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十三)中华当代舞蹈的继承与再创
第二节 借鉴外国经验发展民族舞蹈
学习借鉴世界舞蹈发展的历史与现代的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发展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当代舞蹈与舞剧,这是又一种继承性的再创造。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部门组建了各歌舞团体,在继承民族民间歌舞传统的同时,虚心学习与借鉴外国舞蹈经验,从而推动了中华当代舞蹈迅猛发展。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邀请外国舞蹈团体与专家来华访问演出与讲学,同时介绍与学演外国舞蹈。共和国成立后,国际文化交往频繁,前苏联、东欧及亚洲一些国家的歌舞团相继应 邀来华访问演出,其中,前苏联国立民间舞蹈团莫伊塞耶夫将民间舞蹈升华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显赫成就、小白桦舞蹈团女子队列舞蹈那深邃的意境与丰富的形式、苏 军红旗歌舞团那高超的舞蹈技巧以及朝鲜、印度、缅甸、印尼、柬埔寨、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匈、波、罗、捷、南、保、阿等东欧国家舞蹈那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 感,都有力的影响与促进了中华当代舞蹈表演艺术的发展。各地歌舞团体纷纷学习演出外国优秀舞蹈,向国人介绍外国舞蹈文化的同时,也锻炼提高了自我的表现 力。这一时期我国还聘请了朝鲜舞蹈家崔承禧帮助整理中国古典舞,聘请苏联专家伊莉娜,帮助建立北京舞蹈学校,查普林、古雪夫执教于编导班。这些外国舞蹈专 家对中华舞蹈最初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其二,建立专业团体,广泛进行国际舞蹈交流。为了增进与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互相了解与友谊和促进文化交流,北京舞蹈学校于1957年专设了东方舞 蹈班,周恩来总理又于1961年2月指示文化部组建专门团体深入学习亚、非、拉美各国的歌舞艺术,于是,1962年1月东方歌舞团正式成立,担负起了与 亚、非、拉国家开展歌舞文化交流,以增进国家友好与人民友谊的使命。东方歌舞团成立后随即成为国内观众热烈欢迎的团体,也成了国外友人非常赞赏的文化使 者,涌现出了张均等一批东方舞蹈专家,出访了50多个国家,使亚、非、拉美,同舞一台。他们在学习亚、非、拉歌舞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再创造,在介绍与发展 中国民族歌舞艺术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东方各国歌舞文化间的研究与比较。
其三,移植西方芭蕾使之在中国生根,创作发展中国的芭蕾与民族舞剧。中国古代舞蹈史没有出现过舞剧的称谓,中国歌舞多为歌、诗、乐、舞的综合形式,古称乐 舞。后来更发展为歌、舞、剧高度整合的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有其崇高的地位。西方则由原有的诗、乐、舞、歌的综合体分项优 化发展,而有了独立的歌剧、话剧、舞剧、交响乐等艺术的辉煌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古已有之的要继承发展,中国没有的要借 鉴创造。于是,通过借鉴西方芭蕾舞剧,我们有了中国的民族舞剧;通过移植西方芭蕾名作,中国芭蕾艺术在中华大地生了根;中国演员演出西方芭蕾经典作品的同 时,中国的编导也以中国的题材编创了中国的芭蕾舞剧,从而对世界舞剧艺术有了自己的贡献。中国舞剧的发展得力于苏联的舞剧经验与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中国 演出的第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与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的创作,就有苏联专家查普林的指导;《天鹅湖》、《泪泉》及中国舞剧《鱼美人》就曾得 益于苏联芭蕾大师古雪夫的指导。
中华当代舞蹈发展的前17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舞蹈创作有时单纯强调为政治服务而忽视了对舞蹈艺术规律的研究与讲究;二是强调发展民族民间舞为主,而对非民族民间形式的其它形式的创作和编导有所压抑。这多是由于对政策执行失误,“左”的思想影响或经验不足之故。虽然如此,在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指导 下,中华当代舞蹈还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地飞速发展了起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通过1953年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57年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会演,1952年、1959年、1964年3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文艺会 演,1955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大会,以及各地区各民族不断开展的新作汇报演出,涌现出了 一批批民间舞、少数民族舞、古典舞、部队舞蹈;同时介绍演出了一批苏联、东欧及亚非国家的舞蹈和西方芭蕾名作;并创造性地发展创作出了一批民族舞剧和中国 芭蕾舞剧。
其次,中华当代舞蹈的发展,在鼓舞民族精神、活跃人民生活、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确立了它的存在价值。
再次,前17年中华舞蹈艺术,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绚丽多彩、为数众多的舞蹈创作,20余部大型歌舞,60余部大型舞剧的丰硕成果,受到全国各民族观众的 赞扬的同时,在许多国家的舞台上,也都留下了独具魅力的中华舞影,并在历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多次获奖,有了国际影响。17年,为中华当代舞蹈写下了壮丽的 开篇,同时,也为世界舞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