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3 11: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庄作谐时自然谐亦庄
北京人说话可谓亦庄亦谐,而且往往越是正经事越说得幽默诙谐,越是没谱的事越说的挺像真的。
就拿老师批评学生来说吧,挺严肃的事儿,可是大多数在北京上过中小学的人回忆起来,脑子里尽是老师那“骂人不带脏字”却说得学生无地自容的语言技巧。比如有的孩子上课不听讲,凝望窗外,就会有老师叫他一声,然后说“别等了,今儿阴天。”这走神儿的孩子和其他同学都很奇怪“等”什么呀?老师慢条斯理地说了“今儿阴天,七仙女不下凡了,别等了,听课吧!”小男生被说的脸通红,乖乖地听讲了。办公室里就更逗了,经常能听见老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很认真地说:“不不不,你没错,是老师错了,你就原谅老师一次吧,我再也不罚你抄一百遍了,就这一次,求你了,明天必须教!”老师用学生跟自己软磨硬泡的那套话“还至于其人之身”,学生只好无可奈何的“就范”了。
再有就是“上电视”,老百姓在街上遇到记者的随机采访,常常能侃侃而谈,要是赶巧是位街道居委会口直心快的大妈,恨不能从国际大气侯谈到国内小气候最后在结合你的问题深入浅出的说个透彻。您问了,大妈怎么这么能说呀?那是,人家大妈天天早上听广播里的新闻,上午学《人民日报》里的新闻,下午读《北京晚报》里的新闻,晚上看新闻联播里的新闻,再加上把天下事全当自己家的事一样在意,对您问的那一个半个的小问题当然能从容应对了。
北京人能把正经事说得诙谐,自然也能把闲事说得正经。总有些年轻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爱做”就会“说山”,似锦前程都是就着茶说出来的,茶叶根儿一倒,就又蹲院门口吃面条去了。我听一位出租车司机讲,有一天,两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上车就开始聊,一会儿说在证券交易所“大户室”里怎么“翻手为云复手雨”,一会儿又说这几天晚上在哪几个酒楼吃饭吃得特没劲,足足说了一路。可是等到下车的时候,俩人凑半天连35元的打车钱都没凑齐,据说是因为“没带那么多现金,钱都在信用卡里呢”,最后司机师傅也懒得跟他们废话了,收了他们30元走了。北京这样只会说的年轻人一多,也就难怪许许多多的行业都被外地来京打工的人垄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