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音乐


  二十世纪中国合唱创作的开山祖,当推萧友梅、赵元任二位。萧氏1924年作女声合唱《别校辞》以及1929年作四部合唱《春江花月夜》在时间上最早,但其艺术质量却远远不如赵氏1927年所作清唱剧《海韵》。此后,黄自的《抗敌歌》和《旗正飘飘》均是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合唱精品,他的清唱剧《长恨歌》在艺术上堪称《海韵》的姊妹篇。在抗日根据地延安,冼星海的名作《黄河大合唱》以及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马可的《吕梁山大合唱》、吕骥的《凤凰涅pan 》等,以磅礴的气势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作曲家们创作的一些合唱作品如陈田鹤的《河凉ぐ剧》、郑志声的《满江红》及马思聪的《抛锚》、《民主》、《祖国》、《春天》四部大合唱。

  建国后十七年,合唱创作在和平环境中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小型合唱方面较为优秀的作品有贺绿汀《人民的领袖万万岁》,罗宗贤、时乐meng《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刘炽《祖国颂》及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一些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合唱作品。在民歌改编曲方面,李焕之的《东方红》、麦丁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瞿希贤的《牧歌》、杨嘉仁的《半个月亮爬上来》、王震亚的《阳关三叠》及王方亮等改编的无伴奏合唱《三十里辅》、《红军哥哥回来了》、《信天游》、《绣荷包》等,这些作品在保持原曲质朴优美、深情动人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瑰丽的多声手法加以编创与发展,充分展示了合唱艺术的多声意趣。在大型合唱方面,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萧白等的《幸福河大合唱》、朱践耳的《英雄的诗篇》以及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这个时期大合唱作品中的佼佼者。

  八十年代以来,合唱艺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但许多作曲家仍在这个领域苦苦探索。在合唱改编曲方面,瞿希贤的《乌苏里船歌》、李焕之的《秦王破阵乐》以其形式精美、气韵生动而别具一格。1986年全国合唱作品评奖推出了田丰的合唱组歌《云南风情》、张卓娅和王祖皆的《南方有一片森林》、陆在易的《蓝天·太阳与追求》等优秀作品。此后,郭文景的《蜀道难》、瞿小松的《大劈棺》在运用现代技法探寻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方面,表现出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更加成熟的把握。刘念劬的《生命·宇宙的春天》表明作曲家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已跃入哲学层面。九十年代后,合唱曲的创作以演出费用的庞大和无法筹措而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显得尤为可贵。作者以成熟的合唱写法和饱满的激情揭示了一个爱国者博大深沉的情怀,具有撼人的力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