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好戏连台
经过12天好戏连台的竞演,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2日在广州正式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蜂拥而至,广州各大剧场人潮涌动。
铁粉众多,一票难求
晚上8点,梅花奖在广州大剧院举行闭幕式。汪育殊、张建峰、张琳、苏春梅等15名获奖演员也在观众的热烈期盼中撩开了面纱。
据组委会介绍,本届获奖演员虽然只有15人,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涵盖了京剧、昆剧、扬剧、粤剧、黄梅戏、越剧、湖南花鼓戏、闽剧、秦腔、徽剧、河北梆子以及话剧12个剧种。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13个省市区以及解放军的文艺院团。这些演员长期活跃在戏剧舞台上,以精彩的演出带给观众戏剧的盛宴。
“今天是我第一次走红毯,也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比起拿奖,观众戏迷的热情更令我激动、感动。”此次获奖的粤剧演员苏春梅一出场,现场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她不得不数次驻足。
这种气氛,从5月8日首场竞演剧目上演开始就一直延续着,当天,广州南部战区礼堂外大雨如注,一部叙述体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却让礼堂内的观众沉浸其中。而早在几天前,本届梅花奖大多数竞演场次的戏票均已售罄。
22日下午依然是一场大雨,却无法浇灭粉丝的热情。67岁的吴晓燕冒雨从番禺赶来,就是为一睹两名参赛粤剧演员苏春梅、曾小敏的风采。“我一直追她们,追了十几年了,是名副其实的铁粉。”她说。
吴晓燕告诉记者,即使是在如今这个文艺作品极大丰富的时代,粤剧在广州民间依然很有观众,不光自己,她的孩子还有很多年轻人都挺喜欢。她和一些粤剧票友组织了一个业余的粤剧社并自任社长,而在番禺,像她们这样的业余剧社有1000多个。
“我在两个剧院演了好几场,场场爆满。”苏春梅认为,观众的认可源于传统剧目的创新。“粤剧老前辈红线女老师曾说:‘艺术不是古董,一定要与时俱进’,戏曲常改才能常新,才能不断地赢得观众、粘住观众。”
“戏剧之都”,未来可期
不仅仅是粤剧,梅花奖竞演荟萃了全国各地的演员和剧目。记者了解到,起初,一些参演剧团也担心剧目是否受举办地观众欢迎。“我们剧院从未到广州演出过,很怕我们这主要流行于京津冀地区的河北梆子在广州会水土不服。”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演员王少华坦言,后来,看到票的销售很理想,才放下心来。
事实上,不仅粤剧《白蛇传·情》演出当天下大雨,大批戏迷冒雨到场追戏;京剧《范进中举》、昆剧《紫钗记》这些外地剧种同样一票难求,演出开场后还有观众在门口徘徊,希望求得一票。有观众说:“我们看戏讲心的,只要演得好,作品质量高,管他是哪里的戏。再说了,平时要几百上千元才能看的戏,现在惠民价只要几十元。”
“南粤豫韵”是一个聚集了数百名在广东工作生活的河南籍戏迷的网络群体,群主孙志义此次组织了珠三角各地数十名戏迷来到广州蓓蕾剧院,支持河南豫剧院吴素真领衔主演的《白蛇传》。“我们这些在外乡打拼多年的河南人太热爱家乡戏啦,我们还经常组织一些戏曲演出活动,把家乡戏在南粤大地传播开来!”孙志义的话代表了许多异乡游子的心声。
“过去业内都说上海是戏码头,一部戏要得到上海观众的认可才是好。现在,戏也要到广州来检验了。”上海昆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谷好好透露,他们剧团不少重量级剧目都选择在广州首演,她认为广州观众年轻人多,文化素养好,观影热情高。
据悉,广州正致力于打造“戏剧之都”,在未来3到5年内,使“戏在广州”深入人心,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愿景可期。“举办梅花奖这样的戏剧盛事,既能引来全国的优秀戏剧、院团,用不同的新鲜活力滋养本地戏剧的发展;更能将全国戏迷请到广州,令他们领略未来‘戏剧之都’的风采。”谷好好说。
- 上一篇:话剧《俄狄浦斯》亮相再掀哈尔滨戏剧热潮
- 下一篇:戏剧就是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