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27|回复: 1

茶具概述

[复制链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发表于 2006-7-10 14: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品茶之趣,不仅注重茶叶的色、香、形、味和品茶的心态、环境、茶友、话题,还要讲究用什么茶具加以配合。茶具艺术本身也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尤其今天,作为“茶”的含义在不断扩大,许许多多没有茶叶成分的也称作了“茶”,茶具就更为丰富了。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湏,缺一则废。”一般,品茶者对茶和水都比较注意,对于器,是四者中最不注意的,甚至认为器与茶性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这是因为缺乏了解而不理解的结果。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四字。这个“具”是什么样子,称呼什么,质地和用途如何,都不清楚。晋代,士大夫们嗜酒饮茶,崇尚清谈,促进了民间的饮茶之风渐兴。到了唐代,朝野上下无不饮茶。茶还在佛、道宗教的影响下,成为款待客宾和祭祀神佛、祖先、亡灵的必备之物。茶具就成为与饮茶风气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茶具的直接视觉感受成为品饮茶的先导。陆羽总结前人用茶、煮茶、制茶、饮茶的方法,写出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茶叶专著--《茶经》,其中就专门讲到了茶具。《茶经》中把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把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为“器”,和我们现在的称呼不同。本书所说的茶具,是指煎煮、品饮茶的各式器具。

  对于茶具,中国古代茶人非常看重,给它们取高雅的名称,如给风炉取别号为苦节君,其他茶具的名称,见之于《考槃余事》有:

  建城--藏茶的箬笼。

  湘筠焙--焙茶的箱子。

  云屯--盛泉水的罐。

  乌府--炭篮子。

  水曹--洗茶具的桶。

  鸣泉--煮茶釜。

  品司--竹编的篓子,放茶用。

  沉垢--放用过的水,盛器。

  分盈--水杓。

  执权--秤茶的秤,当时规定一两茶,二升水。

  合香--茶盒。

  归洁--洗壶的刷帚。

  商象--古石鼎。

  降红--火筷子。

  啜香--茶杯。

  易持--茶杯托。

  国风--扇炉之扇。

  撩云--茶勺。共有27种之多。宋代,对茶具统称“玉川先生”(卢仝号),《茶具图赞》把12种茶具称为“十二先生”,并取了姓名、字、号(日本的《茶寮图赞》也把茶具分列“十八客”,各取了姓名、字、号)。像风炉,尊称为卢相国,取名鼎,字师古,号调和先生,其他茶具还有:

  砂丞相--名涛,字松声,号鼓浪居士。

  漆雕秘阁--名承,字易持,号古台老人。

  竺秘书--名密,字合香,号湘阴公子。

  霍将军--名扫,字兴迹,号清净真隐。

  平节度--名则,字公平,号思齐闲人。

  等等。

  茶叶与茶具是不可分离的,茶具是随着饮茶方法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品种来的。茶具,历来是非常讲究的。品茶不仅仅是生理上需要饮水解渴,并且升华到一种文化,为全民族所共有。汉族、蒙族、藏族、维族以及西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在语言、文字、习俗方面不管有多大差异,然而,饮茶、品茶、使用讲究的茶具是一致的。茶和茶具是珠联璧合的文化载体。范仲庵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的“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等等,都是借茶具之美烘托佳茗之精。如果茶叶上乘,茶具粗俗不堪,品饮时就会大煞风景,情趣大减,故古人诙谐地比喻说“茶瓶用瓦,如乘跛马”。

  茶具与陶瓷的发展又有着密切的关系。陶器有土陶-硬陶-釉陶的发展过程,表明着人们对于烧陶火度技术的掌握也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釉陶火度再高上去就可以烧成瓷器了。有了这比陶器细润光亮的瓷,陶茶具也就逐渐为瓷质茶具所代替。从晋代开始,青瓷茶具生产较多。南方是当时青瓷的重要产地;在北方,则出现了白瓷茶具。

  陆羽在《茶经》中品定说:“碗,越州上。”越州的茶具,就是指今天浙江余姚、上虞一带越窑的产品。他还把越窑和河北任丘的刑窑进行对比。他说:有人说刑州的窑比越州的窑烧得好,那是不对的。如果说邢州窑瓷器像银子一样明亮,那越州窑的就像玉一样晶莹;如果邢州窑像雪一样洁白,那越州窑就像水一样透亮。邢州窑瓷白,茶汤倒在里面呈红色的;越州窑瓷青,茶汤在里面是绿色的。陆羽还引用了晋代杜毓《荈赋》的诗句,“器择陶拣,出自东瓯”,品定茶器东瓯瓷为最好。“东瓯”,指的就是浙江温州一带。东瓯瓷,碗沿不向外卷,而碗底又慢慢向上舒卷,盛水约半升左右,大小适合。越州窑和湖南长沙的岳州窑色泽都是青的,有助于显出茶的本色来。在陆羽看来,盛入茶汤之后呈红、褐、黑色的茶具,就不能算好的茶具了。当时,南方烧瓷技术超过北方,岳州窑的彩瓷、四川大邑窑的白瓷茶碗都很有名。大诗人杜甫称赞了大邑窑:“大邑烧窑轻且坚,如叩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由于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茶具在同一时代中也不一致。在宋代就有了茶盏,而且是斗茶品评的重要茶具。当时,烧瓷技术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国形成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

  元代,青花瓷茶具声名鹊起,因为在白瓷上缀以青色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和茶文化内涵的清丽恬静很一致。青花瓷在烧制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后,又在艺术造型上不断追求,把流嘴从宋代的肩部移至壶腹部,受到了国内外的推崇。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1423~1502)最喜爱这种青花茶具,后来日本就把它定名为“珠光青瓷”。

  从元到明这一时期中,与瓷茶具同时发展的,就是至今不衰的宜兴陶了。

  “景瓷宜陶”,并驾齐驱,在烧制、釉色、造型上都有了极高度的革新发展。从茶具上说,由于明代把宋以后的“蒸青”进一步改为“炒青”,饮茶方法从煮饮变为泡饮,为宜兴紫砂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元。茶具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在多样化方面不断增强其艺术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品茶的过程中,欣赏各式的茶具就成为一项自然衍生的程序,一种愉悦的审美过程。

  茶具和饮茶方式关系最为密切。唐代用的是茶饼,饮用前要炙烤、碾粉、过筛。煎煮的时候,有的还加有姜、葱、盐等佐料,煎成以后的浓度因各人的口味不同,备有一种壶形的注水器,用作浓度不同的冲淡。这种在晋代就有的器皿,因为壶嘴上塑有公鸡的鸡冠,称为“鸡头流子”。把壶嘴称流子,今天的制壶艺人还是这样称呼。在唐代,改称为“注子”。关于注子是酒具还是茶具,考古学家们一直有争议。直到1981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坍塌,于1987年4月3日发掘了塔基下的唐代地宫,发现了前所未见的一大批宫廷用茶具,其中就有沉睡了1100多年的注子,说明注子既可以用于斟茶,也可用于斟酒。

  刚煎煮的茶汤很热,为了使用方便,又出现了一种可托茶碗的托盘。这种托盘能载不少杯樽,故古人取其名为“舟”,近代人叫它“茶船子”。这种茶托和清代普遍使用的盛茶盅的茶盏托又是不同的。

  茶盏、茶盏盖和茶托三位一体。四川人就特别喜欢喝盖碗茶。它有四大好处,一是盅小于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还能让茶叶沉积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易凝聚茶香,还可以用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防止从茶盅溢出的水打湿衣服,特别在礼节上,端起上有茶盏的茶托送至客人面前,具有一种“端茶敬客”的礼仪;四是保温性好。

  从汉至唐宋,随着制茶和饮茶风习的发展,从茶饼碾碎煎煮加佐料到不加佐料,及至元末改用了散煎煮,明代则直接用开水泡饮,茶具也随之从庞杂而变为精简了,从而出现茶盏、茶杯、茶壶这些专为品茶而用的器皿逐渐定型了。嗣后,人们从茶具的质量和性能上也开始进一步予以专门研究。这和许多学科一样,分类愈细,钻研愈深。

  在唐代中期到明代中期的800多年间,随着制茶、饮茶的变化,茶具的变化也有民间与宫廷之间的差异。陆羽作为一个平民,他虽然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的论著《茶经》,可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限制,他所论述的茶之具、茶之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唐代是中华民族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朝代,“王公上下无不饮茶”的风气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安定作基础的。安史之乱中,陆羽流寓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尤其在湖州定居达26年,所写的茶之源,茶之事,不免都以江浙一带的为主。他在唐大历五年(770)推荐湖州长兴的“顾渚茶”为贡茶,在此之前的广德年间(763),他把宜兴的“阳羡茶”推为贡茶。当时全国列为贡茶有17种,分布在今鄂、川、陕、苏、浙、赣、闽、皖、湘、豫等省,大部分不是陆羽一一推荐,他也不可能一一考察,更不可能对唐代宫廷茶事加以记载。因此,茶之器就需要加以补述,这方面,法门寺地宫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佐证。

  茶具的质地有金、银、铜、锡、漆器、水晶、玛瑙、竹制品及玻璃等。除玻璃外,这些质地的茶具并没有起到什么大的作用,还被许多人所摒弃。如明代的张谦德就把金、银茶具列为次等,把铜、锡茶具列为下等。《红楼梦》里妙玉以“绿玉斗”茶碗沏茶招待宝玉,那摆的是自己的“身份”而不是茶该当用玉器。在一本小说中,写了曹雪芹和他表兄喝茶时的茶具:一个雪花蓝高颈瓷壶,打开壶盖,里面有个瓷球,瓷球里可以放进茶叶。泡茶之前先将开水冲入壶中将壶烫热,然后将水倒尽,放入瓷球,再将开水徐徐冲下,旋紧瓶盖闷好。每人面前放一套成化窑的蓝花盖碗,花色淡雅,款式各异。盖碗下边有茶托,是雕花描红的一朵盛开莲花,盖碗就放在花心中间的圆圈上。莲花下又有一个一寸多高的倒喇叭形圆座……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晚清的茶具制作已是非常地讲究和华贵了。


[ 本帖最后由 细雨如丝 于 2006-7-10 14:08 编辑 ]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远古彩陶饮器到魏晋青瓷茶具

从远古彩陶饮器到魏晋青瓷茶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许多文化习俗的发端可以上溯到文字尚未使用的史前时代。饮食文化就是一个例子。上古先民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吃什么,喝什么,怎样吃喝,这一切随着沧海桑田的巨变似乎已成不可知晓的陈迹。从古书上的记载,我们知道远古先人“构木为巢,钻燧取火”,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而这些人工取火、构木为巢起自于何时,古书上往往用托古的方法,把大部分发明创造归功于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人物。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饮茶的习俗,也被有“茶圣”之誉的唐人陆羽定为“发乎神农氏”(即炎帝),实际等于说是难以查考了。

  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深埋地下的“无字地书”渐渐为我们展示了先民生活的真实画面。

  考古学上,以生产工具的使用来划分远古历史时期。距今10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正是有关饮食器具原始状态的“无字地书”的相关篇章。在这些篇章中,每一类有一定特征的古代器物所代表的当时的物质生活和发明创造被考古学家称为“文化”,并且以最初发现这些“文化”的地名来命名。如仰韶文化,因最初具有该项特征的古器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

  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人类第一次用火来烧造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具,第一次通过自身努力改变黏土这一自然物质性质的成功尝试。

  陶器可分为盛储器、饮器等多个门类,与饮用有关的,是考古学上归为饮器的杯、斝、盉、觚以及归入食器的碗、钵、豆等。当然,这些分类是今人的推测,当时的饮食使用中是否严格是不能肯定的,如碗和豆、钵也同时可以用来盛水和酒,不一定单一地用以盛装食物。

  陶器的颜色有红、灰、白、黑,这是由于原料或烧制技术不同而造成的,其发展过程是红陶—灰陶—黑陶—白陶;而彩陶和彩绘陶则是以装饰手法不同来分类的陶器,器物表面有不少符号、纹饰含有原始宗教、巫术的用意,但也不乏美感。

  进入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步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人称青铜时代。但青铜器是贵重器物,多用于礼仪场合(即祭祀之类),也用作兵器,日用器皿仍是以陶器为主。此时北方流行比较粗糙的灰陶,商代晚期在中原地区一度出现过较精美的白陶与黑陶,东南地区则流行烧制温度稍高、质地坚硬的印纹硬陶。而商代陶器工艺上最值得一提的是釉的出现,尽管所见陶片极少,但却是质的飞跃,意义重大。釉是一种玻璃质,施于陶器上,能起到美化、保洁作用。战国至汉代,在陶器的装饰上也有彩绘,特别是汉代的彩绘陶,纹样繁缛,色彩绚丽,颇具浪漫意味。汉代还出现了一种低温釉陶——铅釉陶,色彩有翠绿、黄褐、红棕,釉层透明、晶莹,装饰性很强,但容易剥落,品种以随葬器物(称冥器或明器)为主,或许并不实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所谓瓷器,主要就是以瓷石、高岭土为原料制坯,并经过1200℃以上高温焙烧,胎质烧结,产生结晶或玻璃相,质地坚致,几无吸水性的器具。早在商代前期,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上述标准的瓷器,因为仅仅是类似,性能、质地还不同于后来的瓷器,所以称之为原始瓷器。这种原始瓷器在春秋末至战国中期得到发展,性质已接近真正的瓷器,其中以原始青瓷较著名。真正的青瓷出现于东汉晚期。到魏晋,著名的产瓷窑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浙江上虞、余姚一带的越窑,浙江金华的婺州窑,浙江温州的瓯窑,都以产青瓷而出名。自北魏晚期,北方制瓷工艺在南方的影响下也烧制成功了青瓷。南方青瓷器除日用器皿外,尚有陈设器和明器,北方青瓷器则多以实用器物为主。

  言归茶事。日用陶瓷器皿中可用于盛水的东西,按后来的饮茶习俗,未必皆用于饮茶,当然也未必皆可称作茶具,但因为它们在外形、功用上与后来的茶具一脉相承,只是盛装的未必是茶,可以是酒或水,故而还是要从头看起以明源流,在称呼上就依从考古学的做法,叫做饮器。饮器何时变为茶具,这要由种茶、饮茶的历史来定。

  我国种茶、饮茶虽非“发乎神农氏”,但历史确很悠久。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在云南西双版纳孟海县巴达山,该树有30余米高,树龄约1700多年。根据这样的状况,推测唐代陆羽《茶经》所记当时大巴山、巫峡一带两人合抱的茶树年龄至少也要在六七百年以上,其始生年代就要上溯到先秦时期了。

  从文献记载看,茶在古代有荼、茗、蔎、荈、槚等多种称呼。《周礼》中设“掌荼”,“掌以时聚,以供丧事”,这是指以茶作祭品,供邦国级别的丧礼之用。《诗经》中也多处提到“荼”。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以后,四川巴国常年贡纳茶、蜜等物。汉初《尔雅》中有“茶”词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荼”字。汉宣帝时人王褒作《僮约》,有“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句子,可见当时茶叶已成商品。

  出土古文物中,“荼”字见于长沙西汉墓铜官印、山东银雀山汉墓《孙膑兵法》竹简。更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4月,在陆羽写《茶经》的浙江湖州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内,发现一只高33.5厘米的青瓷瓮,上书“荼”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此瓮用以盛装茶叶。

  但是,饮茶之初是注重其药用保健功效,与以后兼顾的风雅之需还有不同。从王褒的《僮约》并结合魏晋名士们崇尚清淡之风,以茶、酒助兴的史实看,大致可以说在汉晋时期茶渐渐由药用转为饮品,饮茶之风渐盛。总之,真正意义上的茶具出现的确切年代尚难肯定,但以“饮器”来称呼、解释魏晋时的茶具显然已不合适。

  茶事大兴,茶艺、茶道流行,终究要算唐代为先。唐以前的茶事、茶具暂且简略带过,只求明了传承缘起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5-4-30 12: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