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歌2016秋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开槌在即

时间:2017-01-03 15:23:58 来源:网络 点击:0

Lot 1011

北京九歌2016秋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将于12月26日—28日在天伦王朝大酒店拉开序幕。本场拍卖会涵盖了四大专场,共囊括当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数千件艺术精品。其中林泉高致——重要中国书画作品专场、凌云阁藏当代书画专场、凝翠轩藏中国书画等专题均得自于世家多年珍藏。当代书画部分大部分来源于作者本人,近现代、古代书画部分更是集聚了若干流传有序旷世珍品。北京九歌16秋拍经过半年时间的精心准备,可谓精品云集,诚意之作,期待广大藏友莅临赏鉴。

林泉高致—重要中国书画作品专场

董寿平 ——有目共知标格好

启功

董寿平先生是当代画坛的耆宿之一,他比我长八岁,忘年下交,对我的艺业促进很多。董先生艺术天才极高,他的画,下笔便那么姿态灵俏。没见他长卷巨轴去硬摹古人成品,也看不出他有意追求某家某派的风格。但在他的画上,处处都不乖于古法,又不拘于古法。他不哗众取宠地标榜“与众不同”,而在当今同时代的画家作品中,却又找不出雷同的痕迹。

董先生多年来最喜作苍松和梅竹,梅花也有老干新枝、繁花疏影的各种规格,我既喜欢他的密点红花,也喜爱他的横枝淡蕊。因为它的繁密红瓣,一望而知不是疏影墨梅尤其是我所欣赏的。我曾题过一首诗说:“墨痕浓淡影横斜,绰约仙人在水涯。有目共知标格好,这般才是画梅花。”尊敬的观者,如果对比来看,定知我的拙句不是“欺人之谈”。

董先生画墨竹,风枝雨叶,潇洒自然,在画竹的历史中,一时找不出他是学哪家哪派,从文与可、赵子昂往下数,到夏仲昭、郑板桥,都对不上口径。但他绝不是凭空臆造。我常在他的墨竹作品前,远看。近看,总觉得枝枝叶叶是书法的点画,而整体又是一片活生生的竹林,再看他提笔画竹时,从粗干大叶到细小的疏枝,总是那一管秃笔,这使我更比只看画面效果时倍加佩服。

他也常画云山,是黄山的景物,也和他的梅竹一样,是黄山、是董老,而不是梅清、石涛或什么别人。他的书法,也正和他的画风相似,这大概是由于固有的天赋。他写字时,总是提笔悬肘,看去像漫不经心地轻松挥写,写成了看,又处处都合乎草法。点画是那么沉着,行气和章法又是那么匀称自然。不常见他临写贴文,但字字又都不是杜撰出来的。

他喜爱有两人在对面悬空拉着一张大纸,他站在纸的左边,悬着笔在纸面写字。我们知道,这样写字不但手不易稳,而且稍一不慎,用力略重,就把纸刺破。他却能一气呵成,和在案上平写一般。据传授这是清初王铎常用的写法。王铎是洪洞县人,董先生大概在家乡曾得过这种秘诀吧?

—节摘自《书画大师·董寿平》(书法卷)

Lot 1011

董寿平 (1904-1997) 玉屏小霭

1981年作 纸本设色 镜心

款识:辛酉深秋董寿平。

钤印:寿平,董寿平七十以后所作,师造化

著录:出版于《书画大师董寿平·绘画卷》,P54-55,1999年,五洲出版社

DONG SHOUPING LANDSCAPE

94×176cm 约14.9平尺

RMB:2,800,000-3,300,000

董老是中国画坛上一位善于驾驭艺术骏马的非凡骑手。他从1928年定居于北平,正式开始书法绘画的学习和研究,1931年登上画坛,确立了画家的地位,到1997年仙逝,在画坛上驰骋近70个春秋,留下了辛勤的足迹和很多艺术珍品。董老辞世后,有位画家写道:“信董公而后,松竹烟云暂得闲,应知人世少奇才”。此乃方家之真知灼见。董老以画松、竹、梅、兰和山水著称于中国画坛,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画的黄山,恰到好处地展现了黄山云雾、青松和怪石灵动多变的气韵,为此,他被称为“画黄山的巨擘”。也为人们所称道。1954年,董寿平赴黄山、富春江写生,黄山给他以深刻的启迪,此后山水画多以黄山为师,此幅《玉屏晓霭》便是之一,作于1981年,坚挺轩昂,构图空灵,浑厚古朴。行笔流畅,所写墨松富有生活气息,笔墨苍劲,繁简相宜。淡墨散笔写山石又加重墨提点,云法松动洒脱,表现出黄山云海之苍茫,云与山,动与静,拙与巧的对比给画面赋予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实为先生不可多得之佳构也!

Lot 1013

谢稚柳(1910-1997) 山水清音

1988年作 纸本设色 镜心

款识:腰脚娑娑雪满头,桑榆行自远林丘。印痕欲褪平生屐,退笔无端作卧游。戊辰新正巨

荒园居,壮暮翁稚柳,七十又九。

题跋:谢稚柳先生七十九岁所作,古意山水真迹。己巳重阳观识。萧平。

钤印:稚柳,巨荒园,柳,壮暮翁,萧平之

备注:萧平题

XIE ZHILIU LANDSCAPE

139×68cm 约8.5平尺

RMB:2,800,000-3,300,000

谢稚柳,名稚,是一位全能的艺术家。谢稚柳的绘画,山水、花鸟、人物、鞍马,他无所不能,且均有独到的艺术成就,可谓博大精深。以“画”的本身注重“画之本法”,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形象塑造,在“画”之外的“人”的方面,书法、诗文、鉴定、画史研究,无不有卓然的成就彪炳于世。谢稚柳创作山水作品有意识地避开对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的明清文人水墨画派,而直接师法北宋画风。从此画中,观者不难找到巨然,以至董源的创作风格:圆弧的山形、点子皴的树叶与苔点、直线条的麻皮皴等等,描绘十分写实,从山顶到山脚之间的岭穴丛林、瀑布流水、山居松柏、微波泛舟,相与映发,彼此呼应。犹有“傥能于幽处使可居,于平处使可行,天造地设处使可惊,崭绝巇崄处使可畏,此真善画也。”之意。整幅笔墨苍劲稳重,他以淡笔重复皴染山石,用笔绵密却丝毫琐碎呆滞之相,墨色润泽,意境苍茫,深得董巨、刘道士神髓,同时可见画家本人的功力、才智、灵性具极佳,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海上艺坛的一大家。

Lot 1014

齐白石 (1864-1957) 神龟图

纸本设色 立轴

款识:白石山翁。

题跋:山翁异趣空今古,寿者赏荷寿者藏。壬午年十翼江东范曾题。荷静神龟

寿,白石翁小品佳作别有意趣。丁亥年秋日米景扬拜题。

钤印:白石翁,范曾长寿,戊寅悟道以降

备注:范曾题跋,米景扬题跋、题签

QI BAISHI FLOWERS AND BIRDS

40×36cm 约1.3平尺

RMB:1,200,000-1,500,000

中国人一直相信,龟隐藏着天地的秘密,因此它也成为一种神秘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动物。同时,更是因为龟寿命极长,所以成了长寿的象征,人们多用“龟龄”喻人之长寿或与“鹤龄”结合称“龟龄鹤寿”和“龟鹤齐龄”。自古以来人们相信其能带来祥瑞之气。

此张作品可以说极具特色。画面上部是娇艳欲滴的鲜花,画面下半部分则用简练的手法描绘出一只神龟。作者利用水墨的浓淡变化,不仅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也生动地再现了花卉和神龟的结构,及神龟那文雅而自信的姿态,精准而不繁琐。体现出了作者对于生活认真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及其运用笔墨的技巧和能力。

我们欣赏齐白石的画作,观者往往会有这样一个印象:齐白石的画如此高深又如此通俗,既有传统文人画的雅致又有来自民间的朴素味道,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不管欣赏者的文化层次还是兴趣爱好有多大差异,总可以在他的画中找到共鸣,这就是贯穿在作品里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齐白石的作品洋溢着朴素的情操、乐观的气概。他通过对生活的捕捉,能把俗升华为雅,特别是题画的点缀,使得他的画有非比寻常的纵深感和丰富感。

Lot 1015

黄胄(1925-1997) 群鸡图

1978年作 纸本设色 镜心

款识:一九七八年一月,黄胄病手练笔。

题跋:黄胄先生画自写生稿,又得雄健笔墨之助,故信手挥洒即其生动之趣。此可证也。丁亥仲秋

萧平。造化钟神秀,岁在丁亥题黄胄所作,范曾。

钤印:黄胄之印,蠡县梁莊

著录:出版于《黄胄作品集》,P67,黄胄美术基金会出版

备注:范曾题,萧平题

HUANG ZHOUFLOWERS AND BIRDS

69×46cm 约2.9平尺

RMB:1,200,000-1,500,000

黄胄(1925~1997),原名梁淦堂,字映斋,河北蠡县人。1942年从师学画,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美术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和军事博物馆创作员,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顾问,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代表作有《洪荒风雪》、《庆丰收》、《巡逻图》、《载歌行》、《松鹰图》、《百驴图》、《叼羊图》、《姑娘追》等。由他创建的我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现代化艺术馆——炎黄艺术馆于1991年建成开馆。

黄胄是一位对生活始终充满激情的画家,他说:“在生活面前,我感到自己特别渺小,特别笨拙,画得再好,也就是一点一滴,没什么可以夸耀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艺术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里努力,离开生活就没有激情,画也慢慢变颜色。”黄胄不甘向画谱讨生活,他笔下的人物动物,都从生活中来,绝无画谱习气。正因为如此,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在看起来依然非常精彩。这幅《群鸡图》作于1978年,一只大母鸡几乎占据画面中心,双足撑地,精神十足,栩栩如生。四周环绕着数只稚鸡,有的低头啄食,有的抬头仰望。整个画面浓淡相宜,充满着力量,给观者展现了一副生机勃勃的场景。黄胄一直重视笔墨,临写了大量名家书画,但他不满于程式的因袭,传统的笔墨在他笔下毫无文人画末流的衰颓猥琐之态。这幅画中,造型的准确生动之外,热情奔放的笔墨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Lot 1020

石鲁(1919 - 1982)山村

纸本设色 立轴

钤印:石鲁所写

题跋:静安先生论词云:词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石鲁作画胸无罣礙。一任情性,此当代画界所

望尘莫及者也,甲申江东范曾。

备注:范曾题

SHI LU LANDSCAPE

67×68cm 约4.1平尺

RMB:1,800,000-2,500,000

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着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等。石鲁是一位中国画的革新大师,由他独创的“金刚挫”笔法,可谓力聚千斤,铮然有声。石鲁的那些与众迥然不同的风格,让他在中国当代画坛上卓然独立。他笔下的山水,无论是华山天险,还是黄河咆啸,都会令你惊心动魄,激昂高亢,油然而生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艺术实践上,与其说石鲁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中的“书骨、乐韵、诗魂”和“笔法、墨法、章法”这些文人画的要素,倒不如说他更倾向于反对僵化的保守思想,锐意探索我们时代的文化内涵和美感形式,追求情感的形象和意象造型,在继承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笔墨的基础上,摸索适应新内容、新形式的表现技巧,抒发时代豪情,表现民族气魄,把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Lot 1001

范曾 (b.1938) 日出东南隅

2002年作 纸本设色 镜心

款识:日出东南隅,有事西北畴。岁在壬午秋日与诸生游?抱冲园诗文吟唱,书画酬答,此乐何

极,余乃舒臂写去,众大赞叹,以为神助也。江东范曾。

钤印:十翼,范曾印信

著录:出版于《范曾书画集》,P7,2003年,五洲传播出版社

FAN ZENG FIGURE

143×364cm 约46.8平尺

RMB:11,000,000-15,000,000

中国画的线是超越了写实的,以形写神,要求线条之抑扬顿挫、起伏波磔具写意性,倾注画家意匠,使线有独立审美价值。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与中国人审美领域的拓展并行不悖。线的美学标准,在两千年历史进程中,已入高雅美奂之境。笔墨的含意则与线条相近,而且墨的地位从属于笔,这已是定论,笔可说是线的别称。中国画的线乃是天生玉质不假脂粉的美人,而墨分五色之说则更表明,在中国画家看来,墨的黑色包容了绚丽的自然。这种特有的认识,使中国画一直以水墨为大厦之栋梁。—范曾 “日出东南隅,有事西北畴。岁在壬午秋日与诸生游?抱冲园诗文吟唱,书画酬答,此乐何极,余乃舒臂写去,众大赞叹,以为神助也。江东范曾”。此作《日出东南隅》为范曾2002年乘兴之作。从题款“以为神助也”可见作者对此作品情有独锺。通观全幅,画面构图爽利,墨气淋漓,一挥而就,气韵流转。少年跨于牛背之上,神采奕奕。老者闲庭信步,优游自在。前方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趣味盎然。作者用笔极为简练洒脱,浓墨勾衣纹,轻巧明快。淡墨晕染牛身远山,干笔皴擦山石,厚重沉稳。老者与孩童前后呼应,尽得天地之灵气,留白自然考究,正所谓意趣所在。范曾善画牧牛,常通过笔墨发思古之幽情,作品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诗境与画境互相感通,行笔洒脱飘逸,线条节奏感强,呈现出清新典雅而又活泼韵致的风格特色。

Lot 1003

范曾(b.1938) 老子出关

2001年作 纸本设色 镜心

款识:岁辛巳范曾。顺兴和斎雅藏壬午江东范曾

钤印:范曾印信,十翼,范曾,永托旷怀

著录:出版于《当代书画大师范曾·顺兴和斋珍藏》,P64,2001年,岭南美术出版社

FAN ZENG FIGURE

179×96cm 约15.4平尺

RMB:4,200,000-5,000,000

“中国画打破一时一际之身观局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以描摹物象为终极目标,而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匠,飞凌于万象之上,在主客观交感之中产生深邃的境界,这就是中国画能侧身于世界艺术之林而历千秋不衰的根本。”—范曾。

“平生爱写老子出关,意永神隽,笔趣古朴,世人宝之有由然也。有好事者谓昔犹是也,今犹是也,明将若何?他相信,那紧随老子的稚童,正是对老子永怀虔敬的范曾自己。此幅画卷,老子闭目深思,坐骑青牛,伴童神态怡然,短促有力的线条不单是为了表现以服饰,而化作一片富有节奏的音符,如乐章一样在画面中流淌出来。画作整体古朴隽朗,线条明快,展卷仿佛能使人跃然纸上,体会那舒然淡雅之气息。

Lot 1007

范曾 (b.1938)书法 抱冲逸兴

1998年作 纸本水墨 镜芯

款识:戊寅年庭花初绽,新篁扶疏,检昔日诗稿,向之所欣,信非陈迹,谨呈

同好,以博一粲,十翼抱冲斋主范曾于京。

钤印:十翼,范曾之印

著录:《范曾的艺术》,P5,1998年,天地图书出版社

备注:此作为香港世纪大展展览作品,1998年6月5日,香港会展中心。

FAN ZENG CALLIGRAPHY

138×355cm 约44.1平尺

RMB:6,000,000-8,000,000

中国书画同源,有“坐四望五”境界的国画大师范曾,其书法水平不可低估。范曾曾说:作为我个人书法来讲,我想用杜甫形容李太白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形容我的字比较合适。范老书法受他的文化的影响,受他主观上对清新俊逸的那种追求。范曾书法在自律中寻求变法,他自己概括自己的追求成果:“戊寅年始悟书法用笔最忌妄生圭角,空作抖擞。读唐人碑,又感法度深严,抑性舍灵,乃幻变古规,自造家法,自信不轻让褚虞。世之书界笨伯,读此必大怒云。”

此幅书法巨作即为范老变法之年,内容为范曾昔日之诗稿。用笔,细可比游丝,粗可如枝干,线条结实有张力,笔锋自然转换,线条波折较以前作品减少很多。在结体上,范曾书画体现出其作为画家的独特一面,善于组织间架,计白当黑,黑而粗的短划收敛、聚集,细而长的线条延伸、缠绕,收放自如。章法布局,疏密得当,如涓涓溪流,奔放中见流畅。此幅佳作技能体现范曾早起书法的源起,又可见范曾先生变法之新意,在范曾书法创作历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近年来范老的书画一直保持强劲势头,此等精品定位藏家热烈追捧。

Lot 1006

范曾(b.1938) 日出东南隅

2004年作 纸本水墨 镜心

款识:岁甲申抱冲斋主十翼江东范曾。

诗堂: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工部秋兴八首句,甲申年作画,戊子年范曾。

钤印:抱冲斋主,范曾长寿,家在吴头楚尾,心手双畅,我见青山多妩媚,十翼,范曾之印

FAN ZENG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89×129cm 约10.3平尺

RMB:2,200,000-2,800,000

此幅《日出东南隅》为范曾2004年乘兴之作,在洒金宣上先生信手挥写,且时隔四年后又题诗塘写杜工部秋兴八首诗句,有此可见先生对于此作之喜爱、之重视。从钤印的《心手双畅》的印章可以看出,范先生创作此作时愉悦的心情。通观此作,笔力遒劲,线条凝练,气韵流转,一挥而就。少年跨于牛背之上,神采奕奕。老者闲庭信步,优游自在。前方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趣味盎然。作者用笔极为洒脱,浓墨勾衣纹,轻巧明快。淡墨晕染牛身远山,干笔皴擦山石,厚重沉稳。老者与孩童前后呼应,尽得天地之灵气,留白自然考究,正所谓意趣所在。范曾善画牧牛,常通过笔墨发思古之幽情,作品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诗境与画境互相感通,行笔洒脱飘逸,线条节奏感强,呈现出清新典雅而又活泼韵致的风格特色。

Lot 1016

萧平(b.1942) 碧叶映娇花,清香溢野池

纸本设色 镜心

款识:戈父萧平并识于南京东郊聚宝山房灯下。

钤印:萧平书画,生于山城长于石城

备注:此作品为萧平先生70岁美术大展一号展

品。2012年江苏美术馆举办。

XIAO PING FLOWERS AND BIRDS

144×501cm 约64.9平尺

RMB:3,500,000-4,600,000

品评画家萧平的绘画样式

文/邵大箴

萧平在书法、中国画创作及书画鉴赏和美术史论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诸多论家已著文给予很高的评价。作为一位萧平绘画作品的读者,本文仅就他的中国画的体貌、样式,发表些浅显的看法,以此作为与萧平的一次学术交流,并就教于读者。

传统中国画家历来讲究创作自己的个性面貌,凡是有成就的画家,都拥有与人不同的绘画体貌、样式。萧平在自己的作品集《莲韵》的“代序”中,论述古人泼墨画荷时这样写道:“陈白阳是一个样式,八大山人是一个样式,石涛是一个样式,吴昌硕又是另一个样式……我也想着自己的样式啊!”画家作品的样式、面貌,与其个人的经历、品性与学养有密切的关系。萧平出身于有浓厚国学氛围的书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对书画产生浓厚兴趣。青年时期考入江苏省国画院专修班,得到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现代金陵诸家的指导,并有机会参与当时国内艺术界的多种学术交流活动,视野得以开阔。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后在南京博物院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古代书画作品,开始钻研古代书画鉴定,从“金陵八家”到吴门画派、浙派,再到元代诸家与宋代名作,得到徐沄秋先生的悉心指导,后又拜师徐邦达先生,随其鉴阅故宫及南方诸省市博物馆珍藏的作品。长期以来,萧平负责江苏省书画鉴定工作,过眼书画逾万件,为国家及时抢救和保护珍贵文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从中得到了丰富的艺术滋养。我想,萧平在阅读古代书画作品时,重点当然是关注其真伪和优劣,同时也一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中摹拟他眼前杰出作品的章法与笔墨,领会其技巧与意境。从八十年代起,萧平回到江苏省国画院,成为职业画家。不过,他一直坚持着书法、绘画、鉴定和史论写作四项并举的方针,一面从事书法与绘画实践,一面仍然继续书画的鉴定与研究。无疑,正是基于这些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与修养,构成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绘画面貌与格局。

在艺术家群体中,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先从基本功着手,全面学习诸家,再求画风的变革和建立个人的风格;另一种是很早便求自己的画法与他人异样,然后再逐渐吸收前人的经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面貌。不过,后一类型的人如果不是有特殊的天赋,很难取得成功。萧平选择的是前一条路径。他说:“我相信,建筑一个广阔、深厚的基础,才有塑造成功大厦的可能。”他在艺术鉴定和研究上所花费的精力,他不懈地体察和感悟人生与自然,正是为构建他个性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萧平的绘画创作不定格于一个品种,他兼顾山水、花鸟和人物三个方面,坚持从生活出发和有感而发的原则。早期作品重师承,广泛吸收前人经验,可谓“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为我所用,在尝试各种技法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寻找个性的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他自成一体的儒雅、平实、柔和的绘画作风。惟其不露锋芒,乍一眼看似平常,但只要稍细心阅读,便会发现他不凡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其中包括以书法为功底的笔墨修养,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作品经得起品评、琢磨和推敲。显然,这既是他学养的自然流露,又是他个人性格的真实反映。我在和萧平不多的接触中,感到他是一位艺通古今、思维敏锐的学者型艺术家,但他从不自命清高或自视孤傲,举止谈吐总是温文尔雅,其画如其人。

萧平说:“中国画的意象体系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在掌握其理法之后,便可在造物和意念之间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他深知,鲜明个性的绘画面貌毋需刻意追求,而是随着生活体验、艺术实践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便会水到渠成地显示出来,自己要做的只是因势利导地加以强化而已。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他更名自己的画室“朝华馆”为“爱莲居”,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激励自己“淡于名利,不倚不傍,唯真、善、美是求。”与此同时,萧平也颇钟情于莲荷的创作,之后并以此为主题举办展览、出版《莲荷》画集。还是在这本画集“代序”中,他说他出版的这第二本画集,“都是花甲后的作品。较之为第一本……大约总有一些变化的。”出于谦虚,萧平没有道出他的水墨荷莲与前期作品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依我看来,他仍然保持着他一儒雅、柔和的气质,但绘画新作的品象发生了变化,变化发生在他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意象的创造之中。简单地说,他一方面更大胆地从传统大师的影响下走出来,忠于自己的所感、所思,抒发自己的情思和展现胸襟;另一方面,他在造物和意念之间更多地重视意念的作用,作品更具写意性。他从小爱花卉,荷花是他最爱,他在观察和写生中领略和赞赏荷的美。但他的这些作品距离写生较远,而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技巧、技法也更为放松、自由。他迷恋于大写意手法,或用流畅的笔线,或用泼墨泼彩法,尽情地挥写,格调或清新,或雅丽。我欣赏他的泼彩画作,如《玉露洗残红》、《朝露荷池》等,彩与墨和谐地交融,形成浑厚、丰满、充满情致和神韵的画面,整体氛围令人陶醉,细部处理耐人回味,作者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表露了他的豪爽、率真、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性格,写出了他心中的荷莲,更抒发了他的审美理想。我认为,这些莲荷作品是萧平绘画创作的转折点,是代表他艺术成就的绘画样式,也表明他正在以更稳健的步伐朝着意象创造的方向迈进。

萧平的绘画创作还正在进行之中,未来的前景是可以预料的。凭着他的勤奋、学识和悟性,萧平绘画样式的个性面貌会更强烈、更鲜明地呈现出来!

Lot 1017

孟祥顺 (b.1956) 五虎图

1996年作 纸本设色 镜心

款识:岁在丙子年夏日,写山君怜子图。师虎堂主人祥顺。杨彦補景

钤印:祥顺之印,祥顺,孟祥顺印,杨彦

著录:出版于《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孟祥顺》,P106-107,2013年,安徽美术出版社

备注:杨彦补景

MENG XIANGSHUN FLOWERS AND BIRDS

95×174cm 约14.9平尺

RMB:3,000,000-4,000,000

虎为百兽之王,自古以来备受人尊崇。孟祥顺擅画虎,他把虎静化、柔化,在静态的造型上和形体的转折中内涵着力。在威猛与柔静之间,在整体气势与精谨表现之间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孟祥顺把工笔画之工推向了极致,但感觉上却很超逸轻松,令人叹为观止。且“虎”、“福”谐音,故古人以虎为福—《五虎图》有“五福临门”之寓意。

这幅《五虎图》描绘了在山林坡石中,一只成年虎带着四只幼虎拥卧在一起,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孟祥顺尽精刻微的笔法如同丝绣发编,是以破锋笔细丝而成,那柔韧蓬松的毛绒和美丽的斑纹,系留白所致,未施一点儿白粉,妙自天成。孟祥顺笔下的虎有骨、有肉、有神,皮毛彪炳斑斓,连毛色的光泽感也表现出来了。工笔画画得精细易,画出学识难。孟祥顺工笔画画得轻松,轻松中显露出画家深厚的学养,看上去细而不腻,工而不匠。孟祥顺画出了工笔画难有的气势,故整幅画作在磅礴里显示出一种特有厚味、高趣、雅情,温情。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此幅作品中山林石坡中有杨彦的神笔添色—群虎前面的几块坡石,用笔生动奔放,其用笔之动呼应画虎用笔之静,把虎置于他创造的特定情调氛围中,使虎与境化,两者相得益彰,寥寥数笔足以管窥杨彦艺术之风采。这无疑是锦上添花,淋漓出两位大师之神韵,使得画面中充满着生机生气,在静谧中传达着振奋的精神,增添了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