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八项注意”
目前,报纸极力追求文图并茂,每天都要刊发数量众多的新闻图片;又因为新闻摄影爱好者增多、设备普 及、传输便捷,每天又有大量的照片传向报社。按理说,该是供求平衡吧。但实不然,很多通讯员的稿件仍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庞大的通 讯员队伍,还有并不是确切的通讯员身份的爱好者,都是保证报纸出刊的重要力量。这里还是笼统地以“通讯员”之称,谈谈为报纸多送有质量的新闻图片中的八项 注意。
一、责任。
通讯员一般是单 位的宣传文化干事或是热爱新闻摄影的发烧友,无论是以工作责任为重,还是社会责任使然,都有一种责任担当。对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件、出现的典型人物,随时有 责任进行自觉的、积极的报道,有责任运用文字和影像报道及传播,让感动自己的新闻人物和事件感动更多的读者和群众。传播的意义在于共同关注、分享和共担。因而,从事新闻摄影就多了一份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潜移默化的。我们的新闻摄影与新闻的导向要求是一致的,要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二、心态。
新闻摄影是一项需要精力、体力、耐心和悟性的工作,要有感而“摄”,判断感受新闻事件,选取角度真实反映。同时拍摄时要讲求技巧技法,熟练运用 镜头,通过镜头语言和新闻图片的画面内涵展现要表达的意图,突出主题的表现力。新闻摄影工作需要保持一个有追求、有毅力、不懈怠、不放弃的心理状态,图片 要反复推敲,寻找差距。有些通讯员能长久坚持,有些则没有多少天的热度。新闻摄影很辛苦,报酬低,要求高,难得有一些人在这块田地里长时间地耕耘和守望。搞新闻摄影也有“一夜成名”的,但为数不多,而且大多产生在行家里手之中,所以,要有平和的心态,享受其中的寂静与甘苦。
三、积淀。
要拍摄出有影响、有质量、能产生共鸣的作品,必须具有敏锐的新闻事件的选取能力,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但并不等于发现、挖掘、提炼生活的素材。在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关注现实、收集信息等活动,把有价值的东西充分提炼、表达出来。
四、勤快。
脑勤、手勤、腿勤是新闻摄影的基本要求。既然有服务于新闻摄影事业的志向,就应热爱新闻创作和新闻摄影事业,把它当做工作的一部分、学习的一部 分、生活的一部分,辛苦并快乐着。不像许多文字稿件,可以用会议材料或电话采访写稿子,新闻摄影总是现场新闻,有时还得爬高摸低找角度,创造与众不同的视 觉感。有时为了更好地反映环境,交待事件中新闻人物的情感立场,还得在新闻采访事前、事中积极思考,有效应对。陕西有几个专职记者和新闻摄影爱好者,经常 “扫街”,即无线索的搜寻式拍摄,看看能发掘什么新闻故事。这就要看谁能在林林总总的人流中挖掘和提炼新闻。当然,前提是必须勤快。
五、时效。
很多稿件的传播是有时间要求的,尤其是信息、新闻类稿件的时效性更强,因而采拍新闻图片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好当天传给报社或图片网站上。数码相机和无线上网的普及运用彻底解决了传输难的问题,这也能让来自基层偏远的鲜活新闻尽早见报或到网上。
六、发现。
就是要宏观着眼,微观入手。首先要增强自己的宏观意识和把握大局的能力,为此,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 段时间的工作中心和主要任务。同时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沉”到生活的激流中去观察、去感受、去积累,善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有了宏观意识,就能审 时度势,从总揽全局中透视问题,大大拓宽自己的视野;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我们常说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性,只有掌握、熟悉、了解一段时间以来大的新闻宣传背景,才能在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可能发生的客观事物中,迅速而准确地命中目标。比如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时 政新闻,就分别关注过城乡建设、个体创业、企业改制、旅游开发、环境治理、农村优势产业、新农村建设、农民文化生活、扶贫帮困等,也关注过学生减负、素质 教育问题,民工在城市里的生存状态,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等。还有一些重大节日、纪念日,如国庆节、春节、国际旅游日、地球日、环境保护日、戒毒日、3·15消费者权益日等,这些都是较为长久的新闻资源。生活里的突发事件、新闻事件很多,媒体的专职摄影记者数量有限,鞭长莫及,各地的通讯员离新闻源 近,这些“土特产”要珍惜利用、及时报道。
七、提升。
摄影界的许多前辈包括正活跃在新闻摄影界的骨干力量,都不一定是摄影专业毕业的。热爱新闻摄影这个岗位,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同样也会有不俗的成绩。如果说这里有诀窍,那就是大量学习、快速提升。刊登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知名报纸的新闻图片具有较好的舆论引导性和主 题示范性,代表了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主题表现、构图、用光等比较讲究。另外,网络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中国日报图片网、国务院新闻图片网等 国内外网站时刻都在发布最新的图片,且同题材图片也会汇集在一起,通讯员能很快浏览学习,知晓在同源新闻事件中,不同记者的采访角度和切入点,照片的特 点、高低显而易见。这种研究式、比较式的学习是最便捷的。还要学习编辑编发的图片故事、组照等,知道一组新闻事件图片有关事件交待、环境交待、主体照片的 选择和表现、事件结果等图片运用,从而在学习组照的拍摄中,更明确单幅新闻照片应选取的瞬间、构图。专业的摄影报刊如《人民摄影》《中国摄影报》《大众摄 影》等,也刊登大量新闻、艺术照片,并从器材到摄影技术引导让学者入门,让人受益匪浅,向主流媒体学习、与摄影同行切磋,向自己认为图片运用得好的报纸多 投稿,都会使自己及早找到感觉,渐入佳境。
八、器材。
通讯员使用的相机,从两三千元的家用数码机到数万元的专业相机不等。像素、感光度、快门速度、快门迟滞等各不相同。好的相机使用起来固然顺手,但不是能拍到好照片的决定因素。新闻报纸用的图片像素不需要很大,图片的新闻性、主题的表现力才是决定因素。新闻摄影界有公认说法: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 好,那是拍得不够多;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想不到就拍不到,新闻照片的竞争,说到底是拍摄者的想法和思考的比拼。再一个问题,就是 器材工具的现代化固然为新闻摄影提供了科技支撑和便捷,但千万不能作假。几年前,省内一家大报曾编发了一组来自商洛的一名“资深”通讯员的图片故事:表现 了一个被村里人救助长大的孤儿结婚的场面。图像非常有乡土气息,也很有冲击力。见报后不久,就有读者反映这是一则假新闻。近年来国内外媒体爆出假照片的事 件时有发生,如参加“华赛”且获奖的照片《深圳第一爆》、获奖照片《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等,作者为了画面完美、为了获奖,不顾实时境况,刻意“拼贴”,成为新闻摄影界的污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作假太容易的今天,新闻摄影不能弃命不顾。
(作者单位:陕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