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大观园图》赏析
五、凸碧堂与凹晶馆中秋赏月
画面上部,石条山路透迫而上,山之峰脊上古松环绕,置一厅堂,匾额楷书“凸碧山庄”,贾母率众人围坐桌前,厅外桂花树下一女子坐吹笛音,山下低洼处,曲水 回绕,为“凹晶馆”所在。凹晶馆后,出亭过池,一带粉垣,里面数路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前面宝玉与黛玉低语,或是表现“浙湘馆春困发幽情”。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写中秋赏月场景。中秋来临,贾母兴致很高,她并不知大观园初被抄检,贾家已经危机四伏,吩 咐把家宴摆在大观园,先在嘉荫堂布置灯彩,又将宴席移至凸碧山之峰脊上,击鼓传花,讲笑话,赏桂饮酒,复命人月下吹笛:“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笛声远 远地从桂花树下传来,“呜呜咽咽,悠悠扬扬”,‘’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素然危坐,默默相赏”。随后,笛声再次响 起,“呜呜咽咽,袅袅悠悠”,悲怨凄凉,贾母垂泪,众人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贾府阁家赏月,曲终人散,黛玉、湘云二人又相约至凹晶馆,凸碧堂在山脊高处,凹晶馆则低洼近水,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好像是为赏玩月景而设计的,有喜爱“山高月小”的,就到凸碧山;有欣赏“皓月清波”的,就往凹晶馆。黛玉、湘云都是寄居贾府的孤女,才情出众,二人在这“团圆”之夜,念及身世凄苦,感伤联句,写下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连出来 玩赏清池皓月的出家人妙玉也自告奋勇将联句续完。前者反映了清代贵族之家的风流儒雅的文娱生活,后者则显幽雅深沉,过于悲凉。因此,画家在绘画选题时,着 重表现了凸碧堂赏月的风流儒雅,而只画出凹晶堂的建筑,轻轻一笔带过。
大观园图(局部)凸碧山庄
大观园图(局部)宝玉
《大观园图》的创作,无论在选题上,还是绘画技法上都凝聚了画家的良苦用心。全图绘制人物173人,除宝玉为男性外,皆是女子,有白发鬓鬓、面目慈祥的贾 母,有满洒清秀的黛玉,还有俊俏秀美、大家闺秀的众位小姐。如宝玉,画家将他描绘成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穿着紫色箭袖,束一条红色长穗宫绦,外罩石青缎褂 的形象。他在画面中共出现7次,和贾母吃螃蟹宴时,画家只画出宝玉端坐的背景,表现他在贾母面前的规矩和对贾母的敬畏;蔬芜院诗会时,宝玉坐在黛玉身侧,脸露钦佩之。周在观看探春等人垂钓时,因为心情不适,表情则郁闷忧愁。画中两次再现宝玉和黛玉二人并肩站立,或窃窃私语,或指点说笑,突出二人的亲密感 情,画家借此表达了对宝玉、黛玉二人的喜爱和同情,宝玉每次出现,表情不一,画家忠实再现了书中的人物形象。而人物的绘制继承了传统的仕女画技法,工笔细 致,线条流利,设色清雅,是一幅当之无愧的人物画。不仅如此,图中的楼台亭阁,上覆青色圆筒瓦,瓦面刻有纹饰,白玉石栏,雕刻着卷云纹,线条或笔直细劲,或转曲圆润,可谓界面工整。图中绘有参天古松,树林花草,生动自然,无不显示出画家的绘画功力。在布局上,画家将五处建筑布置在同一平面上,在横面上主要 以《红楼梦》第三十七、三十八日为线,表现结海棠社、吃螃蟹宴、咏菊花诗的闲雅生活,并穿插了四美垂钓、湘云眠芍这一动一静的两个不同场景。在纵面上,以 凹晶馆衔接,以《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为线,表现中秋赏月这一主题,用心独到,构思巧妙。全图点线结合,线面交错,动静相生,堪称人物画精品。
大观园图(局部)宝玉和黛玉
《大观园图》是195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于北京宣武门内大街范文斋书画店购买,据说这幅画是北京解放初期得自德胜门小市,原为小贩从附近某王府的废纸中收 集来的。综观画面内容,画幅尺寸大小,此图应出自有钱的大户人家。关于《大观园图》的创作,作者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八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有程 伟元一百二十回刻本,其中插图24幅,人物造型优美,突出了人物性格,如《林黛玉》一幅,翠竹几竿,人物娇弱,黛玉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邓之诚《骨董琐 记》卷八转引西清《桦叶述闻》说:“《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可见《红楼梦》已为大众喜爱。然后的嘉庆年间,《红楼梦》的影响与日俱增,“闲谈不说红 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人们不仅阅读,还出现画家根据《红楼梦》创作绘画作品,画家改传绘制画册《红楼梦图咏》,从题词年代最早的是嘉庆二十一年 (1816年)推断,《红楼梦图咏》绘制应不晚于该年。王素画《黛玉葬花》《湘云眠芍》《海棠联社》《晴要补裘》等八条屏,说明这时的《红楼梦》已广泛在 民间流行。因此《大观园图》的创作应该是在嘉庆以后,是清代中晚期作品。(来源:《读者欣赏》月刊 图/(清)无名氏 文/朱敏)
- 上一篇:气清神静的《罗汉图》
- 下一篇:白石老人画虾(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