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 琶 |
琵琶
弹拨乐器,古代曾名“批把”。秦时已有长柄、竖抱、皮面、圆箱的琵琶,名“弦鼗”。秦汉以降,形制多有改进,演化为阮、秦琴、三弦、月琴等,但其共同特点为直 《十面埋伏》名《淮阴平楚》。曲谱最早见于1819年的《华秋苹琵琶谱》卷上。明代《四照堂集》中记载了当时的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该曲的盛景。该曲属琵琶作品中的“武套”曲,以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歌颂了胜利者刘邦。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战争场面,“声动天地”,“金骑蹂践”,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为叙事性多段套曲结构,分为三大部分:一、战斗准备,次序为: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队、5.走队; 《阳春古曲》亦名《阳春白雪》。曲谱最早见于清人李芳园编、1895年成书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卷上。这首文套曲,结构简练,情绪明快,音乐形象统一中又寓变化,表现了一种明朗的春日景象和欢乐情趣。 《夕阳箫鼓》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乐谱最早见于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李芳园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收入该曲,并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结构扩充为十段。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首段自由引子,描绘夕阳西下之际,江面舟船缓行,箫鼓合鸣的情景。徐徐点弹的节奏,模仿着鼓点声声;揉吟旋律,模唱着宛转的箫声。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描绘了春夜静谧,玉兔东升,江面荡舟,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