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双贵当代艺术教育之路展亮相上海

时间:2016-12-12 16:38:31 来源:网络 点击:0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2016年12月7日-9日,“叶双贵当代艺术教育之路展——‘苹果’的另一种吃法”在上海虹桥世贸商城开幕。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策展,DETT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来自艺术界、文化界的众多嘉宾学者马卿忠、周长江、漆澜、徐可、江梅、金锋、李晓峰、马琳、王纯杰、浦捷、吴亮、原弓、余极、周健、孙良、古原、陈小丹、蒋铁骊、赵葆康、王林、李斌等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策展人王林接受采访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华东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周长江接受采访


艺术家叶双贵接受采访

艺术家叶双贵1985年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美术与设计,期间受八五思潮与现代艺术影响,开始学习、创作、探索、实验现当代艺术。正值改革开放之际,全球跨国资本涌入,以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面貌及社会结构。在此时代背景下,叶双贵创作了以国际品牌符号为载体,人的局部形态为象征符号的“苹果”、“耐克”等“品牌”大餐系列作品,反思人类文化(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科技(牛顿与乔布斯)、国际化对我们本土文化及生活的改变。


观众与作品进行互动

“后陶艺”的概念

在多年的艺术创作和教学探索中,叶双贵涉足了现代绘画、现代陶艺、观念艺术及行为艺术等领域,其中,在创作观念艺术中,叶双贵对陶瓷艺术是否可以改变以往创作的严谨性、精妙性,改变传统的审美心态与趣味,从而在观念上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和拓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探索,从而在 1993 年提出了“后陶艺”的概念。

观众与作品进行互动

曾经参加过第 55 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果实大餐”系列展品,也在本次展览中亮相。而这组作品就是对后陶艺的一系列探索与实验的作品之一。“果实大餐”是由一定的距离布置悬挂于 4.5 米高、10-20 米长的两面墙体上的“小苹果”和由一个班 38 位同学以环保为主题做好的有不同内容的作品再组合而成大苹果构成的完整作品。


“果实大餐”系列作品


“果实大餐”系列展品一

每个“小苹果”以苹果公司的标志形态为基本单元,结合不同形态手的造型构成,不同学生作品组合而成的“大苹果”也以苹果公司标志呈现。作品选用苹果公司的标志和手等其他形态的组合并非随意,苹果公司是美国以电子科技产品为核心业务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如今,在不同肤色的人手中,在不同文化的地域,在不同风情的国家,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出自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将彼此相连,看到macbook笔记本电脑的快速运转,听到iPod音乐播放器的缤纷旋律,苹果公司的标志已成为高科技的标志、美国文化蔓延和渗透的标志。“小苹果”中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手正是不同肤色的人种,不同地域文化的体现,也是人类的代表。“大苹果”中鱼、树、石、木等形态也正是自然和原始的象征。“果实大餐”所要传达的正是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与其他当地地域文化的冲突,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与处于这个时代下的人本身的冲突以及科技大生产、工业化与自然的冲突。

“果实大餐”系列展品


“果实大餐”系列展品

“果实大餐”系列展品(局部)

艺术与设计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华东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周长江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传统教育转向现代艺术教育,特别是其中的设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相对缺乏的环节,特别需要艺术家在其中贡献他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艺术和设计两者之间的规律就像科学里面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艺术只负责创造,它创造了语言,开拓了视觉边界,向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欣赏可能,新的语汇,新的创造理念,新的呈现方式等等。但这些新奇的创造要进入到生活当中,需要经过一个环节,那就是应用,这个应用环节实际上就是设计。所以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如果再接触一点设计知识的话,对于其艺术创作的整体把握,设计能力等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叶双贵就是这样的人,他把当代艺术和设计学科结合在一起,在作品当中既有传统的材质与工艺,同时又具有当代的理念,传递出现代人和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这对于设计行业具有很大的推动和贡献。


“耐克”品牌作品

一百种苹果有一百种解读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策展人王林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作品所呈现的并非是单纯的陶艺制作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的创作,功能和思想的表达。他认为,叶双贵将艺术创作与教学相结合,利用现有的苹果符号元素加入人手形态表达本土传统文化接受这种改变与冲击的包容性及新的文化生态,并将其用于教学中,从交流、探讨、互动中生发更多的当代形式及思想。对单一的符号进行多元的创作,变有限为无限,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此外,叶双贵将苹果符号按照班级同学人数进行切分,同学以抽签的形式获得任意局部,进而再创作,创作的观念来源于对当下实时问题的反思与思考。在此创意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素描、油画、陶瓷等不同材料进行教学的再创作与再设计实验。与“苹果”类似,“耐克”、“麦当劳”等国际品牌作品运用相似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潜能进行挖掘与拓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推进艺术新的可能性发展。


“国际大餐”系列作品(局部)

“国际大餐”系列作品

因势利导,顺势作为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角,艺术家叶双贵在现场接受采访时向我们介绍了由他提出的“大贯通”设计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贯通性、陌生感、游戏性、人性化的特征,使得学生在协商、互动的基础上达成一种统一认识,因此它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平等交流、相互协商的过程,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所衍生的价值、意义则是多元、复杂的,且这些价值、意义并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在“大贯通”教学课堂上,师生关系互相交流,互相激励,互助提高,教学相长,具有特殊的学习效果。甚至可以说,这是 “人性化”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教育责任、社会责任的隐性呈现。

从观念启发到作品构思、从个体表达到集体组合、从图形规定到内容演绎、从局部放大到整体拼合,学生真正体会到师生平等,创作自由的好处。在叶双贵看来,艺术人才的育成并不等于就是个性自发与天然生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还应有相应的知识、修养、技术、感觉感受的综合训练与通融培育,方能对思维智慧、感悟能力、完成水平等等方面实有提升,其重中之重乃是在因材施教中因势利导,顺势作为,让那些真正有创造力的独立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自由生长。

叶双贵将艺术创作与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共同创作的“大苹果”作品


艺术家叶双贵与策展人王林及学生合影

叶双贵的开放课堂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