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修复让多部经典老影片旧貌换新颜

时间:2021-11-05 12:57:59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0

让破损、模糊的老电影恢复原貌,给黑白片上色让其焕发光彩,通过新技术弥补原片缺憾……电影修复师仿佛拥有一双魔术手,在他们一帧帧的精心修复下,那些银幕佳作旧貌换新颜,让影迷感受到经典的“温度”。近期,《红高粱》《上甘岭》《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经典影片亮相,它们都经过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师们的精心修复。

修复师讨论《永不消逝的电波》修复工作。

从物理修复到艺术修复

“一般来说,电影修复的流程共有三步: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中国电影资料馆制作部主任黎涛介绍,物理修复,主要指对电影胶片进行清洁、修补等。中国电影资料馆在西安有一个巨大的胶片库,存放着大量的电影原底胶片,需要修复的影片首先在那里接受完物理修复,才会被送到北京,开始后续数字修复。

如果说物理修复还算是一门“缝缝补补”的手艺活儿,那么接下来的数字修复可就复杂多了。数字修复,指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将影片数字化,完成初步的修复与保存。“把胶片扫描进电脑,完成数字化转换;修复画面里的划痕、噪点、闪烁;修复声音,与画面合成……这些都是数字修复需要做的。”黎涛说。

不过,电影的修复除了靠技术,更关键的是要进行艺术修复。“修旧如旧”是电影修复的一大原则,如何让修复后的影片最大程度地贴合原片,这就需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细节等进行把控。

弥补当年拍摄的不足

那些本来就是黑白的老电影,要怎么才能焕发色彩呢?艺术修复便是在考证原片色彩的基础上,为黑白电影上色。由资料馆修复的经典红色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曾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惊艳亮相,它是全球第一部黑白转彩色的故事片。

如何确定一部影片每个画面里所有内容的色彩,需要大量考证。片中孙道临饰演的男主角李侠所穿军服的颜色,就着实让修复师们花了一番功夫。“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军服的颜色都不统一,有绿的,有黄绿的,有灰蓝的,所以我们在修复时首先要做军服颜色的试验。”黎涛说,修复师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还跑到军事博物馆去看相关的军服文物。“片头李侠一开始在延安接受任务,当时延安那边的军服应该是灰蓝的;片尾李侠用生命发出那封电报时,解放上海的解放军穿的军服基本都是绿的,但李侠电报的接收方当时已经转移到了西柏坡,后方的同志们还应该穿灰蓝军服。而且,李侠的身份是老同志,老红军军服的领口还有红领章,虽然后来拆掉了,但那块印记还会存在,所以上色时还要把这个细节还原出来。”

片中还有一场戏是上海的街景,修复师们翻阅了大量当年的老上海照片,没想到还真找到了拍有当时相同街道、建筑的照片,上面还有广告牌——虽然不是同一块广告牌——但至少让修复师们知道了当时上海的广告牌是什么样子,可以去仿照。

“当年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有的场景做得没那么真实,有一些舞台感,比如木板墙做得比较简陋,或者窗外画的是固定的镜片风景,我们也可以通过修复把原片不完善的地方变得更加理想。”黎涛说。

修旧如旧还原当初视效

电影修复的最高境界,便是修旧如旧,如果能找到影片主创,请他们参与调色工作,就能更好地还原影片的画面效果。

“我们都知道《红高粱》肯定整体是一个偏红色色调,但是它到底红到什么程度,红到什么样效果,没人说得清。”电影修复师孙帆说,他们请来了《红高粱》摄影指导顾长卫,他看完修复师们的调色后说:“你这个还不够特别,我们想要那种黄昏调,很暖很红的感觉。”在主创的建议下,修复工作得到了最精准的参照。

修复《那山那人那狗》时,该片导演霍建起也来了,他说,片中有一段石板路的镜头,当时他想拍出湖南湿漉漉的感觉,然而拍摄时正值酷暑,洒水车又上不了拍摄地所在的山区,最后只能用人工挑水,泼到石板路上,然而效果仍然不理想,这个镜头也一直成为他心中的遗憾。但如今依靠修复技术,修复师们通过调色和特效,满足了霍建起当年“湿漉漉”的愿望。孙帆说,弥补遗憾,或者说让影片更加完善,也是影片修复的作用之一。

电影修复师胡晓彬刚接手《祝福》修复工作时,原片未调色的画面让他大感惊喜,因为这部影片的胶片保存得比较好,画面很是鲜艳。“修《祝福》之前我修了《林家铺子》,这两部影片的摄影和美术是同一批人,风格非常接近,我就想,颜色会不会也很接近,但实际上并不是。”

胡晓彬和同事找来了《祝福》导演桑弧的导演阐述和摄影指导钱江的摄影阐述,发现主创开篇就强调,本片虽然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但因为是悲剧,不宜绚丽夺目,而是一种淡彩色的味道。这一下就给修复定下了基调,修复师们便按照主创的原意,将影片一点点调成冷冷的色调。

“其实电影修复跟故宫里修文物是一个概念,不可能做旧,更不可能创新,而是一种精准还原,无论什么颜色,都有依据。我们的每一部影片修复,都是对一个经典的还原和保护。”电影修复师王峥说。

修复不能画蛇添足

声音也是电影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除了修复画面,修复师们也会对影片声音展开修复。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很多老电影都是单声道,但在今天技术的辅助下,可以上升到5.1声道,实现饱满的环绕音效果。

“过去的一些老电影没什么声音效果,我们在修复的过程中就可以做一些拟音,加上一些效果音。”黎涛介绍,“比如《女篮五号》,原片里脚步声、拍球投篮的声音、现场观众的声音都没有,我们就找到拟音团队,去专门的录音棚用专业道具做拟音,然后添加到影片中。还有《上甘岭》里的飞机声、炮声,原本听起来都是从观众前面发出来的,我们经过处理之后,能做出感觉飞机从头上飞过去的声音。”

不过,有时候声音也不是越多越好。修复《永不消逝的电波》时,拟音团队一开始给影片加了很多声音,比如狗叫声、鸟叫声,听起来声音是丰富多了、饱满多了,但细想却经不起推敲。“比如反派正在屋里商量怎么迫害主角时,边上突然传来鸟叫声,这就有点出戏。而且这个故事发生在城市,有太多动物的声音也不符合实际。”黎涛说,这些不太恰当的声音最后都去掉了。“电影修复必须得是‘细节控’,一是要深入了解修复的电影,二是每一处细节都要细致严谨,不能马虎。”

原标题:电影修复让银幕佳作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