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间剪纸
浙江民间剪纸源远流长,但由于纸张不易保存,已很难见到古代剪纸,笔者收藏几张清末民初的戏曲剪纸及更早一些的熏谱,弥足珍贵。对当时的剪纸可略窥一斑。所幸历史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剪纸的逸闻轶事,让我们了解到更远时代的剪纸艺术。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最重大的传统节日,过年挂贴"过门笺"也是节日的标志。"过门笺"是形似旌旗的小幡。宋、吴自牧《梦梁录》描写宋杭州立春时录: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年之兆。其实这一风俗至迟也在唐代就开始盛行,唐代诗人韦庄《春盘》写道:"雪圃乍开红果甲,彩幡新剪绿阳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元宵灯会,确定元夕燃灯并成风俗,始于唐代。历代沿袭蔚然成风。民间剪纸广泛应用到元宵灯会,大概是宋代。《武林旧事》记载:"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当时著名的灯品有:镂刻金箔鱼形灯;用皮影手法制的羊皮灯,用五色纸和菩提树叶作成的走马灯(影灯)纸灯中最引人兴味的是妇女剪纸扎成的花灯。明人因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还录有瞿宗吉描写杭州一带正月十五元宵灯节的十五首小诗,其中一首写道:"香袋交垂八尺高,红灯影里见丝毫。旁人总道工夫巧,一月香闺弄剪刀。"
《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相呼,终夕不绝。这里的"大影戏"其实是皮影戏,只不过当时剪刻皮影的材料除了皮革以外,还有纸片。南宋《都城纪胜》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以彩色装皮为之。说起皮影,它与剪纸还有深厚的渊源关系。晋、干宝《搜神记》有剪纸为人的故事:汉武帝(刘彻)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状;环屋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悲戚。李少翁为汉武帝剪李夫人象,栩栩如生。汉武帝为此作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据说剪纸和皮影均可溯源到此。汉代,造纸之初,纸质粗糙,尚不能用来剪刻人物,这里的纸也许是某种丝织品,即缣帛一类的薄片。在宋代,制作皮影有用皮革也有用厚纸的,皮影与剪纸同出一源。它们之间的密接关系就更加清楚了。天籁阁是明代秀水(今浙江嘉兴)书法名画收藏家项元汴藏图籍书画的地方。所藏宋人画册中也有儿童表演皮影的情形。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一诗中写到:"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蜡天后好晴,已作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类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虽然写的是苏州,但用来形容当时的杭州灯会也非常贴切。
元代《大德乐清县志》在描写乐清民间元宵佳节的情景时,写到:"里社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与众共赏,为民同乐。"足见乐清剪纸,在700多年前就已经盛况空前了。
到了明代,花灯剪纸已相当繁荣。章铨《吴兴旧闻补》记载:"沈羽宸,长兴(在浙江省)人,寄居青镇,善画,装夹纱灯尤精致,其人物花鸟,俱有飞动之势。"这种夹纱灯用剡纸可成花竹鸟禽之状,接着晕染轻烟浓雾,再熔蜡涂染,继之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映灯则恍在雾中。
端午节是民间祛灾除病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以禳毒气。"到宋代,不仅挂艾人,又兴起将天师(东汉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挂在门户或插在头鬓的风俗。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日,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天师骑艾虎祛除毒气、毒虫的风俗直接派生出门额悬贴剪纸艾虎或簪戴剪彩艾虎的习俗。
重阳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民间有登高赏秋,饮菊花酒、佩茱萸、食重阳糕等风俗。重阳糕上往往要插上应节之物--小三角旗,有木版印刷的,也有剪纸的。江南一带还要举办登高庙会,人们用纸扎成九层高的楼阁,楼阁的栏杆、屏风、门窗、墙壁均用细纹剪纸装饰。这些风俗至今江浙一带仍可看到。
在《梦梁录》中还记载有关婚礼上剪刻喜花点缀礼物。寿礼上以剪纸花样贴于寿桃,益增其甜蜜以及临安夜市卖异色影花扇(剪纸扇)的故事。说到剪纸扇不能不提到浙江硖石、嘉兴一带流传的"彩画刻纸伞",与"剪纸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到"镞刻"纹样于宣纸上,以上下两张宣纸将此刻纸夹在中间,托裱为一张,称为"夹刻纸"。扇与伞及灯彩往往用"夹刻纸"制作。1965年,江苏江阴县出土了一件明代"夹刻纸"扇面。上下层是绵纸,中间夹刻的是《梅鹊报春图》,上下有缠枝纹样,扇面涂以饰之,呈浅棕色,洒金点点,清晰可见,成为稀世之珍。
值得一提的是,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在南宋的行都临安(今杭州)商业非常发达,许多小工艺应运而生,当时出现了专门从事剪纸的行业,被视为"小经济",指小本经营。有"剪字"、"剪镞花样"、"镞影戏"等。《严州建德县志》还记载了有名有姓的擅长剪纸的名手,"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裱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林剪'。"
以上零碎资料可看见,浙江剪纸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宋代始盛,元代已很发达,明清愈益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