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创作立足于观众喜欢 双年展为扬州点亮一束光
《马克白夫人》演出照戏剧双年展论坛现场原标题:戏剧创作立足于观众喜欢双年展为...
《马克白夫人》演出照
戏剧双年展论坛现场
中国江苏网11月28日讯 11月最后一周,“一束光·2016江苏原创小剧场戏剧双年展”上演《马克白夫人》《早安妈妈》《本案终结》3部华语剧目,每部剧无不折射出华语戏剧当下的创作现状,受到扬城观众的诸多好评。
昨天下午,“华语戏剧的草根创作及未来图景”在青麦坊内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马克白夫人》导演高志森各抒己见,讨论如何在戏剧舞台上展现更多民间草根的原创,开辟创作与表演的新天地。本报撷取一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戏剧双年展点亮城市一束光
人物名片: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到扬州,傅谨表示非常亲切,笑着说自己算是个扬州女婿:“因为我的岳母家就在仪征。”
傅谨说,扬州的扬剧、木偶都是省内,甚至国内一流的剧团,热爱戏剧也是市民素来的传统,历史上曾有的文化辉煌,在今天仍有体现。
对于草根剧团的研究,傅谨从15年前就开始了。“那时候,我写了一本书叫《草根的力量》,关注的就是民间剧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草根剧团。”傅谨说,对于中国当今社会来说,戏剧的沙漠不在农村,而在一些快速发展中的中型城市。“城市是引领中国文化的原动力,目前的现状是农村的民间剧团发展不用担心,他们有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与农村的审美趣味紧密贴合。反观很多中型城市,很长时间看不到一出戏,甚至一些省会城市都不能保证有像样的戏剧演出,反倒成为中国文化的夹心层。”
傅谨认为,解决这一现象的最关键就是要重新建立百姓与戏剧的联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仅靠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草根剧团的繁荣,让戏剧与百姓息息相关,让百姓意识到对戏剧的需求,这才是最好的道路。
“这个剧场离市中心不近,却有这么多的市民前来观剧,让我十分感动和欣慰。”傅谨说,戏剧双年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那就是百姓如何用自己的力量修复戏剧,修复城市的文化氛围,这是我要着重研究探讨的一个论题。“本届双年展的名字叫‘一束光’,起得很好,仿佛真的有一束光,点亮了扬州这座城市,让扬州重新焕发活力,变成一个具有生命品位与趣味的城市。”
创作须立足于观众的接受点
人物名片:高志森(香港导演、编剧、《马克白夫人》导演)
前天与昨天,香港焦媛实验剧团在青麦坊老树剧场上演了音乐剧《马克白夫人》,掀起了此次一束光·2016江苏戏剧双年展又一波观剧热潮,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本剧的导演高志森,曾经是香港一位知名的电影导演,由他创作的电影可谓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其中耳熟能详的就有《开心鬼》系列、《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等。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志森却告别了电影舞台,转向了舞台剧。
在昨天的论坛上,高志森谈及自己的转型。高志森说,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盗版业猖獗,刚刚在午夜场首映的新电影,没过两天就满大街都是盗版录像带了。“当时我就在想,做一些无法盗版的东西,于是转型做起了舞台剧。”高志森说,舞台剧是很难盗版的,这种舞台艺术被越来越多的香港中产阶级所接受。
谈及戏剧创作的草根性,高志森表示,草根是要贴近老百姓。在最初从事编剧的3年时间里,高志森每个周末都要去看两到三部的午夜场电影,看完之后再给公司老板作报告,讨论电影中哪些桥段受欢迎,哪些地方观众反应热烈。“看电影时不仅要欣赏好坏,还要关注身边观众的反应。”高志森认为,一切好的创作必须立足于观众的接受点,只有观众喜欢的东西,最终才能获得好的市场。
很多优秀作品出自草根创作
人物名片:喻荣军(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这次来扬州参加戏剧双年展,我有种穿越的感觉。”喻荣军笑着说,今天的扬州小剧场状态,很像自己当年在上海剧团做经营、营销时的模样,通过这一个月的观众反响,小剧场在扬州很有前景,只要有心人愿意做这件事情,扬州的小剧场一定会很红火。
谈到华语戏剧的草根创作,没有接受过专业院校培训的喻荣军表示,从体育学院毕业的他,走上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医院做药剂师,后来才开始进入剧团工作。十几年来,喻荣军做了很多与观众有联系的事情,从2003年开始的大学生戏剧节,至今已经第十三届了。现在回头来看,通过戏剧节这个平台,成千上万的观众走进剧场,与剧场发生联系。“我们现在做的社区戏剧节等,很多的创作来源都是来自一些草根创作者,他们因为喜欢、因为理想开始从事这个创作。”
对于如今国内戏剧创作存在的普遍问题,喻荣军认为,很多创作者在自我审查方面过于保守,好多大胆的想法被自己否定,很多优秀的作品被扼杀在创作阶段。“戏剧需要思考、需要批判,作为创作者,鼓励天马行空,也许有很多作品永远都不会搬上舞台,但大胆创作的意识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