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小叶子 发表于 2006-8-10 21:07:37

俄罗斯盛宴的白银时代

当年,俄罗斯美食风光无限地以纯银罐子里晶莹剔透的鱼子、辉煌的穹顶和标致的银餐具完成了一代人对于贵族生活和西餐的启蒙。而当人们心头的白银光辉渐渐退去,纯正的贵族血统日益稀薄的今天,强悍的彼得大帝用钻石过滤的伏特加和叶卡捷林娜彻夜不休的宴会上银盘子里的奶油烤鱼,倒愈发令我们怀念起冰雪中那个不可一世高贵和深沉的俄罗斯,以及那个白银闪光的时代来。

开心小叶子 发表于 2006-8-10 21:09:01

俄国菜,便是俄国菜

便是那瓶鱼子酱

  “柯察金老头要他即使不喝酒,也先到那张摆着龙虾、鱼子酱、干酪和咸青鱼的冷菜桌上去吃一点。聂赫留朵夫自己也没想到肚子那么饿,一吃干酪面包就放不下,竟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托尔斯泰总是不遗余力地描写那些恩怨情仇之间的吃,吃,吃,并且他理想中的那张桌子上,总是出现龙虾和鱼子酱。这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俄国菜法国化的生动一例,如果当年的俄罗斯贵族们不对法国文化顶礼膜拜,他们一定到现在还吃着粗糙的炖鱼和小烤饼,而因此错过了之后让全世界为之挥金如土的鱼子酱。

  从路易十四时代起,法国宫廷里的各种时髦事物就受到俄罗斯贵族们的追捧,食物也一样。法国上流社会吃鱼子酱最早是从伊朗皇帝那里学来的,并且仅限于男性食用,图的是在床第之间有一个好表现。珍贵的鱼子酱在那时几乎就是黄金的价钱,寥寥几颗,就能被看成是炙手可热的春药。俄国贵族知道后,不禁都露出惊讶的神色,继而骄傲地宣称:“鱼子酱在俄罗斯本是十分寻常的,人们甚至可以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找到。”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了鲟鱼每年两次游到伏尔加河产卵的事,俄国人也知道了,原来那平时被他们忽略的黑色鱼卵竟然是那样的一件好东西。自此,位于河口三角洲的小城阿斯特拉罕就成了鱼子酱的胜地,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鲟鱼子生产加工基地。而鱼子酱也开始不独为男性贵族所享用,它成了所有贪慕富贵者的物欲象征。吃鱼子酱一定要吃Beluga,其次是Ossietra,再其次是Sevruga,现在谁都知道了。

  其实除了鲟鱼,伏尔加河和其他俄罗斯的内河流域也经过其他种类的冰冷水系鱼,比如鲑鱼。所以说,如果在18、19世纪,影响俄国人的不是法国人而是日本人的话,现在他们可能最推崇的不是鲟鱼卵而是鲑鱼卵。而把鱼子酱涂在法国白面包或荞麦小圆饼上,抹上一点酸奶油的吃法也将被鲑鱼子配海苔以及饭所代替。可是用伏特加酒来配鲟鱼鱼子酱却是俄国人的专利发明,那种奇异的口感非法国葡萄酒或香槟能够企及。烈性的粮食酒对略腥的鱼子酱刚好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但却更衬得鱼子酱有种鲜味的“爆裂感”,这和香槟所能搭配出的优雅浑圆的境界完全不同。老毛子好歹在这一点上还是执著了一把,没有让他们的鱼子酱完全染上法兰西的靡靡之色。

开心小叶子 发表于 2006-8-10 21:10:31

阿克萨科夫给了我一枚鸟蛋

阿克萨科夫给了我一枚鸟蛋

  我并不指望屠格涅夫给我那一枚鸟蛋,因为他实在太热爱他的土地了,每走两步都会停下来深呼吸。在他眼里,打猎倒在其次,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赞叹那“熟睡的鸟、坐立不安的啄木鸟和飞来飞去的朗,柳莺的银铃般的声音,金莺的笛声一般的忧郁的叫声以及只有猎人才能晓得的山鹬的特殊的叽叽喳喳声”。

  不如跟随阿克萨科夫,他知道如何打猎,也知道如何下厨。在《渔猎笔记》中,他关于各种鹬肉的滋味和烹调方法一下子就能写洋洋洒洒几大张:他告诉你,最美味的鹬是田鹬、中沙锥和姬鹬,而最完美的不浪费的吃法就是用火腿沙拉包裹着充满脂肪的鹬肉烧烤,然后用面包屑和蔬菜拌上腌制煮熟的肝脏一起食用。如果你的胃口不够好,那还可以来个鸟蛋,就是那种最普通的白煮蛋。撒上一点点盐,一样要配上伏特加酒,充分感受那种鲜嫩的奇特滋味,那个鸟蛋能成为世界上最好吃的鸟蛋。

  俄国人的野味烹饪向来是俄国餐饮中的一绝,但大家似乎都见惯了俄罗斯在提出了共产主义目标之后的饮食习惯,以为土豆烧牛肉就是他们最爱吃也最常吃的肉菜。但其实俄国人好狩猎,也嗜食野味。《俄国使团使华笔记1692—1695》中记述道,俄罗斯人喜欢吃的野味有驼鹿、鹿、狍、野兔、野鸡、山鹑、天鹅、野鹅、野鸭、鹤等。日本学者江上波夫所著的《骑马民族国家》中也记述了这几个俄国人穿越中俄边境到中国东北来找更多的野生动物当食材的故事:“我从远处,在四分之一俄里以外的地方,看到几千头野羊,像雪一样铺满山坡,当然,也有熊和狼等猛兽。这里的山林中有无数的紫貂和皮毛珍贵的猞猁。在山谷和山坡上,到处都是茂盛的青草和各种鲜花,有许多躯体高大的鹿、狍和野羊。这些野兽经常是几百头成群地出没。这里还有许多鹅、鸭、野火鸡和沙鸡。”

  “最好的休息就是打猎。这里的狍子很多,我们不用开枪,光用手就能捉住他们。请宽厚的读者不要认为这是臆造,这是真的。有一次,我们用自己的大车设置了障碍,几只狍子纵身跳跃时,我们用手就捉住了一只。”捉住了如何,自然是马上烧来吃。俄国人烧野味大多是直接烧烤脂肪丰厚的肉,肝脏则用来腌渍配菜,对于某些直接吃口感不怎么好的肉,他们还会用来做包子馅。果戈理写的《死魂灵》里就有个大量收购已死农奴名额的骗子,走遍旧俄,到处受士绅招待,吃当地特产的各种鱼馅包子。想来就是他出卖死人,人家也只给他吃死鱼,在俄罗斯,鲜活的鱼都拿来整条地或炖或烤了,能做成鱼馅的自然只有死的。

开心小叶子 发表于 2006-8-10 21:11:46

是格瓦斯?还是茶?

是格瓦斯?还是茶?

  描写一位俄国文学青年的艰苦写作时,作家们常会说:“他靠着格瓦斯、葱头和黑面包过日子。”黑面包是传统的俄罗斯式粗枝大叶的主食,葱头气味浓烈正好佐餐,而格瓦斯其实很好喝,提神醒脑很不错,在饮食精神十分极端的俄罗斯,出现格瓦斯这种清甜婉约的饮料实属天上掉下来的。

  第一次喝格瓦斯的时候,也许会觉得像啤酒,但没有酒精的力道,且味道更甜。最早的格瓦斯都用麦芽酿,但现在省力了,直接用面包做,叫做“面包汁”也许更恰如其分。作为一种在俄罗斯常见的饮料,格瓦斯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令人瞧不起,屠格涅夫的《罗亭》里,巴西斯托夫对达丽亚·米哈伊洛芙娜吃醋,就说:“我只不过是格瓦斯而已,普普通通的俄国格瓦斯,而您那位宫廷侍卫才算是您的一杯好酒。”

  格瓦斯在身份上算是民间饮料,比较尊贵的上流社会饮品则是茶。俄国人崇尚法国人的时髦劲儿,对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很是不屑,但唯独觉得喝茶这个东西不错,所以就吸纳了过来。但想来他们的喝茶方式会叫英国人鄙视,因为英国式的红茶里面略略加点鲜奶油以及糖,是对茶的提味,而俄国人一方面会把茶泡得特别浓,一方面又大把大把地往茶里加料,一样把一杯茶搞得茶味全无。我有个亲戚在莫斯科生活了七八年,学美术,那些优雅的皇家美术学院的教授邀请她去家里喝茶,一下就自作主张地给她在茶里加四块糖,把她活活吓死。而过了一段时间,她也学会往一小杯茶里加一整壶鲜奶,外加大把糖和香料,并且她告诉我,在俄罗斯的星巴克,生意是特别好的,因为俄罗斯人对咖啡的逻辑和对茶是一样的,都喜欢星巴克那种大量加奶加糖的咖啡。

  而俄国人吃茶的时候跟英国人一样,都要配茶点的,并且只喝茶不吃茶点,会被视为对布下茶局的主人的不敬。当然,比起英国那些细致而精美的茶点来,俄罗斯的茶点也够让人觉得笑话的。除了那些招牌的油酥皮之外,就是包子。张爱玲写她小时候参加俄国人的茶会:“一溜低矮的小方桌拼在一起,各自罩上不同的白桌布,盘碟也都是杂凑的,有些茶杯的碟子,上面摆的全是各种小包子,仿佛有蒸有煎有汆有烤,五花八门也不好意思细看。也许我紧张过度之后感到委屈,犯起别扭劲来,走过每一碟都笑笑说:‘不吃了,谢谢。’她呻吟着睁大了蓝眼睛表示骇异与失望,一个金发的环肥徐娘,几乎完全不会说英语,像默片女演员一样用夸张的表情来补助。”想起来那还真是尴尬的事情。

开心小叶子 发表于 2006-8-10 21:13:04

伏特加 冰火两重天

如果说神无处不在,那伏特加便是俄罗斯人的神,至少是男人的。
  十四世纪,在俄罗斯彼得大帝崛起的时代,人们发酵马铃薯、大麦、玉米各种谷物,再把发酵而成的酒糟经过起码两次蒸馏成为原酒,去除头酒与尾酒部分,把酒精度高达95度的液体以蒸馏水淡化到40~60度,最后用白桦木炭过滤成无色、无香、无味的澄澈液体。这看起来像水一样的饮料,却能点燃刚烈的俄罗斯民族,在他们顽强而华美的血液里流淌着。这看起来像水一样的饮料被称为伏特加(Votka),名字源于俄语的“生命之水”,俄罗斯人相信这洁净的水有着神明般的力量,强大了他们民族的精神能量。
  水最大的审美价值在于洁净,而“生命之水”—伏特加经过繁复蒸馏和过滤程序,澄澈的程度就是判定该酒品质最重要的标准。虽然结果都会化成只有酒精味道的原浆,酿造的谷物会根据配方不同,土豆也好玉米也罢,但在工艺配方上就能决定出伏特加的优劣。
  真正优质的伏特加是中庸的,透亮的酒体在醇和味觉里还包含着灵性般的触觉。
  冰冻浓稠的酒液均匀地挂在杯壁,在给予口腔轻柔的抚摸,自觉地滑进喉咙产生丝丝冰凉的感觉后,在胃里化成一刹那的烈焰温暖着七经八脉。
  而劣质的伏特加,饮前就先闻到那股强烈的化学味道,进而像是一个钢丝球在口里针扎翻滚,如果还能勉强吞咽,接着就是烈火烧心,五内蚁噬的酷刑,到不吐不快“哈”出酒气时,还会伴随着强烈的呕吐感。相信武侠小说里常描述的绝毒—“子午焚心散”,也不过如此矣……  很多时候,伏特加是俄罗斯人壮美情怀的全部动力,它可以很平民也可以很贵族,因为让它变得清醇的介质可以从平凡的桦木上升到昂贵的钻石。世界上最昂贵的伏特加DIAKA(TM),Diamond Vodka,便是沿用古代沙皇的秘方和他的钻石过滤工艺酿造,用近100颗平均1克拉的钻石,让伏特加有了水晶般的质感,表现出其他名酒无法比肩的尊贵,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对伏特加那种“纯”的信仰追求。

  其实伏特加的美在于那种“无”,就是无形无相,才让它在酒的大千世界里化三万六千身,在各种鸡尾酒上像影子般无处不在。兑上柳橙汁的经典Screwdriver(螺丝起子),和兑了番茄汁又撒盐点辣椒汁的Bloody Mary,兑了西柚汁在杯口抹上一圈盐的Salty Dog(咸狗),兑了Cointreau和莱姆汁的Kamikaze,或酸或甜或辛辣,在各样回味中带来别样的冰灼口感。
  俄罗斯人饮酒的方式比他们寒冷的冬季还要干脆,即便是最烈的酒也要一口到底,然后握紧拳头,“呵”地一声吐出酒气。当五脏六腑仿佛被爆发的蓝色冰焰吞噬,头脑却依旧顶着天使羽翼下的阴凉,当口里含着一股能点燃空气的炽热能量,躯干却仍旧用原本的体温等着兴奋缓缓蔓延。有人说,喝伏特加如同与天使和魔鬼的共同体谈判,优游在天堂与地狱间。即便如此,伏特加依旧是刚烈的中性的,它可以不着痕迹地充当基酒的角色,也可以在极冷的环境中变成微稠的流体,让我们像俄罗斯人一样随着喉咙咕噜一声吞饮下去,清晰感受那条浅蓝色的冰线平静地从食道渗透到腹腔,然后顺着四肢脉络瞬间释放出直达脑际的灼烧般的温暖。

开心小叶子 发表于 2006-8-10 21:14:25

莫斯科餐厅在北京

莫斯科餐厅
  提到北京的俄罗斯餐厅,人们第一个想起来的就会是莫斯科餐厅,北京人亲切的称呼这里为“老莫”。无论从气势还是出品老大地位都不可动摇。
  人均消费:120元
  地址: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北京展览馆西侧
  电话:010-68354454

  起士林
  起士林是中国第一家西餐厅,于1901年开业,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这里不是单纯的俄罗斯餐厅,但是这里的俄罗斯菜品做得非常地道,这里也有上等的黑鱼子酱。起士林的红菜汤应该还是很地道的,绝不多加粉面,让勾兑的汤黏黏糊糊的,而是清爽纯美的牛肉汤。这里的俄式菜品很多,一家上百年的老店值得放心。
  人均消费:100元
  地址:东城区南河沿华龙街中1段二楼206号
  电话:010-65597735

  彼得堡西餐厅
  这里有特色的格瓦斯凉汤,与大众印象中的红菜汤有所区别,这种汤的口感中有微微的酒香。主菜尽可以选择一道红酒猪肉。饮料可以选随便。看看这杯随便的构成:木瓜汁、薄荷、伏特加。但是不要贪杯,因为后劲还算十足。这里的大厨是一位和善热情的俄罗斯阿姨,很多人都是冲着这位善良的厨师而来。当然也有很多人冲着这里的俄罗斯美女老板而来。
  人均消费:60元
  地址: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5-10
  电话:010-84078158
  
  喀秋莎餐厅
  喀秋莎打出的牌号就是“音乐餐厅”。餐厅特意从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请来十来位外籍演员,为客人表演歌曲、手风琴以及独具异域特色的板杜拉合奏等节目。这里的环境很适合举行婚宴,餐厅有一片白桦林,婚宴就可以使用林中白桦木屋,风景墙,舞台灯光等设施,举行婚宴时十位来自俄罗斯乌克兰的艺术家还可以为新人伴歌伴舞。
  人均消费:60元
  地址:苏州桥西万柳中路15号社区生活馆5层
  电话:010-82568882



  大笨象餐厅
  “大笨象”不是靠环境情调吸引人,而是不断创新和改良俄式菜品。这里的菜品价格不高,聚集了很多在京做生意的俄罗斯人。大笨象一共有两家店,新开的这家有演出,每天晚上八点半开始。这里的自助餐非常不错,每位58元,品种有很多,比如鸡卷,鳟鱼,牛排,俄罗斯包子,各种沙拉,各种煎制的牛肉饼,还有免费的饮料,随便畅饮,真是实惠。
  人均消费:58元
  地址:朝阳区日坛北路17号2层
  电话:010-51206758

  维兰西餐厅
  维兰的西餐依旧是以俄式为主,但是又把俄餐更加精致化,里面更多融入了法餐的形式。这里有很多老主顾,于是也有很多菜品是老价钱,比如9元一份的奶油蘑菇汤,60多元的剔骨牛排。这里的俄式大餐中大多是一些经典的菜式,比如蘑菇沙拉,酸酸的味道很是爽口;奶汁烤鲑鱼和法式鲑鱼的做法很相似,奶汁渗入鲑鱼肉中,香甜滑嫩。
  人均消费:100元
  地址:中关村科贸电子商城一层东北角
  电话:010-82535055

  基辅餐厅
  这里也是一家以歌舞表演为卖点的餐厅,客人中很多都是附近大学的老师教授。菜品也是传统的俄罗斯餐,但似乎更加偏向乌克兰的口味。菜品有俄罗斯培根牛柳、俄式烤鱼、哥顿堡猪排等很多种,酿馅鱿鱼,应该是该店的招牌菜之一。呈上的一个大餐盘里摆着两个鼓鼓囊囊的鱿鱼,切开才知腹中自有乾坤:蔬菜鱿鱼丁炒饭,蔬菜香,鱿鱼滑脆,米饭渗透了油脂,口感很舒服。
  人均消费:70元
  地址:海淀区玉渊潭南路普惠南里13号
  电话:010-68283482

小巫 发表于 2006-8-14 12:56:13

奢侈,讲究,贵族的享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俄罗斯盛宴的白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