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简史:近现代书法(二)发展史

时间:2008-05-25 00:14:50 来源:网络 点击:0

较纯粹的书法家

这一类的书法家基本上是以书法家的形象出现的,有的就是以书法为业。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尽管在别的方面,他们也很有造诣,但大多为书名所掩,因此,他们是较为纯粹的书法家。

■曾熙(1861一1930),字季子、子缉,号俟园,晚号农髯。湖南衡阳人。早年与李瑞清同在北京做官,共研书法。清朝灭亡之后,归隐故里。后因生活窘迫,接受李瑞清到上海卖字之邀。从此,“南曾北李”,名扬十里洋场。

曾熙书法学《石鼓文》、《夏承碑》、《华山碑》、《史晨碑》、钟繇、二王,尤好《瘗鹤铭》和《金刚经》,自号“南宗“,以与“北宗”的李瑞清相敌,用笔圆通流畅,线条柔和润泽。所以他的书法是学魏碑而能得秀雅婉丽之美。又能以碑入帖,书法饶有晋人疏朗秀逸的风度。其实,曾熙北碑也写得不坏,只因当初李瑞清已经以善写北碑名闻遐迩,而名声为李瑞清所掩而已。曾李两人是交情相当好的朋友,在当时上海滩被传为美谈,“文人相轻“的恶习,在曾、李二人身上不曾见到。




.楷书联·曾熙
书写时间不详.纸本.楷书,计14字.144.5×39.5厘米.曾庆壬藏.

■李瑞清(1867一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江西临川人。清王朝被推翻后,到上海卖字为生,以别号“清道人”驰名。上面提到所谓“南曾北李”,“北李”即指李瑞清偏爱北碑。他自己说是“喜学鼎彝汉中石门诸刻”,他的北碑书法有着极深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篆和隶。以篆隶笔法人北碑,字写得遒劲、生 涩、疏朗、有金石味,笔道老辣而富有古意,与“南宗”的曾熙流丽圆通的书风,形成较强烈的对照。但他的书法,为了追求“生拙”和“老辣”,而故意扭来扭 去,显得有些做作。所以,上海滩上卖字,后来是“南曾”比“北李”生意好。





篆书、隶书二屏·李瑞清
书于1818年7月。纸本。篆书、隶书,凡11行,计62字。每屏142×39厘米。重庆市博物馆藏。




行草书信札·李瑞清
书写时间不详.纸本.行草书,凡6行,计47字.26.5×16厘米.叶叙玄藏.

■萧退庵(1876一1958),名蜕,字中孚,以退庵名世,别号很多,江苏常熟人。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工,尤以篆书名扬大江南北。自许甚高,以为篆书成就在前辈名家吴昌硕等人之上。初学邓石如,以后“上窥周、秦、汉代金石遗文,能融大小二篆为一”,篆字基本是用圆笔,笔法较简单,结构也少变化。他对篆书,有自己独到的体会:

“篆书贵圆转自如,贵柔中有刚,贵结构紧凑。必须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吴大微写得是方了,可是不够圆转,不够流丽;杨沂孙呢,又嫌圆而无骨,结构松驰;吴昌硕则刚有余而柔不足,尤其他那种缩项耸肩的样子实在太怪了”萧退庵自己的篆书确实克服了这些人的不足。他化传统的长篆为方篆,但方之后尚能保持圆劲的用笔与体势,结字特好,正是所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萧退庵另一个叫人称道的地方是,他主张书贵自然,以造作为书家大忌。这一精神明显地体现在他的行草书中。




金文联·萧蜕庵
书于1922年冬.金文,计107字.尺寸、收藏者失记。

■王福庵(1879一1960),原名寿祺,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70岁后自号持默老人。浙江仁和人。近代篆书大家,隶书也写得不错。精篆刻,是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的篆书是标准的“玉筯篆”,线条圆润,结体匀称,点画一丝不苟,与秦篆比,少金石味而以文气胜。但王福庵篆书在点画安排上过分的平铺直叙,因而被人讥为算子书。





篆书联·王福庵
书写时间不详.纸本.篆书,计40字.129×30.4厘米.温州市博物馆藏.

■沈尹默(1883一1971),原名君默,字中,后更名尹默,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与赵孟顺是同乡。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其实,沈尹默初以诗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30岁就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所交游者皆一时风云人物。书法少时就开始学了,在地方上已很有书名,但有一次,陈独秀见到 沈尹默写的一首诗,对沈说:“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此后开始勤奋练字,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书法面目从此一变。

沈尹默是以学帖出名的。其实,他在碑上也下了苦功。近50岁时致力于行草书,从米南宫而释智永,而虞世南,而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这是沈尹默书法生涯中一个关键时期。沈尹默书法由此大进,秀雅、俊美的个人风格也基本形成。51岁上办了第一次个人书展,以后几乎一年一次,名震南北,收入巨富。

书法实践的同时,沈尹默也深入研究了书法理论。他结合自己学书的体会,将书法理论通俗化,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沈尹默于解放后,积极从事书法艺术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培养了不少卓有成就的书家。上海的书坛上,至今仍活跃着许多沈先生的传人。






录陆游诗行书轴·沈尹默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行书,凡5行,计108字.95×30厘米.荣宝斋藏.









行书诗轴·沈尹默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行书,凡4行,计67字.143.2×37.3厘米.温州市博物馆藏.





楷书诗轴·沈尹默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楷书,凡4行,计64字.166.8×40.8厘米.温州市博物馆藏.

◆谢无量(1883一1964),原名大沉,字仲清,别号啬庵。四川乐至县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先后担任过《京报》主笔、孙中山先生大本营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 校教习等职。孙中山逝世后,潜心改志,从事教育与学术,以学者身份终其生。

谢无量著作等身,以其文史及词章方面的辉煌成就,名重今世。他并不以书家自居,初也不以书家名。那种异于常规的“孩儿体”书法,不太受世人青睐。但有真眼力的人知道,谢无量乃藏龙卧虎,本不是一般俗家俗字所可比肩的。于右任先生曾说,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先生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 鼎,奇丽清新。

谢无量书法,要说来源,他夫人说是“师法二王,游心篆隶和南北朝碑刻”。但我们现在看谢先生的字,是看不出多少前人的影子的。书法到他那个境界,已不再是技巧问题,他已完完全全在写他自己。谢无量的字,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已经由绚烂归于平淡;它看上去稚拙,实则博大精深,背后有一般人不易企及的学养支撑着,故与俗书无缘。当然,这种“孩儿体”是学不得的。不下字外工夫,却唯稚拙是求,结果必然堕入魔道。

行书扇面·谢无量
书于1959年.纸本.行书,凡16行,计70字.51×19厘米.徐建恒藏.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号情尹、夏庐,晚号沙公、子夏等。原籍浙江嘉兴,生长在南京。近代颇有影响的学者、诗人。属于学院派的书法家,因为他差不多一生都在高等学府做教授,知识渊博,手眼俱高。书法初学颜真卿,写得板滞。经老师李瑞清指点,很快改学北碑,从《郑文公碑》及《张黑女墓志》临习最久。又写《流沙坠简》墨迹影印本,得汉代八分、章草及行草书真相,品格高古,不同时俗。此后广收博取,历代大家都有涉猎,尤其对米南宫“刷字”的痛快十分神往。但胡小石不习唐人书,以为其时大家结体虽佳,也只是齐整而已,不若前代书法之大气并富有天趣。这或者与康有为的某些说法相似,但胡小石不是卑唐论者。

总起来说,胡小石成熟期书法的最大特点是,用笔以碑体的方笔为主,沉著、厚实、老硬,但又加进了米南宫的“刷字”法,故沉雄之中,又有豪迈之气。结体布局,不拘一格。字的中宫紧收,但主笔画能放则放,神纵、荡漾,颇得小王与黄山谷书的神趣。这实际又是吸取了帖的优势,使他的碑体书法没有死板呆滞之嫌。

胡小石对书史书论也颇有研究。







行书诗轴·胡小石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行书,凡3行,计32字.142×40厘米.王一羽藏.

行书扇面·胡小石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行书,凡14行,计51字.55×18.5厘米.高可可藏.

◆郑诵先(1892——1976),四川富顺人。原名世芬,字诵先,号研斋。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即习文史、诗词和书法。书法从隋碑入手,后来专攻草书,将今草和章草结合在一起,形成朴茂古雅的风格。五十年代在北京与张伯驹等人组织“北京书法研究社”,任秘书长。晚年又将《爨宝子》、《爨龙颜》等碑的用笔融汇到他的草书中,风格更 加浑厚苍莽、潇洒飞动。




隶书轴·郑诵先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隶书,计13字.126×65厘米.蒙山人藏.

◆邓散木(1898——1963),原名菊初。钝铁,字散木,别号芦中人、无恙、粪翁。一足等,以字行。江南大书家萧退庵的弟子。工行草书,一笔王字,但于篆隶真书,也都下过极深的工夫。楷书以唐楷为主,也写北碑,但终于还是帖意浓于碑意。隶书则汉代名碑大多涉及,以笔酣墨饱、结字谨严胜。篆书功夫很好,初走吴昌硕的路子,以后 上下古今融会贯通,写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

邓散木在近代,是以篆刻著称的。当年印坛所谓“北齐南邓”,就是指北京的齐白石与江南的邓散木。邓散木的篆刻老师,是“虞山派”开山鼻祖赵古泥。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汪洋恣肆、不计工拙的效果。但显得有些破碎,境界不高。书法也如此,这可能是天分使然吧。




行书轴·邓散木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行书,凡六行,计85字.65×32厘米,朵云轩藏.



隶书联·邓散木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隶书,计16字,162×37厘米,蒙山人藏。

◆林散之(1898一1989),号江上老人、左耳、聋叟,别署林散耳。安徽和县乌江人。当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诗、书、画皆工,并称“三绝”。60岁后专攻草书,以其苍茫淋漓、云烟四溢的狂草书冠绝今世,被誉为“当代草圣“。
林散之的书学道路,他自己说是经过了四变。具体说来,林散之学书是“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这种远近上下反复临摹的功夫,为林散之后来的草书,打下了极坚实的基础,使他晚年纵横驰骋,随心所欲,貌似无法而不逾矩。

而他的狂草书,是“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草法多从大王来,但那根劲挺而有蠕力的“屋漏痕”线条,基本还是怀素的。自作诗云:“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这种曲中还直,圆极便方的效果,是林氏草书的一大特色。他的字所以个个线条如钢丝一般地能从纸面上立 起来,挺拔而弹性十足。

用笔之外,林散之用墨也极讲究。他写字喜欢在砚池旁置一水孟,饱蘸浓墨之后,将笔尖轻轻点上一点清水,一下笔,水墨交融,千变万化,妙不可言! 更善于用枯笔,往往在墨竭锋散之后,还能仗其超凡的控制力,写出时隐时现、若断还连的点画来。

林散之工于画,故于谋篇布局上能匠心独运,出常人难有的艺术效果。用水,使他的字富于墨色变化;枯笔与润笔相结合,使他的作品有鲜明的节奏。林散之深得“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理,所以他的作品看上去有那样强烈的画面感,加上大小参差,斜正互用,真是茫茫苍苍,真气淋漓,满纸云烟。暮年更趋老辣,枯笔更 多,又时出童趣。惟纵横奔腾不如当年,虽还是狂草,草中多见宁静,所谓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是也。






录苏轼南堂诗草书轴·林散之
书于1973年冬.纸本.草书,凡4行,计39字.89.5×24厘米.寿崇德藏.





题文天祥祠堂草书联·林散之
书于1980年11月.纸本.草书,计35字.136×33.5厘米.温州市博物馆藏.

◆潘伯鹰(1899——1966),原名式,字泊鹰以字行,号凫公、有发翁,别署孤云。安徽怀宁人。少年时就流露出文字才华。工诗词。风神潇洒。崇尚雅洁。当年国共和谈时,一度曾担任国方代表章士钊的秘书,一时间,“书记翩翩潘伯鹰”的考语流传甚广。潘伯鹰比沈尹默小16岁,但二人相入很好,书法也是一路的,都宗二王。沈尹默以为,褚遂良是唐代一位推陈出新、承上启下的书家,所以在褚字上下过很深的功夫。有趣的是,潘伯鹰后来也专攻褚字,而他的褚字,写得较沈尹默更为洒脱,劲健处也在沈尹默之上。解放后,沈、潘二先生曾各写楷书字帖,以作中小学生的临摹范本。当今的上海书坛,仍可明显看到二位先生的影晌在。



行书题记·潘伯鹰
书于1964年2月.纸本.行书,凡12行,计210字.32×30厘米.高志明藏.

◆沙孟海(1900—1993),原名文若,字孟海,以字行,别号石荒、沙村、兰沙、决明等。浙江县人。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印学家。

沙孟海早年得吴昌硕指授,他的书法以行草书最佳,尤其善作孽窠大字,人以为“海内榜书,沙翁第一“。1955年,杭州重建灵隐寺,殿额“大雄主殿”四字,板面横长8米,高3米。沙孟海用3支檀笔绑在一起,铺纸地面,移步俯书,“如牛耕田”。此匾挂起后,轰动杭州城;有人以为气魄雄伟,深得李邕骨法。沙 孟海的字确实以气胜,且越大越壮观,此非胸有浩然之气不能致也。

沙孟海的篆刻成就极高。早年受教于赵叔孺。曾任西泠印社社长。






节临兰亭序轴·沙孟海
书于1984年.纸本.行书,凡4行,计106字.135×34厘米.鲍士傑藏.




行书联·沙孟海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行书,计27字.134×32.5厘米.沈定庵藏.




行草书轴·沙孟海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行草书,凡2行,计7字.68.5×35.5厘米.荣宝斋藏.

◆萧娴(1902——),字稚秋,号蜕阁,别署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后拜识康有为,康先生以其聪明好学,收为弟子,从此萧娴书艺大进。

受康有为影响,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取法乎古,这当然是最难得的。她的书法,开始就是以“三石”为宗;“三石者,《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是也。历史上,女书法家并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丽婉约见长。萧娴的字却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宗“三石”是很有关系的。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 内敛,大气磅礴,与老师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录秋瑾诗行书轴·萧娴
书于1973年.纸本.行书,凡7行,计52字.




行书联·萧娴
书写时间未详.纸本.行书,计13字.135×35厘米.周俊杰收藏.

◆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法治,字旭如,号复生,后改名换姓为白蕉。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少时就有书名于乡里。白蕉自己说是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其实,他还治印,只是难得为人奏刀。传统文艺修养相当全面,但白蕉最为人称誉的,还是他那一笔秀逸的行书,他的行书主要学“二王”一路,功底深厚,格调高雅。40年代,他多次在上海举办个人书画展,名噪一时,行家也颇推重。有人评论说,他写的王字为当今第一。细看他的行草书,觉得这话并非过誉。白蕉的行草书,深得二王精髓。沈尹默、邓散木、马公寓、潘伯鹰诸家也都写王字,但较之于他们,白蕉的字更富英锐之气;流转畅适,又 能收得住,丝毫没有浮滑薄俗之感。有些行书,还有王珣《伯远帖》的明显影响,十分可爱。



《行书联》 白焦

另外,近现代知名的书法家还有孙墨佛、钱振锽、马公愚、钱瘦铁、刘孟伉、吴玉如等人。建国后,舒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书法家。早在解放前,他便被誉为“军中一支笔”,后又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他的字,主要来源于颜真卿和何绍基,再掺与篆籀笔法,所以显得骨力饱满。结构上,无论是行楷书还是行草书,都接近于圆形;所以他的字,如果单个看,觉得相当不错,但整篇看来,一个圆形接着一个圆形,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章法上未免显得过于单调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