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简史:汉代书法(二)发展史
汉代书法——行草的兴起
概论:所 谓草书,对正书来讲就是较为草率的字,或称“急就”,快速写出的字;也可以说是正书的一种“破体”,或说是“俗字”、“异体”。在两汉隶书定型的同时,草 书行书也萌发起来。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汉兴而有草书。”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又说:“汉元帝时,史游 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之意,谓之草书。”章草尚有隶之意,笔画常带波桀,字与字无牵连,而今草则隶意皆 无,字字相连。
发展:两汉以隶书为主流,日常应用又兴起一种草书,介于八分与今草之间特有之书体,与后世草书殊异,谓之章草。
其结构乃隶书简化而来,所谓「损隶之规矩」,「存字之梗概」也。章草每 笔分写,各自独自,与后世草书有别,实为草书之滥觞焉。章草在当时算是非正式的字体,乃为「赴俗急就」而起,纯为日用所需。段玉裁认为「艸书之称,起于草 稿」,大体草书稿字体较为草率,书写迅速,故颇实用,近世所出之汉简多是粗书而成就是很好的证明。
至于章草兴起的年代,许慎认为是「汉兴有草书」,汉人称为「草」,自羊欣始有「章草」之名,后来就沿用下来。至于为什么叫章草,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史称杜度、崔瑗、崔实、张芝、张昶为汉章草大家,但所传书迹不多,还好近世所出汉简保存墨迹不少,我们才能见到章草的真风貌。
王愔以史游作为急就章,为章草之始,但敦煌出土之急就觚,却是波磔洋溢之八分。传世之章草急就章应是成熟后之作品,而非章草之起源。
汉宣帝神爵四年四月简:
出于敦煌,为史游之前戴有年代之木简,是较早期的代表。其有几字己改变结体,减省笔画。笔画略带波势,书写亦草率,已粗具章草之规模。
汉元帝永光元年:
为居延汉简中有纪年者,较神爵四年更近章草。字体皆是解散隶体粗书而成,已无八分工整秀丽,为章草较成熟之代表。笔势极为飞动,极为纵逸,直行整齐不乱,堪称杰作。
新莽殄灭简:
上面是没有纪年的,经人孝订为新莽始建国后五年所书。尤此知章草至新莽己确立,书法尤臻优美。笔画已具波势,结体则是草,有许多字解散隶体而成符号,笔画亦牵连,章草笔法大体具备。且字行疏朗爽明,为章草之珍品。
汉光武帝建武简:
亦敦煌所出,包括廿二至廿六年间,共四枚,为章草极成熟之作。各简中皆有减省笔画或改变结体者,且字体近似,笔势跃动,各字独立,每笔分写,表现秀逸之风格。
敦煌汉纸墨迹:
敦煌所出亦有纸片,即是书于纸上之墨迹,为章草末期之代表作。观其运笔已极纯熟,笔势跃动而连贯,结体已和草书相同,实启今草之先河。此纸为现存最古者,距蔡伦爷爷造纸年代极近,堪称至宝。
张芝芝白帖:
刻存于淳化秘阁法帖中,米芾鉴之为:据真迹所摹刻;现在与敦煌汉简相比较确极为相近,该是汉代书迹没错。阁帖中另有张芝草书三帖,米元章则认为是唐人所作。所以芝白帖是张芝传世之唯一书迹,亦有汉名家章草之仅存,地位十分重要。
此帖字体横扁,结体是草,笔画尚存隶意,虽每笔分作,而气势一贯,笔画多简省而趋于符号化,为章草之典型,且法度严谨,而章法宽舒,「专谨古雅」,堪称章草之上乘。
- 上一篇:书法简史:汉代书法(一)概论
- 下一篇:书法简史:汉代书法(三)代表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