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德饰黄梅戏《大清名相》张廷玉:戏曲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时间:2017-04-21 15:06:36 来源:网络 点击:0

如果看过昔日的黄梅戏黑白电影《龙女》,那么银幕上那个翩翩美公子的黄新德,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而几十年来,这位黄梅戏舞台永远的“第一小生”,也始终在观众心中保持着这样的形象。但当这位年已七旬的黄新德出现在面前时,不想竟是一位精神异常活跃、思路异常敏捷的“老愤青”,既没有舞台上的深情款款,也丝毫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一个小时的采访,他始终毫不留情地批评谈论着戏曲和当下文化的种种问题与现状,而“责之深”背后,却是溢于言表的“爱之切”。
黄新德从艺50多年,曾经和马兰、吴琼、吴亚玲、韩再芬、王琴等几代黄梅戏最优秀的女演员合作过。他因此被形象地称作“老梅树桩”,甚至有人戏称“流水的旦角,铁打的黄新德”。但无论什么封号,几乎囊括了中国戏曲界所有荣誉的黄新德,被公认是在严凤英、王少舫之后黄梅戏“第二代”领军人物。他自己甚至都笑称:”我现在都是个被大家供着的 老太爷 的形象了。”
这几天,黄新德主演的新编黄梅戏《大清名相》受邀来到东方名家名剧月,这部剧是以“安徽桐城六尺巷”为创作出发点的廉政大戏,自两年前问世以来已经演出了近百场。黄新德以70岁高龄参与创作,就是为了啃下黄梅戏历史上没有张廷玉这样“官员”形象的硬骨头。而如今,他把大部分演出让给了年轻一代的学生。由于今年的第十届名家名剧月云集了各剧种领军人物,黄新德因此再一次登上舞台演出此剧。
舞台上,黄新德饰演的张廷玉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无论节奏分寸还是人物塑造都极为准确,表演火候可谓炉火纯青。而舞台下的黄新德,却似乎远不是台上这般醇熟温厚,更多是棱角分明的真性情。


《大清名相》舞台照

解决戏曲的困境,要先给从业者尊严

《大清名相》集中了国内一流班底。剧情以六尺巷走出的清代三朝重臣张廷玉为主角,塑造了一个名节千秋、一代风骨的名相,但作品也并非是一出世俗意义上的清官戏,而是求索为官之道,并以此传承古风家训,君子之道。
黄新德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退休已经五年,这个剧院曾经拥有严凤英、王少舫和马兰这样最优秀的黄梅戏演员。而《大清名相》创作的剧团是安庆市黄梅戏剧团,虽然不属于该团,但有感于该剧的厚重,加之各方力邀。黄新德决定跨团来帮忙,“啃一啃这根硬骨头”。
“我们黄梅戏大多都是抒情优美的故事,很少有这样严肃的历史正剧,张廷玉这样的人物形象和行当,一个老人,又是一个官员,还是主角,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对年轻演员来说创作确实有难度,所以我就来打打前站探探路,这对我们的剧种也是突破。”
“说白了,活到我这样了,也没什么奖项可以诱惑我了。除了这个角色有突破,我最大的目的还是可以带学生。把这个人物立起来以后,就可以交给学生来演了。”
黄新德目前有5个学生。一直以来,他其实都有些排斥收徒。“我曾经提出过很现实的问题:现在的戏曲面临很多困境,年轻人学了这个干嘛?收入在哪里?前途在哪里?希望在哪里?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我特别理解我的学生们,包括很多年轻演员,他们都想认真学好这门艺术。但是他们有很多困惑。我理解这些困惑,但我解决不了。”
“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记者追问。
沉吟片刻,黄新德说:“要提高戏曲演员的待遇,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要给从业者和艺术家尊严。至少,要像中戏和北影招生那样,可以门庭若市。”
“视戏曲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个底线不能破,如果破了,那就不是几个戏曲演员的工资问题了。一个民族,最不能忘也最难战胜的就是它的文化。”
经历过黄梅戏最辉煌的年代,黄新德对如今戏曲观众流失的局面尽管无奈,却也早已坦然。由于政府日益重视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黄新德说,黄梅戏和很多戏曲剧团现在的日子过得挺好,但他也直言,“在艺术创作上,并没有太好。”
而被问及对戏曲的前景如何看,黄新德说:“任何事情都会物极必反,戏曲也有可能在小众的范围重振,但要恢复到当年的辉煌,估计很难。很多问题,短时间内解决不了。”


《大清名相》舞台照

台前幕后都是战线,都能点燃戏曲的火种

在退休的这五年里,黄新德塑造了十个新的角色,平均一年就有两部新戏的创作节奏,这让很多年轻演员也望尘莫及。这其中,有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黄梅戏舞台剧《女驸马》、黄梅戏清唱剧《汉宫秋》,也有徽剧《徽班进京》、新古典庐剧《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除了《大清名相》中一代名相张廷玉,黄新德还尝试了新编抗日剧《半个月亮》中的日军大反派渡边。
这些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截然不同的题材,艺术形式也在传统黄梅戏之外有很大创新。黄新德在此间游刃有余,他说:”我演了这么多年戏,如果还要重复我过去的样子,那去演这部剧又有什么意义?“
他对自己和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吴琼合作的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赞赏有加,对《大清名相》则做出了“接地气,很认真,有追求”的评价。在黄新德看来,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因为黄梅戏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剧种,比起京昆这样的大剧种,家底还很穷,也因此,“折腾的天地远要广阔”。
“改革和创新是永恒的。没有创新就没有梅兰芳。黄梅戏还在发展期,远没有达到艺术颠峰,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但是重要的是保持改革的节奏,我觉得应该是渐变,而不是突变”。
5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他搭档了黄梅戏几代最优秀的女演员,但黄新德似乎始终是黄梅戏生行中“一枝独秀”的“不老松”。对此,黄新德说,“其实并不是我优秀,而是现在时代变化太快,大家没有聚焦,镜头模糊了。”
这几年,除了创作新的角色,黄新德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讲课这件事,“我到国外讲课,给华侨讲课,也给国内的大学生讲,给领导干部讲,我会根据不同的人群随时调整我的讲课内容,但本质还是普及戏曲艺术。我从来不怀疑我的口才,加上我50多年的舞台经验和个人体会,我个人觉得我的讲座还是挺有吸引力的。”撇开谈戏曲现状时的“愤青”状,黄新德又恢复了从容自信的姿态。
他仰天一叹说:“我想我的战场未来就将转移到课堂。台前幕后,两条战线,一个目标。即便不在舞台,同样能点燃戏曲的篝火,传递火种和希望。说白了,这就像是《茶馆》里说的,我爱大清国,我怕它完咯。”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