如丝 于 2006-7-10 15:23 发表
终于发完了,我累死了,希望大家喜欢!:victory:
:victory::):handshake那我就先顶为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