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
“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 第三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第三代导演”中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最有代表性。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还包括在同一时期自学成材的人。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几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导演”,一旦冲出起跑线,便显示出稳健的创作实力和持久的艺术后劲。他们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承上启下,力图用新观念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电影。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
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
除上述导演外,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张子恩、宋崇、丛连文等都以不同风格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2004 年,贾樟柯、王小帅、朱文组成的第六代,终于集体登堂入室。在历经了十年坎坷之后,这些“奔四张”的导演,开始挣扎着在电影市场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这些依旧希望张扬自我的导演面对艺术、官方、市场,“一个头两个大”。看来,即使上岸了,第六代仍然徘徊在主流的边缘……
2005,中国电影百年,第六代导演突然迸发出强劲的创作力,寂寥的中国影坛突然焕发了勃勃生机。陆川的《可可西里》、顾长卫的《孔雀》、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贾樟柯的《世界》、王小帅的《青红》……每一部,都有参加过国际电影节的光环,而且相继在国内上映.
-------------------------------------------------------------------------------------------------------------------------------------------------
中国第一代导演
郑正秋(1935-1989)
张石川(1890-1954)
但杜宇(1897—1972)
杨小仲(1899-1969)
邵醉翁(1896—1979)等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中国第二代导演
蔡楚生、费穆、郑君里、吴永刚等
“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中国第三代导演
谢晋,谢铁骊,谢添,凌子风等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国第四代导演
黄蜀芹,黄健中,谢飞,滕文骥等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第四代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第四代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第四代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农村渐渐成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以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第五代导演。
中国第五代导演
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等
“第五代导演”是指一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中国第六代导演
张元,路学长,贾樟柯,王小帅,李少红,孙周,姜文,叶大鹰,冯小宁,冯小刚等
“ 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或群落)。他们在当代中国影坛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趋势或电影现象。“六十年代生人”的“第六代”成长于80年代,浮出海面却是在1990年代初,这是一个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转变的年代。也许是创作历程的艰苦,也许是自身艺术生活的独特性,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第六代”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一种灰色调,他们的视角与以往有很大的变化,摇滚人、艺术家、同性恋、小偷、妓女——一群不被关注的边缘人进入他们的视野,在混乱的情感纠葛、迷茫的追求、琐碎的细节描写和俚语脏话式的台词包装下讲述当代城市青年成长的故事
-------------------------------------------------------------------------------------------------------------------------------------------------
第一代导演
·郑正秋
·任彭年、侯曜
·沈浮
·史东山
·何非光
·袁牧之
·蔡楚生
·洪深
第二代导演
·陈怀皑
·桑弧
·崔嵬
第三代导演
·谢晋
·谢铁骊
·谢添
·沙蒙
·水华
·林农
·李前宽 肖桂云
·凌子风
第四代导演
·黄蜀芹
·黄健中
·郑洞天
·谢飞
·王启民
·滕文骥
·吴贻弓
·丁荫楠
第五代导演
·陈凯歌
黄土地》1984、
《大阅兵》1985、
《孩子王》1987、
《边走边唱》1991、
《霸王别姬》1993、
《风月》1995、
《荆柯刺秦王》1998、
《温柔的杀我》2000、
《和你在一起》2002
·张艺谋
一个和八个》摄影1984、
《黄土地》摄影1984、
《大阅兵》摄影1984、
《老井》摄影/主演1986、
《红高粱》导演1986、
《代号美洲豹》导演1988、
《古今大战秦俑情》主演1989、
《菊豆》导演1990、
《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1991、
《秋菊打官司》导演1992、
《活着》导演1993、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1995、
《有话好好说》导演1997、
《一个也不能少》导演1999、
《我的父亲母亲》导演1999、
《幸福时光》导演2001、
《英雄》导演2002
·田壮壮
1980:《 我们的角落》 Our Corner
1982:《红象》 Red Elephant
1983:《九月》
1985:《 猎场札撒》 On the Hunting Ground
1986:《 盗马贼》 The Horse Thief (1988年瑞士第三世界电影节弗里堡市大奖--帮助发行奖)
1987:《 鼓书艺人》 Drum Singers
1988:《 孩子王》King of the Children
1988:《摇滚青年》 Rock ’n’ Roll Kids
1988:《特别手术室》
1990:《边走边唱》 Life on a String
1991:《 大太监李莲英》 Li Lianying: The Imperial Eunuch(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鼓励奖)
1992:《 蓝风筝》 The Blue Kite(1992年日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1993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93年美国芝加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93年瑞士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93年新加坡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2:《誓死不活》
1998:《长大成人》 Zhangda Chengren
1999:《扁担姑娘》 So Close to Paradise
期间同时监制:《巫山云雨》、《桃花满天红》。
2001:《小城之春》
2004:
田壮壮监制:《旅程》入围今年戛纳;
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非常想看,还没买到;
影片:《棋圣吴清源》——拍摄中;
影片:《云之南方》——拍摄中;
·黄建新
·吴子牛
新生代导演
·张杨
·张元
·路学长
·贾樟柯
·王小帅
·李少红
·孙周
·姜文
·叶大鹰
·冯小宁
《战争子午线》、《大气层消失》、《北洋水师》、《大空战》、《红河谷》。
·冯小刚
《大撒把》(1992) 《编辑部的故事》
《永失我爱》(1994) 《北京人在纽约》
《不见不散》 《没完没了》
《一声叹息》(2000) 《甲方乙方》
- 上一篇:奥斯卡历届影帝(图文珍藏版)
- 下一篇:世界上的50位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