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之行
海参崴简介海参崴, 100多年以前这里生产海参,“崴”是洼地的意思,所以中国人称它为海参崴。根据我国历史记载,1860年沙俄强迫满清政府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致使包括海参崴在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俄国。1862年,沙俄政府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被称为世界十二大奇迹之一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就在这里,它全长9288公里,是联接欧亚文明的纽带。
符拉迪沃斯托克风光秀丽,城市差不多占据了整个穆拉夫耶夫--阿穆尔半岛,囊括了彼得大帝湾得20个岛屿。美丽的金角湾环市中心而建,整个城市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是俄罗斯除黑海以外的另一个旅游胜地。每年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仅中国游客每年就不下10万人次。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就餐饮业来说,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内就有十余家中餐馆,经理是中国人,服务员是俄罗斯人。此外,该市目前最好的宾馆就是韩国投资的“现代宾馆”,但价格昂贵,而二星级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阿穆尔”等宾馆却很受欢迎,宾馆中设有赌场、夜总会等。
符拉迪沃斯托克距莫斯科9301公里,当地时间比莫斯科早 7小时,比格林尼治时间早10小时。
每年七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当地最大的节日--俄罗斯海军节,到时世界各国的军舰都停靠在军港岸边,五颜六色的国旗迎风飘扬,热闹非凡。此外,“渔夫节”和“水手节”也是当地的重要节日。 有人说俄罗斯以及其它经历过剧变的东欧国家,其实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最保守又最开放。他们在生活上追求一切刺激的东西,但是却缺乏商品意识,体制也不够灵活。在海参崴旅游几日,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人均收入不高,但每个家庭都有汽车
海参崴有七八十万人口,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居民主要靠渔业和造船业为生,月收入大致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物价水平略高于中国。虽然人均收入不高,但每个家庭都有汽车,而且几乎都是日本的二手车。因为关税低,一辆车也就相当于几千元人民币。海参崴的地势高低起伏,街道狭窄,车子停得到处都是,这里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都可以免费乘坐,但却没有出租车。如果你肯付费,有些车主也会愿意捎你一段。
在海参崴能看到很多中国人在这里做电脑生意,电脑硬件大部分是从深圳运来的。这里的电话费很贵,只有极少数人持有手机,街边的公用电话还是投币式的,拨号的时候需要一圈一圈地拨动转盘。网吧也少,上网费用不菲,1个小时差不多要人民币20元。
娱乐活动应有尽有,博彩业大行其道
我们住的阿穆尔湾宾馆就在海边,据说除了韩国人开的一间4星酒店外,这几乎是当地最好的宾馆了。这幢7层的小楼有些陈旧,很像中国某个县城的招待所。但里面有casino(赌场),有酒吧,有舞厅。一切娱乐这里都应有尽有。在海参崴,博彩业是公开的。
宾馆简陋,出乎我们的想象
游客大部分是中国人,东北人居多,也有极少数日本人和韩国人。宾馆里一些显眼处用笨拙的中文写了种种告示,开头一律是:来自中国的游客,我们敬爱的同志们:您们好!令人哑然失笑。
尽管出发之前,导游已经提醒我们住这儿的宾馆需要自带洗漱用品和拖鞋,但房间的简陋还是出乎我们的想象。来到的第一天没有热水,我们还能用冷水凑合。谁知第二天干脆连冷水也停了。据说海参崴经常全城停水。浴缸里常年盛满水,以备不时之需。
好在我们的房间面朝大海,所有的不习惯因为有海而消失殆尽了。海参崴拥有俄罗斯唯一的不冻深水港。这里的海和我在其它地方看到的海确实不太一样。那种蓝得近乎黑的颜色,不那么容易让人亲近,但是比起蔚蓝色似乎更能打动人。起风的时候,风卷白浪,一层层碎花在海面翻飞,我不禁对着此情此景久久沉迷。
旅游小锦囊
交 通:坐飞机到哈尔滨需3小时,从哈尔滨乘坐火车至绥芬河要12小时左右。然后坐汽车过境,到中俄边境的格城。从格城到海参崴要大约4小时的汽车。也可以从哈尔滨直飞海参崴。
气 候:海参崴和哈尔滨基本上在同一纬度,气温差不多。住宿:酒店费用比较贵,三星标准的双标每晚也在300元以上。需要自带洗漱用品和拖鞋,海参崴的宾馆一般不提供一次性用品。
饮 食:在海参崴一定要有时间观念,特别是吃饭时一定要遵守集合时间。因为当地的餐馆少,常常人满为患,餐馆里的客人都是一拨一拨按约定时间进餐的。去早了或迟了,都只能暂时靠边站,等别人吃完了才能上桌。不过,海参崴的鱼子酱、酸奶都是令人垂涎的好东西。
货 币:导游会鼓动游客过境前在绥芬河炒汇分子那里兑换卢布。其实海参崴的许多宾馆、商场都可以自由兑换,而且更划算,也没什么风险。
[ 本帖最后由 开心小叶子 于 2006-8-22 11:2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