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爱情是一种困难
[一 爱情受到社会规范的压制
古希腊神话说,在人刚产生出来时,是一种圆球状的特殊生物,他有四只手,四条腿,四只耳朵,一个头颅,方向相反的两副面孔。人因此能力强大,胆大妄为,使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忐忑不安。宙斯于是决定把人一分为二,使分开后的每一个人不是用四条腿而是用两条腿走路。这样人就变得软弱一些了。
但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在人的身体被分成两半以后,一半就成了男,一半成了女,每一半都急切地扑向另一半,急切地想纠结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强烈地希望融为一体。尘世的爱情,象一道看不见的强劲电弧一样在男女之间产生的那种精神和肉体的强烈倾慕之情,产生了。
可是,人既已切为两半,要想重新融合在一起,又哪能那么容易?尘世在男女之间设置的重重障碍,又哪能那么容易克服?
爱情是一种困难,不难想象,也不难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从古到今的社会规范,都为爱情制造着障碍。古代的事情不说了,就说现代吧。现代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普遍的科层制统治。机构化的权力制度,越来越客观化、普遍化和非人性化,合理而有效地、超强度地控制着每一个人。弗洛依德曾论证,人类苦难的三大根源,其中之一就是 “我们用以调整家庭、群体和国家中人际关系的方法的不恰当 ”(《 文明及其不满》43页)。因为为了要大规模地维护整个社会的统治,对个体不得不 “强令其从事苦役和克制”(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64页)。科层制、等级制的某些合理性,用于爱情这种“人际关系”,就成了非合理性。法律和秩序这种现代社会的合理模式,加于个人的爱情,在大多数情况下,却仅仅具有压抑功能。常说 “人为情所累”。情为人生至宝,维系人之一生,充实人之一生,甚至辉煌人生,怎么会为其所累?那是弥漫于人生的以科层制为代表的社会关系,如阴影鬼魅似地笼罩了人的一生,使爱情步步履荆棘,层层涉艰险。这样的爱情,怎能不困难?
还有家庭这种社会规范,无论它有多少优点和合理性,当它用法律形式(过去的一夫多妻制与现时的一夫一妻制)强硬保护两个人的婚姻关系时,很多情况下也主要发挥着压抑的功能。
所以爱情至多只能是硬币的两面,这一面固然是光明灿烂、陶醉忘情、缠绵悱恻,而另一面却只能是在制度、规范、程序、社会关系的利爪钳制下瑟瑟发抖的待宰的羔羊。
在这重重关山阻隔的社会障碍中,两性关系日益密切地与社会关系同化,“纯粹”的、“真正”的爱情除了在一个个的个案中赢得短暂的辉煌外,还能具有多大的持久性与永恒性?
现代社会的另一特征是作为劳动异化的社会分工。异化劳动不仅在隐层次上导致痛苦,耗费大量的里比多能量(用弗洛依德的话说),而且衍生了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人格与心理的巨大差异,使爱情的圣洁遭遇数不清的障碍、压抑和陷阱。用马尔库塞的话说,使“爱情降格为一夫一妻制生殖器性欲 ” (《爱欲与文明》63页)。
这还仅仅是从宏观上简单揭示爱情困难的两大因素,要全面加以说明,需要而且容易论证的东西不可胜数。文学巨著仅仅赞颂着“不幸的爱情”,决非偶然。除了悲剧的摇撼心旌的力量这个文学本身的因素外,那就是因为生活本身在处处证明着“爱情的困难”这个必然。
阶级对立、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宗教及民族差别,习俗与偏见,等等等等,都可能成为爱情困难的危险因素,由它们造成的爱情悲剧,不是一种罕见现象。
二 时间,它扼杀爱情
显然,爱情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因素,那就是时间。时间,它扼杀爱情。
刘立云的长篇纪实小说《瞳人》,记了一个历尽人生感情磨难的极不平凡的女人,在心里爱着六十年前离她而去的男人,毕生伫立在人生的崖边,等那个男人回来。她要等他一百年,爱他一百年。她的爱象磷火,即使躯体沦为废墟,无论多么疯狂的野草,也无法把她淹没——因为它是从骨头里跳出来的,直到烧成灰烬。关于她的一首诗真是哀婉悲壮到极致:“我梦中的情人呵 / 你要好好活着 /耐住那百年孤独 /其实我们一辈子都在 /等一个人……。”时间扼杀了女主人公和一切人的爱情。时间是一个永恒的神,在他冰冷的目光里,人和人的爱情轻贱如蚁蝼。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爱的极致,都深埋在心灵的深处,我们一辈子,都在等一个人……。但我们这一辈子,与那深沉入骨绵绵无尽撼人心魄的感情相比,又何其短暂、何其轻微!所以女主人公说:“你呵,你呵 /你不要害怕毁灭 / 你害怕的应该是衰老 / 时间温柔地躲在你身边 / 时间它惨无人道”。
时间它惨无人道!人世间所有别的事,我们都可以冷静地面对;唯有为时间摧残的爱情----那饮尽人间孤独,熬干毕生血泪,终身都在期盼的壮烈伟大辉煌灼人却遥遥无期的爱情,或等待经年终于来临,而命运却残忍地剥夺享受她的时间的爱情,使我们撕心裂肺地喊出:时间它惨无人道!
爱尔兰诗人叶芝为他所追求的爱人茅德•冈写了《当你老了》:“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在这为人称道的诗中,我们不仅看到诗人爱的真心,更发觉彻底暴露的诗人的无奈。他无法回避青春的消逝和衰老引起的痛苦,他只有用灵魂来消解时间的可怕杀伤力。在时间面前,高傲的诗人虚弱无力。
爱情,这个亲切得象生命本身一样的字眼,比生命更强烈、更火热、更执着、更珍贵,却也更短暂。虽然她能突破三维的限制,不可捉摸,来如奔马,去如黄鹤。但是,唯其如此,对好多好多人来说,她只是生命辉煌的一瞬。在这一瞬背后,是漫漫无涯的黑暗、无尽的啃噬和残忍的消磨。时间象一把刀,它把人类最为珍贵的东西砍削得形销骨立,经不起苍桑世界的轻轻一击。
空间也是爱情不可逾越的障碍因素。但时空归根结底可以看作是一起来扼杀爱情的。试看李商隐的千古绝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情的阻隔与灵魂的契合两相映照,既有钻心的痛苦,也有寂寞中的慰藉。而这里最为动情伤感的,是伤心的无奈的时空隔离之苦,是它使心灵相通显得弥足珍重。他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使人回肠荡气的,也都是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天涯阻隔,梦境恍惚;缠绵伤情,语归沉痛;惊风泣雨,惟在遭逢。
即使与古人相较显得相对浅浮与直露的现代人,也可以歌吟出如上的感受。如席慕蓉:“终于与你永别/重回我原始的寂寞没料到的是/相逢之前的清纯/ 已无处可寻”(《焚》);“你把忧伤画在眼角/ 我将流浪抹上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 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 漠然地不再相识”(《邂逅》)。她的一首诗悟得特别好:“其实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 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盼望》)”。
据说人永远在寻找“家园”。其实,人大半生都有意无意地以为家园就在自已所爱的异性那里,这也正应合了古希腊的那个把人一分为二的神话。但是,青春易逝,命途多舛,自己所爱的人,不是渐渐地变得俗不可耐,或隔膜如路人,就是慢慢地平庸下去,丧失那仅有的一点点浪漫,一点点激情,最后,人们才发现,还得重新寻找家园——但这时他已经明白,那种精神上依赖异性的家园,其实永远是一种幻想。他的心只好从此沉寂下去。
岁月流逝,两个人的爱从主观上也许都没有变。但感情本身不是大海高山,它是会褪色的。岁月、世事、尘俗、心理与外部的境遇,随时会侵蚀两个人的山盟与海誓。
也许更可怕的情况还会发生。岁月可能会变成一面筛子,纯情、真诚、信任、激情等等,会慢慢在不经意间被筛去,筛到后来,精华筛走了,只剩下了糟粕。没有了不断发自内心的情感,没有了一经触媒便可爆发的激情,爱情还能维持多久?
人人都在呼唤持久、深沉、百折不挠的感情力量,可这种力量在哪里?
爱的困难,到了无奈的地步,那就哀莫大于心死了。这是爱为时间折磨的另一个极端。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阶段,特定的道德观念与社会伦理,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之下,可以是苦不堪言、惨不忍睹的。谌容《懒得离婚》真是写尽了不久前那个时代爱与婚姻的无奈。主人公们历经千般辛苦,万般磨难,却总也达不到“理想婚姻的三个条件”,他们沉重的概叹真象千层地狱下闷重的呻吟:“好象一切宝贵的都失落了 ……我佩服那些离婚的人,他们有勇气,他们活得认真……看透了,离不离都一样,懒得离!”这部小说几乎为大多数婚姻判了死刑,但是大多数人没能明白:不是愚顽的人们自己害了自己的婚姻,而是时间,时间才是真正的凶手!
认真分析一下,爱情在婚姻上遭受的挫折,正是为时间所毁。时间在为婚姻树起一座座纪念碑的同时,也为婚姻垒起一座座坟场。“难道你不曾看见石头被时间征服?不曾看见高塔倒塌、石头崩碎?不曾看见神殿和神象腐朽倾败?不曾看见神灵的威力难以延长命运的终点?”(卢克莱修《物性论》5)严酷的时光能摧毁一切,没有什么能抵御它雄狮的爪、风暴的牙、将一切都风化为尘土的无形而无所不在的刀。在婚姻中,时间磨损一切微或不微的距离美,一点一滴地销蚀那些本来就很脆弱稀薄的诗意、柔情和浪漫情怀,直至把爱情折磨得体无完肤丑俗不堪。没有婚姻的人生是缺憾的人生,有了婚姻的人生是艰难的人生。世上只有纯洁浪漫热狂痴迷的恋爱,却没有至纯至美至善至真的婚姻。有人认为有,有人标榜有,有人自慰已经拥有。但恐怕他们并未细细揣摸,细细品味,客观地加以研究。又或者他们觉得应该维护这件事物的尊严美好,不自觉地对其加以掩饰。这样说来,不是别的,只是人类的“文化”需要婚姻。
那些勇敢的人不愿掩饰不该掩饰的东西。他们知道,如果说没有结过婚的人不是纯粹完美的人,那么结过婚的人就更不是纯粹完美的人,因为他(她)必定已是在婚姻中死过数次,象经过数次大手术的残缺不全的人了。
” 三 现实的爱情可能成为一种苦役
爱情悲剧是情感冲突和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现实中,爱情可能是得不到回报的,也可能是遭到否决的。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最最痛苦的个人悲剧。
当炽烈的爱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时,古人和当代人一样深切地感受着单恋的痛苦体验。强烈的单恋会从内部烧尽个人的精神力量,使他的肉体消失,变成一个悲情的驱壳。“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哪怕是得到部分回报的爱情,也可能是个人悲剧的另一种形态。
而爱情中的第三者更是一种悲剧性的人物。如果他(她)是多余的人,他(她)的感情越深,痛苦也就越深。如果他(她)不是多余的人,那么或许就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两个或三个人的悲剧。第三者的爱情是沉痛的个人悲剧,对“危险的邂逅”所形成的悲剧情节,谁也无能为力。心灵的创痛会压迫着人的身心,经过许多年或许都不会消褪。这些痛苦都属于个人悲剧,当事者高尚地忍受着自己的不幸,无论他多么痛苦,旁人却无能为力,甚至无所察觉。
爱情给人带来欢乐或失望,就象看不见的空气一样,经常影响着人的情绪,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社会活动和对现实的态度。两性的爱情如果因现实的原因得不到满足,受到禁锢或压抑,往往导致惨痛的个人悲剧。在社会生活的特定条件下,这往往会决定他(她)的个人命运。
相逢太迟的或失之交臂的爱,同样是一种个人悲剧。
有一部法国电影叫《非常公寓》。影片讲的是男主角在即将结婚的前三天,偶然遇见了昔日女友的背影,于是开始了疯狂的寻找过程,但一次又一次的误会与意外,使他们最终错过了彼此。同样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巧遇,使另一个一直深爱着他的女人得以与他相遇、相爱,但最后依然失之交臂,而男主角最终则回到了未婚妻的身边。这部电影用一个与众不同的爱情故事告诉人们:爱情确实需要渺不可测的契机,一旦错过,葬送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幸福。
与爱情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爱情悲剧数不胜数。哪个痴情人的眼角没有几道爱情的伤痕呢?有些人一生都在背负着失恋的十字架踽踽独行。爱情的美丽让我们心动,而偶然发生的际遇却让我们感到生命的神奇与无奈。也许生活真的就像这部电影,一次偶然竟改变了你的一生。
又有那些找错了人的。他们按照心中预设的清单去寻找伴侣,他们沉溺于纯情、敏感、执着,一心一意幻想着找到完美的爱情。哪知道满世界人头攒动,却找不到可以让脚步为之停留的那个人。真是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啊。好呵,终于相遇了!……但却擦肩而过了!失之交臂了!一段生死相许的经历之后终不免又劳燕分飞了!留下的只是刻骨铭心的伤痛。最后,终于发现自己寻找到的并不是最初所期望的。
那么得到了回报和未遭否决的爱情又将如何?
那是大多数人所曾享有的爱情。世界平和,街市依旧,就因了这大多数人的爱情。但是且慢。这样的爱情也难免岁月的腐蚀现实的磨难,难敌内心的苍桑热情的丧失。甚至还有空间的疏离。佛言数种苦,其中之一是别离苦。情人间的别离,苦不堪言。江淹《别赋》有云:黯然神伤者,别而已矣!
高尔基说过,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只是生存。动物也是要生存的,没有爱的生活只是动物的生活。是的,我们,大多数人,曾经是有爱的,但经过十数年或数十年的庸凡岁月和艰难时世后,扪心自问,还剩下了多少激情多少崇高多少真纯?
我们满眼所见的,只是这种生活。
我们所比较、所思悟、所体会、所经历、所审视的,只是那种平凡的、世俗的、波澜不兴的、无奈的、为柴米油盐所充斥的生活。
人解决不了他的愿望和无法改变、无法摆脱的现实之间永恒的冲突。
更有那官场倾轧,物欲横流,纸醉金迷,声色狗马,那也是一种生活。也许我们不能深入每一个异化的与庸俗的官员、商人、市井小人的内心,也许他们也都是有爱的。但不能设想,在种种的异化、阴谋、计算、防范、倾轧,勾心斗角、投石下井和为人驱策的夹缝中间,能为爱留下多少自由空间。
还有那性放纵的生活以及描述它的生活。这些更是爱情贫乏文化贫乏所结的病果。这一类的性作品是破坏爱情行为的正常性的文化脚本。仅仅追求强烈的刺激和感受,会抛开和否定一切界限、禁忌和秘密,使爱情和爱情行为的文化基础被摧毁。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实中的爱情是一种苦役。对,你是读遍红楼和莎士比亚的,可是,一想到那些切肤和扼腕的世纪之误和生死之悔,春风难道不在你面前揭开四月的尸衣,裸露出使人心碎的幽怨的创伤?你不能不想到你曾拥有过的痛、苦、悔、愁思和惶惶不可终日,你不会不想到周围的人在他们的平静和微笑后面隐藏的无奈和创痛,你不能不感悟造化通过爱情给予人们的幸福远远地大大地少于役苦。沦海月明珠有泪,寒山一带伤心碧。不可超越的空间的笼罩和时间的遂道,横亘在面前,很多苦着脸的意象无言地泛起,又让很多东西沉下去,你的心也就不得不沉重起来……。
爱情真的是一种困难,因为它只不过是幻想的、理想的,它太难实现,实现了又太易逝了,或者可以说凡实现了的就都已经面目全非了。而现实的爱情则更象苦役。不幸的婚姻就是让当事人活着下地狱。而幸福的婚姻又有多少呢?正如梦境,在梦中的感觉可以无与伦比,精美绝伦,撼人心魄,但梦醒之后回忆,却又感觉得并非那么完满、那么忘情、那么精绝。可不可以说,真正的,为诗人所讴歌的那种至上的、理想的、而又永远使自己激动忘情或怅然惘然的爱,只是处于热恋的狂想中的一种心理感情——这在艺术中是永恒的,在现实中却是转瞬即逝的。
所以,大凡传颂千古读来入骨的情诗,均非歌颂现实的、实现了的、美满无比的爱情。恰恰相反,是深深溺入却又实现不了的、盼望经年却又失之交臂的、两情缱绻却又人神隔离的、青梅竹马却又横遭摧残的,或怅想的、邂逅的、单方面的、怨别的、痛悔的……所以爱情就总是流于伤感,或者正确地说,流于苦役。所以梁祝是民间故事,西厢是历史传说,红楼是梦;而现实的爱,在那“一瞬间”之后,是苦役。
真正的爱情,伟大的爱情,一辈子只能有一次,而且如莫百桑所说,这种爱情就跟霹雳一样,一颗心被它击中,从此就被破坏,烧毁,变成一片废墟,其他任何强有力的感情,甚至连任何梦想也不能再在里面生根发芽了。那么,在真正的爱情之后,不是苦役又是什么。
美国戏剧大师奥尼尔曾说:我们本身就是悲剧,是己经写成和尚未写成的悲剧中最令人震惊的悲剧。
四 阿尔温•托夫勒:瞬态中的婚姻
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1970年的名著《未来的震荡》(任小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中,根据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将会产生的未来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迅猛变化给人们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作出了天才的预测。在他的书中,“不可能有爱情”、“临时婚姻”这样的标题触目惊心。
他论证道:在未来社会瞬态性、新奇性与多样性的飞速发展中,人们将继续在爱情婚姻的正统形式中寻找幸福,但不让他们成功的形势是压倒一切的。
一对年轻人互相“发现”而结为夫妻,祈盼白头偕老,直到“死神把我们分开”为止,这些美好的愿望已深植于我们的文明之中。但“爱情已经从表面关心家庭变成关心家庭赖以存在的基本理由(278页)”。这一理由是婚姻问题顾问、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共同认同的“爱情平行发展”理论。夫妻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双方各自不同却又差别不大的发展状况是否匹配相当”。
甚至在一个相对停滞的社会里,我们都可以看出夫妻间勿庸置疑的差异层出不穷使得任何一对夫妻都难以实现平行发展这一理想,“而且,当社会变化正如现在一样加速进行的时候,婚姻成功的机会肯定直线下降。”“如果人们的平均寿命从五十岁延长到七十岁,维持杂技技巧般的平行发展的时间也要相应延长,那么,婚姻成功的希望就少得几乎不可能了”(279页)。
正是这种断送爱情的不断变化的差异造成了大多数技术社会里的高离婚率和高分居率。人们的爱情关系变得更为短暂,更容易改变爱情的追求。试婚、同居、一夜情、家庭试验、两个以上的性伴侣、临时婚姻……由于外界的压力不断减弱,离婚将是轻而易举的,“人们没有必要呆在令人厌恶的婚姻囚笼之中……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将是那些希望生活在一起的人,那些从婚姻中得到积极的满足的人——简言之,真正相互爱恋的人。(285页)”
于是,“系列婚姻”(一种连续的、短期的婚姻模式)的轨迹将变得普遍,成为未来婚姻形式的主流。首先是试婚期。实际上,美国和欧洲的年轻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现在都在进行不事张扬的大规模的试婚试验(有没有仪式都无所谓)。当代中国有意无意地半公开地进行这种试验的年轻人也为数不菲。第二个阶段是试婚结束之后。选择终止或选择使他们的关系固定下来。第三次婚姻在三十五岁前后至四十岁之前,这次婚姻可能是两个人一生中为时最长的一段顺利的婚姻生涯。两位成熟的人,大致拥有相配的兴趣和互为补充的心理需要,他们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大多数人就这样沿着这条路线前进,一次又一次开始“传统的”临时婚姻生活。
其实,正如托夫勒书中所揭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某种意义上,系列婚姻已经是技术社会保守得最好的家庭秘密(280页)”。再婚率在欧美的居高不下,与再婚率在我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不断上升,都印证了系列婚姻将是瞬态时代的正常现象。
瞬态婚姻、临时婚姻、短期婚姻(时下还有另外一些说法描述这些现象:“爱情保鲜期”、“三年之痒”等等)……这一切都是爱情在新时代更加困难的新的证据或新的理论。
“超工业革命将把人们从产生于过去和现在受到限制以及相对没有选择的家庭形成的许多原始风尚中解放出来。它将给每一个人提供前所未闻的高度自由。”“在我们奔向未来时,千百万普通男女将面临饱含情感的选择。(288页) 好长...................... 原帖由 旋涡鸣人 于 2006-9-7 23:48 发表
好长......................
所以困难! 原帖由 细雨如丝 于 2006-9-7 23:53 发表
所以困难!
就因为这个? 呵呵 头晕 晕了,才会爱上! 原帖由 开心小叶子 于 2006-9-9 11:46 发表
晕了,才会爱上!
你晕了吗:P:P 保持清醒最重要 原帖由 小牛 于 2006-9-12 10:46 发表
保持清醒最重要
:Q我在努力那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