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现代音乐
(1919——1949)
第四节 器乐创作

我国现代器乐创作,由于现代社会历史环境和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创作数量与质量以及在演奏等方面,与声乐创作相比还显得薄弱一些。但在我国音乐家的努力下,器乐创作也出现了一部分较好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专业器乐创作的水平,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创作。在民族器乐独奏创作方面,刘天华和华彦钧的二胡、琵琶曲创作尤为突出。

1 刘天华、阿炳的二胡、琵琶曲创作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县人,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曾受“清末新学”影响。1909年入常州中学读书,并参加了该校的军乐队。辛亥革命时期参加了江阴县“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2年随其兄刘半农赴上海,参加了“开明社”乐队工作,开始表露出要以音乐为职业的志向。1914至1920年间,刘天华在江阴、常州等地学校教音乐,并开始学习民族器乐,同时也广泛地向民间艺人、和尚、道士等虚心求教。1915年至1918年,他开始进行民族器乐创作,完成了《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二胡曲的初稿。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并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北京艺专等校任教。1927年发起筹组“国乐改进社”,主办了该社刊物《音乐杂志》。他还参与发起了音乐社团组织“北京爱美乐社”,曾用“五线谱”和“工尺谱”准确地记录了梅兰芳的唱腔等。1932年 6月因赴北京天桥收集锣鼓谱染上猩红热病故。

图例 76 刘天华画像

刘天华的创作共计有二胡曲10首,琵琶曲3首,民乐合奏曲2首。在他的创作中,二胡曲创作是他艺术创作中最有成就部分,这部分作品也概括了他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他对“国乐改进”的理想、见解和抱负。

刘天华的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规纳起来有以下二个方面:

① 揭示了处在“五·四”到30年代初期我国许多知识分子对反动统治不满和当时阴暗重重的生活现实。其作品有《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等。《病中吟》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图例77 “国乐改进社”发行的《音乐杂志》

② 借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从中流露出他迫切渴望从自然景物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其作品有《月夜》、《空山鸟语》、《闲居吟》等。而在《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歌舞引》(琵琶曲)等作品中则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光明和幸福的憧憬,说明了他对社会前进、对生活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和信心。《光明行》可以说是他全部创作中色调最明朗、情绪最乐观的一首作品,它在我国当时整个民族器乐创作中也是比较有特色的。

谱例65 《光明行》主题

在二胡艺术上,刘天华的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尝试:

① 在创作上,这些作品主题都富于鲜明的标题性;

② 乐曲音调和曲式结构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还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一些因素,丰富了我国民族器乐语汇;

③ 充分发挥了二胡的表现力和特点;

④ 借用了其它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西洋乐器小提琴的跳弓、颤弓、换把等演奏手法,扩大了二胡的表现力;

⑤ 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把二胡这一民族乐器搬上了音乐独奏舞台。

1923年,北大“音乐传习所”于北河沿北大三院大礼堂召开了北大师生音乐演奏会,刘天华的选科学生——数学系学生徐炳麟,登台演奏了刘天华的二胡曲处女作《病中吟》,使北大的师生耳目为之一新,《病中吟》的乐句也在师生中间传吟,可见其感人至深。在中国音乐史上,这是二胡作为独奏乐器第一次登上音乐舞台。

总之,刘天华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教学,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建设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为民族器乐特别是二胡登上音乐独奏舞台争得了一席地位,成为可以和萧友梅齐名的中国现代专业高等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我国现代民间音乐家。阿炳是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独生儿子。华清和号雪梅,精于器乐演奏,尤其以琵琶为最精。阿炳从其童年起,就受到其父严格地训练,所以,对民族器乐和家乡所流行的乐曲都很精通。阿炳的母亲吴氏原是秦姓寡妇,以帮佣为生。在旧中国,寡妇嫁人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生了阿炳之后,被胁迫回了秦家,在阿炳四岁时悒郁而死。

阿炳很早便遭受了失去母爱的痛苦,1918年左右,其父去世,阿炳继任父职当了道士,后因患眼疾,使一只眼睛失明,30岁左右便离开了道门,以卖唱为生。到他35岁(1928)时双目失明,被称为“瞎子阿炳”,1950年逝世。

图例78 民间音乐家阿炳

阿炳是一位饱受人间辛酸的民间艺术家,他的演奏深刻细腻,淳朴清劲、感情深切,其创作被记录下来只有6首乐曲。即二胡曲3首:《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其中以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在我国人民中间流传十分广泛,为人们所喜爱,并成为民族器乐名曲。

《二胡映月》在阿炳双目失明之后创作出来,我们从乐曲中可以看出阿炳是在用形象来描绘他过去曾亲眼目睹过无锡惠泉山二泉秀丽的风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但面对处在灾难深重的祖国,这就使他在婉转优美的族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来,也可以说他是在这里倾诉自己悲惨的命运。这首二胡曲充满了江南泥土气息,不仅深深打动了中国人的心,在世界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谱例66 《二泉映月》主题

二胡曲《听松》是一首借历史题材歌颂爱国主义英雄的作品。阿炳曾讲过关于此曲的故事:南宋时,金兀术被岳飞打得走投无路,十分狼狈地跑到无锡惠泉山的脚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的声音,因此该曲又叫《听宋》。尽管历史上并没有金兀术躺在听松石上倾听宋军这一回事,但阿炳根据民间的传说创作此曲,说明了他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岳飞的敬重,在艺术形象上是成功的。

阿炳还有采用道家“焚音”的曲调和民间曲调进行创作,如《大浪淘沙》、《寒春风曲》。

总之,阿炳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民间艺术家,他善于吸取和运用我国民间音乐养料,善于用民间音乐语言抒发他内心无限深邃的感情。他的创作和演奏,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其作品不仅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明珠,同时也为世界乐坛增添了光彩。

除此而外,这一时期的民族器乐创作还有二胡曲《怀乡行》(陆修棠)、《江汉潮》、《小花鼓》、《前进操》、《流芳曲》、《千里淮北赛江南》(均刘北茂曲)等。

2 钢琴和其它器乐独奏音乐

钢琴是一件西洋乐器,随着西洋音乐传入和国内新式学堂的兴办,这一乐器不仅被用来作为传教的工具,同时也在教会学校的教学中教习,我国许多学生通过学习逐渐掌握了钢琴演奏技术,但在本世纪初期至“五·四”以前,创作极少,只有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和李荣寿的《踞大缸》等几首小品,演奏水平也很低。20年代后,在萧友梅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等学校开设了钢琴课,至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办的“国立音乐院”和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科等学校均设立了钢琴专业课,为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也开始了初创阶段。

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虽然这一时期创作的数量不多,但其质量却很高,出现了《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为黄兴、蔡锷逝世作》(萧友梅)、《创意曲》(黄自)、《牧童短笛》、《摇篮曲》、《晚会》(贺绿汀)、《序曲》、《血债》(陈田鹤)、《中国组曲》(刘雪庵);《北京万华集》、《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五首素描》、《三首舞曲》、《断章小品16首》(江文也);《摇篮曲》(江定仙)、《牧童之乐》(老志诚)、《c 小调变奏曲》(俞便民)、《春之旅组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序曲》(丁善德)、《浔阳古调》、《农作舞变奏曲》(陆华柏)、《花鼓》(瞿维)等。

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曲》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篇《霓裳羽衣歌》所述及情节作为构思而进行创作的钢琴曲,全曲由序——舞曲12段——尾声组成,作者在创作中注意了音调及和声配制上突出民族风格,是我国音乐史上第一首以民族历史为题材创作的大型钢琴曲。这首乐曲还曾被改为管弦乐合奏曲,经过实际演奏,在当时的音乐界曾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1934年,由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宁(A.Tcherpnin 中国名:齐尔品)个人出资倡办了我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评奖活动,其中有6首中国钢琴独奏作品脱颖而出。 这6首作品是:《牧童短笛》(贺绿汀)、《牧童之乐》(老志诚)、《C小调变奏曲》(俞便民)、《序曲》(陈田鹤)、《摇篮曲》(江定仙)、《摇篮曲》(贺绿汀)等。

谱例67《牧童短笛》部分

在这些作品中,我国作曲家们以其清晰透明的旋律线条和简洁的曲式结构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也从某种意义上向世界表明,西洋音乐理论和乐器是可以同中国的音乐实践相结合的。

《牧童短笛》在本次评奖活动中获一等奖。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首尾两段基本相同。特别是作品摹仿优美、清脆的“笛声”所创作出来的流畅旋律,主题具有浓烈“中国风格”。作品通过“复调”和“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充满了田园色彩,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作品中间段的调性对比转换也很有特点,第一乐句原是在G调上,当它第二此出现时,就移到了低四度的D调上,然后又回到G调上,这样来回转调,造成了一种十分活跃欢快的情绪,是我国钢琴音乐史上具有创造性里程碑式的作品。

进入到40年代后,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丁善德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可以说是这一时期代表性作品。

《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是丁善德1948年在巴黎音乐院学习期间用四川《藏族弦子舞曲》和五个变奏写成的钢琴曲。这首作品主题优美简洁,变奏织体清彻透明,其“室内乐的创作手法达到了惊人的色彩效果”(卞盟《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30页)。

在其它器乐曲方面,这一时期出现的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马思聪)、《d 小调奏鸣曲》(冼星海);大提琴曲《秋思》(萧友梅)等也很有特点,这些作品不仅旋律流畅,民族风格浓郁,在音乐创作技法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丰富了我国的器乐创作。

3 器乐重奏、合奏和大型器乐曲创作

在室内乐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小夜曲》、《弦乐四重奏》(萧友梅);《钢琴弦乐五重奏》(马思聪);《弦乐三重奏》、《小提琴、中提琴二重奏》(谭小麟)等。

这些作品在把欧洲古典传统技法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语汇相结合,虽然还带有实习因素,但在和声和复调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如萧友梅的《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中的一个非常自由的赋格段,虽然是以四小节的主题句轮流在四个声部中出现,其旋律和声部结合也基本是欧洲古典大、小调风格和和声规范,但这是在本世纪初的“中国音乐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的赋格段的雏形”(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50页)。

在器乐合奏方面,这一时期出现的《春江花月夜》(丝竹合奏)、《金蛇狂舞》、《山国情侣》、《翠湖春晓》、《昭君出塞》(民乐合奏,聂耳)、《彩云追月》、《花好月圆》(民乐合奏,任光)、《湖上春光》(民乐合奏,谭小麟)等,这些作品大多是对古典民族器乐曲进行改编和整理,有的则是新创作,无论是改编整理还是新创作,这些作品在继承我国民族器乐合奏优良传统方面,对后来的民族器乐曲的改编和创作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琵琶曲——《夕阳箫鼓》,这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意境而得名。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取《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潮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而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首次将这首乐曲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经过改编后的《春江花月夜》,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犹如一幅美丽、淡雅的风景画卷,形象地描绘了春江迷人的月夜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全曲共分十段——① “江楼钟鼓”;② “月上东山”;③ “风回曲水”;④ “花影层台”;⑤ “水云深际”;⑥ “渔歌晚唱”;⑦ “洄澜拍岸”;⑧ “桡鸣远濑”;⑨ “欸乃归舟”;⑩ “尾声”。全国解放后,又经过多次整理改编,使这首乐曲更臻完善,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

在大型管弦乐方面,出现了《怀旧》(管弦乐)、《“都市风光”幻想曲》(管弦乐,均黄自作曲)、《台湾组曲》(管弦乐,江文也作曲)、《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阿曼该尔达》(交响诗)、《满江红》、《牧马词》、《敕勒歌》、《后方》(均交响组曲)、《中国狂想曲》(均冼星海作曲)、《晚会》(管弦乐)、《森吉德玛》(管弦乐,均贺绿汀作曲)、《陕北组曲》(管弦乐,马可作曲)等。

黄自创作于1929年的管弦乐序曲《怀旧》是他在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时的毕业作品,也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管弦乐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黄自为悼念他的女友胡永馥用单乐章的序曲形式写成,其音乐语言继承了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乐派传统,旋律深情委婉,真挚动人,具有浪漫的气息和动人的悲剧色彩,初步显示出他长于抒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特点。

冼星海的《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和《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是他在苏联期间完成的两部大型管弦乐作品。《第一交响乐》从1935年就开始动笔,反映了他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对我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第二交响乐》则是他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热情歌颂苏联人民英勇正义的卫国战争。在这些作品中,星海力图运用交响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群众化,以及在运用民族风格的音乐主题、结构形式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730页),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现代器乐创作中,贺绿汀创作的《森吉德玛》和马可创作的《陕北组曲》是很好地运用西洋交响音乐技法和鲜明民族风格来表现我国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森吉德玛》原是一首内蒙民歌,作曲家在创作时对这首民歌的旋律进行了精心地设计和发展,并采用复调作曲手法和配器上的色彩变化,深刻地描绘了祖国内蒙大草原的自然景象,成功地描写了蒙族人民淳朴憨厚的性格和他们迎接解放时的心情;而《陕北组曲》的音乐则以陕北民歌作为基本主题和素材,描写了陕北人民对家乡高原风光的热爱和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开辟者刘志丹的怀念,成功地描绘了陕北人民的劳动和生活。音乐语言质朴,特别是在管弦乐队中加进了板胡,使作品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这一时期一部很有特点的管弦乐作品。

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