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舞者——王秀芳

时间:2008-07-05 11:38:45 来源:网络 点击:0

在不时变幻的光电声色中,每一个舞者都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他们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述着灵魂的追求,用丰富的表情,传达出心灵的独 白。这是200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直播现场,是当今舞坛又一次高水平的角逐。台下的评委中,有许多人的名字和面孔十分熟 悉,可当我一眼认出王秀芳时,还是感到一种分外的亲切和欣喜。这些年,随着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和演出的《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三 部曲享誉大江南北,王秀芳作为“三部曲”的主要舞蹈编导,其许多作品已成为精品在舞蹈界流传,并连续六次闯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在这次舞蹈大赛的业余组 比赛中,由王秀芳构思策划并担任艺术指导的舞蹈《秧歌情》又一次荣获第二名。

1988年,王秀芳和她编导的《看秧歌》第一次走进中央电视台 春节晚会。她至今还保留着一位中国留学生看了《看秧歌》后从美国给她的来信。信中写道:“王秀芳同志,冒昧一信,主要是向您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创作了一 个很好的舞蹈,让我们得到一次美的享受……昨晚从学生会拿到国内春节晚会的录相带,突然跳出来你们的节目,让人耳目一新,止不住流下眼泪,仿佛回到了家 乡,听到了乡音,立即把节目转录下来,昨晚到今晨,看了十几遍……坦白地讲,我对国内目前一些音乐舞蹈节目感到失望,盲目追求‘港台’、‘西方’……而你 们的舞蹈却让人体会到一种朴实、自然的美,你们所表现出的农村姑娘的活泼、可爱、憨厚、淳朴的形态让人为之神往……如果要为节目评分的话,请算上我这赞美 的一票,谢谢呈献给我们的好节目、好舞蹈……”

当重重光环围绕着王秀芳时,我们深知,每一个光点,都是她的汗水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任何成功都不会凭空而降,一切好运都有着深层的缘由,王秀芳的艺术之光,也必然是穿透了夜的深沉才喷薄而出的。

舞 痴

1956年,14岁的王秀芳以突出的表演才能考入63军文工团。那个年代培养文艺表演人才的学校和机构很少,部队文工团成了最佳的选择。一个还未成年的女孩子,就这样过早地结束了少年时代,告别父母离开家,开始了自己艺术生涯漫长而艰辛的跋涉。

王秀芳生来就属于舞蹈,属于舞台。这个平时文静、少言、不引人注意的女孩子,只要一上了舞台,进入角色,立刻就会焕发出夺人的光彩,那种灵动和突出的表现力,立即使她成为大家目光的集中点,谁都认定,这个女孩子天生就是个当演员的料。

两年后,部队文工团解散了,16岁的王秀芳被分配到山西省歌舞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

在灯光的追随下,舞剧《宝莲灯》中三圣母栩栩如生的表演,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弦。王秀芳对人物细腻、准确的把握和入木三分的刻画,赢得了一片赞扬。60 年代与70年代,王秀芳又以精湛的演技,在《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舞剧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生动、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是金子总要发光,“厚积”必能“薄发”,机遇终于来了。那是1986年的全国“三民调演”,由王秀芳、张继刚主创的双人舞《元宵夜》一举打响,轰动了比赛现场,许多评委举起了满分的牌子,在全国舞蹈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1987年盛夏,在河北承德举行的第五届华北音乐舞蹈节上,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民间歌舞《黄河儿女情》震撼了华北的同行们,也震撼了中国舞坛。这 场歌舞是山西省歌舞剧院一批成熟的艺术家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磨砺,共同锻造锤打出的一部精品佳作。“黄河歌舞”是一个宣言,一股热浪,从此在全国舞坛占据了 重要的地位。而在这场歌舞中,有几个非常优秀的舞蹈节目的编导就是王秀芳。其中的《看秧歌》、《山铃》等作品显示了创作者驾驭不同题材的能力和塑造气质迥 异的人物形象的才能。

在山西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使王秀芳已完全把自己融入了这片土地。她曾长时间下乡劳动锻炼和深入生活采风。住在老乡 家,同吃一锅饭,天天呼吸着山野的气息,日日感受着农民的苦乐。那些风吹日晒的面庞、结满老茧的双手、压着重担的肩膀,就像一幅幅版画,已刻印在她心底。更有许多人和事让她刻骨铭心。那年她在昔阳县一个村里搞“四清”,住在老乡家。房东大娘待她像亲闺女,可大爷却天天闷声不说话。每天出工,她紧紧跟在后 边,大爷挑着装粪的箩筐大步走,她也咬着牙担着粪一步不落,大爷终于被这个看上去单薄、文弱,却又能吃苦的城市女娃打动了,从此,一吃饭就招呼她,把待客 的豆面让她吃,自己却吃窝头。秀芳知道这豆面是大爷家里仅有的“细粮”,哪肯自己吃,就推到大爷跟前说:“我爱吃咱家的窝窝头。”大爷信以为真,不再推 让,但每次放下自己的碗,总要说一声:“秀芳妮,吃好!”在王秀芳走的那天,一辈子连生病都不歇工的大爷竟然头一次没有下地去,坐在院里低头抽烟,只要一 听到有进门的脚步声,就立刻紧张而焦急地抬头看是不是秀芳妮回来了。整整一天,大爷一句话不说,茫然若失……而回城不久,秀芳意外地收到一个邮包,密密的 针线拆开后,露出的是两个硬如铁蛋子的窝头和一小包晒干的南瓜子。看到这个邮包,秀芳哭了,因为大爷大娘一直记着秀芳说过的话:“我爱吃咱家的窝窝头”。就是这两个窝头,像沉甸甸的两座大山,永远地耸立在她心头。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就在多年后,她又收到一封更意外的信和一个包裹,信是大爷大娘的儿子写来的,他说父母都已去世,母亲临终前嘱咐他一定要把她亲手绣的几副鞋垫寄给王秀芳。

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那些在王秀芳心灵深处的父老乡亲,怎能不成为让她温暖和感动的源泉?他们的苦难和欢乐,怎能不让她情感的琴弦强烈地颤动。这些一幕 幕难忘的情景和一个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使她的思想更成熟,境界更升华,感悟更深切,使她的作品具有了更丰富深远的内涵和哲理性的思考。

继《黄河儿女情》之后,王秀芳作为主要舞蹈编导,又在《黄河一方土》和《黄河水长流》中创作了《背河》、《婆姨》、《老磨盘》、《苦苦菜》等一系列产生广 泛影响的佳作。这些作品被誉为是对生命意蕴的充分张扬,是将内涵深深融汇在形式之中的创新之作。“语不惊人死不休”从来都是王秀芳的创作状态和孜孜不倦的 追求。在她的舞蹈作品中还特别注意运用“情节性”的叙述方式和人物化的表演手段,使作品避免了平淡、雷同,而立足于一种厚实的文学土壤上,诠释出内含的文 学意象。评论者吴楠曾写道:“……这些舞蹈居然比小说还厚重,比油画的色彩更浓烈,比戏剧的高潮还煽情!我从未领略过舞蹈的这般魅力,并非靠高难技巧或精 美的服饰取胜,而是和盘托上浓郁鲜活的黄土风韵与清新扑面的生活气息,撩拨起现代观众最原始的美感,最富生命的共鸣和渴望……”

舞 马

那是一个酷热的盛夏,就是坐着不动,汗水都会哗哗往下流。排练剧场里,舞蹈《山铃》的男演员们正在编导王秀芳的示范和指导下,一遍遍地重复着那些大幅 度、高强度的激烈动作。尽管他们早已累得筋疲力尽,但仍然一丝不苟地重复着排练,不敢有任何懈怠。因为比他们年龄大了整整将近两倍的王秀芳老师在同样和他 们一起超负荷地透支着体力。

王秀芳和演员长期凝结下的感情和形成的默契,是她工作中的另一种动力。演员们开玩笑地说,只要一看到王秀芳 老师来了,全身就像被插入了电门似的,一下就充足了电。心里既担心“难过关”,可是又有一种表演的兴奋和激情,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刻,他们最盼望王秀芳 老师在场,因为只要王老师在,他们就能发挥到最好……

和王秀芳接触过的人,都会觉得她随和、善良、平易近人,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和力,而这些品格,都在她的为人处事中不经意地展示着,使许多人受到感染,也让许多人得到帮助。

山西吕梁地区的临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一个至今仍然贫困的山区。临县民间艺术团从农村招了一批孩子,成立了舞蹈演出队,团里的领导早就知道王秀芳的大 名,通过和王秀芳熟悉的人想请她来辅导一下。这位同行说,就你们这样的条件……有点犯难。王秀芳听说了这件事,专程去了吕梁。看到这帮农村孩子既朴实又可 怜,大动恻隐之心,二话没说就决定住下来培训他们。接连去了好多次,帮他们排出了《王二小》、《枣儿红红》、《山里娃》、《好日子》等好几个节目,小演员 们表演水平的提高让周围的人们大为惊异。

这些山里娃内向、胆小,平时在秀芳老师面前一句话都不说。可当他们知道这位和他们朝夕相处、教会他们这么多舞蹈的王老师就要离开他们回太原时,一下子都呆住了,一动不动地望着她,眼里噙着泪。当王秀芳坐的汽车开动时,这些山里娃追着汽车拼命地跑了起来。


王秀芳近影

这一幕情景让王秀芳再也难以忘掉,对这帮孩子的牵挂也难以放下。后来这个团为了更方便学习和演出,搬迁到太原南郊一个养猪场的旧址住下来,王秀芳和他们 的来往也更密切了。有一次,秀芳带几个孩子去了市中心的风味餐厅请他们吃饭,买了餐券交给他们,让孩子们尽管挑自己想吃的东西。可这些山里孩子不知所措 了,秀芳指着那些炸鸡腿、比萨饼、烤肉让他们拿,可他们每人却只端了一碗粥和一盘凉拌莜面。

2001年,太原市客运办请王秀芳担任大型 晚会“的士之光”的总导演,秀芳把这些孩子伴舞的《好日子》安排在演出里,结果整个演出大获成功。《好日子》的小演员也让客运办主任张齐山分外喜爱,他和 王秀芳说,一定要请这些山里娃吃一顿麦当劳。王秀芳讲了她带孩子们吃自助餐的事,她对张齐山主任说,你真要慰劳他们,就给他们送些实惠的大米、白面、猪肉 吧,他们的处境十分困难。让王秀芳大为感动的是,张齐山主任果然在不久后亲自把20袋白面、20袋大米和一批猪肉、白菜及两万元现金给住在太原南郊的这些 山里娃送上了门。

王秀芳的这种性格和品行,都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尤其是得自于父亲的遗传。她父亲王申来是一个忠厚、善良、与世无争的文 化人,一生谦虚谨慎、忍辱负重,但却命运多舛,受尽磨难。1995年,当她正忙于创作《黄河水长流》中的《苦苦菜》时,得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她带着工作 任务来到父亲病榻前,白天服侍老人,晚上投入创作。多少年来,她因为工作,很少回家陪伴父母,此时,守护在病危的老父亲身边,她不禁浮想联翩,难以平静,她想到了和自己父母一样的千千万万普通的百姓,他们面对生活的困难和艰辛,从不低头,坚韧地奋争,苦苦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庭和儿女,肩负起生活的重担,一步 步向前跋涉。他们就像高原上默默生长的苦苦菜,迎来寒暑,送走冬夏……联想着、思索着,泪水打湿了她的面容,打湿了她的心,《苦苦菜》的人物形象在她脑海 中一幕幕地活跃起来。当父亲永远地闭上眼睛,她热泪纵横地送走了一个和她血脉相连的亲人时,也诞生出了一个让成千上万观众感动落泪的作品。

她秉承了父母淡泊名利、不计得失、谦恭退让的做人原则,以平和、低调的态度对待人生。当秀芳的许多荣誉接踵而至时,她的母亲总是淡淡地对别人说,那是大 家一起努力的成果,不是秀芳一个人的功劳。但在1997年,王秀芳荣获全国文联评选的“德艺双馨”称号时,母亲哭了,她说:这才是我的女儿。

母亲这欣慰的眼泪,她最懂。回望走过的路,她无悔、无憾。

王秀芳属马,如今已过花甲之年。但我们从她的神采和言谈中分明能感知到,舞蹈和舞台依然是她的挚爱,装满她头脑的,仍然是关于舞蹈的话题。

不久前,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我曾看到一个奇特的、关于马的介绍。其中讲到唐代宫廷有一种舞马,经过长期的驯服和练习,只要一听到音乐,就会伴随着节拍翩 然起舞,动作优雅、齐整,充满灵秀、俊逸的神韵。只要音乐不停,它们就会永远不顾疲累地跳下去,因为它们已把自己全部交付给了音乐和舞蹈。

不知为什么,看了这个关于舞马的介绍,我就不禁联想起属马的王秀芳。那瘦俏轻捷的身姿、忍辱负重的性格、善良亲和的秉性……特别是那种为“舞”而宁愿倾尽自己精魂血脉的痴狂,让人感叹不已,为之倾倒。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