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胡


二胡 也称胡琴,宋代典籍中图录的“奚琴”,元代典籍中描述的“胡琴”,是现今二胡的前身,它的琴杆、琴筒、琴轴均为木制,琴筒有圆型、六角形、八角形多种,一端蒙二胡蛇皮或蟒皮,中置千斤,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张二弦,用马尾竹弓夹于二弦之间拉奏,一般以五度定弦,为特殊用途,也可四度定弦。本世纪以来,许多人对其进行改革,音色更加纯美。

  中国传播最广泛的二胡曲,是本世纪中期无锡的民间艺人阿炳自度的《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由杨荫浏、曹安和先生于1950年7月采录。全曲在两个主题的相互对应中展开,主题旋律委婉流畅,简洁凝炼。两个主题,步步发展,层层变奏,跌宕起伏,高潮处显露出作者倔强不屈的性格。全曲意境深邃,大气磅礴,结构谨严。充分运用了五个把位的全部音域,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作者压抑悲怆的情调和在旧时代中饱尝辛酸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反映了本世纪中期流于小城狭镇中的一个普通民间艺人的心境,是中国民间器乐作品中的精品。

  本世纪最著名的二胡改革者是刘天华先生,他创作了十首二胡曲。几乎首首精美:《病中吟》是其处女作,又名《安适》《胡适》,表现了“五四”二胡演奏家王国潼运动前夕进步的知识分子在黑暗中既苦闷又不甘沉沦的精神世界,展示了他既勇于抗争又难以冲破困境的复杂心情。《月夜》则是作者于夏季某夕在月下纳凉,眼见明月当空,触景生情,信手操琴抒怀,而写的又一乎佳作,六年后定稿。作品的旋律舒展柔美,委婉质朴。《苦闷之讴》(又名《苦中乐》)是他立志改进国乐,而又处于逆境之中的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反映了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而又看不到光明前景的彷徨、愤闷之情。《悲歌》(又名《处世难》)在创作手法上,既采用散板节律,又成功地吸收了西洋音乐的因素,加上演奏时弓法的巧妙运用,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闲居吟》表现了处境顺利时短暂的喜悦,旋律悠长徐缓,富于变化。作者首次在二胡上使用泛音演奏,扩展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乐曲平添了深远清妙的意境。《烛影摇红》是他短暂生涯的“逃陟之讴”。作品采用变奏曲式写成,旋律起伏较大,明快优美,加上富于舞蹈性的节奏,抒发了欢快的心绪。

  近年来创作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二胡与乐队,刘文金曲)《兰花花叙事曲》(关铭曲),都充分地展示了二胡的潜能、有效地深化了民族旋律的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