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洞庭渔隐图》
吴镇(1280-1354)元代四大 画家之一。字仲圭,号梅花道人,自题其墓为“梅花和尚之塔”。嘉兴(今属浙江)人。隐居乡里,无意仕途,又不从俗卖画,故不得不辗转杭州等地卖卜为生。“ 元四家”中居然有两人(黄公望)卖卜为生,亦时势使然。元代汉人地位卑贱,任人摆布,故常算卜以测未来吉凶。他诗、书俱佳,精通儒、道、佛学,人称其画“ 有山僧道人气”。他与著名画家盛懋比邻,盛的画求者甚众,而吴镇门庭冷落 ,妻笑话他,他傲然言:“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来果如其言。
元以前的画,多用绢作画本,线条较实,较湿。元人渐以纸作画本,笔中蓄墨水较少,所谓“干笔皴擦”,线条便显得较毛,较松,若有若无,笔墨的表现力更为 丰富。但是在“元四家”中,似乎吴镇更偏好用实笔,湿笔,他的山水画绝大多数用绢作画本,而且好用秃笔中锋,勾皴的线条凝重厚实,而湿墨形成的水晕苍润,确也更适合表达他所喜欢画的“渔隐”题材。
《洞庭渔隐图》为纸本,纵146﹒4厘米,横58﹒6厘米,水墨。构图类似倪瓒的“三段式 ”:下面坡岸以干笔画三株树,两株松树高大挺直,一株柏树侧其后,藤蔓缠身;中间是湖水,一小舟载渔夫荡其中;上面是远山的坡岸、汀渚。山上木叶茂盛,水 边水草苇叶丛生,向两边披拂,这在前人画中似不多见。浓墨湿笔点叶,点苔,彰显草木的旺盛,生机勃勃。坡上的矾头,以及坡石的湿笔长披麻皴,显示了他师法 巨然的渊源,加上水草的弧曲,与树干的挺直刚柔相济,干湿对应。小舟置于画面的右边,略侧,与水岸的横平,形成小侧角,而这对破除水线及树干造成的横平竖 直的视觉极为有益。
吴镇:《洞庭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上原题:“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 诗意清新,坦言其志。元四家中唯有他家境清贫而又甘隐林下,性情孤傲,不为势曲。题款以草书书就,这在历来的山水画中可谓独树一帜。山水画自宋入元,由写 实渐趋写意,但题字的书体大多为正楷、行楷,连杨维桢那样的行草也绝少,而纯以草书题画,似乎仅有吴镇。我初接触时也颇觉新奇,草书的飞动,似乎与山水画 线条的沉稳相悖,不协调,但仔细思量,明白其实不必拘于书体,而须观察其书与画的用笔的异、同。吴镇的画以雄强的秃笔中锋勾、皴、点,线条凝重爽利,顿挫 极富节律。而他的书法亦然,纯正的中锋,提按顿挫,法度森严,与画笔极相吻合。其草书貌似跳动,其实用笔很沉着。我曾将王羲之的草书比作“太极拳”,一招 一式,慢条斯理却又极具章法,绝不潦草。而且吴镇题款的位置在画中往往居中,显示其无比的自信和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