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1-26 22:46:24
http://www.1023cn.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马祖“吸尽西江水” 在今天的日本茶道中,茶被比作“西江水”,茶人以为,一碗茶如西江水,包孕着天地乾坤,如果将其一口吸尽(即“吸尽西江水”),便会领悟到一些禅意。
这里“吸尽西江水”的禅语便是出自马祖道一和庞蕴的禅机对语中。
马祖禅师法号道一(709年-788年),俗姓马,故世称马祖,什邡(今属四川)人。他从南岳怀让禅师处得法后,往江西聚徒说法,创建禅寺,法席隆盛。禅宗六祖慧能的后世,以马祖道一的门叶最为繁荣,禅宗至此而大盛。马祖圆寂后,唐宪宗追加谥号大寂。
据《五灯会元》记载,唐贞元初年(785年左右),庞蕴谒见石头禅师,问他道:“不与万事万物为伴侣的是什么人?”
石头见问赶忙用手遮掩住庞蕴的嘴巴。
庞蕴见状仿佛豁然省悟。但他是个“滑头”,并不尽信石头的回答,后来参见马祖禅师时,又问道:“不与万事万物为伴侣的是什么人?”
马祖说道:“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就回答你。”
庞蕴听罢,顿时领会了其中禅旨。
人世间是一个相对的世界,天地、阴阳、是非、善恶、利害、得失、大小、长短等等,都是相对的事物。禅宗认为,如果只知道相对的世界,就会为一点小事而喜而忧,就会烦恼不断。庞蕴的问题意思是说:惟一绝对的境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马祖的回答意思是说:将西江水这个包孕了人世间一切相对之物一口吞掉,超越利害、得失、大小、是非这一相对世界,就会领悟那绝对的世界,也即禅宗所讲的驾驭在一切相对事物之上的“无”的境界。
马祖说的“一口吸尽西江水”在现实意义上是不能解释的,但禅宗却有其表现形式,即喝尽一碗茶。
另外,佛典《维摩经》中说:“一毛吞巨海,芥子容须弥”,其意思与“一口吸尽西江水”在禅意上是相通的。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1-26 22:47:13
http://www.1023cn.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刘琨茶解烦闷 茶之于无能之辈如晋惠帝,不过是解渴之物,但对于壮志未酬的英雄豪杰像晋朝大将刘琨,却成了解闷之物。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也就是八王之乱的末期,东海王司马越在与诸王的混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滞留在长安的晋惠帝即被东海王越“请”回京都洛阳。当时奉命前往长安迎还惠帝的便是刘琨。
刘琨(271年-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青年时与祖逖为友,两人枕戈待旦,意气雄豪,“闻鸡起舞”一典即出自他和祖逖。
当时北方匈奴见西晋八王倾轧,战乱频繁,即乘虚而入,蹂躏北方并州、冀州一带。光熙元年(306年),刘琨任并州刺史,他剪除荆棘,招徕流亡,孤军坚守并州近十年。建兴三年(315年),刘琨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与代王拓跋猗卢约定共讨匈奴,但次年猗卢被其子所杀,部落星散,刘琨功亏一篑。匈奴羯人大将石勒率军袭来,刘琨悉发其众反击,石勒据险设伏,结果晋军覆没,刘琨被迫放弃并州。
刘琨作为一位志士,眼见晋室内讧,天下大乱,北方匈奴等胡族又乘虚而下,攻城略地,天无宁日,后来竟在建兴四年(316年)灭了晋朝(西晋)。他自己虽率军于最前线与匈奴抗争,终因势单力薄,丧师失地,因此,内心时常愦闷不安。常言道:解闷以酒。但刘琨却以茶解闷,而且不喝则已,喝必好茶。
当时在北方边地的刘琨曾在一封给他的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的信中说:以前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这些都是我所需要的。但在当我感到烦乱气闷时,却常常要靠喝一些真正的好茶来解除,因此,你可以给我买一些好茶寄来。
南兖州在今江苏江都县东北一带。刘琨喝茶要寄信给在南兖州当官的侄子捎带,说明在那时南兖州地区产茶,而且是好茶。刘琨长期行踪于只见刀光剑影,不晓品饮茶事的北方边地,却能知茶涤虑,千里求茶,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是当时天下大乱的形势下,浅浅一盏茶,又怎么能慰藉孤臣之心呢?建武元年(317年),与刘琨结为兄弟的幽州刺史段匹〓(鲜卑族)推举刘琨为大都督,献血为盟,传檄各地共讨石勒。后来却不料祸起萧墙,段匹〓的堂弟被石勒收买,从中离间,刘琨竟遭毒手,被段匹〓缢杀。刘琨终究是壮志未酬,遗恨千古。
陆纳以茶待客一生中就喝过一碗茶的晋惠帝在光熙元年(306年)被东海王越毒死后,后晋王朝由于连年战乱,元气大伤,勉强维持到建兴四年(316年),终于被匈奴刘氏所灭。318年,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即帝位,是为东晋。
随着晋王朝政权的南移,当时在北方的士族、大族也纷纷南迁。在南北方人杂处相交过程中,茶作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显示出在南北方发展的差异。
四川曾是饮茶之风盛行的地方,但从三国时孙皓的“以茶代酒”一事来看,江南也风行饮茶。而在北方,饮茶之事却罕有所闻。到了东晋时期,茶在南方的发展远远超过北方,北方人因对茶尚处于一知半解的境地,所以甚至闹出了笑话。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说,东晋新安(今河南渑池)人任瞻(字育长)年少时即颇负声望,后因新安被北魏所占,被迫渡江南迁。有一次,任瞻在与众人一起饮茶时,问人说:“这是茶,还是茗?”当他感觉到对方露出奇怪的神色时,就赶忙辩解说:“我刚才是问这茶是热的还是冷的。”茶是冷是热还需相问?任瞻露出的这只“马脚”一时被传为笑柄。下面这则发生在东晋孝武帝(372至396年在位)时的故事更能看出,南方饮茶之风远甚于北方。
在淝水之战(383年)中卓有政绩的谢安与吏部尚书陆纳颇为交好,谢安常去陆纳家拜访。对这位已位居卫将军之职的贵客的上门,陆纳并不大肆铺张、盛席相待,只是清茶一杯,辅以鲜果而已。对此,陆纳的侄子陆俶非常看不惯,背地里常埋怨叔父不会做人,但又不敢当面相问,于是有一次陆俶自作聪明,暗地里准备了足够十多人吃的菜肴。谢安来了,陆纳照例是以茶果款待客人,而陆俶却为谢安一行人摆出了丰盛的筵席,山珍海味,美酒佳馔,好不诱人。席间,陆纳没说什么。谢安走后,陆纳便火冒三丈,叫人把陆俶狠狠打了四十棍,并且怒斥道:“你这小子不能给叔父增半点光,却为何来沾污我一向谨持的朴素之风!”
谢氏一族原是北方陈郡的世家大族,而陆氏在孙吴之后即为江南大族。陆纳认为客来敬茶是最好的礼节,而且颇能显示自己的清廉之风和高雅之举,在像谢安这样的权贵面前尤其能展示一种不卑不亢的风范,是以陆纳在官场交际中,视茶为举足轻重之事,是以陆俶的弄巧成拙才招来一顿乱棒。但陆俶之举也足以证明,当时珍馐必具的盛筵风行于官场之中。作为北方士族的谢安,只有在陆纳家中碰到这样特殊的礼遇,而在更多的地方,所遇必佳肴盛馔。
从孙皓的“以茶代酒”,到陆纳的“客来敬茶”,显示了饮茶在江南地区已有深厚的基础,而当时在北方、在已经南迁的北方人中,饮茶还是一件令人陌生的事。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1-26 22:47:26
http://www.1023cn.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鲁迅内山共施茶 施茶是至今仍在浙江等地民间流行的一种善举。施茶者往往在盛夏酷暑之际,选择凉亭、路边檐下庇荫处备置茶水,免费供路人解渴消暑。江山(今属浙江)万福寺有块《茶会碑》,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当地民间集资施茶而会盟的碑记。
鲁迅先生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也有一段合作施茶的佳话。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1936年),字豫才,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嗜烟,但也爱茶。他在《喝茶》(收入《准风月谈》)这篇杂文中有一段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在《鲁迅日记》中,有多处茶事记载,譬如1933年5月24日所记:“三弟及蕴如来,并为代买新茶三十斤,共泉四十元。”一次买这么多茶,虽然部分系赠人礼品,也已足见鲁迅对茶之好。第二天(5月25日)又记道:“以茶叶分赠内山、镰田及三弟。”
这里所讲到的内山,即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他在上海临近现在四川北路的山阴路开了一家内山书店,鲁迅是他的常客,两人结交多年。1935年,暑热早临。内山与鲁迅一合计,即行施茶善举,由内山在书店门口放置一口茶缸,并负责烧水,鲁迅则负责供应茶叶。《鲁迅日记》1935年5月9日记载说:“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
鲁迅逝世后,内山在一篇题为《便茶》的回忆文章中记述了这次施茶之举,尤为使他体会深刻的是在施茶过程中所见到的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品格。施茶原是无偿的,但内山经常发现在茶缸里有几枚铜钱。起初他还以为是颇皮小孩丢进去的,但后来他亲眼目睹人力车夫饮茶后将铜钱投进缸内,这才知道是人力车夫对他施茶的报答。
从鲁迅和内山合作施茶这一小事中,可以看出这两位不同国籍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善良之心、高尚人品,这件事还折射出当时中国底层穷苦大众朴实善良的精神品格。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1-26 22:47:46
http://www.1023cn.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陆公怒焚焙茶奴 陆羽被后人尊为“茶神”大约肇始于晚唐。据晚唐时人赵璘《因话录》记载说:那时的卖茶店家,常常把陆羽做成陶制的塑像,放在炉灶和烟囱之间,祀为“茶神”。遇人相问,则说摆了这像,对茶的买卖颇有益处。此外,在河南巩县还生产一种瓷制的偶人,名字就叫“陆鸿渐”,当时顾客如果能买十件瓷茶具,便可额外奉送一个“陆鸿渐”,这往往成为茶商供奉的神像。
在当时,人们对陆羽可谓尊崇之极了。但另有截然相反的一则记载,却对陆羽贬责有加。
明代屠隆在其《考槃余事》中,引用了一部叫《蛮瓯志》的书的记载,说:有一天,陆羽采来越江的茶,用微火烘烤,使一个小奴子看着。结果这小奴子看着看着竟睡着了。等一梦惊觉,那茶早已烘过头,焦黑而不能吃了。陆羽见状是恶从胆边生,竟以铁丝缚住那小奴,将他投进火中。
小奴子被扔进火中有没有死,这一记载没有说,但即使不死,也够惨了。陆羽以一茶之失,痛下毒手,且以铁丝相缚,可谓残忍之极。故屠隆对此评说道:“陆羽残忍如此,其余脍炙古今的清风雅趣都不值得欣赏了。”
《新唐书》说陆羽为人是“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触犯之意)人”。陆羽这种“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的美德,在当时即为人们所称道。所以,所谓怒焚焙茶奴,实在是毫无根据之说,而屠隆也太信之了。
茶道讲平常心,崇尚自然。而对陆羽或敬奉为“茶神”,或又谴责之极,是世人还远不知茶之三昧。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1-26 22:48:01
http://www.1023cn.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倪瓒煎茶显洁癖 元末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江南灾荒连年,义军揭竿四起,元廷强征暴敛,局势动荡不安。家产殷实的画家倪瓒为逃避官租和义军,遂散其资财,循迹于五湖三泖之间,往来于宜兴、常州、湖州一带,栖居村舍和寺观达二十年之久,寄情山水诗画。直到朱元璋扫灭群雄,北逐元廷后,江南秩序恢复安定,倪瓒才于洪武初年返回无锡故里。
当时世人称倪瓒为“倪迁”,这是因为他爱洁成癖又性情孤僻。倪瓒结束浪迹生涯,返回故里后,生活安逸,其性格得到充分张扬。顾元庆《云林遗事》中还记有这样一则故事:
朱元璋最赏识的一统天下的功臣徐达,在无锡邓尉山构筑了一座养贤楼,专以“雅集”天下的文人墨客,一时间,名士趋之如鹜,麋集于此。
在如许人中,倪瓒算是名声最响亮的人物,而且所作所为常常使人不解,人叹为怪癖。譬如,有一次倪瓒来了茶瘾,他不取近在眼前的湖水,而是派随从去挑远在山里的七宝泉泉水。那随从辛辛苦苦挑来两桶泉水,准备倪瓒煎茶。谁知他上去只取了前桶水来煎茶,却哗地一下倒了后桶水来洗脚。这不是太浪费了吗?众人大惑不解,于是有人忍不住问他这是何意?
倪瓒的回答似乎很有道理,他说:“前桶水不会碰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我用来煎茶。但后桶水说不定就会被挑担人的屁所污秽,所以我只用来洗脚。”
这种洁癖最为无理!不说挑担人路途中换肩会使两桶水前后位置颠倒,就说用已秽之水来洗脚,又有何洁可言?一边在煎茶品茗,一边脑子里已秽之水还沥沥淅淅,其茶更有何洁、何香可以称道?甚至还不如后来江南富贵之家的取水之道:前桶水贮用,后桶水干脆倒光。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1-26 22:48:27
http://www.1023cn.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且吃了赵州茶去 在杭州既是景区又是茶乡的九溪十八涧附近,有一副刻在“林海亭”石柱上的对联,云: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在杭州西湖风景区众多楹联中,这是写得最为轻松、明快、潇洒的一副,至今仍广为传诵。
那么,这“赵州茶”究竟为何物?
翻开《五灯会元》卷四,即可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从谂禅师问一位新来的僧人:“你以前曾到过此间吗?”
僧人回答说:“到过。”
从谂说:"吃茶去。"
从谂又问另一位僧人:“到过此间吗?”
回答是“不曾到过。”
从谂说:“吃茶去。”
事后,一旁的院主问从谂:“为什么到过也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
从谂听罢叫道:“院主!”
院主应了一声,从谂说:“吃茶去。”
从谂(778年-897年),俗姓郝,曹州(今山东曹县一带)郝乡人,幼小时出家,参南泉普愿禅师而得法。后住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其禅语法言传遍天下,时称“赵州门风”,并自立禅关称“赵州关”。
禅门中以饮茶作为机锋、禅案而广泛流传、颇具影响的,首推这桩“赵州茶”或称“吃茶去”的公案。
从谂所说的“此间”并非指他自己所在的禅寺,而是指参禅了悟了的境界。
从谂对于“曾到”和“未曾到”的僧人,对了悟了的人和未悟之人,都给予了“吃茶去”这样一个同样的回答,表现了他“了悟如未悟”的更高一层禅学境界,即抛却了一切分别执著,达到平等如水平的境界。
从谂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后来被禅门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了禅林中的一大著名典故,经常在禅家的公案中为僧侣所喜闻乐道。据《五灯会元》记载,盛产茶叶的江西、福建和浙江的僧侣说法回答中,其机锋用语常常就用“吃茶去”。
在禅门中,许多禅师喜欢用“瞌睡汉”来责备未能“顿悟”的僧徒。尚未“醒悟”的是“瞌睡汉”,能使“瞌睡汉”“醒悟”的是“吃茶去”。“瞌睡汉”与“吃茶去”是对待同一类人事的两种说法,而相比之下,“吃茶去”显得意味更为深长,而且对照禅门公案中许多非常粗鲁、粗俗,甚至呵祖骂佛的用语,则更显得典雅、亲切、自然,富有品味。这也是“吃茶去”之所以能成为禅门一大典故,且广泛流播、历久不衰的原因。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1-26 22:48:46
http://www.1023cn.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陆游茶读续《茶经》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嗜茶,恰好又与陆羽同姓,故其同僚周必大赠诗云:“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人”,称他是陆羽的“云孙”(第九代孙)。尽管陆游未必是陆羽的后裔,但他却非常崇拜这位同姓茶圣,多次在诗中直抒胸臆,心仪神往,如“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水品》《茶经》常在手,前生疑是竟陵翁”,所谓“桑苎”、“茶神”、“竟陵翁”均为陆羽之号。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剑南诗稿》存诗九千三百多首,而其中涉及茶事的诗作有三百二十多首,茶诗之多为历代诗人之冠。
与一般咏赞茶事之作不同的是,陆游多次在诗中提到续写《茶经》的意愿,比如“遥遥桑苎家风在,重补《茶经》又一篇”,“汗青未绝《茶经》笔”等。陆游未有什么《茶经》续篇问世,但细读他的大量茶诗,那意韵分明就是《茶经》的续篇--叙述了天下各种名茶,记载了宋代特有的茶艺,论述了茶的功用,等等。
陆游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后来又入川赴赣,辗转各地,使他得以有机会遍尝各地名茶,品香味甘之余,便裁剪熔铸入诗。如“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讲的是人间第一的四川蒙山紫笋茶;“遥想解酲须底物,隆兴第一壑源春”,这是福建隆兴的“睿源春”;“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春”,是说浙江长兴顾渚茶;“嫩白半瓯尝日铸,硬黄一卷学兰亭”,此言绍兴的贡茶日铸茶;“春残犹看小城花,雪里来尝北苑茶”,说的也是贡茶北苑茶;“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试小雪”,这说的是另一个贡茶福建建溪茶。此外,还有许多乡间民俗的茶饮,如“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响茱萸茶”--湖北的茱萸茶;“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四川的菊花土茗;“寒泉自换菖蒲水,活水闲煎橄榄茶”--浙江的橄榄茶。这些诗作大大丰富了中国历史名茶的记载,且多为《茶经》所不载。
陆游谙熟茶的烹饮之道,常常身体力行,以自己动手为乐事,因此,在他的诗里有许多饮茶之道。如“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又如“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永”,言日铸茶务必烹以名泉,方能香久味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讲当时的茶艺“分茶”(一种能使茶盏面上的汤纹水脉幻化出各种图案来的冲泡技艺),和分茶时须有的好天气、好心境。“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则更是进入了茶道的至深境界:甘茶一杯涤尽人生烦恼。
茶之功效在陆游的诗中也得到多方面的阐述。“手碾新茶破睡昏”,“毫盏雪涛驱滞思”--茶有驱滞破睡之功;“诗情森欲动,茶鼎煎正熟”,“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炼句成”--茶助文思;“遥想解酲须底物,隆兴第一壑源春”--茶解宿酒;“焚香细读《斜川集》(苏轼之子苏过的文集),候火亲烹顾渚春”--茶宜伴书。
有鉴于此,后人有诗云:“放翁九泉应笑慰,茶诗三百续《茶经》。”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1-26 22:49:09
http://www.1023cn.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齐武帝设茶作祭品 南朝宋刘敬叔撰有《异苑》十卷,这是一本记载了许多奇异故事的书,其中有这样一件事:
浙江剡县(今嵊州)陈务之妻年轻守寡,和两个儿子住在一起。陈务妻有个嗜好就是喜欢喝茶,而且因为宅地有个古墓,她每次在喝茶之前总要先用茶祭祀一番。两个儿子对她的这种行为很是讨厌,要把古墓扒了,后经她苦苦劝阻方才作罢。结果那晚有人托梦感谢她,说要报答她。天亮后,她果然在院子里发现十万铜钱。两个儿子知道后很是惭愧。从此以后,他们以茶祭奠更加虔诚了。
撇去这则故事的迷信色彩,我们可以看到,在南北朝时茶在民间已有用作祭祀之举。而稍后一些时间的南朝齐武帝萧赜也把茶作为祭品,则说明了茶也参与了宫廷祭祀活动。
据《南史·齐本纪上》记载,刘武帝在死前的遗诏里说:“我死之后,在我的灵前千万不要用牺牲来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饼、茶酒和果脯就可以了。”他还以己推人,广为推行,要求这不但对他是如此,天下无论贵贱,都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
齐武帝萧赜是南齐第一代君主高帝萧道成的长子,公元482年至493年在位。他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帝王,又是一个佛教信徒,不喜游冶会宴。相传南朝刘宋时的僧人法瑶吃饭时少不了要饮茶,到齐武帝时法瑶已七十九岁了,齐武帝还传旨吴兴的地方官请法瑶到建康(今南京,当时为齐都)来一晤。齐武帝在位十年间南朝无大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齐武帝以茶作为祭品,乃是受法瑶的影响和出于其佛教徒的身份,表示一种对简朴的推崇,即使在祭品中也“忌荤”。茶在这里充分显了它的两重性,既可登大雅之堂,被敬作祭品之用,又不失其简朴无华之风。萧赜算是慧眼识茶,即使以今人的眼光去看,他也算是个好茶而知茶的“茶人”。据《周礼》记载,先秦时周王室也用茶作祭祀,但这与萧赜之举相比,则显然少了简朴之意。而简朴之意,正是萧赜的难能可贵之处。
除了上述文献记载外,我们从现代考古发现中可以知道,在中国,把茶作为随葬物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考古工作者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随葬物清册中查实,在1号墓(墓葬时间为前160年)和3号墓(前165年)中,有"〓一笥"和"〓笥"的竹简文和木牌文。现已考证出"〓"即古文"槚"(茶的另一种名称)的异体字,所谓"〓一笥"和"槚笥",就是"槚一箱"或"槚箱"。以茶祭祖的习俗,在我国一些地区一直沿用至今。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1-26 22:49:27
http://www.1023cn.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梁实秋买茶一棒喝 梁实秋(1902年-1987年),原名治华,笔名秋郎,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现代作家、理论批评家和翻译新,新月社的主要成员。
梁实秋自称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其实于品茶特讲究。
他在其小品文《喝茶》中说,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在北平时经常自己去买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秤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以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叫作“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在这样的店里买茶,也是一种品茶和享受。
梁实秋还介绍了他私家秘传,外人无由得知的一种特别饮法。他父辈朋友有位叫玉贵的旗人,精于饮馔,经常以一半香片和一半龙井茶混合沏之,既有香片的浓馥,兼有龙井茶的清苦甘美。于是梁家也仿效这种饮茶方法,饮者无不称善。后来梁家便将此茶叫作“玉贵”,列入秘传之物。
梁实秋多次陪同其父亲游览西湖,每次来从不忘记要品尝当地的龙井茶。就在平湖秋月坐赏湖光山色,细啜龙井清茶,读亭前楹联“穿牑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梁实秋以为风味绝佳。
同样,他到洞庭湖,舟泊岳阳楼下,必购君山茶,以沸水沏之,先观赏杯中每片茶叶如针状直立漂浮,然后再品味其不俗之香。
粗粗数来,除了上述几种名茶之外,梁实秋还品饮过天津的大叶、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茶、武夷山的岩茶等好茶。
但真正让他在饮茶上讲究起来,却是他初到台湾时在买茶中碰到的一件事。有一次,梁实秋想倾阮囊之所有在饮茶上豪华一下,便走进一家茶店,索买上好龙井。店主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后,取出八元一斤的龙井茶。梁实秋表示不满。店主便取出十二元的龙井。梁实秋仍然不满。这时店主勃然色变,厉声说:“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
店主这番话犹如一记棒喝,让梁实秋顿然有悟。从此以后,他于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这种但求茶的本质和内蕴,追求茶的真善美,即是一种更为讲究的饮茶,完全有别于并且更高于他在这之前于饮茶上的所有讲究。
大山
发表于 2006-11-27 00:48:01
:) 辛苦了丝:handshake 喝杯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