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世剪纸纹样[专题]
专家评论
剪纸是民间造型艺术的基础
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靳之林
我国北方有句民谚:“生女子要巧的,石榴杜丹冒铰的。”冒铰,就是剪纸能手不需要画样子,拿起剪子就能随意铰出各式花样来。人们称赞她们为“花儿匠”,这是北方人们评价巧女子的标准。铰花巧手,自然也是绣花巧手、画花巧手、提面花和泥塑的巧手,可谓一巧百巧。
剪纸是民间造型艺术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民间造型艺术的素描。如果说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素描,那么中国民间造型艺术的基础就是剪纸。剪纸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中国北方农村妇女都会剪纸。一般女孩子从六七岁就开始剪花,一把剪刀剪到六七十岁。因此剪纸的选型,刺绣的色彩和古老的传统文化,就形成了农民画的基本风格。
中国民间艺术和民间剪纸的创作,有着自己的独特审美意识。它既不是西方传统观念的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是现代观念自然形态的夸张变形,它是几千年我国民族心理意识的审美观的表现。例如:他们剪老虎不是自然形态的老虎,而是意识中胖乎乎的艾虎,以他们的意象装饰在艾虎身上。像《吉(鸡)庆有余(鱼)》、《金鸡探莲花》的创作,都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特定的形式,表达着作者的意愿。
民间剪纸的作者,大多是乡村的劳动妇女,因此他们不受商品价值观念的制约,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纯真的感情,所从说,良间剪纸是最朴素、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识,它是民族艺术之源和魂。因此一张民间剪纸不仅仅是一张剪纸,而是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内涵的中国民间文化的浓缩,是打开中国民间文化宝藏的一把全钥匙。对它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一门艺术门类——剪纸艺术本身的价值。而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看我们美术工作者都应该向民间艺术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艺术素养。
这本书中近万字纪录文字和200余幅民俗剪纸,是甘肃省王光普同志长期生活在农村,从1958车开始搜集民间剪纸,花费了40余年,在数万件剪纸中精选出的传世绝品,它是研究我国古文化、古民俗、古图腾等方面难得的珍贵资料。此书是王光普1994年患胃癌重病后,和病魔作斗争的产物,是一部很值得专业美术工作者与专家们阅读的好书。王光普为光大祖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奋斗精神,实在是可歌可颂的!
谈中国画家继承、发展与应用民间剪纸艺术的道路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杨学芹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早扎根于民间艺术并吸收民间艺术滋养,改变艺术风格的是抗战时期解放区的艺术家们。当时,中国艺术家处在民族革命战争的洪流之中,艺术的象牙之塔被反抗侵略的斗争浪涛冲垮,不少人奔赴延安“鲁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导艺术家走出“鲁艺”,深入到农村、部队,实现与广大工农兵结合,化“小我”为“大我”的理想。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战斗生活给艺术家以激情,以灵感。美术家在农村老乡家里发现了窗花剪纸艺术,立刻被那简练、纯朴的风格所吸引,并尝试着创造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古元就接受民间的审美观念,创造了一批明朗、单纯、浑朴的木刻作品,改变了欧洲明暗色调创作的画风。这一突破,写下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页章。这个时期版画家力群与民间剪纸艺人合作剪纸《织布》,沟通了艺术家与民间横沟。
由于历史的局限。当时不可能对民间艺术作全面的发现和研究。但欣赏收藏民间剪纸的画家却大有人在。江丰、艾青、王朝闻、张仃等老前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作了楷模。
全国解放,年画艺术首先得到复兴。很多专业艺术家从事新内容的年画创作,有的还借鉴了剪纸的形式。但是,艺术家尚未注意民间艺术美术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和它的文化价值。
形成学习、研究民间美术的热潮是在八十年代。国家实行全面开放政策之后,西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撞,特别是在大学、艺术界热衷效仿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的热点低落之机,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之时,不少艺术家自然把目光转向民族民间美术,并且很快地改变着画风,使其有原始味、民间味。其中不乏有形式新颖的作品出现。但是,表象地移植、组合、模仿,缺乏内在生命力的作品也不在少数。
不受冷热思潮的左右,对民间艺术一向怀有深情的有识之士,对民族民间美术的发现、发掘、整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由此引起政府、最高艺术学府的重视,从而有组织有领导地进入全面认识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的时代,也是进入恢复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地位的时代。中央美术学院创办民间美术系,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定。
这个系把学习研究民间美术,创造新时代的艺术作为宗旨,通过“请进来”——请民间艺术家来讲授表演技艺;“走出去”——师生到农村采风,民间艺术家与现代专业艺术家开始平等地交流、学习。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扭转了表面的猎奇倾向,首先从感情上、观念上理解民间美术,抓住民间美术的气质、精神、内涵、文化意义,研究其造型观念、形式、手法,即在吃透民间美术的基础上,把民间美术精神和艺术语言浸入自己的审美心灵之中,再进行创造。
要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容易的,它要求:第一,有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或者西方的造型基础,或者东方的造型基础,两者兼而有之更佳;第二,有传统的、现代的文化素养;第三,对民间文化有较深的理解,能熟练把握民间各种造型方法。几个方面又被对时代、人生的感受和艺术的、人格的性灵气质联通,才可能迸发异常的创造力。
目前,专业作者学习借鉴民间美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民间妇女的艺术为母体或主要滋养,直接表现现代人的人生体验与心态。吕胜中的艺术道路具有代表性。他自幼生在农村,母亲就是剪纸能手,故也学得剪纸的技艺。在高等院校接受严格训练时,并未背弃民间的审美兴趣,在年画创作中,造型、色彩、构图均取民间的观念,有不少佳作。当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深入研究民间美术之后,即被广阔、深厚而丰富的妇女艺术所吸引,并且发现了民间剪纸艺术多层面审美意趣,先在研究生毕业创作中创作了风格独特的壁画《生命之歌》(炳稀),将剪纸的平面形象立体化,增强了生命的活力。继而又直接用大型剪纸,创作颇有气势的现代系列作品:《采风录——陕北篇》、《开花与落》、《魔术与杂技》、《彳亍》、《天地合、万物》、《醒、幻、梦》等,向人们展示了民间艺术与现代专业艺术融合贯通后之惊人魅力。他的体验是,“找到一种表达自己精神世界的语言方式。否则,即使是‘真秘方’(指传统剪纸方法),也无需在今天去贩卖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近年来,青年画家河北省乔晓光,安徽省杨群又相继到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进修研究生,崭露头角引起艺术界的极大关注。同时在各地也涌现出以谢志诚、罗枫、沈雷、韩伟、王少丰、申沛农、滕延年、秦石蛟、吴润玲、贾四贵、何作霖等剪纸艺术工作者,他们首先拜当地民间艺术家为师,虚心学习这些民间艺术家,热爱生活之美与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之美,在吃透民间造型艺术的(主指传统民间剪纸)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被世人公认的新剪纸。尽管是初步尝试,但引起了剪纸艺术界注视。在民间剪纸研究方面,北京杨先让、靳之林、冯真,天津仉凤皋,南京陈竟,山西段改芳,甘肃王光普,山东鲍家虎、周炳德等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另一种是以历来民间艺匠创造的艺术为主要滋养,表现对历史上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的反思与观照,以彭蠡、邢永川、石景昭、刘永杰、张立柱等为代表。他们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对陕西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和古老文化,特别是石雕艺术、画像石艺术、陶俑艺术有着浓烈兴趣,并有深入的研究。邢永川为杨虎城将军造像时,就吸收民间传统武士雕塑手法与气质蕴涵,显著增强了雕像的力度感与体积感,获得成功的艺术效果。彭蠡、石景昭、张立柱、刘永杰在创造大型《丝路风情》时,采取民间皮影、泥塑及画像石、俑像等观念造型,糅民间色彩与唐三彩为一体,造成拙朴厚重绚丽斑斓的审美效应。
属于两种情况的共同经验是,把双足插进劳动者生活的泥土里,去呼吸,去体验,去发现,让民间艺术的精神、营养渗入自己的血液,自己的灵魂。当然,同时须具备深厚的专业造型基础,富有同化能力。这时,若有突破性的创作,往往必是真情实感的表露。
- 上一篇:趣谈年俗剪纸“鼠”
- 下一篇:剪纸版<水浒传>108好汉(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