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话(商)

时间:2008-05-25 00:15:07 来源:网络 点击:0

商、周、秦—书法美的自发追求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多年前,有个叫商汤的部落灭掉了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就是商朝。商朝最初建都亳,今山东曹县一带,后几次迁移。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时,经过历史上最著名的”盘庚迁都”到达中原建都”殷”(今河南安阳市郊屯村一带)。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 代三十一王。共600年左右。商朝的幅员辽阔,很早就有”邦畿千里”之说,其政治势力,南到长江流域,北到燕山,西到陕西,东达海滨,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 国家。文化所及之地更广,南已经到达今湖南衡阳、宁乡和今江西的清江等大江以南各地,北达辽宁,内蒙等他,商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属于初始阶段,建都殷后的商朝才是真正强大的,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殷朝或殷商,书法史便是从殷商开始讲起的。?

奴隶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更大的分工。商代有一批脱离生产劳动的专业文化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这时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更加明显,这 一时期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是成千上万奴隶劳动实践的结果。这批文化人对文化的积累与整理,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商代的文化,最突出的是文字,还有历法和各种艺 术品。而我们现在发现的商朝文字,便是甲骨文。商朝中晚期还出现了金文。

(一)甲骨文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因为刀有钝有锐,骨的细硬有疏松,于是刻出的笔画就有粗的细,有方有圆。由此甲骨书法常常表现出以下特点:笔法上以方 笔、折笔为主,线条细直坚挺;字法上疏密穿插,字体大小变化,但安排得匀称,和谐。章法上不是字字相隔一致,完全相对,而是同样有参差变化,表现出书写者 身上具有的古朴浪漫的情。另外,甲骨文的书写绝大多数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这种书写,排列方式也一直影响了后来的书法史。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甲骨文的考 古发掘中发现。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使用类似今天毛笔这样的书写工具了,这一点用那些已经写成但还没来得及刻的甲骨片可以证实。

商代甲骨文文书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时期除了不少常用字的写法发生演变外,其艺术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甲骨文研究者董作宾根据”贞人” 名字不同,把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武丁及其以前;第二期:从祖庚到祖甲;第三期:从廪率到康丁;第四期:从武乙到文丁;第五期:从帝乙到帝辛。第一期是商代整个甲骨文书汉的起始期,具有雄沉粗放之美;第二期刀法工整,字形秀美;第三期的艺术面貌不及前后期,较为柔弱;第四期重新显出一定的力度,字体刚劲,但形体简陋;发展到第五期,文字非常严密整齐,是商代甲骨文书法的尾声。最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对山东桓台史家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岳石 文化时期的甲骨文,根据考证,这批甲骨文要比殷墟甲骨文早二、三百年。

1。武丁时期甲骨刻辞

这一甲骨刻辞是商代武丁时期(约前13世纪上半叶至前12世纪下半叶),锲刻在一块牛胛骨上的文字,记隶了当时的天文气象和简单的社会生活,在 河南安阳市郊小屯村”殷墟”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块高32.5厘米,宽19.8厘米的大骨板,保存得比较完整,正面、背面共刻有160多 个字。如图所示的是正面,共10行,能看清和辨认的有70多个字。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把已经发现的甲骨文掘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这块刻石是第一时期 的代表作。因为是用刀刻出来的所以笔画有粗有细,有方有圆,但总的来看,还是以方折为主;字形大小不一,排列不整齐,歪歪斜斜,但显得活泼而自然,把它和 其它时期的甲骨文相比,线条更为粗壮浑厚,气势宏大,结构比较规定范,写与刻的技巧都比较成熟,造型美观大方,朴素自然,是甲骨刻辞书法的典型范例。虽然 这一时期甲骨文的刻写已经走向成熟,但还是具有浓厚的古朴美。?

2、祖甲时期甲骨刻辞

这一甲骨刻辞 是商代祖甲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下半叶)锲刻在牛胛骨上的文字,内容主要是占卜,预测近几日里的凶古祸福。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 殷墟里被发现,上面残存了两行35个字。字的排列整齐,尤其是中间三段,字的大小基本一致,锲刻规整,这是第二时期甲骨文书法的主要特征。与其他四期相 比,字体显得拘谨整齐,缺少穿插、错落带来的生动美。

3、帝乙帝辛时期甲骨刻辞

这一甲骨刻辞 是商代帝乙、帝辛时期(约前11世纪中叶)锲刻在龟甲上的文字,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中被发现。现残存有260多个字,是第5时期甲骨文书法的代表。字迹很小,形同米粒,笔画细瘦,字的结体整齐严谨。与第一时期甲骨文粗壮圆厚的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金文

金文一般是指先秦时代那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文字,现在一般把凹入的阴文称为”款”,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所以金文又有另外的名称;”钟鼎文”(先秦青铜器以各钟、鼎等为代表),”款识文”、”钟鼎款识”等。

早期金文和殷墟甲骨文并存于商代中晚期。商代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大多字数很少,往往只有两三个字,最多不超过五十个字,而且有些文字类似于图画,笔画经常出现中间粗壮肥大而首尾两端尖细的情况,所以人们把商代金文形象地比喻为”蝌蚪文字”或”图画文字”。金文书法有个书写、制模、铸造的过程。与甲 骨文相比,具有稚拙,神秘而威严狞厉的色彩。

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以其所具有的上通天意的超验功能而占据”巫”文化的核心。在同一时期,金文也已经出现,但由于这个时期金文尚未获得”礼乐” 文化的支撑,因而金文的发展处于被抑制状态。但应该看到,这个时期金文与甲骨文实际处于共生状态,则是由于金文尚未获得适合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社会文化机 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金文与甲文的盛衰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选择的结果。

根据遗址发掘的情况,在盘庚迁殷之前商代彝器均无铭文,盘庚迁殷之后铭文开始少量出现,一般只有一到二个字,铭文图案化,装饰意味较浓,有典型 的肥笔,大多为图腾、族徽符号。”这些单个字或合义式的金文,多刻铸在器物的内壁与底部等显眼处,位置既隐蔽,当然表明它不负担主要的功能。“殷商晚期铭 文字数开始增多,但也大多为几十字。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所反映的内容仅限于祭祖铭功,而远远没有达到甲骨文那种居于意识形态中心并渗透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普泛程度,由此,整个殷商金文始处于受甲骨文支配的附庸地位。

1、《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不仅是商代中期的著名青铜器,而且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1938年出土于河南安 阳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一青铜器是殷王为了祭祀母亲”戊”而铸造的,鼎的腹部内铸刻了”司母戊”三个大字,是商代金文书法的代表。笔画雄壮,但粗细不一致,很明显的是中间部分粗肥,头尾两端尖细,露出锋芒;文字体态奇异,有很浓的图画意味,”母”字就像一位交叉双手,膝盖着地恭敬地跪在那儿的 妇女。因此人们后来把这种商代金文称为”蝌蚪文”,”图画文字”。它的书法是具有稚拙之美,同时这一端重方整的青铜器,以及铸刻的铭文,又给人以威严的感 觉。

2、《小臣俞尊》

《小臣俞尊》,又称《小臣余尊》,是商代帝乙时期的青铜器,清代道光年间在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现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铭文共4 行27个字,笔画圆润肥厚,而且大多也是中间粗、两端较细,如”王”“又”(有)等字的肥重笔画,装饰性强,用笔遒劲强健,是商代中晚期金文书法的典型样 式。

3、《戊嗣子鼎》

《戊嗣子鼎》是商代晚期的著名青铜器,1959年出土河南省安阳市,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铭文共3行29个子,内容为记 录商王赏赐戊嗣子贝二十朋,戊嗣子以铸造这方鼎来祭祀他的父亲的事情。铭文书法字体大小错落有致,有些字的笔画还有着明显的波磔。末尾”犬”“鱼”两个象 形文字,可能是代表”戊嗣子”家族的族徽。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