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脉络概述(2)


  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国统区的讽刺歌曲和解放区的部队歌曲、战斗进行曲创作的繁荣反映了当时处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的人民大众的不同心态及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人民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共和国的建立,为我国当代专业音乐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飞跃开辟了道路。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及东北音专、西南音专、中南音专、西安音专等高等音乐学府在五十年代初期相继成立),培养出大批创作和表演人才;经过文工团整编,陆续改组或创建了大批专业音乐表演团体,如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团、中央乐团、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乐团、上海广播管弦乐队、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等,为新中国专业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在五十年代中期,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为依托,新中国专业音乐事业实际上形成了京沪比肩、南北呼应的两大中心,这种战略格局的基本意义不仅仅体现为地缘性差别,更重要的往往在艺术观念、理论认知及实践把握诸方面显出许多不同。

  共和国的最初七年(1949—1956),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专业音乐文化建设的一个辉煌发展时期。在创作上,群众歌曲、抒情歌曲、管弦乐、室内乐、民族管弦乐、中外器乐独奏、歌剧、舞剧及戏曲音乐改革诸领域均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和有才华的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1956年8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音乐周”,这是共和国成立七年来音乐成就的大汇展和大检阅,参加会演和观摩的单位共34个,各族艺术家近4500人,举行了29台音乐会,演出91场(次)。在这场规模浩大的音乐展演中,共演出歌剧4部、交响乐8部、大合唱或声乐套曲12部、民族管弦乐曲32部及大量中小型声器乐作品。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接见了音乐周全体代表并邀集部分音乐家,就音乐中的中西关系和民族形式诸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这便是著名的《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家按照音乐艺术规律和生活的本来逻辑创造出了一批音乐精品。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歌剧《洪湖赤卫队》、交响诗《嘎达梅林》、舞剧《鱼美人》、《小刀会》等佳作便诞生于这个时期。在理论研究方面,为庆祝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编辑出版的《音乐建设文集》(上、中、下共三卷),收录了论文、评论134篇,其中关于民间音乐、古代音乐史研究及关于作家、作品、创作问题、表演艺术问题的研究与评论无疑是论文集中最有学术价值的部分。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