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 

  传说的三皇之首伏羲氏就诞生在甘肃境内的古城纪。这里也是黄帝族早期主要活动的地域之一,东部又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文化底蕴极为丰厚。78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孕育和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彩陶,绚丽多彩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被誉为新石器时代世界彩陶之冠,而秦安大地湾发现5000年前仰韶晚期居址地画,被视为我国最早的民俗画。从汉代起,丝绸之路贯通甘肃全境,甘肃成为欧亚大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外文化的重要交汇之地。甘肃自古以来,有众多的民族在这里聚居。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的双手,发展塑造出气势恢弘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艺术,现已被世人所瞩目。甘肃另一文化宝库,就是分散在广大城乡、活着的、有生命力的宝藏——民间美术品,皮影、剪纸、刺绣、荷包、石刻、砖雕、木雕、面花、木偶、纸扎,农民画、……这些民间美术宝藏是我国数千年文化艺术长河的载体,是甘肃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艺术瑰宝。它质朴,纯真,丰富多彩;它是中华民族文明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根”与“源”。这些大量的、极为丰富的远古文化遗存,完整地保存了我国极其丰富的原始图腾文化和古老民俗风情,保存了我国先民们传统的哲学、美学、艺术和造型艺术体系,为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艺术学领域,提供了许多可追溯和借鉴的信息,被学术界视为极其宝贵的“活文物”。甘肃的民间美术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艺术珍品,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贵的资料,是伟大的敦煌艺术产生在甘肃的根源和沿袭,显得更为珍贵和难得。

  庆阳教师王光普,从1958年就开始深入到甘肃东部农村,靠着他微薄的乡村教师工资,省吃俭用,自筹资金,坚持40多年,进行甘肃民间艺术的收藏和研究。可以这样说,他牺牲了自己所有假日、业余时间,一心扑在这一民间美术研究收藏事业上。除了“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被打成“黑帮”,在农场劳动锻炼搁滞了数年外,四十多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他拜访了甘肃东部5000多名民间艺人,收藏了近10万件有研究价值的民间美术品,记录了近30万字的文字考察笔记。他还在自己家里的窑洞、学校的旧教室、家中放煤炭的小房子内,办起民间艺术陈列展览室,并写文章在国家、省、地报刊杂志上介绍甘肃民间美术,使得甘肃民间美术驰名国内外,受到国内外专家教授极大的关注。他本人被记者、学者称为“甘肃民间美术的代言人”。美国的罗熙、托尼,日本的德田顺一,法国的吉莱姆,英国的哈得曼、燕珊等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到陇东考察和专访。在国内他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副院长李锦璐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曹振峰,中央、西安、南京美术学院教授画家杨先让、李倚、冯真、靳之林、杨学芹、王宁宇、张道一、王树村等艺术界权威人士的重视。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超负荷的工作,特别是经常深入到偏僻的山区,吃饭不定时,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一天吃不到饭,使得王光普1994年身患胃癌住进医院,做了胃切除手术。出院后不到半个月,他就继续搞起他的民间艺术收藏研究工作。他卓越的成绩,受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王光普先生授衔为“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由于长期忘我工作,1998年,他的胃癌和胆结石再度发作,在庆阳地区领导同志的关照下,他第二次住进了医院,对胃和胆进行全摘除大手术。出院后不到半年,年逾花甲的王光普,支撑着极度羸弱的病体,靠着乐观、执著和顽强,一边和病魔作斗争,一边再度投入到民间艺术研究之中。他自己深知胃癌病魔的危险性,也知道生命给予他的时间是有限度的,因此,他一边治疗,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整理自己收藏的民间艺术品。他拒绝了国内许多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单位与个人对他收藏品的高价收购,决心让甘肃民间艺术回归生它、养它的土地。他找到了甘肃省黄河奇石馆宋志刚同志,将自己珍藏的皮影5000件(长度达2000米)、神怪傩面5000件、脸谱5500幅、剪纸10000余张、石刻100余件、木偶头100余个、刺绣500多件、木版年画等10个品种实物珍品,用汽车拉到兰州,让黄河奇石馆收藏,建立一座甘肃省民间艺术馆。

  在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宋志刚的大力支持下,王光普带病整理出了《古文化符号破译》、《北豳神怪皮影》、《甘肃传世明清皮影线谱》、《人类童年时代的吉祥物——荷包与刺绣》、《甘肃历代传统民间石刻》、《时令面花》、《吉祥如意的甘肃砖雕》、《豳地傩面》、《远古神韵——传世木版画·木雕精品》、《生命生殖崇拜与远古图腾——民间传世剪纸纹样》等10余种“甘肃民间美术、民俗与古文化”丛书。此套丛书用数千幅实物照片,20多万字,全面介绍了甘肃民间美术。丛书被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列为重点出版计划,将陆续出版。该套丛书的出版,在内容上详细纪录了甘肃传统的民间风情文化、远古图腾文化、古老的历史文化,清晰地剖析了民间美术如何得以保存和延续的轨迹,可清楚地看出民间美术造型和我国传统绘画造型与西方写实绘画造型三者之间的血肉联系,也可以找到齐白石、徐悲鸿、古元、力群、王朝闻、张仃等老一辈艺术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如何借鉴学习民间美术,进而创造出具有东方中华民族文化特色艺术品的“根源”。

  甘肃省民间艺术馆的建立,将是我省民间美术品的大展示,它与《丛书》的出版融为一体,更是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受到省内外专家的极大关注与支持。他们认为甘肃的文化艺术有两大体系,一是敦煌艺术;二是甘肃民间艺术。我也有同样的心情,祝这一事业有成,越办越好。

  当我们打开此套丛书,会把我们带进遥远的历史,会把我们再度引向童年时代:每当逢年过节,母辈们忙碌着用刺绣品、花衣裳、虎头帽、兽头鞋打扮我们,我们都沉醉在美好欢乐幸福的时刻,有的手拿玩具,有的头戴兽形面具,在红红火火色彩鲜艳的传统剪纸装扮了的窗户、门庭院落之中,口中吃着美味可口的面花馍馍,与摆放在房间里窑洞中的花纸缸,贴在墙上、粮囤上、柜箱上的红绿传统剪纸,相映成趣,我们沉浸在民间艺术的殿堂之中,尽情欢乐,尽情歌唱……这种美好的回忆,也正是民间美术伴随我们成长的真实写照。这些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用来表达自己热爱生活,表达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幅幅画卷,它是劳动者共同栽出的艺术大树。祝愿长卷越续越长,祝愿民间艺术这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美在人间”,“美之源泉”是我国古代哲人赞美民间艺术的词语,也是民间美术在中华民族艺术海洋中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真谛所在。我由衷地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甘肃的民间艺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世人了解远古神秘、厚重、古朴、丰富、隽永的甘肃民间艺术。我十分愿意和这些同志共同为宣传甘肃、建设甘肃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