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xx 发表于 2006-8-15 10:11:10

关爱自己:健康篇、社会篇、保健篇、时尚篇


序言
在人们以街上行人步频节奏衡量一座城市的先进与落后的今天,无形中那些最先进城市的市民心理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在物质生活已很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收入也日见丰厚,当人们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的方便、舒适时,也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物质文明的奴隶。难道自己拼命地工作,就是为了住宽敞的房子,坐豪华的车子,有了这些以后,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购买、去享乐。那就再去拼命工作!人们在工作一购买一享受的循环中奔忙,结果是人类在这种循环中逐渐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了。于是乎,人们就在这种无始无终的循环往复中,丢了自己,找不到自己。

  现代人开始疑惑,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人生的目标到底何在?其实,不管你的目标有多伟大,志向有多高远,人的健康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健康,一切都将成为隔岸看花,水中望月。

  原来健康是本,健康是现代人的第一期望。

  旧的健康话题仅从生物学一个方面谈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体棒。现在健康有了新概念,一是生物学的,二是心理学的,三是社会学的。

  本书语言通俗,内容涵括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健康话题,是一本较好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从理论的高度,教你如何拥有健康。本书旨在用人体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为青年朋友送一份“靓”,扮一份“酷”,为中年朋友沉重复杂的心减压、按摩,为老年朋友们保持健康、享受悠闲,提供一点科学的设想和建议。

  我们谨以此小书,向奔忙在大街上的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发出我们的呐喊:

  关爱自己。

[ 本帖最后由 wdxx 于 2006-8-15 11:34 编辑 ]

wdxx 发表于 2006-8-15 11:32:59

关爱自己(二)健康篇之一

  珍爱事业的人一定珍爱健康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实甚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可以说一个身怀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叔本华(德国)
  自从有了人,健康便是人们心中永恒的话题,伴随着人类文明与进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对健康、幸福和谐及美的执着追求中,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惜倾注心血,努力使自己向至善至美的境界升华。为了领悟健康的真谛,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要了解、警惕身旁“亚健康状态”,当心现代生活方式病,为健康,舍得“投资”,提高对健康的识见和“忧患”意识,从现在起,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畅心享受健康给自己带来的无穷乐趣!
  拥抱健康!
一、健康,人类永恒的话题
  有人说,生命像一朵花,花开总有花落时。花好不常开。
  人的生命有多长?谁也不知道。医生只能测量肉体健康的程度,却难预言生命的长度。
  人生而老,老而病,病而死。这“生、老、病、死”乃大自然的规律。不论达官显赫,不论平民百姓,不论七尺大汉,不论纤纤女子,自古以来,有谁能逃脱这条铁的规律。生命的过程或长或短,终归要“质本洁来还洁去”。有人说,珍惜健康吧,人生只在呼吸间。
  囗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世上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是由健康来呵护的。从生命诞之日起,它就注定要面对一个万象纷呈的世界。滚滚红尘中,难免有尘埃、细菌和喧嚣。生命也会被雨淋、被霜打。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善待它。
  叔本华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实甚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在现实生活中,人本身拥有什么?只拥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金钱、地位、权力……全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并享用这些身外之物。可以说,健康是人的幸福最重要的成份。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
  健康,一个永恒的主题。
  什么是健康?有人说,我不残废,不生病就是健康。
  有人这样描述健康:健康就是它在的时候,你我都毫无感觉,没有体会,也没去想它,你我平时不重视它,也不关心它,只觉得它可有可无,甚至根本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似乎健康两字原来与你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你那时精力充沛、斗志昂扬,你有的是力量,有的是信心和希望,你不知道健康会和你有多么大的关系,因此你总是把它很随意很轻率地抛在不知什么地方。
  比如,人若胃痛了,才知道自己是有胃的,若心脏跳得异常了,才知道自己是有心脏的……,这样的戏言说得自有它一番道理。细想起来,确实如此。没病的时候,恐怕谁也不会想像病是怎么回事,谁也不会去感受那心脏那胃是个什么东西。若真去感受,那不是自找罪么。
  这就是健康。健康就是你一旦失去它的时候,你才知道它曾是存在着。你才知道本来是应该珍惜它的,你才明白过去对健康实在是没心没肺,你才想到健康原来和你竟是那么的不可分离。健康哪怕离你一会儿,你就会有很多很深的体验;健康如果永远地离你而去,你也许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你想原来健康有着如此大的力量呀!
  囗什么是健康:“五快”与“三良”
  平常人们对健康的看法就是: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就是说,在身体上找不到病变的依据就是健康。但是,在探索人类健康的奥秘中,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认识到人是一个身体与心理完整的统一体。因此,健康就应该不只是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应该在心理上没有异常。
  对于“健康”,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健康,不是单纯地指身体无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地把肉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各方面都包含在内,亦即是指一个完整的状态”。近几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定义为:“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在这三个健全的状态中,两个是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因此,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
  如何来衡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又具体地提出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即用“五快”来衡量机体的健康状况,用“三良”来衡量心理的健康状况。所谓“五快”,包括食得快、说得快、走得快、睡得快、便得快。
  食得快。进食时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说明内脏功能正常。
  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说明头脑敏捷,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动灵敏,说明精力充沛,身体状态良好。
  睡得快。一旦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于扰。

  便得快。一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觉良好。说明胃肠肾功能良好。
  所谓“三良”,包括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应付复杂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厚,珍视友情,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的关系良好。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计较。

wdxx 发表于 2006-8-15 14:15:24

关爱自己

囗警惕“亚健康”: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

  长久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只停留在不生病的状态就算健康。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病”和“病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从这一概念出发,又提出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复合医学模式”。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过多地依靠医药来获得健康已经不够了,应该把健康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近来,又提出一种即非病人又非健康人,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一词。第三种状态表现为:自感不适,经常有病病缠身,但却又查不出病来,试着治疗又总不对症,越抬越糟。

  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上的人口中有近半数处于第三种状态。因此,有必要向全社会呼吁,加强对什么是健康这一新概念的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和掌握自我保健的内容和方法,提高自身健康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与年轻人一道共同跨入美好的21世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追求健康形成时尚,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自我保健的方法,来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我们知道,健康并不能长驻人的一生,而在健康与疾病走廊徘徊的“第三状态” 或称“亚健康状态”,却几乎每个人都曾遇到或伴随相当长的岁月。

  “亚健康状态”是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自从20世纪中叶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人们对心理因素与不良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可以引起疾病有了深入的了解。自各种抗生素、疫苗等研制成功与应用以来,现今传染病已退居次要地方,而找不到病原体的非感染性疾病,尤与心身疾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溃疡病、肿瘤、心律不齐等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这些状态的早期往往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呈游移状态,现今的检测仪及实验检查尚未能检测出明显的阳性结果或处于临界水平,有的人仅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不适感:有时俨然“健康”状态,照常上班与生活,仅略有点疲惫而已。如一些满面红光、体力充沛的壮顶之人,尽管没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状,但一检查却可能糖耐量有些异常,这些人若不节制饮食,不加强运动,防止肥胖,朝夕酒筵之间,无需多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便会接踵而来。

  对“亚健康状态”这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疾病、非疾病的状态,要熟识它的成因,知道它五花八门的外在表现,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预防它,增强健康意识。亚健康在临床上常被诊断为疲劳性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其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烦燥、焦虑、易惊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乏力、气短、腰酸腿痛等。此外,还有可能出现类似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

  究其根源,亚健康其实是一种文明病或者都市病。在亚健康患者中,来自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者几乎为零。一般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压力加大,如果自身不能通过良好的习惯或适当的放松建立一个有效恢复的机制,则人体的主要器官在长期的非常负荷下会出现效率低下、功能减退及暂时功能障碍等。这是最常见的导致亚健康的病因。

  第二种人体的自然老化,表现出体力不足、精力不支等。

  第三种不良生活习惯或处于不良环境诱发某些疾病的前期症状。

  某些疾病的前期症状,如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很多都是由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或处于不良生活环境诱发的。在发病的前期,病灶就会引发一些全身性的功能失常或障碍,体检却很难准确检查出病因。这是真正需要引起重视的亚健康。

  第四种人体生物周期中正常的低潮时期。

  如女性在月经期间的烦燥、不安、易激动等。

  根据大量临床资料,“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五花八门,可归纳如下19种:

  1.容易疲劳,力不从心,倦怠乏力。如下班回家后,第一反应是往沙发上一坐或床上一躺,就懒得动。

  2.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焦虑、恐惧、抑郁。

  3.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或早早就醒,或梦境连绵,梦中套梦,甚至梦游,梦魔……早晨恋床,朦胧不醒。

  4.常感头痛、头昏、耳鸣、健忘、浑身酸紧,好出虚汗。

  5.猛然站立,眼前发黑。遇到紧急情况,反应迟钝,往往束手无策。

  6.稍一活动,就心悸气促,上楼、跑步喘不过气来。在静态时,有时也突感心慌。

  7.饭菜不香,没有胃口,整天无饥饿感,有时暧气,饭后恶心。

  8.常把事情往坏处想,老怀疑别人背后议论自己。生问气、发脾气,事后也觉得没有意思,但不能控制情绪。

  9.感情冷漠,不易受感动,孤僻,偏执,离群。经常叹息,似乎长叹一口,感觉轻松些。

  10.遇事沉不住气。一紧张,就想排便,肚子咕咕,腹部阵痛。

  11.不愿见生人,来客也嫌烦,胆小怕事,不愿在众人前讲话。

  12.就是夏天,也感手脚发凉。秋天常超前穿起棉衣。

  13.挤公共汽车,逛商场,一见人多,易发生暂时性眩晕。

  14.常感颈部、背部、肩部、四肢酸痛麻木等。腰酸膝软更是常事。

  15.皮肤干燥、瘙痒、花白或潮红。头发枯焦或脱发、断发。

  16.不该急的事,也往往忙得不知所措。工作无序、生活无章、衣着不整。

  17.性欲低下,阳萎、早泄、性变态、性幻觉、性冷淡、性高潮缺乏或尿频。

  18.青少年口吃,遗尿、手淫、多动、学习障碍、厌学、逃学。

  19.药物依赖成瘾,社会适应不良,生活无味,甚至厌世、轻生。少数人出现气功偏差、走火入魔。

  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面临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如果有良好的自我调节的话,是不会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但是,人们生活在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在追求现代生活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一味追求舒适、刺激,这往往加重了机体的负荷,有时,甚至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把人推向亚健康。例如,在饮食上,追求口感,喜食多盐、辣味重等刺激性食品和高脂肪高蛋白食品,长期呆在有空调几乎无自然光的屋里,懒于从事户外运动;长时间泡在电视机前或上网,以致几乎没有生活状态下的人际交往等。

  我们知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往往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体内可能已隐匿着某种潜在性的疾病,应密切监护、观察;第二种,本来没有疾病,却长期背上“疾病”的包袱,迷恋医院,崇拜“洋药”、“神药”,跟着广告“生病”,长此下去,真的会发展成大病;第三种,对健康漠不关心,不重视自身保健,生活无节,烟酒无度,放荡自流,久之也会染上疾病。

  从亚健康的成因中,最应对不良生活习惯或不良环境诱发某些疾病的前期症状应起重视。全国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约有70%左右的大城市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占患者人数的45%以上。在一些从事企业管理、商业贸易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更高。另外,在一些需要长时间无间歇工作的人群中,如出租汽车司机、空中小姐等,处于亚健康的人比例也很高。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优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所占比例不高,只是在面临考试或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中有一定数量。但近几年来,计算机成为诱发青少年亚健康疾病的罪魁祸首,因为长时间玩电脑游戏或者上网,不仅使眼睛和消化系统受到损害,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孤僻和对世界的不正确理解,诱发一系列严重的心理疾病。

  为此,未来学家预言:随着医学的发展,已有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成熟,新的第四医学—自我保健医学即将产生。

  “第四医学”就是自我保健医学。西方提出的这门医学分支,其实就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的养生学。自我保健医学的内涵,是人们必须提高对于自身的认识,然后根据自身的状况,利用自然和社会的各种条件和方法,获得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学会以自我心理调节,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力和解决个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坎坷的能力。因此,自我保健医学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学会识别疲劳,如何全面均衡营养,怎样适量地运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已患的慢性疾病的防治及自得其乐的种种方法等。

[ 本帖最后由 wdxx 于 2006-8-16 09:47 编辑 ]

wdxx 发表于 2006-8-16 09:48:51

二、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身身体的健康。然而,人群中高达7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现实告诉我们,要健康,必须要更新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学习保健知识,纠正不良行为,建立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囗生命在于运动

  人们早已发现,身体健康受损引起的各种生命障碍,皆因人体、外环境不适应所致。为了保证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必须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中。

  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它深刻寓意了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后来,医学和生理学关于 “适者生存”的理论,明确地说明:人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协调,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身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适应能力”呢?经人们长期探索,终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获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不同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除受制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外,在相当程度上与体育锻炼息息相关。

  科学证明,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适宜负荷运动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良好的刺激,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有利于青年人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延缓有机体适应能力的降低,推迟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所发生的退行性变化,使中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老年人延年益寿。

  古人提倡“十二时中,行立坐卧,不离这个——道”,即在24小时内,时刻要以锻炼成道,杜绝病源。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对广大从事脑力活动的人们说,过劳、过逸都不好,要劳逸结合,张则驰之,逸则劳之。医学家指出,工作学习时间太长,致使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是促成高血压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所以生活决不能持续性紧张,而应该有张有驰,一张一驰,不仅是文武之道,也是养生之道。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充分休息,能使紧张的神经松驰下来,以蓄积精力,准备下一回合的冲刺。

  运动锻炼是积极的休息,因此有人把锻炼称为脑力劳动者的“健脑剂”,这是有道理的。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人平躺在一个大天平上,然后让他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人们可以见到天平上的人头部位所在的一侧逐渐下沉,这表明血液对大脑的工作有直接影响。脑力劳动者工作时,一般是静坐姿态,而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系统都由于人体的相对静止,而使机体能量跟不上大脑紧张活动的需要,于是出现“养料’不足的情况。因此,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人会感到精力分散,甚至头昏眼花,产生疲劳的感觉。

  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肯尼思·库柏博士指出,只要参加运动就一定会受益。对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如此。据统计,1968年美国有24%的成人开始运动,在此后的15 年里,美国心肌梗塞死亡率下降37%,高血压死亡率下降60%,人平均寿命从70岁增至75岁。可见,运动是健康的“添加剂”、“健脑剂”。让我们走进运动场,尽情张扬自己。

  囗勤奋有益健康

  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的一项研究发现,最忙碌最紧张的人的寿龄,通常比普通人高出29%,他还发现,外出工作的妇女比家庭妇女患病率低,不工作的人比有工作的人健康状况差。美国曾作过一个调查,失业率每增加1%,死亡率增加2%。这些都说明:工作有益于健康。研究表明,当人们百无聊赖时,不是感到快乐而是感到烦恼和孤单。忙忙碌碌的人,尤其是钟爱事业并有成就的人,常常觉得最快乐的时光是在艰苦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排除了人的孤独感和忧愁感,工作使人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人们能与社会广泛接触,参加集体活动,得到友谊和温暖,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而失去工作的人同时失去了一切,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因而容易染上疾病。

  成功的业绩带来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让你感到生活的充实,心理的满足,可见,你在工作中越勤奋,越成功,心情也就越舒畅,身体也就越好。

  囗健康习惯的养成

  每个人都渴望健康长寿,但许多人的身体状况并不尽人意,体质衰弱或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认真追究一下原因,主要在于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摧残”,做着各种有害于健康的事情。

  1.不良的嗜好。如嗜酒、酗酒,嗜烟(大量吸烟)、嗜赌(赌徒)。有人说得好,在危害健康的诸因素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不良嗜好所起的作用持久而普遍。

  2.不良生活习惯不可轻视。如本人的卫生习惯差,病从口入,易得胃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暴饮暴食者易患胃病、消化不良以及易于致命的急性胰腺炎。爱吃高脂及高盐食者,最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一旦不良习惯养成,对健康的危害作用就会经常或反复出现。

  3.滥用药物。有关专家指出,当前药害已成为仅次于烟害和酒害的第三大“公害”。全世界每年死于药害者不下几十万人。为此,欲求健康长寿,必须停止滥用药物,包括滥用补养药品。补药用之不当,也会伤人。

  4.劳累过度或生活懒散。有的优秀中年知识分子早逝,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脑力劳动强度过大和生活无规律。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生活无规律者能长寿。而生活规律,起居有时,饮食有节,恰恰是长寿者共有的特点。

  5.不讲究心理卫生。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上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地位。比如,强烈的焦虑,长期持续紧张。愤怒和压抑等,常常心身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的诱发因素,并能使病情加重。又如长期或强烈的劣性精神刺激所引起的恶劣心境(忧虑、哀愁、恐怖等)还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容易患癌症。

  人生财富何为贵?健康。只有获得健康才可能拥有一切,为幸福,请君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打好健康的基石。

  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就要有正确的方法。譬如说,回家时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或椅子上似乎很方便,但弄皱了、枯了灰,你就要浪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所以,不如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回家就把衣服放入衣架或衣柜里。

  健康也是这样,有时你会觉得睡个懒觉没什么关系,偶尔喝醉几次也未尝不可,抽烟并不见得会得癌症,饿一顿饱一餐亦一时不会患胃癌……,其实,这些坏习惯会使会身体中的“灰尘”越积越厚。

  越早奠定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养成健康的习惯,以后获益就越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避免中年体衰,而且到老都能身体健康。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健身的习惯。如良好的饮食、运动和放松的习惯。我们越多向青少年灌输有关健康生活的知识,国人的体质将会越健康,可以减少对昂贵的医疗服务的依赖。要记住:导致过早死亡和丧失工作能力并浪费大量保健经费的许多疾病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果尽早在年轻时采取预防措施,这些病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说,健康是一个难处的朋友,当你知道她可贵的时候,往往已为时已晚;健康又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她总是先对你考试然后再让你上课。

  为幸福,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吧!

  囗投资健康:没有风险只有回报的决策

  人人都期盼健康,可健康不会空手而得。要获得健康,如同农业要获高产一样,也要舍得“投资”。

  1.知识投资:懂一点医学知识。《黄帝内经》中说,“夫道者年皆百岁”,所谓“道者”就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培根说:“人对生理卫生知识的了解是一种保健药品”。养生,重在预防。欲想不得病、少得病或者得了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这就需要懂得基本的医学保健知识,需要懂得养生之道。古往今来,懂得养生、重视自我保健的人多长寿。

  要懂得医学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这就需要阅读一些医学基础书籍,逐步做到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预防。这样就可以做到无病会保健,大病能预防,小病能自治,真正把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2.时间“投资”:花一点时间锻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痛心地看到,有些人往往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却丧失了健康,甚至英年早逝。在这些人看来,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付出健康代价;欲得健康,势必会使事业受损。可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道理:事业与健康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健康的身体,谈何事业?在健康与事业发生矛盾的时候,有知识的人更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退一步,可以进二步,一步不退,健康与事业往往同归于尽。

  有言道:“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所谓在时间上舍得“投资”,就是要大家认识对时间的理解是哲学,对时间的利用则是艺术,时间是金钱,时间就是成就,但首先,时间就是生命。

  3.毅力“投资”:给自己找一点苦吃。健身最重要的因素是经常、适量的运动,最大限度地激活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潜力,促进体质的强化,使身体素质长期处于“最佳状态”。锻是重锤打,炼是烈火烧,有志锻炼者,都要自找苦吃。有调查研究表明:中年人坚持锻炼,能够增寿10年—25年。长寿学者得出结论:“懒惰是早衰的催化剂”,“一赖生百病”、“不怕事不成,最怕心不恒”,这既是成就事业的至理名言,也是锻炼长寿之道。锻炼中有苦也有乐,苦是为了乐。战胜自我,就会品尝到健康果实之乐。

  4.消费“投资”:花点钱买个健康。在扑朔迷离的现代养生信息的诱惑面前,有些人跟着广告走,在健康消费方面花了不少冤枉钱,自己竟成了化学试管或药物实验室。这种步入健身误区的盲目消费,不仅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增加了不必要的家庭经济负担。

  “花钱买健康”已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识,保健知识是最好的保健品,应舍得花钱购买指导养身保健的书籍和报刊;健身器材是最常用的健身工具,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舍得在这方面酌情“投资”;从健身实际出发,调节饮食,重视食物的合理搭配,要为营养而吃,花钱买营养,而不是花钱买“口福”。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只有在健身上舍得“投资”的人,才有可能实现健身长寿的美好愿望。

三、珍爱自己:让不良生活方式走开



  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社会安定或动荡等),8%取决于医疗条件, 7%取决于生活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如空气新鲜或有污染、气候酷暑或严寒)的影响。然而,就每个人本身来说,遗传、社会因素和医疗制度。生活环境、地理气候条件都是客观存在或基本已定的了,除特殊情况外,很难加以改变,也就是说,这些都属于相对固定的因素,他们对人的寿命造成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愿而转移的。

  至于职业与经济状况,也是相对固定的。个人的文化修养、涵养、志趣、嗜好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处关系,一般可长期保持原状(能提高或改进,当然更好),一般不会经常发生大的变化;而饮食、运动(或锻炼)、情绪和心理变化,则直接关系到每个人每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对离、退休者而言,更是如此。故在正常情况下,足以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的关键因素是,每日饮食是否适宜?体育运动(包括劳动、锻炼)是否适当?情绪(包括精神和心理状态)是否良好或稳定?

  因此,原苏联医学博士兹马诺夫期基提出了人的健康长寿的公式如下:

  人的健康长寿=(情绪良好十运动得当)/(懒惰十烟酒)+(饮食合理)/(懒惰+烟酒)

  从上述公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健康长寿与情绪良好(或稳定)、运动(锻炼)得当和饮食合理(或适宜)成正比,而与懒惰成性、烟酒嗜癖成反比。对于绝大多数勤奋工作(劳动)、不抽烟(或少抽烟)、不沾酒(或少饮酒)的人来说,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就是情绪、运动和饮食了。

  因而,可以把人的“健康与长寿”比作一个“鼎”,那么,这三个关键因素就如同是“健康与长寿”之鼎的三根支柱,鼎足而立,缺一不可。如果短了或缺了某一支柱,这个“鼎”就会歪斜或倾倒,也就是意味着人的健康变坏,寿命在缩短了。

wdxx 发表于 2006-8-16 09:50:24

 囗生活方式:健康的决定性因素

  据我国的有关专家、学者曾调查表明,目前对人们健康的威胁,10%来自病菌、病毒,10%来自遗传因素,30%来自环境,50%来自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学上著明的“长寿三角论”指出,长寿好比一个三角形,其面积即寿命的长短取决于三条边的长度,底边为遗传因素,两条侧边分别为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其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人的健康长寿取决于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增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折寿。良好生活习惯是健康长寿的“银行”,是健康的自我投资。

  我们知道,许多人,到了中年就开始受到健康上灾难性变化的严重困扰,但这种困扰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这种困扰是生活方式的疾病,是多年来不良饮食习惯、缺乏适当运动,未能从身心方面保护身体的结果。从某种意义来说,青年人身体的承受力强未必是件好事。10几岁,20几岁和30几岁的人能承受大负荷的活动,但他们似乎在用我们社会形成的各种方式来糟蹋自己的身体。到了40几岁,随着身体的天然适应能力不可避免地开始减退,不健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累积后果就开始显露。如果年轻人能够直接感觉到他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后果,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会尽早检点自己的行为了。实际情况是,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有些人发现自己到中年时身体大不如从前那样精力充沛,为身体竟“突然” 垮了而感到吃惊。所以说,如果人们重视预防保养的基本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大部分人能够精力充沛,对于应付日常生活中的负荷绰绰有余。

  对于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行为,建立科学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科学家提出应从10个方面来加以改善。

  1.心胸豁达,情绪乐观,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2.合理设计饮食,既要防止营养不足,又要避免营养过剩,坚持平衡膳食。

  3.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特别是脑力劳动者、企业界人士,更应当挤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4.生活规律、起居正常,善用闲暇、苦中求乐。

  5.不吸烟(包括被动吸烟),不酗酒。

  6.家庭和睦、生活安定,气氛融洽。

  7.与人为善,自尊自重,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

  8.讲卫生、爱清洁,注意安全。

  9.合理用药,不乱作检查,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10.保持健康的性行为,不纵欲,避免不洁性行为。

  回当心现代生活方式病

  在当今世界上,无疾而终,自然老死者几乎没有,有的人身上甚至有两三种疾病并存。一位病理学家曾解剖了400具60岁以上老年人的尸体,发现全部死于某种疾病;一家医院对40名70岁一90岁的死者进行解剖,不能肯定死因的只有3人,其余全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肺炎而死亡。可见,真正的生理性死亡是极少数的。

  人类目前面临着三大灾难:疾病、意外死亡(如水灾、火灾、中毒、车祸等)和战争。一般情况下,疾病是主要的威胁。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疾病共分为四大类:受精时决定的疾病(遗传病)、孕期决定的疾病(孕期病)、出生后形成的疾病(匿乏病)和适应不良性疾病(富贵病,又称“生活方式病”。“西方病”、“现代文明病”)

  在这里,我们就适应不良疾病的原因展开分析。适应不良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以及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多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病因是:由于工业发达,生活富裕、出门坐汽车、上下楼坐电梯、室内有空调,大鱼大肉。暴食暴饮、营养过剩,又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快节奏,人际关系复杂,心理压力增大,还有环境污染、噪声、吸烟、酗酒以及众多的社会问题,引起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行为。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人口的死亡情况如下:城市居民总死亡率为585.08/10 万,其中,男为621.l/10万,女为547.08/10万;农村居民总死亡率为643.30/1 0万,其中,男为688.12/10万,女为596.90/10万。

  农村高于城市,男性多于女性,再分析一下城市与农村前10位死因的顺位。可得到:

  城市前10位死因的顺位

  恶性肿瘤(各种癌症)128.03/10万

  脑血管疾病121.84/10万

  心血管疾病92.53/10万

  呼吸系疾病(肺炎等)92.18/10万

  车祸,中毒,意外伤害40.43/10万

  消化系疾病25.53/10万

  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疾病10.19/10万

  泌尿、生殖系疾病9.26/10方

  新生儿疾病761.44/10万

  结核病7.03/10万

  农村前10位死因顺位

  呼吸系疾病159.67/10万

  恶性肿瘤112.36/10万

  脑血管病103.93/10万

  心血管疾病92.18/10万

  车祸,中毒,意外伤害68.48/10

  消化系疾病32.20/10万

  新生儿疾病956.72/10万

  结核病11.88/10万

  传染病11.32/10万

  泌尿生殖系疾病9.51/10万

  另外,各种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为:

  城市:128.03/10万,其中,男为155.10/10万,女为99.3/10万。

  农村:132.36/10万,其中,男为140.41/10万,女为83.32/10万。

  在各种恶性肿瘤中,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肠癌居前5位。

  以上统计表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肺炎,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大敌”。有人估计,如果人类征服了恶性肿瘤,平均寿命可延长2岁—3岁,如果克服了心脑血管疾病,则再可适延长6年—8年。

  这里,我要提醒读者朋友注意的是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生物钟磨损与疾病”问题。

  人体有奇特的生物钟,生物钟安排了一个人的最佳睡眠时间、最佳思考时间和最慵懒时间。一般正常来说,人体生理活动应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饮食要定时定量,起居要规律有常,工作应有劳有逸,这样身心才会健康。反之如果背道而驰,即与人体的生物钟运转相悖,就会导致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紊乱。因此,当今国际上许多知名医学专家认为,“生物钟磨损”将为疾病、早衰甚至短寿敞开了大门。

  “生物钟磨损”分为“职业性生物钟磨损”和“人为生物钟磨损”两种。

  “职业性生物钟磨损”——据医学研究发现,某些职业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如企业家、司机、记者、乘务员等。有人调查过一批企业家,发现他们当中有90%疾病在身。究其原因,与生活不规律,频繁的交际应酬,使其食宿误时有关。据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记者往往短寿,平均寿命为57岁左右,关键是其工作生活的快节奏、无节奏。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有自我保护意识,寿命长者也有。

  司机、乘务员等生活极不规律,风餐露宿,甚至黑白颠倒,所以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十分容易出现问题。据调查显示,司机、乘务员中患胃溃疡、胃病者要占 50%以上,所以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一日三餐时间不能拖得太长。

  “人为生物钟磨损”——时下,双休日对人们来说能得到更好休息,有利于健康长寿。但是,有些人虽然平时工作生活有条不紊,富有有规律性,但一到周六、周日或者节假日,便一改常态,或挑灯夜战“砌方城”玩游戏,或马拉松式地看电视。唱卡拉OK,或热衷于跳舞,过“夜生活”,而翌日又无精打采。蒙头大睡。如此人为的生物钟磨损五六天反复一次,形成恶性循环。天长日久,诸如感冒、消化不良、胃溃疡、神经衰弱等病症自然找上门来。

  值得一提的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近年来,因为休息日夜以继日地玩麻将而引起高血压、中风和心肌梗塞的病例时有发生。健康专家忠告人们:要按正常的生物钟来进行生活和工作,做到早睡早起,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囗“新人类”的健康隐患

  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追求一种前卫的“新人类”生活方式,在流行与时髦的背后,新的健康隐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试举以下几例:

  网络综合症。终日沉溺于互联网络的人,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瘾君子的毒瘾症状,一旦几天不上网,就会感到恐惧,精神恍惚,甚至全身痉孪,而且还会伴随出现一些肌腱炎、腱鞘炎以及眼部干涩、视力严重下降等疾病。

  染发剂时下流行五颜六色的头发,如黄头发等,与众不同的头发,的确能够表现出现代人的个性,但有些染发剂,含有甲醛、芳烃等毒性有机物,一些染料还会释放出致癌物质,加大人体患癌症等疾病的危险。

  快餐食品这一类食品由于进餐简便,口感好,倍受都市人的青睐,但快餐食品的动物蛋白质含量过多,营养搭配不尽合理,而且有的含有残余的激素成分,其配售的碳酸饮料如过多饮用,还会导致骨质疏松等钙缺乏症。

  盲目减肥苗条削瘦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审美标准。众多女性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以求瘦身。各种节食减肥法会引起人体厌食、营养不良等症状,药物减肥会引起人体剧烈脱水。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极大影响人体健康。

  夜生活过多会严重地紊乱人体正常的生命节律,一些舞厅等娱乐场所的嘈杂污染环境,是很容易诱发某些传染性疾病。

  

[ 本帖最后由 wdxx 于 2006-8-16 09:54 编辑 ]

小巫 发表于 2006-8-16 09:56:30

楼主,太多,看着头晕,中心思想是健康第一重要。

wdxx 发表于 2006-8-16 10:18:16

要有耐心:)
此文全部发完要28贴左右,才刚刚开始。:lol

wdxx 发表于 2006-8-16 10:23:45

下面的不发了,给出地址,自己看了
http://www.easysea.com/shenghuo/jiankang/ljlzq-gazj/index.htm

小巫 发表于 2006-8-16 10:37:38

我晕

wdxx 发表于 2006-8-16 16:03:46

原帖由 小巫 于 2006-8-16 10:37 发表
我晕

???
给个理由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关爱自己:健康篇、社会篇、保健篇、时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