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猴戏艺术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5月28日,六小龄童携首部自传《行者》空降深圳,并接受了本网专访。(王星 摄)
“做演员心里要有观众”“猴戏艺术属于中国、属于世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5月28日,六小龄童携首部自传《行者》空降深圳,并接受了本网专访。
演好“美猴王”需要神形兼备
《行者》是六小龄童亲自执笔的首部传记,集结了他57年来的所思所想。用六小龄童的话说,这是一本“用自传形式与读者交流,并弘扬我国戏曲艺术、西游文化和猴王精神”的书。
六小龄童介绍,最初他最想写的内容,是如何去演好孙悟空。但网友想知道的,却更多是表演以外的故事,比如《西游记》的历史、“猴王世家”的传奇、拍摄电视剧的艰难历程等。在征求网友意见后,这本自传才最终成书。“做演员,心里要有观众;写书时,心里要有读者,要有互动和共鸣。”他说。
“这本书连书名都是网友们投票决定的。”六小龄童笑着说,当初他曾公开征集这本自传的名字,最终“行者”以36%的高票胜出。“‘行者无疆,书海无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取经路’上的一位行者。”
提起六小龄童,猴戏是很难绕过的一个话题。尽管演了一辈子“美猴王”,但他谈起孙悟空时,仍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和激动,现场即兴来几下“抓耳挠腮”,立刻给人一种“大圣归来”的感觉。
“猴戏艺术不姓章,是几代大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在六小龄童眼里,猴戏艺术不仅是我国以京剧为代表的国粹艺术,也是整个民族艺术中,非常独特和专业的学术领域。
在他看来,孙悟空这个角色,有猴的动物性,有神的经历,还有人的性格。表演时,必须将猴、神、人三者融合,神形兼备,神在前、形在后。“有形无神那是动物;光有神而没有形的辅助,也很难让观众认可。”
历史名著不应被随意恶搞
“《西游记》成就了‘猴王世家’,也成就了六小龄童。”访谈中,六小龄童感慨,他的家族世代演猴戏,“我能够将这本经典名著,用电视的形式完整纪录下来,多亏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如同小说中师徒五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电视剧《西游记》完成全部的拍摄,也经历了诸多挫折与困难。
六小龄童表示,一部41集电视剧,一般的剧组拍摄时间也就几个月,但《西游记》足足拍了17年。这个时间跨度也曾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1986年,《西游记》首次登上电视荧屏,一经播出便让无数人沉醉在“取经路上”无法自拔。有人统计过,这部电视剧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播放了3000多次,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其实《西游记》的制作水准很粗糙,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它的喜爱。”六小龄童认为,小说中,师徒五人通过团结一心、优势互补,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这是西游精神的精髓。”
针对近年来不少影视作品对《西游记》进行大胆改编的现象,六小龄童认为,艺术作品对名著可以继承、复兴、发展,但不能毫无底线。“百花齐放并不等于随意戏说和恶搞。”
“有些事情万变不离其宗。”六小龄童说,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该把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传播给观众。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对前人留下的名著,怀有敬畏之心。文化发展可以有各种形式,但不应该庸俗化。“要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西游精神的正能量。”
孙悟空是中国人的超级英雄
如果说,年轻时的六小龄童苦练猴戏,是为了传承中国传统艺术。那么在拍摄《西游记》后,如何让西游精神、猴王文化走向世界,则成为了他一直致力追求的目标。“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这是我们一定要关注的。”他说。
“孙悟空是中国人的超级英雄。”六小龄童在《行者》一书中写到,要读懂中国,就要读懂《西游记》;要了解中国人,就要了解孙悟空。“吴承恩赋予孙悟空生命,我要赋予孙悟空灵魂。”
十多年间,他通过国际出访、校园演讲、文化交流等方式,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猴王文化走向世界。
“我发现,孙悟空固然受小朋友们的喜爱,但米老鼠、唐老鸭、变形金刚这些‘外来和尚’也正在大量占据孩子们的娱乐生活。”在自传中,六小龄童表达了对我国文化市场“西强东弱”的担忧,也发出了“为什么我们的美猴王就吸引不了下一代”的疑问。
他认为,美国已经把迪士尼乐园建到了全球各地,这种主题公园非常好。中国也应该借鉴这种模式,去推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西游记的主题公园就不错。”他表示,深圳一直以来都是改革开放的领头羊。这里也有着很多非常好的娱乐设施。“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投资方去做西游文化的主题公园?”
他表示,如果能把西游记的故事融进游乐园里,对中外游客都有非常巨大的吸引力。“这样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