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园林,何以“见山”

时间:2017-09-25 15:35:23 来源:网络 点击:0

王长明

中国当代艺术家

1964年生于无锡

198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

现居北京、无锡

太湖石是王长明内心的符号。他早期的太湖石绘画作品,是现代社会中中典型的文人画。之后,他开始进行颠覆和再创作,进而产生了太湖石和现代商业的“跨界”——霓虹灯系列,并且尝试对太湖石进行工业切割。


王长明北京工作室

王长明的雕塑新作《见山》即将进驻鼋头渚公园。在此之前,该作品曾在艺术北京的现场展出,受到好评。而该作品进驻鼋头渚,也将引发当代艺术与传统园林的一场对话。

在雕塑揭幕之前,我们采访了王长明,了解了关于《见山》的创作原因和含义。

Q:《见山》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不是与您过去生活在无锡有关?

王:我离开无锡已经有将近九年多了,其实一个人离开这片土地,对生在其中,他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我的《见山》作品的元素是来自太湖石,从中国文化来说,太湖石已经是一个文化象征意义了。然而因为我从小生长在江南,所以太湖石对于我来说,它是有特殊意义的,它不是一个文化符号,对于我来说,它就是现实中的一块石头。我是介于两种现实之间,一种是已经形式化的石头,一种是现实中的石头,我要怎样对它进行艺术上的干预,这是我始终在探讨的一个问题。


王长明北京工作室

Q:您想通过《见山》作品传达给大众什么信息?

王:我这件《见山》作品还是以我个人的风格为主,通过中国的汉字“山”形,来意向地表达了一种“山”的意境。作为一个现当代的艺术品,我们在中国目前这种城市化的改造当中,它的意义我认为是很显见的,因为作为一种传承也好,作为一种发展也好,作为一种创新意义也好,“山水”文化一直在延续着,但是“山水观”、“山水”一切都在变,我的《见山》作品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进行创作的。我愿意把我自己的作品,把我今天的“山水观”更多地介入到社会的整个文化的发展的进行当中去展现。我运用了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切割,来对太湖石进行改造,从意境上和意味上,用一种现代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通过我对太湖石的切割来突显出社会的对自然的干预,对自然的压迫。


《见山》在2017艺术北京现场

Q:对于这次《见山》作品入驻鼋头渚,您有什么感想?

王:这次《见山》作品能够入驻鼋头渚,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在这里要感谢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从我个人的愿望来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融到真正的环境当中,以个人发出的声音来与园林进行一次很有效的沟通。


无锡鼋头渚

9.26 雕塑《见山》即将揭幕

揭幕时间:10:00am

9.26-10.28 元本艺术展@鼋头渚内元本漕湾

开幕时间:16:00pm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长明  王建荣  冉海泉  朱志刚  陈行晔

张岷  陈浩  汪雪丹  阿森  周一清  封加樑

唐满生  徐雷蒙  谢松  董昊胤  葛强  谢雷铭

主办机构:无锡太湖鼋头渚风景区管理处

学术支持:北京艺术介入机构

协办单位:元本漕湾·元本艺术空间

无锡市洛德企业策划有限公司

无锡玺伦都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敬请关注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