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8-16 09: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身身体的健康。然而,人群中高达7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现实告诉我们,要健康,必须要更新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学习保健知识,纠正不良行为,建立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囗生命在于运动
人们早已发现,身体健康受损引起的各种生命障碍,皆因人体、外环境不适应所致。为了保证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必须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中。
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它深刻寓意了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后来,医学和生理学关于 “适者生存”的理论,明确地说明:人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协调,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身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适应能力”呢?经人们长期探索,终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获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不同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除受制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外,在相当程度上与体育锻炼息息相关。
科学证明,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适宜负荷运动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良好的刺激,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有利于青年人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延缓有机体适应能力的降低,推迟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所发生的退行性变化,使中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老年人延年益寿。
古人提倡“十二时中,行立坐卧,不离这个——道”,即在24小时内,时刻要以锻炼成道,杜绝病源。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对广大从事脑力活动的人们说,过劳、过逸都不好,要劳逸结合,张则驰之,逸则劳之。医学家指出,工作学习时间太长,致使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是促成高血压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所以生活决不能持续性紧张,而应该有张有驰,一张一驰,不仅是文武之道,也是养生之道。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充分休息,能使紧张的神经松驰下来,以蓄积精力,准备下一回合的冲刺。
运动锻炼是积极的休息,因此有人把锻炼称为脑力劳动者的“健脑剂”,这是有道理的。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人平躺在一个大天平上,然后让他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人们可以见到天平上的人头部位所在的一侧逐渐下沉,这表明血液对大脑的工作有直接影响。脑力劳动者工作时,一般是静坐姿态,而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系统都由于人体的相对静止,而使机体能量跟不上大脑紧张活动的需要,于是出现“养料’不足的情况。因此,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人会感到精力分散,甚至头昏眼花,产生疲劳的感觉。
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肯尼思·库柏博士指出,只要参加运动就一定会受益。对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如此。据统计,1968年美国有24%的成人开始运动,在此后的15 年里,美国心肌梗塞死亡率下降37%,高血压死亡率下降60%,人平均寿命从70岁增至75岁。可见,运动是健康的“添加剂”、“健脑剂”。让我们走进运动场,尽情张扬自己。
囗勤奋有益健康
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的一项研究发现,最忙碌最紧张的人的寿龄,通常比普通人高出29%,他还发现,外出工作的妇女比家庭妇女患病率低,不工作的人比有工作的人健康状况差。美国曾作过一个调查,失业率每增加1%,死亡率增加2%。这些都说明:工作有益于健康。研究表明,当人们百无聊赖时,不是感到快乐而是感到烦恼和孤单。忙忙碌碌的人,尤其是钟爱事业并有成就的人,常常觉得最快乐的时光是在艰苦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排除了人的孤独感和忧愁感,工作使人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人们能与社会广泛接触,参加集体活动,得到友谊和温暖,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而失去工作的人同时失去了一切,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因而容易染上疾病。
成功的业绩带来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让你感到生活的充实,心理的满足,可见,你在工作中越勤奋,越成功,心情也就越舒畅,身体也就越好。
囗健康习惯的养成
每个人都渴望健康长寿,但许多人的身体状况并不尽人意,体质衰弱或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认真追究一下原因,主要在于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摧残”,做着各种有害于健康的事情。
1.不良的嗜好。如嗜酒、酗酒,嗜烟(大量吸烟)、嗜赌(赌徒)。有人说得好,在危害健康的诸因素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不良嗜好所起的作用持久而普遍。
2.不良生活习惯不可轻视。如本人的卫生习惯差,病从口入,易得胃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暴饮暴食者易患胃病、消化不良以及易于致命的急性胰腺炎。爱吃高脂及高盐食者,最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一旦不良习惯养成,对健康的危害作用就会经常或反复出现。
3.滥用药物。有关专家指出,当前药害已成为仅次于烟害和酒害的第三大“公害”。全世界每年死于药害者不下几十万人。为此,欲求健康长寿,必须停止滥用药物,包括滥用补养药品。补药用之不当,也会伤人。
4.劳累过度或生活懒散。有的优秀中年知识分子早逝,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脑力劳动强度过大和生活无规律。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生活无规律者能长寿。而生活规律,起居有时,饮食有节,恰恰是长寿者共有的特点。
5.不讲究心理卫生。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上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地位。比如,强烈的焦虑,长期持续紧张。愤怒和压抑等,常常心身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的诱发因素,并能使病情加重。又如长期或强烈的劣性精神刺激所引起的恶劣心境(忧虑、哀愁、恐怖等)还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容易患癌症。
人生财富何为贵?健康。只有获得健康才可能拥有一切,为幸福,请君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打好健康的基石。
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就要有正确的方法。譬如说,回家时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或椅子上似乎很方便,但弄皱了、枯了灰,你就要浪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所以,不如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回家就把衣服放入衣架或衣柜里。
健康也是这样,有时你会觉得睡个懒觉没什么关系,偶尔喝醉几次也未尝不可,抽烟并不见得会得癌症,饿一顿饱一餐亦一时不会患胃癌……,其实,这些坏习惯会使会身体中的“灰尘”越积越厚。
越早奠定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养成健康的习惯,以后获益就越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避免中年体衰,而且到老都能身体健康。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健身的习惯。如良好的饮食、运动和放松的习惯。我们越多向青少年灌输有关健康生活的知识,国人的体质将会越健康,可以减少对昂贵的医疗服务的依赖。要记住:导致过早死亡和丧失工作能力并浪费大量保健经费的许多疾病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果尽早在年轻时采取预防措施,这些病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说,健康是一个难处的朋友,当你知道她可贵的时候,往往已为时已晚;健康又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她总是先对你考试然后再让你上课。
为幸福,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吧!
囗投资健康:没有风险只有回报的决策
人人都期盼健康,可健康不会空手而得。要获得健康,如同农业要获高产一样,也要舍得“投资”。
1.知识投资:懂一点医学知识。《黄帝内经》中说,“夫道者年皆百岁”,所谓“道者”就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培根说:“人对生理卫生知识的了解是一种保健药品”。养生,重在预防。欲想不得病、少得病或者得了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这就需要懂得基本的医学保健知识,需要懂得养生之道。古往今来,懂得养生、重视自我保健的人多长寿。
要懂得医学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这就需要阅读一些医学基础书籍,逐步做到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预防。这样就可以做到无病会保健,大病能预防,小病能自治,真正把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2.时间“投资”:花一点时间锻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痛心地看到,有些人往往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却丧失了健康,甚至英年早逝。在这些人看来,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付出健康代价;欲得健康,势必会使事业受损。可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道理:事业与健康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健康的身体,谈何事业?在健康与事业发生矛盾的时候,有知识的人更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退一步,可以进二步,一步不退,健康与事业往往同归于尽。
有言道:“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所谓在时间上舍得“投资”,就是要大家认识对时间的理解是哲学,对时间的利用则是艺术,时间是金钱,时间就是成就,但首先,时间就是生命。
3.毅力“投资”:给自己找一点苦吃。健身最重要的因素是经常、适量的运动,最大限度地激活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潜力,促进体质的强化,使身体素质长期处于“最佳状态”。锻是重锤打,炼是烈火烧,有志锻炼者,都要自找苦吃。有调查研究表明:中年人坚持锻炼,能够增寿10年—25年。长寿学者得出结论:“懒惰是早衰的催化剂”,“一赖生百病”、“不怕事不成,最怕心不恒”,这既是成就事业的至理名言,也是锻炼长寿之道。锻炼中有苦也有乐,苦是为了乐。战胜自我,就会品尝到健康果实之乐。
4.消费“投资”:花点钱买个健康。在扑朔迷离的现代养生信息的诱惑面前,有些人跟着广告走,在健康消费方面花了不少冤枉钱,自己竟成了化学试管或药物实验室。这种步入健身误区的盲目消费,不仅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增加了不必要的家庭经济负担。
“花钱买健康”已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识,保健知识是最好的保健品,应舍得花钱购买指导养身保健的书籍和报刊;健身器材是最常用的健身工具,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舍得在这方面酌情“投资”;从健身实际出发,调节饮食,重视食物的合理搭配,要为营养而吃,花钱买营养,而不是花钱买“口福”。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只有在健身上舍得“投资”的人,才有可能实现健身长寿的美好愿望。
三、珍爱自己:让不良生活方式走开
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社会安定或动荡等),8%取决于医疗条件, 7%取决于生活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如空气新鲜或有污染、气候酷暑或严寒)的影响。然而,就每个人本身来说,遗传、社会因素和医疗制度。生活环境、地理气候条件都是客观存在或基本已定的了,除特殊情况外,很难加以改变,也就是说,这些都属于相对固定的因素,他们对人的寿命造成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愿而转移的。
至于职业与经济状况,也是相对固定的。个人的文化修养、涵养、志趣、嗜好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处关系,一般可长期保持原状(能提高或改进,当然更好),一般不会经常发生大的变化;而饮食、运动(或锻炼)、情绪和心理变化,则直接关系到每个人每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对离、退休者而言,更是如此。故在正常情况下,足以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的关键因素是,每日饮食是否适宜?体育运动(包括劳动、锻炼)是否适当?情绪(包括精神和心理状态)是否良好或稳定?
因此,原苏联医学博士兹马诺夫期基提出了人的健康长寿的公式如下:
人的健康长寿=(情绪良好十运动得当)/(懒惰十烟酒)+(饮食合理)/(懒惰+烟酒)
从上述公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健康长寿与情绪良好(或稳定)、运动(锻炼)得当和饮食合理(或适宜)成正比,而与懒惰成性、烟酒嗜癖成反比。对于绝大多数勤奋工作(劳动)、不抽烟(或少抽烟)、不沾酒(或少饮酒)的人来说,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就是情绪、运动和饮食了。
因而,可以把人的“健康与长寿”比作一个“鼎”,那么,这三个关键因素就如同是“健康与长寿”之鼎的三根支柱,鼎足而立,缺一不可。如果短了或缺了某一支柱,这个“鼎”就会歪斜或倾倒,也就是意味着人的健康变坏,寿命在缩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