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北京的五大质疑

时间:2008-09-27 22:55:17 来源:网络 点击:0

本报记者/毕武英

今年的艺术北京和往年相比受到了更多的外部因素干扰。除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环境的恶化,上海当代、上海艺术博览会以及上海双年展在同一时间段的集 体亮相,将艺术市场的焦点从文化中心拉向了商业中心。艺术创作落后于北京的上海,希望借助一系列的艺术博览会,吸引收藏市场目光的同时,“确立艺术品交易 中心的地位”成为上海重磅推出三大艺术展会最显而易见的“企图心”。而作为内地较早推出画廊博览会模式的艺术北京,在这个秋季是否可以凭借一己之力,确保 北京的交易中心不被撼动,同时又在面对春天“CIGE中艺博”的挑战时,从容应对来自各方的质疑?

质疑一:为什么远离国际化?

9月5日开幕的艺术北京,共有86家国内外画廊和机构参加,与去年的104家相比少了18家。其中境外画廊为30家,约占总参展画廊的34%,而该比例在去年的艺术北京约为40%,6个百分点的境外画廊流失于2008年的艺术北京,使得一些以“参加画廊的国际比例”为博览会评判标准之一的参展商 和评论人士感到不满,特别是对比了春季“CIGE中艺博”期间境外画廊比例高达80%,更是让一些人对此次艺术北京的品质提出了质疑。

一家连续参加三届艺术北京的画廊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第一届艺术北京(当时名为‘首届画廊博览会’)在农展馆举办的时候,自己的画廊明显处于境 外画廊的包围中,当时好评如潮,可到了2008年情况有了180度的变化,境外画廊越来越少,而且往往是去年参展的国外画廊,到了第二年就消失得无影无 踪。可是相比之下,CIGE倒是每次都会强调自己国外画廊的比例。在这家画廊看来,境外画廊的高调参与标志着博览会国际化的水准。他向记者说,也许明年会 离开艺术北京去CIGE一探究竟。而还有一家画廊表示,如果艺术北京的国际面孔越来越少,就好比将整个798换了个场地,没有新意。

对于博览会市场要求国际化的呼声,艺术北京主办方负责人董梦阳却认为自己有意识慢慢远离国际化,建立本土基础是一种再明智不过的选择。他认为中 国目前的艺术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善而成熟的市场,因此中国本土的博览会不能像欧美已经十分成型的博览会那样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而是除了商业,还兼有对艺术 的宣传、教育以及画廊之间的交流作用。这样,对于境外画廊来说,其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目的可能就达不到满足。董梦阳说,第一届画廊博览会,作为主办方的工 作组也曾邀请世界顶级画廊高古轩来参加,但是由于中国本土的艺术教育处于低级阶段,藏家并不了解该画廊在世界艺术市场中所占的举足轻重地位,更是对其所带 作品不甚了解,在这种状况下,高古轩只能以零成交扫兴归国。到了第二届,别说高古轩不会再来,就连董梦阳领导的筹备组也不好意思再邀请其参加。所以,董梦 阳的观点是,艺术北京最终会走上国际化之路,但现在还远不是时候,只有培育好本土藏家、艺术家、画廊市场,同时提高博览会服务水准,国际化才会应运而生。董梦阳同时还强调,艺术北京也是一个商业机构,即没有像上海当代那样大手笔的投入,也没有双年展等政府背景的支持,在生存的前提下,也需要将本土市场夯实 后,才能投入人力、物力冲击国际市场。

同时,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也发现,对艺术博览会的国际化品质提出质疑的主要是一些参展画廊和并没有购买作品的参观者。前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认 为跻身于国外画廊如林的博览会中,无形中也能提高自身画廊的层次。而后者由于并不是买家,并不关乎自身利益,猎奇心促使这部分人群希望看到更多本土以外的 艺术形式。

质疑二:为什么没有准入制?

今年春季参加了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博览会并收获颇丰的BB画廊,从德国归来后乘胜追击,按负责人吕敏的想法,因为CIGE中艺博和艺术北京各自占据了春秋两个黄金时段,从时间安排上并不冲突,因此她计划分别参加。但意想不到的是,在德国受到追捧的BB画廊,却被CIGE拒之门外。“他们甚至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拒绝理 由,只是说不合适。”具有东北人直爽性格的吕敏对CIGE给出的解释感到异常愤怒。与此同时,曾经连续两年参加CIGE的一家瑞士画廊也没有通过今春 CIGE的申请,记者正好在艺术北京遇到了该画廊负责人,在谈到这一“受挫事件”时,他立即提高了音量,他说当自己委托中国同事咨询为什么被拒绝 时,CIGE表示今年重点只邀请亚洲画廊。“就连巴塞尔,只要第一年入选后,之后都能相对容易参加。我们连续参加了两届CIGE,却莫名其妙地被拒绝了。而且他们根本给不出具体的评判标准。这不能令人信服。”

CIGE今春突然将一些老面孔拒之门外,使得中国博览会长期以来“招商难”的买方市场变脸为对“客户”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卖方市场。虽然没有形成文字的明确规定,“准入制”已经被博览会列入日程,并渐露端倪。

针对CIGE开始为自己的展会设立门槛,一些分析人士认为,CIGE “准入制”的初步推行,虽然有时令人感到是一场“秀”,但也不失为一场聪明的“秀”。环铁美术馆馆长孙小娟就向记者表示说,CIGE负责人王一涵在竞争激 烈的博览会市场中适时地运用了准入制,是个非常“讨巧”的做法。但她同时也认为,令画廊没有明确感到“准入制”的艺术北京,由于不受CIGE所选画廊地区 比例限制,立足本土,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内地的艺术市场现状。

以学术见长的北京站台中国画廊是第一次参加艺术北京,负责人孙宁向记者介绍说,由于先前致力于画廊的学术定位,所以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国内外的 博览会。这次在董梦阳的邀请下,抱着了解的心态来参加。然而来后才略感后悔。“因为参展的其他画廊大多是商业画廊,和我们一样的学术画廊,比如皮力的U空 间,维他命画廊,还有黄燎原的现在画廊,没有一家参加,所以我们显得孤单而另类。”孙宁说,如果艺术北京能有一个“准入制”,将画廊水平有所限定就好了。

其实,据记者向组委会了解到,艺术北京并不是没有“准入制”,在处理申请画廊的过程中,艺术北京也曾陆陆续续筛选掉50多家报名的画廊。既然也 有自己的标准,为什么不像CIGE那样人尽皆知?原来,首先艺术北京并没有将“准入制”作为一个招商的噱头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其次,和CIGE一样,艺 术北京的“准入制”也没有形成具体的文字条例,对画廊的筛选,大多还是靠主办方的主观评判。这样,没有文字对标准的具体客观描述,CIGE和艺术北京的“ 准入制”都存在着明显的主观意志。

董梦阳向记者介绍说,艺术北京对画廊的筛选标准并不在于画廊的成立年限,因为中国出现画廊本来就是近几年的事情。而是看中画廊是否具有代理机 制。董梦阳说,中国画廊的代理机制还非常不完善。艺术北京很难从众多画廊中选出真正符合代理机制要求的画廊。董梦阳说,因为代理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此次艺 术北京预展刚一拉开帷幕便出现艺术家发现假画的问题。“那天晚上,曾梵志在一家画廊发现一幅自己作品的赝品,拉着我去看,后来,我们强烈要求该画廊将这幅 作品取下。”董梦阳认为,此次假画事件归根到底在于中国画廊代理机制的混乱。“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不是专门由一家画廊代理,而是可以同时出现在多家画廊中,所以,即便我们知道香格纳是曾梵志的代理方,但如果其作品出现在其他画廊中,我们当时也认为可能是通过别的渠道进入该画廊的。所以在曾梵志本人没有提出异 议前,艺术北京并没有对该幅作品特别留意。虽然事件的责任方在画廊,但董梦阳还是认为艺术北京的工作没有做到足够细致。他说,如果中国健全了画廊代理机 制,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就会固定地出现在不同画廊中,这样,类似此次的“假画事件”就可以杜绝。而艺术北京的“准入制”便是推动具有代理机制的画廊不断发 展。董梦阳说,艺术北京很快也将考虑将“准入制”列出明文条例,令筛选工作“有据可依”。

质疑三:买气为什么不如上届?

一年前,记者曾在2007艺术北京中了解到很多画廊的成交状况喜人,几天博览会过后,展位上挂着的作品很多都已标注了“幸福的红点”(表明已经售出)。可是,今年的艺术北京,却大多成绩平平,一些画廊展期接近尾声,带来的作品依然无人问津。

除了经济环境以及上海对买气的吸纳,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2008艺术北京买气的下滑?

来自加利福尼亚的舒阳画廊(Art Young Project)在去年2007艺术北京中,售出了约合人民币100多万元的作品。而今年当记者在距离展会结束仅剩一天的时候发现,该画廊依然“颗粒无收 ”。舒阳画廊负责人Grace Yang分析认为,此次博览会在藏家邀请方面略显薄弱。特别是在VIP卡的制作方面,“我自己有一些海内外的藏家,但主办方对VIP卡控制太紧,导致我没 有办法将卡寄给藏家,邀请他们过来。”不过,作为美国比较成熟的画廊,舒阳画廊对交易的多少看得并不很重。“因为今年整个态势都不好,艺术品市场也进入了 盘整期,所以我们参加艺术北京的时候就有预期,知道会是这种状况。我们希望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能分得利益,市场不好的时候,画廊和博览会能够一起面对、克 服。”Grace Yang表示,明年他们还将继续参加艺术北京。“由于画廊在中国没有空间,因此如果每年在同一个博览会中出现,就会给我们的藏家和代理艺术家很大信心。” 同时她还认为,画廊既然对整个经济形势和博览会情况有了判断和预期,就会在参展前做好“预案”,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因此,此次艺术北京,舒阳画廊带 来了一些价格不高的版画作品,另外,影像、雕塑等门类也成为其培养新藏家群的利益增长点。

除了主办方的某些客观因素,藏家认为导致买气下挫最直接的因素来自作品本身。一位从上海赶来的藏家向记者抱怨说,转遍整个展区,买不到一幅令其 心动的作品。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不是博览会的问题,艺术北京做的一届比一届专业,场地也一届比一届舒适。问题主要出在画廊本身。画廊代理的艺术家作品太 过强调商品性,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导致消费疲倦。”来自德国的一位藏家也向记者表示,此次中国之行令其失望,看到很多类似的作品。“德国就不一样,我们的艺 术家不喜欢模仿别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他说,第一代中国人画“微笑”,世界会很喜欢,第二代中国人还画“微(下转p6)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