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9-7 23: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现实的爱情可能成为一种苦役
爱情悲剧是情感冲突和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现实中,爱情可能是得不到回报的,也可能是遭到否决的。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最最痛苦的个人悲剧。
当炽烈的爱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时,古人和当代人一样深切地感受着单恋的痛苦体验。强烈的单恋会从内部烧尽个人的精神力量,使他的肉体消失,变成一个悲情的驱壳。“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哪怕是得到部分回报的爱情,也可能是个人悲剧的另一种形态。
而爱情中的第三者更是一种悲剧性的人物。如果他(她)是多余的人,他(她)的感情越深,痛苦也就越深。如果他(她)不是多余的人,那么或许就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两个或三个人的悲剧。第三者的爱情是沉痛的个人悲剧,对“危险的邂逅”所形成的悲剧情节,谁也无能为力。心灵的创痛会压迫着人的身心,经过许多年或许都不会消褪。这些痛苦都属于个人悲剧,当事者高尚地忍受着自己的不幸,无论他多么痛苦,旁人却无能为力,甚至无所察觉。
爱情给人带来欢乐或失望,就象看不见的空气一样,经常影响着人的情绪,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社会活动和对现实的态度。两性的爱情如果因现实的原因得不到满足,受到禁锢或压抑,往往导致惨痛的个人悲剧。在社会生活的特定条件下,这往往会决定他(她)的个人命运。
相逢太迟的或失之交臂的爱,同样是一种个人悲剧。
有一部法国电影叫《非常公寓》。影片讲的是男主角在即将结婚的前三天,偶然遇见了昔日女友的背影,于是开始了疯狂的寻找过程,但一次又一次的误会与意外,使他们最终错过了彼此。同样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巧遇,使另一个一直深爱着他的女人得以与他相遇、相爱,但最后依然失之交臂,而男主角最终则回到了未婚妻的身边。这部电影用一个与众不同的爱情故事告诉人们:爱情确实需要渺不可测的契机,一旦错过,葬送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幸福。
与爱情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爱情悲剧数不胜数。哪个痴情人的眼角没有几道爱情的伤痕呢?有些人一生都在背负着失恋的十字架踽踽独行。爱情的美丽让我们心动,而偶然发生的际遇却让我们感到生命的神奇与无奈。也许生活真的就像这部电影,一次偶然竟改变了你的一生。
又有那些找错了人的。他们按照心中预设的清单去寻找伴侣,他们沉溺于纯情、敏感、执着,一心一意幻想着找到完美的爱情。哪知道满世界人头攒动,却找不到可以让脚步为之停留的那个人。真是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啊。好呵,终于相遇了!……但却擦肩而过了!失之交臂了!一段生死相许的经历之后终不免又劳燕分飞了!留下的只是刻骨铭心的伤痛。最后,终于发现自己寻找到的并不是最初所期望的。
那么得到了回报和未遭否决的爱情又将如何?
那是大多数人所曾享有的爱情。世界平和,街市依旧,就因了这大多数人的爱情。但是且慢。这样的爱情也难免岁月的腐蚀现实的磨难,难敌内心的苍桑热情的丧失。甚至还有空间的疏离。佛言数种苦,其中之一是别离苦。情人间的别离,苦不堪言。江淹《别赋》有云:黯然神伤者,别而已矣!
高尔基说过,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只是生存。动物也是要生存的,没有爱的生活只是动物的生活。是的,我们,大多数人,曾经是有爱的,但经过十数年或数十年的庸凡岁月和艰难时世后,扪心自问,还剩下了多少激情多少崇高多少真纯?
我们满眼所见的,只是这种生活。
我们所比较、所思悟、所体会、所经历、所审视的,只是那种平凡的、世俗的、波澜不兴的、无奈的、为柴米油盐所充斥的生活。
人解决不了他的愿望和无法改变、无法摆脱的现实之间永恒的冲突。
更有那官场倾轧,物欲横流,纸醉金迷,声色狗马,那也是一种生活。也许我们不能深入每一个异化的与庸俗的官员、商人、市井小人的内心,也许他们也都是有爱的。但不能设想,在种种的异化、阴谋、计算、防范、倾轧,勾心斗角、投石下井和为人驱策的夹缝中间,能为爱留下多少自由空间。
还有那性放纵的生活以及描述它的生活。这些更是爱情贫乏文化贫乏所结的病果。这一类的性作品是破坏爱情行为的正常性的文化脚本。仅仅追求强烈的刺激和感受,会抛开和否定一切界限、禁忌和秘密,使爱情和爱情行为的文化基础被摧毁。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实中的爱情是一种苦役。对,你是读遍红楼和莎士比亚的,可是,一想到那些切肤和扼腕的世纪之误和生死之悔,春风难道不在你面前揭开四月的尸衣,裸露出使人心碎的幽怨的创伤?你不能不想到你曾拥有过的痛、苦、悔、愁思和惶惶不可终日,你不会不想到周围的人在他们的平静和微笑后面隐藏的无奈和创痛,你不能不感悟造化通过爱情给予人们的幸福远远地大大地少于役苦。沦海月明珠有泪,寒山一带伤心碧。不可超越的空间的笼罩和时间的遂道,横亘在面前,很多苦着脸的意象无言地泛起,又让很多东西沉下去,你的心也就不得不沉重起来……。
爱情真的是一种困难,因为它只不过是幻想的、理想的,它太难实现,实现了又太易逝了,或者可以说凡实现了的就都已经面目全非了。而现实的爱情则更象苦役。不幸的婚姻就是让当事人活着下地狱。而幸福的婚姻又有多少呢?正如梦境,在梦中的感觉可以无与伦比,精美绝伦,撼人心魄,但梦醒之后回忆,却又感觉得并非那么完满、那么忘情、那么精绝。可不可以说,真正的,为诗人所讴歌的那种至上的、理想的、而又永远使自己激动忘情或怅然惘然的爱,只是处于热恋的狂想中的一种心理感情——这在艺术中是永恒的,在现实中却是转瞬即逝的。
所以,大凡传颂千古读来入骨的情诗,均非歌颂现实的、实现了的、美满无比的爱情。恰恰相反,是深深溺入却又实现不了的、盼望经年却又失之交臂的、两情缱绻却又人神隔离的、青梅竹马却又横遭摧残的,或怅想的、邂逅的、单方面的、怨别的、痛悔的……所以爱情就总是流于伤感,或者正确地说,流于苦役。所以梁祝是民间故事,西厢是历史传说,红楼是梦;而现实的爱,在那“一瞬间”之后,是苦役。
真正的爱情,伟大的爱情,一辈子只能有一次,而且如莫百桑所说,这种爱情就跟霹雳一样,一颗心被它击中,从此就被破坏,烧毁,变成一片废墟,其他任何强有力的感情,甚至连任何梦想也不能再在里面生根发芽了。那么,在真正的爱情之后,不是苦役又是什么。
美国戏剧大师奥尼尔曾说:我们本身就是悲剧,是己经写成和尚未写成的悲剧中最令人震惊的悲剧。
四 阿尔温•托夫勒:瞬态中的婚姻
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1970年的名著《未来的震荡》(任小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中,根据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将会产生的未来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迅猛变化给人们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作出了天才的预测。在他的书中,“不可能有爱情”、“临时婚姻”这样的标题触目惊心。
他论证道:在未来社会瞬态性、新奇性与多样性的飞速发展中,人们将继续在爱情婚姻的正统形式中寻找幸福,但不让他们成功的形势是压倒一切的。
一对年轻人互相“发现”而结为夫妻,祈盼白头偕老,直到“死神把我们分开”为止,这些美好的愿望已深植于我们的文明之中。但“爱情已经从表面关心家庭变成关心家庭赖以存在的基本理由(278页)”。这一理由是婚姻问题顾问、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共同认同的“爱情平行发展”理论。夫妻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双方各自不同却又差别不大的发展状况是否匹配相当”。
甚至在一个相对停滞的社会里,我们都可以看出夫妻间勿庸置疑的差异层出不穷使得任何一对夫妻都难以实现平行发展这一理想,“而且,当社会变化正如现在一样加速进行的时候,婚姻成功的机会肯定直线下降。”“如果人们的平均寿命从五十岁延长到七十岁,维持杂技技巧般的平行发展的时间也要相应延长,那么,婚姻成功的希望就少得几乎不可能了”(279页)。
正是这种断送爱情的不断变化的差异造成了大多数技术社会里的高离婚率和高分居率。人们的爱情关系变得更为短暂,更容易改变爱情的追求。试婚、同居、一夜情、家庭试验、两个以上的性伴侣、临时婚姻……由于外界的压力不断减弱,离婚将是轻而易举的,“人们没有必要呆在令人厌恶的婚姻囚笼之中……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将是那些希望生活在一起的人,那些从婚姻中得到积极的满足的人——简言之,真正相互爱恋的人。(285页)”
于是,“系列婚姻”(一种连续的、短期的婚姻模式)的轨迹将变得普遍,成为未来婚姻形式的主流。首先是试婚期。实际上,美国和欧洲的年轻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现在都在进行不事张扬的大规模的试婚试验(有没有仪式都无所谓)。当代中国有意无意地半公开地进行这种试验的年轻人也为数不菲。第二个阶段是试婚结束之后。选择终止或选择使他们的关系固定下来。第三次婚姻在三十五岁前后至四十岁之前,这次婚姻可能是两个人一生中为时最长的一段顺利的婚姻生涯。两位成熟的人,大致拥有相配的兴趣和互为补充的心理需要,他们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大多数人就这样沿着这条路线前进,一次又一次开始“传统的”临时婚姻生活。
其实,正如托夫勒书中所揭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某种意义上,系列婚姻已经是技术社会保守得最好的家庭秘密(280页)”。再婚率在欧美的居高不下,与再婚率在我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不断上升,都印证了系列婚姻将是瞬态时代的正常现象。
瞬态婚姻、临时婚姻、短期婚姻(时下还有另外一些说法描述这些现象:“爱情保鲜期”、“三年之痒”等等)……这一切都是爱情在新时代更加困难的新的证据或新的理论。
“超工业革命将把人们从产生于过去和现在受到限制以及相对没有选择的家庭形成的许多原始风尚中解放出来。它将给每一个人提供前所未闻的高度自由。”“在我们奔向未来时,千百万普通男女将面临饱含情感的选择。(28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