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要天价更要市场稳健
《黄河颂》 陈逸飞
《狮子林》 吴冠中
《水乡回望》 陈逸飞
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今年异常火爆。不少作品频繁创出天价,成交纪录不断刷新。其中吴冠中作品《狮子林》更是以1.15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新纪录和吴冠中个人作品拍卖纪录。随着夏、秋两季拍卖会已排上时刻表,素有艺术品市场风向标之称的拍卖公司众口一词:爆发后的当代艺术品有望持续发力,迎来新一轮高涨。然而业内专家警示,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尚需“小火慢工”,培育和沉淀稳健的收藏市场。
国际藏家“好奇”入场
当代艺术市场沉寂多年
早在今年春拍之前,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可以说一直处于“沉寂”状态。
“现在看来,当代艺术是艺术品市场一个不可或缺的门类,但在最初的市场里并没有细分出"当代艺术"这一领域,更不用说中国当代艺术了。”中央美院艺术市场研究分析中心研究员马学东介绍。最早介入当代艺术品拍卖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也仅仅将中国当代艺术纳入“亚洲当代艺术”板块,该板块包含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诸多国家。
早在1993年,佳士得最早举办中国当代油画专场拍卖。其中便出现陈逸飞的《黄河颂》,以及刘晓东和于红等人的作品。“而此时国内的拍卖公司大都还没有成立,即便早期成立的拍卖公司如嘉德、朵云轩等也都处于摸索阶段。那时候,当代艺术叫做"中国油画和雕塑",是冷门中的冷门。”此后,从1993-2005年秋拍,十余年间当代艺术一直不温不火,但马学东认为,这也不能算是领域沉寂,因为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其实是与市场发展有一定程度同步性的。
目前所提的“当代艺术”概念,学术界通常指的是“85美术新潮”之后的作品,“而国内到1993年才出现了拍卖公司,对比两个时间不难发现,当时很多艺术家都还没有市场概念”。马学东表示。
相对于国内的“波澜不惊”,国际市场对当代艺术的关注明显要抢先一拍。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品引起国际收藏关注,最早的藏家是驻北京的外国使馆的官员和外国公司的首席代表。而他们的目的往往是好奇,或者为自己在中国的工作留个纪念。其中就有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发展的前瑞士驻华大使乌利·西克。进入2000年以后,海外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进入一个“专业化”时期,即开始出现专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收藏家,其中,以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最为盛名。马学东认为,相比国内藏家,海外的收藏家了解国际艺术状况的机会比较多,愿望也比较强烈,对价值判断的准确性也就比较高。
买“名家”如买名牌
投资动机引高换手率
市场火爆并不完全等同于市场成熟。就在今年春拍创出一连串天价、打破纪录价之时,融艺网公布了一项 “安涅丝艺术指数”,该指数选取已逝当代艺术家陈逸飞画作为样本进行统计,自1991-2011年的20年间,陈逸飞作品总计上拍643次,重复拍卖次数为238次,涉及的重复拍卖作品为100件,重复拍卖率为37.07%。统计囊括52家拍卖行,作品包含油画、水粉及水彩原创。
安涅丝艺术指数数据表明,100件重复拍卖的作品平均持有年限为3年,重拍的流拍率为27.73%,重拍平均次数为2.38次。重复2-3次的作品有93件、重复4次的作品有6件、重复5次的作品有1件。
陈逸飞于2005年4月10日谢世。相隔3个月,其遗作《水乡回望》就现身朵云轩拍场,以176万元成交;5个月后出现在浙江中财拍卖会,遭流拍;2006年4月,作品再现浙江南北拍场,二度流拍;当年12月,作品第四次出现,在中鼎国际拍卖会上,以几乎等同于首次拍卖价格成交。
《水乡回望》连续两年上拍4场,两次流拍。市场无疑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优先考虑的是艺术品买进卖出的速度。“很多人抱着投资的目的进场。拥有成熟市场的名家作品,会反复出现在拍卖市场,一方面反映出投资目的过于明显;另一方面也表明跟风现象严重。”马学东认为,自2006年开始,人们真正把当代艺术品视做投资的标的之一。从比例看,投资目的远大于收藏。
“陈逸飞并非个案,中国油画市场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持有期较短。在西方一幅油画作品在收藏领域的存续时间长达29年,而在中国内地却只有不到两年时间。”策展人平杰表达了相近的观点,“换手率这么高意味着存在市场价格操纵的现象。同时也说明收藏家的成分少,投机者的成分多。也有藏家看不清市场的未来预期,心里没底,不敢长时间持有”。
市场跨越式成长
应优先培育画廊
区别于传统艺术品领域,当代艺术的成长离不开的重要一环是画廊。“画廊和拍卖行应该在完善的艺术市场结构中各司其职。”国际艺术空间负责人程昕东表示。画廊以发掘和推广艺术家为主要内容,拍卖行则选择艺术家的代表精品,以充分保护艺术品购买者的利益。但在国内无序的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家直接进入拍卖,跳过专业画廊这个环节,导致拍卖现场的艺术作品质量难有保障,全凭买方的眼力来进行甄选,拍卖行成为一个大卖场失去二级市场的高端意义。
“拍卖行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中的角色很微妙,既是艺术品公开的市场价格"晴雨表",也是隐含内幕交易的操作平台。一位艺术家,作品价格在拍卖现场不断攀升,或许会是一场自我炒作;或许是几位高端买家在争夺中不合常理的价格上涨,而这些泡沫破碎后,在拍卖行里"做"出的艺术品价格很可能成为泡沫。”马学东对目前收藏家群体不成熟现状表示担忧,“藏家群体应该更理性、更沉稳,而不是为了投资去消费,应该为了收藏而消费。其关注点也不应该一味追名家,而应将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年轻一代艺术家身上”。
另外,本土画廊成长缓慢,不能帮助艺术家快速和国际接轨,也是画廊作用被忽视的原因之一。星空间画廊总监房方认为,画廊、画家不能共同成长的格局不利于市场的发展繁荣,但目前这一格局已经开始明显变化。“目前"70后"新一代艺术家,在毕业之初或涉足市场初期就开始和画廊共同合作,而且是和本土画廊共同合作,他们的客户也主要集中在中国内地。先建立画廊共赢的合作局面,通过本土画廊的力量,把本土新艺术的声音发出来,这才是当代艺术未来三五年需要努力的方向。”房方表示。
商报记者 姜琳琳
- 上一篇: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卷土重来”
- 下一篇:2011年首届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品鉴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