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创作 |
在二十世纪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学堂乐歌既是我国现代歌曲创作的萌芽,同时也是我国现代专业音乐创作的胚胎。当然,早中期的学堂乐歌多是选曲填词,尚不属严格意义上的专业音乐创作;学堂乐歌的后期,自李叔同之《春游》诸歌始,才有了中国人自己作曲的尝试。至20年代后期,萧友梅、赵元任等人才真正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作曲家,他们的歌曲作品《问》、《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最初一批艺术歌曲。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歌风大变,由启蒙主题转向抗战救亡。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爱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为鼓舞大众抗战、争取民族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以群体歌唱为特色的群众歌曲,在建国后至1966年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歌唱祖国》(王莘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瞿希贤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劫夫曲)、《社会主义好》(李焕之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瞿希贤曲) 便是其中的代表。到了新时期,由于时代条件和审美趣味的变化,群众歌曲的创作走向全面衰落。 流行歌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四十年代的黎锦晖、陈歌辛等人的创作,其思想艺术质量良莠不齐。建国以后流行歌曲在大陆完全绝迹,而一些抒情歌曲却在夹缝中得到了发展。到了新时期,在港台流行歌曲的影响下,大陆作曲家也开始了创作流行歌曲的尝试。王酩、王立平、谷建芬诸人的作品多通过影视作品的媒介在广大群众中流传,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流行歌曲的狂潮。徐沛东、雷蕾、崔健等一批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登上歌坛。到了九十年代,流行歌曲创作的题材、风格更为多样,尤其是接受欧美流行音乐影响后,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突破了港台模式,逐渐形成独特风格。总体说来,中国流行歌曲创作尚处在积累阶段,缺少精品和力作是必然的。 艺术歌曲创作自萧友梅、赵元任始,此后黄自、青主、贺绿汀等人在此领域亦多有建树。四十年代之江文也、谭小麟亦有佳作问世。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但在民歌改编方面出现了《牧歌》、《玛依拉》、《新疆好》等佳作,且在创作上出现了丁善德之《爱人送我向日葵》、吕远的《克拉玛依之歌》、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生茂的《马儿啊你慢些走》等优秀曲目。李劫夫为毛泽乐诗词写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以及丁善德的《清平乐·会昌》、贺绿汀的《卜算子·咏梅》、赵开生与瞿希贤分别谱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均为传诵至今的名篇。六十年代中后期,艺术歌曲完全绝迹。七十年代之后始有《北京颂歌》、《千年铁树开了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传世。新时期是艺术歌曲的黄金时代,题材大大拓展,艺术上更为成熟,语言与技法的运用更为丰富多样。罗忠 无疑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成就显著的作曲家,他的《涉江采芙蓉》、《秋之歌》、《鹧鸪天》、《黄昏》等,曲意独到而有深度。一些“新潮”作曲家也有时涉足艺术歌曲领域并多有佳作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